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08-03 16:41
鄌郚总编

刘守强丨他筑起民间文化的高峰

  
  墨峰子:本名马守业,汉族,山东青州人,1952年生。多年从事文化工作。著有《墨峰子艺文集》多卷。作品与事迹入选多部名典,被多家媒体称为乡土杂家,民间学者予以报道。
  -
  初识马守业先生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读马守业先生的诗,知道他是一个诗人——确切的说是民间诗人。他的诗质朴淳厚,雅俗共赏,散发着泥土的芬芳。“青州有的是青石山/青石山高高入云端/青石山上的青松扎深根/山下住着青石性格的人……”(《青山谣》),这是我最早读到的先生的诗。那时我才十几岁,在诗的旅途上呀呀学语,可以说是读着先生的诗起步的。
  九十年代末与友人一起登黑山,见山上有十余处“墨峰子”题写的摩崖题刻和碑刻。护山人介绍说墨峰子就是马守业先生,从此知道他是一位书法家——更准确的说是民间书法家。黑山十余处题刻,以楷、隶为主,兼有行草。老母洞东南悬崖上“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笔力雄健,古朴苍劲;“般若心经石刻”的隶书,隽永俊秀,端正典雅;“聚仙棚”题刻洒脱飘逸,气运生动。先生的书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OO六年夏天,终于与先生有缘相识。 是在马石东村他的家里。看完室内乐器,恍然领悟他还是一个民间器乐演奏家。室内乐器琳琅满目,墙上挂着坠琴、二胡,靠墙撑着乐谱支架,时不时会有人来交流演奏,或唱一段儿,很是热闹。
  同时,他又是一个民间藏石家,收藏着以纹石和红丝石为主的多种奇石。纹石分几个系列:“奇峰”“三峰争峭”“海岱雄风”一系,展示了海岱之间青州大地的壮丽多姿;“雄鸡”“振翅” 一系,“雄鸡”昂首高歌,“和平鸽”振翅腾飞,象征着祖国的崭新面貌。红丝石和红丝石砚是先生收藏的珍品,值得一提的是他收藏着一方特大红丝石,长4米,宽2米,高0.70米,重达13吨。为此,电视台曾专门拍过一期节目,称他为红丝石收藏第一人。
  虽然只是初识,但我觉得能集诗、书、音乐、演艺、藏石等于一身的,先生是我所见过的诸多艺术家、学者中唯一的人。每当人们提起他的时候,总是怀着敬佩之情,称他“文艺杂家”,或冠以“民间学者”的美誉。
  间文化的守护者
  在马守业先生居住的家乡,活跃着三支“马家军”,即文学写作马家军、书法绘画马家军和文艺演唱马家军。三支队伍共30多人,都是本村人,大多姓马,个别女成员即使不姓马,也是马家媳妇。三支“马家军”的统率人便是马守业先生。
  文学写作马家军,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同时创办手抄文学杂志《沃土》。他多次推荐成员到各级文艺培训班深造,经过勤奋学习,大多成为青州市文艺创作骨干,有的还在省、国家级报刊发表作品。后来跨越青州邵庄、临淄齐陵、南王等地的稷山文学社,就是在“文学马家军”带动下发展起来的。
  不久,在他倡导组织下,书法绘画马家军成立。成员们经常聚在一起切磋技艺,“走出去,请进来”,与周边地区书画老师和爱好者交流,水平很快得以提高,作品经常在各种书画展上展出并获大奖。在此基础上,青州、临淄两地书画爱好者成立齐鲁稷下书画协会,他被推选为会长。
  一九九九年冬,文艺演唱马家军成立。每逢节日和重大喜庆活动应邀外出演出,他们有求必应。演唱队伍不断扩大,名气也越来越大,周围十里八乡的文艺爱好者纷纷效仿,对推动邵庄镇的民间文艺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一九九四年春天,他授命组织成立黑山风景区开发管理协会,毅然担起会长的重任。为摩崖题字时,他反复试写,不厌其烦,直到大家满意为止;为保护生态资源,挖掘红丝砚文化,又组织成立青州黑山红丝石研究会,亲自撰写文章……
  二0一二年春天,当我捧着《峱山文艺》创刊号再次登门求教时,得到了先生的热情指导。先生时任青州市民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经他推荐《峱山文艺》的五位重点作者一起加入青州市民协,为该协会发展壮大起了积极作用。在跟先生交往中,我越来越觉得他所做的一切,完全出于一种对民间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总以饱满的热情默默守护着民间文化这方热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初心都不曾改变。
  筑起民间文化的高峰
  随着与先生交往日益密切,彼此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几十年如一日,对民间文化收集整理从来没有放松。他一直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毅力,构筑着民间文化这座高峰。迄今,先生已出版“墨峰子艺文集”12部,即:《热戏》、《野艾》、《攀山》、《感觉》、《寻梦》、《黑山》、《青州方言俗语》、《齐韵》、《鲁风》、《乡音》、《青州宣卷一》、《青州宣卷二》。这些沉甸甸的书籍,根据内容不同可划分为“小说散文”“诗歌”“图志”“方言俗语”“歌谣说唱”“宣卷”六大类。
  小说散文类   《热戏》是先生出版较早的一部书,收入他早期创作的小说和散文,作品均立足乡村,贴近百姓生活。小说情节曲折生动,人物个性鲜明;散文意境开阔,流露着真情实感。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歌类 先生已出版的诗歌专集有四部,按时间先后依次是《野艾》、《攀山》、《感觉》、《寻梦》,共收入诗作1000余首。因创作时间的差异和社会背景的变迁,四部诗集在创作手法上略有不同,这就使得每部诗集各具特色,各自散发着不同的馨香。“石榴树,开红花/哥娶嫂嫂到新家/小妹笑指石榴树/出个题儿让嫂答/石榴花红籽又多/嫂嫂爱它不爱它?”这首题为《石榴谣》的小诗,采用活泼明快的民谣形式,将乡间那种畅快甜美的生活完美地呈现给读者。“谷子/收割了/稻草人/下了岗/投进了炉膛/米饭喷喷香”《攀山》一书中这首名叫《谷子收割了》的诗,是自由诗中比较传统的一类,以简洁的文字,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农村画面,影射了社会百态、人生五味
  。
  《散沙》是《感觉》一书中的咏物诗:“一粒一粒/各自为政/互不干涉/一旦有了/合适的粘合剂/就能撑起一片天空”先生运用诗歌创作特有的逆向思维,歌颂了貌似渺小的事物中蕴藏的巨大力量,完成了事物从客观到理性的升华,从而使主题喷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红丝砚是历史名砚,也是先生家乡所独有的名产:“你是远古的使者/自然的火焰……来到尘世尽情地展现/天天与雕刀相伴/一旦修成正果/就能牵动高雅的情感”《寻梦》一书中《红丝砚之歌》可谓唱的畅快淋漓。对于古村落,诗中亦做了深刻表达:“在考古者眼中是文物/在美术家眼中是素材/在史学家眼中/是地方的灵魂/在建筑家眼中/是远古的足迹/但在老百姓眼中/却是苦难的记忆”(《古村落》)通过多棱角深层次的审视和剖析,使小小古村落隐含着无限乡愁。四部诗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先生站在乡村民生这个基点上,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歌吟始终保持着天籁之音。像《摘丝瓜》、《打枣叶》、《地瓜粥》、《过门钱与对联》、《选村官》这些诗,只看题目就十分耐人寻味,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图志类 《黑山》是一部专门介绍黑山风景区的书,既有散文叙事的文学笔调,又有志书记述的考究严谨。书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了黑山的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历代修建、碑碣铭文及山会盛况。尤其上世纪末,一场较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拉开帷幕,历时十余载,将黑山风景区修建的初具规模,马守业先生作为领导和参与者,对这次修山过程作了详细记述。同时,对周边的峱山、稷山、田齐王陵等胜景也作了概括性描述。
  方言俗语类《青州方言俗语》一书既是一部集方言俗语之大成的工具书,又是一部展现青州地域文化的文史资料。青州方言俗语是先民们在生产生活和外来文化交融中创造的、记录青州历史文化变迁的活化石。方言,说起来容易,搜集、整理、编辑起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一个方言词语,在不同的区域,甚至不同村庄,有着不同的发音和含义。马守业先生是个有心人,也是这方面的行家。多年来,他跋涉山区,徒步平原,深入街头巷尾进行采访和整理。该书本着以青州区域为主、兼顾周边地区、融合多民族语言特点的原则,分为方言词语、俗语谚语、歇后语三大部分,按拼音排序,加注解、注释、例句。用字、注音、释义反应青州方言本色,举例做到通俗性和思想性统一,使读者在原汁原味的文字中,领悟到青州方言的魅力和感染力。
  歌谣说唱类青州民间歌谣说唱历史悠久,特征鲜明,种类繁多,博大精深。它起源于古老的民俗活动,依附于某些仪式的说唱形式,逐渐成为一种民间自娱自乐的说唱艺术。它随着历史长河的流逝而衍变,随着社会的演进而丰富,在人类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马守业先生经过几十年挖掘搜集,走遍青州及附近几十个县市,做了几十本笔记。又不辞辛劳将笔记逐一梳理、加工、完善,最终整理出说唱词话1200余篇,编著成《齐韵》、《鲁风》、《乡音》三部巨著。这三部巨著荟萃了大量历史文化信息,真实记录了古代、近代青州及周边地区的民俗风情和社会变迁,是人们研究古代、近代山东社会民俗史的“信息库”,也为民俗表演与民间曲艺音乐提供了宝贵资料,是传统文化中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宣卷类分《青州宣卷一》和《青州宣卷二》两部。青州宣卷在当地又称“念佛”“念卷”“善书”,现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马守业先生为该项目传承人。追其渊源具有一定宗教色彩,它借助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青州,经过长期发展,整体结构与民间说唱的词话非常接近。先生将散落在青州民间大量口头流传的佛词汇集成书,是他几十年默默耕耘、搜集整理的又一成果。两部《青州宣卷》均由祭祀祈福、念佛求佛、神话传说、为人处世、民俗风情、人文历史6个类别组成,共收入佛词六百余篇,所用曲调多是民间小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总览12部专著,每一部都浸透了先生的心血。读他的散文、小说或诗歌,总会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朴素的民俗风情。鲁迅先生曾刻画过江南鲁镇,莫言有高密东北乡情节,而马守业先生笔下眷恋的是海岱之间这片文化厚重的土地。再看他林林总总的著述,如此浩大的“工程”在县级民间文化史上恐怕也是罕见的。内容涉及青州和周边几十个县市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时间从古到今跨越几千年,是有史以来齐鲁第一套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面对先生呈献给社会的巨大贡献,难怪人们要发出这样的感叹:“是他筑起了民间文化的一座高峰!”
  作为人们崇敬的文艺杂家、民间学者和民间文化守护者,如今先生仍在不懈努力工作着,他筑起的文化高峰,也不断增高着海拔。
  作者简介:
  刘守强,笔名北阳水,1969年生于山东青州。农民,做过职业中学教师。自1988年起,先后在全国60余家报刊发表作品,2000年加入潍坊市作家协会。绝句作品被当代中国作家代表作陈列馆收藏,对联作品被选入巜渤海文艺》刊授教材。大型书籍《齐鲁名镇》《青州镇村志.邵庄镇卷》主纂兼执行主编。系中国国学协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现为青州市民协主席、《东夷文化》报主编。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