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0-10-14 17:47
鄌郚总编

潍坊城派风筝与杨家埠风筝

  潍坊城派风筝与杨家埠风筝
  潍坊风筝闻名于世,但潍坊风筝却有两大主流派别。这两大主流派别中,潍坊风筝以其精致性和创新性居于龙头地位,而以大众性和民族性为特点的杨家埠风筝则是冗长的翻腾的龙身。
  潍城派风筝本来就是艺人们的拿手好活,再加上城内一些画家和专家的精心研究绘制,扎制工艺愈加精巧,花样品种不断翻新。清代乾隆十八年,郑板桥在潍县做县令时,就生动地描述过潍城“春风荡,春城阔,闲逐儿童放纸鸢”的诗句,足见潍城风筝渊源久矣!清代著名学者郭  曾写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笔新来春燕多。”民国时期的著名诗人裴星川在《咏潍县》诗中写道:“风筝市在东城墙,购选游人来去忙。花样翻新招主顾,双双蝴蝶鸢成行”。这些诗歌都十分生动地描绘了潍城销售放飞风筝的盛况。
  在清代,潍城就有三十多家风筝铺子,著名的陈善庭(陈哑叭)心灵手巧,善于模仿,专爱扎制动物风筝。潍县著名的风筝“雷震子”和“仙鹤童子”等出自他手的就不少;稍后的有唐洪飞、唐洪亮经营的唐家风筝铺,兄弟二人一个善扎,一个会画,二人配合默契;张衍禄风筝虽无特色,但他善于经营,不但经销自己扎制的风筝,还给别人代销;牟丹(女)继承父业,自立门户,以扎制花卉风筝称著,素有“牡丹”风筝之称;五福斋的风筝注意绘画,文人风格十足;杨万善的风筝扎工精细,尤其是制作的“碰”(外地叫“送饭”)十分叫绝;其他还有韩连溪、康万香等等。
  民国时期,又有于晓棠、胡景珠、孙德绍、郭兰村、陈寿荣等酷爱风筝的艺人和画家。他们长年潜心研究风筝,心灵手巧,把扎制风筝当作娱乐和艺术享受,把放飞风筝当作竞赛手艺高低:这些人基本不以风筝为业,不依此养家糊口,所以他们扎制的风筝极有艺术水平和文化品位,件件为上品和精品。改革开放以来,潍坊连续二十多年举办国际风筝会和放飞比赛。潍城的一些企业纷纷调集扎制高手,不惜工本,不计时间,长年组织扎制和试飞表演,这更促进了一些极品风筝的发明创新,如串式风筝中,不仅有传统的龙头蜈蚣,还出现了双龙戏珠、百蝶闹春、万里长城、列队企鹅、梁山一百单八将、时装表演、京剧脸谱等各种长串风筝;再如立体风筝中,不仅有传统的宫灯和花篮,还出现了鲤鱼跳龙门、九龙壁、古代美女屏风、井台会、飞机、双花瓶等各种巨型立体风筝和各种动物立体风筝。当代又涌现出以扎制龙串式风筝著名的韩福龄、张建民,以扎制硬翅和立体风筝著名的郎咸忠,以扎制全国最大软翅风筝著名的王兆瑞等一大批专家型的风筝艺人。城派风筝在日益创新的潮流中,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杨家埠风筝是群众性风筝的典型代表,它是以民俗性扎制、商品性销售和群众性放飞为特点的产品。色彩艳丽、工艺粗犷、绘画套印手法与木版年画如出一辙。杨家埠风筝的渊源也很久远。据《杨氏宗谱》记载,杨家埠杨氏是明洪武初年从四川省梓潼县迁来潍县浞水西岸的。据其后裔讲,清代初年,潍县白浪河的南坝崖已是杨家埠风筝的重要市场。后来,杨家埠人还曾和城里人争夺市场而打赢过官司。杨家埠风筝从一开始就榫随木版年画走上了商品化的路子。
  在明代,杨家埠的风筝是用当地新产的苇子和高粱秸作骨架糊绘而成的。因此,最早的风筝便是“八卦”、“七星”、“筛子”等。杨家埠人扎制风筝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把印制年画剩余的纸头、颜色用来糊绘风筝,既经济又方便,所以,村里几十家画店在经营木版年画的同时,都扎制一些迎合民俗的风筝。久而久之,杨家埠的风筝和木版年画成了不可分的姊妹艺术。
  在清代,风筝和年画一样,是杨家埠农民家庭中主要副业生产之一。乾隆年间,仅西杨家埠村就有三十余家画店从事风筝生产,年产风筝四万余只。以后随着社会情况的变化,风筝生产也有兴衰。潍坊国际风筝会召开之后,杨家埠风筝获得迅速发展的机会。当地建起了全国最大的风筝厂,年产风筝数百万只。杨家埠村的农民也纷纷开办起风筝厂和风筝店,长年累月地从事风筝专业销售,从而带动大批农民脱贫致富,迅速发展了当地的经济。
  潍坊的城派风筝与杨家埠风筝,是相辅相成的两大风筝流派,它们分别以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观赏价值吸引着不同层次的风筝爱好者,牵动着国内和世界的目光!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