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2-09-29 10:48
昌乐 刘文安

那年那节:辞灶在眼前(刘文安)

  那年那节:辞灶在眼前
  刘文安
  腊月二十三,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民间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在长久的岁月里也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
  小年“祭灶”,自周朝始,朝廷已将它列入祭典,确立了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民风教化成俗,也就成为固定的仪式了。辞灶也逐渐成为民间一项流传甚广、影响最大的民间习俗。
  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来行使赏罚。“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司命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在庄户人的眼里,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大人们说,这一天灶君升天奏事。家家户户也开始忙碌起来。在我幼小的记忆里,那天会蒸饽饽,还要蒸上一个枣山。屋里热气腾腾的,弥漫着祥和与温情,我们也争着去拉风箱,有时急,有时缓,那有节奏的风门,吧哒出好听的音乐,姐姐们也帮着揉面,还不忘给我做个面鸽子、面鱼,用秫秫粒做眼睛,做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一旦出锅,我就捧在手里,赏玩不已,真有点舍不得吃,但是禁不住食欲的折磨,先吃头,再吃尾巴,不大一会,就吃的干干净净。当然锅里还蒸些面鱼,用碗沿压出好看的鳞片,母亲却不让我们吃,说是留着和豆腐一起压锅的,吃到他的时候,已经快过完年了,样子也不好看了。
  传说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而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意思是说,把他在户主的日子里,所经历的事向玉皇大帝禀报。这份掂量,意味着对过去一年的总结,意味着对明年的殷切期望。其实等到除夕晚上,家家户户燃上香烛,摆上馒头,炸货之类的供品,才把新买来的灶神像贴在锅台那儿,两边贴对联、福帖子和过门钱子,这就是把送走的“灶神”又请回来了,俗称“迎灶”.
  其实对于辞灶压根就没有太多的记忆。那时年龄小,辞灶仪式总由父母来完成,知之甚少。一般来讲,门联千万对,不缺灶王联,“上天去多去言好事,下界来广降吉祥”或是“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大多是一个横批“一家之主”.家有千口,主事一人,灶君真的是一家之主啊,其实,腊月二十三在庄户人的眼里,也算是一个绝对隆重的节日,这么说吧,结婚是个小登科,算是一件大事吧,往往找八卦先生订日子,唯有不用掂量的,就有腊月二十三,这是个高日子。在一年365天里,蜡月二十三操办婚事的也最多。在大集体年代,在我年幼的记忆里,这一天,碾棚里最忙,家家户户碾粮食推煎饼。几乎是个连轴转。你来我去,难得消停。庄户人家对一个节日的盼望,就是从摊煎饼开始的。这也是过年的信息,其实每一个重要的节日,都是有所体现的,到了这一天,才会嗅到了浓浓的过年的气息,至于以食达意,以物传情,真的难以概括。
  说这个节日,就是送灶君起行。说是个平淡的日子,却浓烈地开启了过年的意象,但凡到了这一天,从此后就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大家会告诉大家,快要过年了,也实在想不出更多的感受。有时候,这样的日子最值得怀念,不像八月十五有月饼,到了寒食有鸡蛋。那时一份绝美的担当。腊月二十三,真的没有实实在在的承载,只是圆满了一份面对的焦望,面向一天比一天临近的过年。对大人来说,哎!快也过年了,对孩子来说。嘻!春节要来到。为了置办年,大人真的是搜肠刮肚,崇点粮食啦。搞点钱也为了置办年货。小孩子们却在热烈地期盼,有吃有喝的年即将来临。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所以腊月二十三以后,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
  至于“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也显着地揭示了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也反映了庄户人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腊月二十三,辞灶在眼前,女要坠子戴,男要核桃玩。一顿胡吵闹,令人不耐烦。好歹混混吧,那有这些钱……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刘文安文集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