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7-18 10:29
鄌郚总编

昌乐县历代名人(31人)

  
  一、丹朱
  丹朱,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尧的长子。《史记·夏本纪》云“毋若丹朱傲,维漫游是好,朋淫于家”,被称为“顽凶”。尧知其不肖,便把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给了舜。《史记·五帝本纪》说:“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以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授舜之后,丹朱不服,企图谋乱,便被流放到了偏远的荆州丹水县一带(范汪《荆州记》)做了诸侯。今昌乐县内及周边与丹朱和帝尧的有关的古迹和地名,有尧沟镇后北郝村的丹朱塚、大小丹河(古称丹水)、尧河、尧山、丹山及朱虚城等,可见丹朱始封地或流放地当在今昌乐及周边一带。
  二、吕尚
  吕尚,又名姜太公、姜尚,字子牙。《路史》:太公出东吕。吕,莒也(今山东日照莒县)。姜太公的先祖曾封于吕,故以吕为氏,故称“吕尚”。此外,在先秦文献中还称他为“太公望”“吕望”“吕牙”“太公”“师尚父”等,后世则俗称其为“姜子牙”。姜太公是我国商周之际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西周文、武、成王三代的主要政治、军事宰辅,史称其“佐天子为圣臣,治邦国为”。佐武剪商后,受武王之封,在齐地营丘(今昌乐营丘镇)建立齐国,成为齐国的开国之君。他以开放、包容、创新的方针战略,治理齐国,使齐国在短时间内变得富足、安宁、强大,为西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卓著功勋。其政治、经济和军事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其著作“六韬”,被后人整理后,以《太公兵法》传世。
  三、淳于髡
  淳于髡,战国时期河内(黄河以北)人,齐国赘婿,今昌乐境内丁家淳于一带古称淳于社,即是其入赘之地。其具体生卒时间不详,与慎到、环渊、接子、田骈等同时,齐威王和齐宣王之际任大夫。以博学、善辩著称。他长期活跃在齐国的政治和学术领域,上说下教,不治而论,曾以讽喻方式劝谏齐威王罢宴饮,理朝政,整军队,合诸侯;也曾出使楚、魏等国,成功消弭军事对抗,对齐国的振兴与强盛,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县内乔官镇丁家淳于村一带有淳于髠塚。
  四、滕抚
  滕抚,生卒年不详,字叔辅,东汉北海剧县(今昌乐城西)人。性刚直,有文武之才。初为北海郡吏,后授河北涿州(今涿州市)令,在任以政绩卓著升涿郡太守,兼领遒县、固安、范阳、良乡等6县。在涿郡任职7年,政风修明,施爱于民,致使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市井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建康元年(144),徐州、扬州及九江等地民众四起,攻城占县,更有甚者则建年号,置百官,称皇帝。朝廷以滕抚文武兼备有将帅之才,拜为九江都尉。滕抚与其他将士一起,迅速将内乱平定,以功升中郎将,督扬、徐二州事。是年11月,溧阳人华孟自称“黑帝”,攻破九江,杀太守杨岑。朝廷又诏滕抚领兵围剿,斩获华孟及部下4500余人,使一郡大治。后朝廷授滕抚为陕西凤翔刺史。数年后,被尚书胡广弹劾罢免。当时天下士民皆怨恨朝廷腐败,为滕抚报不平。
  五、王修
  王修,字叔治,三国时魏北海郡营陵县(今昌乐)人。生卒年不详。20岁时到南阳求学。学成,先后任北海国相孔融主簿、青州刺史部胶东令、青州刺史袁谭治中从事别驾等职。任内,锄强扶弱、秉公办事、仗义执言、廉洁自律,深得好评。建安七年,袁谭为曹操所灭,至王修家时仅谷不满十斛,书数百卷。曹操感叹曰:“士不妄有名也。”遂授为司空掾引司金中郎将,不久迁魏郡太守。王修在魏郡,抑强扶弱,赏罚分明,兴学育才,劝课农桑,勤政廉洁,被曹操赞曰:“名实相符、过人甚远”。建安十三(公元208年)年,又迁为大司农郎中令,旬迁奉常。后严才叛乱,曹操遇危,王修闻变,来不及召集兵马,只带属吏赶解围困。曹操望见即曰:“彼来者必王叔治也”,可见君臣了解之深。
  之后,王修因病而逝。名望荫其子孙。子王忠官至东莱太守,散骑常侍。
  六、徐幹
  徐干(170-217年),字伟长,北海剧(今昌乐)人,东汉末著名哲学家、文学家,与孔融、陈琳、阮瑀、刘桢、王粲等并称为“建安七子”。他自幼勤奋好学,童年能“诵文数十万言”,少年便“五经悉载于口,博览传记,言则成章,操翰成文。”其所处正值朝政混乱时代,他入污泥而不染,“轻官忽禄,不耽世荣”。曹操曾任其为司空军谋祭酒参军、五官将文学,他以病辞官。后又授其为上艾长,还是称疾不受。虽生活困窘,“并日而食”,却漫不经心,从不悲愁,“潜身穷巷,颐志保真”。后来曹丕在与元城令吴质书时称赞道:“伟长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徐干擅长辞赋,能诗,“其五言诗,绝妙当时”,曹丕极为赞赏。曾说:“干之《玄猿》、《漏卮》、《园扇》、《桔赋》,虽张衡、蔡邕不过也”。
  徐干的著作,多已散佚,仅有《中论》传世。此书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他在《治学》篇中主张“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在《虚道》篇里主张“人之为德其犹虚器欤!器虚则物注,满则止焉。故君子常虚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被视犹贤,自视犹不足也,故人愿告之”。如此处世及哲学见解,意蕴深长,发人深省。他认为“贤者”仅只品德端正还不够,要“立功立事益于世”,才称得上“明哲”。故曹丕在《中论》序中说:“干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
  公元217年因感染瘟疫,与世长辞,年仅47岁。
  七、管宁
  管宁(158年-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县域大致为今安丘北部、昌乐南部、临朐东部)人,与华歆、邴原并称为“一龙”。汉末天下大乱,与邴原及王烈等人至辽东投奔太守公孙度。在公孙处管宁只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威仪、礼让等学问,接受管宁的教导后,当地民风大变,“人人守礼谦让,户户和睦相处”。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管宁返回中原。魏文帝曹丕下诏征其为太中大夫,管宁固辞不受;后多次赏赐车马财钱及显赫官衔皆被婉拒。曹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因病卒于家。享年84年。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汶水》“汶水自县东北,迳郚城北,……又东北迳管宁塚东,故晏谟言,柴阜西南有魏独行君子管宁墓,墓前有碑。”此记是说管宁塚在汶水偏西北或以西的柴阜。汶水是今安丘和昌乐的界河,偏西北或以西的柴阜,即今红河镇南部汶水以北的埠岭,岭顶曾经矗立大型汉墓十余座。其中当有管宁墓。
  八、孔融
  孔融(153-208年),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东汉末年曾任北海国相,当时北海国都设于剧县(今昌乐城西)。他是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之子。为人豪爽耿直,重德重义。少有奇才,勤奋好学。学成即被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转北军中候虎贲中郎将。东汉昭宁元年(公元189年),权臣董卓专权,孔融因耿直将其得罪,被降为议郎,后又外放为北海国相。时值黄巾军乱,孔融到位即置修城邑,收合士民,迎击黄巾军。先是败走朱虚,后又出屯都昌。孔融在北海六年,平易近人,礼贤下士,建立学校,推引儒教,劝课农桑,仗义疏财,周济贫寒,深得民心。当时名士郑玄、是仪、大史慈、徐干等皆为座上客。后被刘备上表荐为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绍之子谭进犯北海,孔融率兵迎战,败而逃亡东山,其妻子却为袁谭所虏。汉献帝迁都许昌后,被征为匠作大臣,又迁少府,位列九卿之一。后因其不满曹操专权,常以言语相戏而得罪于曹。建安13年(208年),曹操借故将其杀害,时年56岁。
  九、滕胤
  滕胤(?-256年),字承嗣,北海郡剧县(今山东省昌乐县北部)人。
  东汉末年世乱,全家随东莱人刘繇,南渡投吴。滕胤父亲滕胄博学善文,得吴候孙权厚待,但不幸早卒。滕胤少有节操,勤奋好学,深得孙权厚爱,弱冠之年便以公主赐婚并被封为都亭侯。三十岁时授任丹阳太守。滕胤为官,勤廉洁引,匡正时弊,惠及百姓,为世所称道。吴太元元年(公元251年)孙权病重,诏拜滕胤为太常,与诸葛恪一起辅佐太子孙亮。孙亮即位后,拜滕胤为卫将军领尚书事,未几,加封为高密侯。不久,在与将军刘据谋除权臣孙綝的兵变中,战败被杀并被灭族。吴太平三年(公元258年),孙綝被杀,滕胤得以正名昭雪。
  十、是仪
  是仪,字子羽,三国时魏北海郡营陵县(今昌乐县)人,初为县吏,后仕于郡。是仪原本姓“氏”,接受郡相孔融意见,改姓“是”,称是仪。
  东汉末年,青州一带大乱,随东莱人刘繇避乱于吴。被吴主孙权征去专管机密典籍,授骑都尉。建安24年(220年),因献计破荆州擒关羽有功,被封为都亭侯。吴黄龙元年(229年),吴迁都建业,晋封为都乡侯,辅佐太子镇守武昌。回京后又拜侍中,领辞讼并执法平诸事。吴嘉禾三年(234年),是仪奉旨使蜀,重修旧盟,返都即授尚书仆射(类副宰),同时兼任鲁王孙霸的老师。是仪为官勤恳正直,廉洁自律,秉公执法,不置产业,不贪财利,不受赠赐,家无储资,食不重味,而且乐于济贫。孙权知之,感叹说:“使人尽如是仪,何用科法为之”。病重期间,嘱子孙素棺简敛,一切从省,卒年81岁。
  十一、王裒
  王裒,晋朝北海郡营陵县(今昌乐)人,王修之孙。其父王仪无故被司马昭杀害,他十分痛心。便隐居起来,以教书为生,朝廷再三召他出来做官,他始终不就。他在父亲坟旁盖了一间茅屋,住在那里,经常扶着坟前的松树痛哭。他母亲在世时害怕打雷,死后,每遇雷雨天气,他就跑到母亲的墓地去,说:“娘,你不用害怕,儿子王裒在这里和你作伴呢!”他读诗,每读到孝敬父母的“《蓼莪篇》就哭,看门人怕他哭伤身体,就偷偷把《蓼莪篇》从他常读的诗本上抽去了。
  他家境贫寒,偶尔有人赠送他点财物,他都拒不接受。咸熙二年(265)十二月,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篡位当了皇帝,建立西晋。王裒记恨司马氏杀父之仇,从不西向西而坐,以表不臣于晋。后来战乱,盗贼四起,人们纷份逃荒避贼,王裒舍不得离开父母坟墓,结果被杀害。王裒对父母的至孝,感动世人,被列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其事迹被称为“王裒泣墓”。
  十二、王猛
  王猛(325-375),字景略,北海剧(今昌乐城西)人,十六国时前秦丞相。猛少时家世寒素,以卖畚箕为生。他清高自重,气度恢宏,崇尚实效,不务虚名,博学强记,好读兵书。后赵侍中徐统,欲聘以官,他坚辞不受。隐居于华阴山,怀佐世之志”,图远大抱负。公元354年,东晋大将桓温,北伐前秦,王猛着布衣见桓温,扪虱而论世事,旁若无人,被后世称为“扪虱谈兵”。桓温见其不凡,赠之车马,拜为都督,邀同南下,王猛见温无北定中原之志,不肯相随。
  氐人苻坚爱王猛之才,盛情约请,彼此“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公元357年,苻坚称帝,任王猛为中书侍郎,不久擢升始平令,王猛下车伊始,以刑法抑制豪强,削弱氐族贵族势力,强化王权,苻坚大为赞赏,先后委以尚书左丞、侍中、中书令,兼领京兆尹。皇叔苻健之内弟强德,  自恃皇亲权贵,“昏酒豪横,为百姓之患”,王猛将其问罪斩决,并“陈尸于市”。御史中丞与王猛同心协力,数十天内镇压豪强20余人,“于是百姓震肃,豪右屏气,路不拾遗,风化大行。”苻坚叹服不已。“王景略固是夷吾、子产之俦也。”
  公元359年,王猛官至尚书令,与苻融(苻坚弟)共辅国事,“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王猛辅政多年,前秦境内“兵强国富,垂及升平”。公元370年,王猛率6万大军伐燕,一举夺取燕都邺城,使北方暂时统一。王猛因功晋封清河郡侯,任冀州牧,镇守关东。不久,关东六洲安定。王猛被召回长安,拜为丞相,并授中书监、尚书令、太子太傅、司隶校尉,又加任都督中外诸军事,复授司徒,猛辞让再三,苻坚不许,于是“军国内外,万机之务,事无巨细,莫不归之。”
  公元375年,王猛病重,苻坚亲自为之祈告于南北郊、宗庙、社稷“并分遣侍臣祷河岳诸祀,”用大赦来表示虔诚。王猛病危,“上疏谢恩,并言时政,多所弘益。”临终,王猛劝告苻坚,不可图谋东晋,对鲜卑、羌等为我仇敌者,“宜渐除之”。言毕而终,时年51岁,谥武侯。后苻坚自恃国强兵壮,未采纳王猛临终遗嘱,于公元383年,出兵东晋,导致淝水之战全军溃败。不久,前秦灭亡,为羌族姚苌所取代。
  十三、王镇恶
  王镇恶(373年-418年),前秦丞相王猛之孙,后随叔父归晋,在刘裕帐任参军加镇武将军,出奇兵征讨并夺取江陵,以功被封为汉寿子。之后,以咨议参军、龙骧将军衔为先锋,随刘裕伐后秦。一路过关斩将,克潼关,陷长安,最终夺取关中。为刘裕所赏,进封征虏将军。之后不久,因在抗西夏问题上与中兵参军沈田子产生矛盾,被沈田子诬陷杀害。
  十四、王昕
  王昕,字元景,南北朝时北海郡剧县(今昌乐)人,王猛六世孙。少时聪敏酷爱学问,被北齐太尉汝南王元悦看中,征召为骑兵参军。汝南王好骑马游逛,夜间随地住宿,王昕看不惯,常常扔下他不管,擅自回去。有一次汝南王和下属饮酒,席间,汝南王起身动了动座位,他的手下人便争相伸手去帮忙,唯独王昕端坐不动。别人都开怀畅饮,王昕却躲到闲屋独卧,汝南王几次派人叫他,均不回,于是就亲自去,对他说:“你倚着自己有才能,就轻视主人,这能称得上是仁义之士吗?”王昕说:“殷纣王因迷恋酒色而亡了国。玩忽职守的主人,自己轻狂傲慢,难道还要我们下属承担罪过吗?”汝南王听罢,大笑着离开了他。后来王昕拜授著作佐郎。累迁东莱太守,散骑常侍,加金紫光禄大夫。东魏武定8年(公元550年),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北齐,遭馋人诬陷,以抗旨罪处斩并投水漳水。
  十五、窦倓
  窦倓,唐朝嗣圣元年(684年)任北海(治所在今昌乐县河头乡营丘)令。在任体恤民情,重视农业,德高望重。期间,他见境内干旱少雨,易受旱灾威胁,便亲自勘察设计,带领百姓在营丘城东北开挖一条渠道。蜿蜒曲折50多里,引白浪河水灌溉农田,自营丘镇古城村、大北庄、小北庄以及原属潍县的陈家官庄、张家官庄等村,皆受其利。农作物大幅增产,百姓生活改善。该渠是县内乃至潍坊地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之发端,被收入《新唐书·地理志》。为了纪念这位为民谋福祉的父母官,人们将其命名为“窦公渠”并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捐善款刻“窦公渠”碑一座,立于古城村北门外。
  十六、韩熙载
  韩熙载(902年-970年),字叔言,其先祖为南阳(今属河南)人,后家于齐,遂为潍州北海人。后唐同光四年(926年)进士。后南奔归吴,为校书郎,出为滁、和、常三州从事。即吴天祚三年(937年),吴国权臣徐知诰(权臣徐温养子,本姓李)废吴帝杨溥后称帝,并改名李昇,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在南唐,先后任校书郎、虞部郎中、史馆修撰兼知制诰、太常博士等职。南唐交泰元年(958年),因建议铸铁钱有功,迁户部圆外郎充铸钱史,未几升任兵部尚书。韩熙载博学强记,才高气雅,善绘事,工书法,忠直敢谏,又不计名节。李煜即位后,欲封为相,但又不放心,故命待召画师顾闳中潜入韩府,窥其宴乐,绘制成图,以赐韩熙载,意欲使其自新。未料韩熙载毫无悔意,依然如故。于是被降为右庶子。之后,因贫欲出走,为后主挽留,拜为中书侍郎。公元970年,因病而逝,时年68岁,死后李煜后悔未封其为相。追赠为“平章事”,谥号“文靖”。以韩熙载夜宴为题材绘制的《韩熙载夜宴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馆,已属古画之极品。
  十七、李成
  李成(919-967年),字咸熙,五代宋初画家。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昌乐县在在隋唐两朝时是营丘县,在西周时期则县齐国都城营丘所在地),故又称李营丘。擅画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后师造化,自成一家。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平远寒林,画法简练,得萧疏清旷之至,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如卷动之云,后人称为“卷云皴”;画寒林创“蟹爪”法。李成为人耿直豪放,不慕虚荣,纵意诗酒,寄情绘事,凡官僚富贵者求作,皆拒之。其晚年更是游山玩水。公元967年,在游玩期间,病死于淮阳客舍。对北宋的山水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当时即被誉为“古今第一”。存世作品有《读碑窠石图》《寒林平野图》《晴峦春晓图》《茂林远岫图》等。
  十八、刘用
  刘用,生卒年不详,字行之,自幼聪颖好学,德才兼具。在元朝为官,初为宣课所令,即改议事提供案牍。中统元年(1260年)任山东省议事。翌年任益都、淄、莱等路大都督总管府议事,不久任厉廉坊知事。至元元年(1264年)充运司照磨官,越二年(1270年)改授密州盐司副使,至元十五年(1278年),再任益都等路盐官。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又以胶莱、莒、密、等盐司副使上任,获赠礼部侍郎。逝后追封中顺大夫、彭城郡伯。刘用为官勤廉无私,以忠勇报国安民为己任。在家则考敬父母、友爱兄弟,仁义朋友,士林称颂之。
  刘用墓在县内后于刘村刘氏祖茔,其茔西南角立有石碑一座,石碑为“大元中顺大夫礼部侍郎刘公茔”。当地有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则下马之说。
  十九、于子仁
  于子仁,字景安,生卒年不详,明朝湖广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人,洪武间任昌乐县丞。期间,处事果敢,待人和气,爱民如子,下属中有为非作歹者,皆依法惩处。洪武二十四年(1391)县内绅士孙希孟等人到朝廷奏称他为官清廉,才能超群,皇帝赐金奖赏,并提升为知县,后又擢升登州。赴任时,昌乐百姓留恋难舍,把他列入名宦祠进行祭祀。于子仁知昌乐有许多传说,其中以西城门驱鬼将鬼赶至方山洞自己则坐洞口防守而坐化为神的传说流传最广。
  任昌乐知县期间,他顺从当时崇尚八景诗的习俗,从其作品中,选取《剧县春晴》、《营丘夜雨》、《白石飞花》、《黄村黍熟》、《龙洞云开》、《马山雪霁》、《庵上僧钟》、《埠头人集》八首诗。作为昌乐八景,歌颂了昌乐山川的秀丽多姿和人民的勤劳淳朴。
  二十、赵池
  赵池(1536-1579年),字道涵,昌乐北关人,明嘉靖辛西年(1561年)举人,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授行人司行人,三年后迁修织郎,不久又任督察御史。当时朝廷内太监冯保横行霸道,他的侄子在地方上也仗势欺人,赵池对其严厉斥责,并上奏皇上弹劾冯保纵亲枉法。
  不久,赵池被派到河东视察盐务,他通过详查,找出了症结所在并调整税收办法,使盐税收人大增。返回禀报后,按例内阁给他优厚赏赐,他一点未要,如数上缴。后升任河南汝宁府知府。任内,护善抑强,拒贿伸冤,使一郡大治。后以病辞官,归时百姓遮道相留,后立祠以祭。赵池归家数日即卒,卒后县人公举崇祀于乡贤祠。
  二十一、阎世绳
  阎世绳(1633-1706年),字宝贻,号丹崖,昌乐县河头乡黎家村人,3岁随母逃荒到淳于落脚。他自幼勤奋好学,16岁中秀才,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举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御试高等擢青宫,历任翰林院检讨、文华殿侍讲、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修撰,不久改左春坊左谕德。其间,除东宫讲学外,还先后纂修《会典》、《鉴古集览》、校阅日讲《易经解义》等典籍。康熙帝赞其为“品行端凝,文思渊博,艰巨词苑,奉职无愆。并诰授其为奉直大夫。康熙己巳年(1689年),因故辞官回乡。自曰:吾十余年寄食长安,守拙无能、依然故我。未尝知为官之乐,亦不知罢官之苦,安分守己,寒士风味也。”安居后,出资建敬业堂书院,设“集义”和“由义”二区,延师训课,并亲自主讲。凡来学者,不论贫富,均淳淳教之。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二月病逝于家。
  二十二、阎愉
  阎愉(1654~1725年),字敬生,号菉园,清朝昌乐城里人,东宫讲官阎世绳长子。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乡试解元,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选庶吉士,后改授浙江湖州长兴县令。当时,湖州一带水灾、旱灾交替,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阎愉至任,带领吏属走村串户,招流亡,访疾苦,详查灾情,赈济灾民,制定措施以根治水患。同时,修订粮米征收制度,打击太湖匪盗,使长兴一县社会稳定,人民乐业。对于案讼纠纷,阎愉明察详究,一丝不苟,长兴士民谓之“断案如神”。对教育事业,公务再忙亦不忽视。每有闲暇,必往学馆看望师生,亲自授课。从此长兴人思进取,文风蔚起,科举致仕者不胜枚举。因政绩突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被授为文林郎并工部主事。翌年,以疾辞官。回归故里时,行李萧然如故。告归后,杜门谢客,与子侄辈究论大义,终日不倦。县城东南角旧有文昌阁、奎星楼,原为其父所建,阎愉继承先志,葺而新之。后为避县城繁嚣,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迁居县城东南营丘黎家村,过十余年而卒。著有《制义杂著》等传世,其文《营丘辩》见解精辟,为世所重。
  二十三、阎廷佶
  阎廷佶,字汝贞,清朝昌乐城里人,阎愉次子。康熙四十七年(1708)举人,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因不肯巴结权贵而长期不得任用,直到雍正十年(1732年),始选安徽卢溪县令。到任即察考吏治,针对官吏滥刮民财、民不堪其负之弊,制定新规并立石永禁。在卢溪不足一年即调任金溪知县。金溪为漕运要地,官吏盗窃侵吞漕粮之事时有发生。阎廷佶到任即详尽访察,果断处置,积弊顿清。金溪虽有书院,但年久失修,学无场所。阎廷佶到任即捐俸银,修书院,聘名儒,自出薪米资助诸生,致使金溪文风丕振。乾隆四年(1739)调知南城县。南城是江西大邑,政务繁重,民案盈几,但公务再忙,他也经常到学馆、书院看望师生,并亲自授课。如见贫穷学生,则用己俸周济其家,或招至署衙与其子共读。他常对儿子说:“吾入闱阅卷,即是不中式者,亦必往复再三,读书人心血,不忍忽也。”乾隆十年(1745年),升任广西宾州知州。在任3年,因积劳成疾而卒于官署。世人谥曰“文靖”。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被追授为资政大夫。
  二十四、阎循琦
  阎循琦(1711~1776年),字玮庭,号景韩,昌乐县河头乡黎家村人。广西宾州知州闫廷佶季子。乾隆戊午年(1738年)举人,四年后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不久授工部主事,三迁广东道监察御史仍兼职工部,在工部主管营缮、度支,任务繁杂,但无不恪尽职守,称职无识。乾隆丁卯年(1747年),补都水司主事,时逢其父母相继去世,守孝三年期满复原官并迁司圆外郎。乾隆癸酉年(1754年)奉旨前往江南解决洪泽湖水患,事毕迁京畿道监察御史。期间提合理建议,解决京城西山煤窑淤堵问题,得皇帝进一步赏识。乾隆癸未年(1763年),钦差查处坐粮厅,剔除污吏贪赎之弊并重新制定规章制度。之后,复任福建道监察御史。乾隆丁亥年(1767年),转任吏科掌印给事中,受命总理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修缮工程,期间小心谨慎,三日一奏。工程结束后,乾隆皇帝评价说“闫循琦才可用”,颁旨兼吏部文选司掌印郎中擢内阁侍读学士,不久又擢升工部左侍郎,署刑部侍郎,并充任辛卯年(1771年)恩科会试主考官。事毕奉旨去奉天审理官犯。在完成任务归京途中,乾隆皇帝已颁旨擢其为工部尚书。期间曾远赴新疆考察国界并制定条例,为伊犁将军府的设置起了重大作用。
  乾隆己未年(1775年),闫循琦积劳成疾,皇帝赐药丸调治,并赐免行叩首大礼和可以在紫禁城内骑马。同年底,因病情加重,卒于任内。逝后,皇帝其感惋惜,派大臣一员带侍卫十员前往祭奠,给葬银500两,亲谕祭文和碑文,并晋光禄大夫,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恭定”。之后,入编《清史稿名臣传》。
  二十五、阎循观
  阎循观(1724-1768),字怀庭,号伊蒿,昌乐县河头乡黎家村人。6岁时父母相继去世,随伯父阎廷佶读书,后跟滕纲学习,17岁时应山东秋试,以优秀答卷中举,取得“上公车”机会,但他绝意仕途,到潍县程符山麓台书院讲学达25年之久。
  乾隆三十一年(1766)春闱,他在好友再三劝说下赴试,中二甲第七名,其才华深得皇上赞誉,被破格授予吏部考功司主事、正六品承德郎。他为官清廉,痛疾贪位怀利,认为考察官吏是关系吏治官风和国计民生的大事,不可马虎。在考察官吏实绩时,对每一件事都认真核实,据实记录,呈报上司。对不择手段攫利夺益者坚决制裁。后由于看不惯司内假功渔利等腐败现象,辞职还乡。
  乾隆三十三年(1768)初,他应潍县麓台村高德山邀请,重上程符山,执教讲学,当年病逝。著有《尚书读记》、《春秋一得》、《困勉斋私记》、《西涧草堂文集》、《西涧草堂诗集》、《毛诗读记》、《名人小传》、《见闻随笔》等书,多被收入《四库全书》。
  二十六、阎学淳
  阎学淳(1760-1834年),字浩持,号苘园,昌乐县河头乡黎家村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举人,次年中进士,授刑部云南司主事。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升福建南平府知府,继任徐州府知府。任间,黄河徐州段有一丰山闸,往年汛期河水暴涨,多从此闸决口放水,百姓深受其害。阎学淳一改以往开闸放水惯例,组织人力物力疏淤、固堤、分流,使黄河安全渡汛,百姓未受害,感其德,在闸旁为其立碑纪念。皇帝赞赏其治黄有方,将其调任常闹水灾的彰德府知府。在任彰德知府时,知差役张忠因生计艰难,年高未婚,即出资为其买一妇人,到来后妇人啼哭不止,问后知其系结婚半年后的有夫之妇,尚有老母在堂,为养活全家才卖自身。阎学淳当即说服张忠,送妇人回家团聚,并不再追索身银。后资助张忠另行娶妻。之后,相继担任临河、泸州、淮安府知府和宁国府知府兼管太平府事,任内勤政清廉,济贫扶弱,开办教育,教化民众,深得皇帝喜爱,恩授奉政大夫。道光十四年(1834年)因病辞世。
  二十七、田庆曾
  田庆曾,字介眉,顺治三年山东昌乐县拔贡。初为南罗县知县,行取户朗朗中,不久转为南道沅州佥事。当时沅卅,骚乱方止,土地荒芜,盗匪猖獗,苦不堪命。田庆曾上任即锄奸除恶,抚恤贫困。按地亩收纳钱粮,让百姓享太平之乐。同时拿出己俸,购置宾田,资助诸生,为世所称赞。1666年升补福建提刑按察使司署布政司事。
  二十八、王华昌
  王华昌,宣化(今河北省宣化县)人,清嘉庆七年(1802年)任昌乐知县。他爱护百姓,对坏人坏事严惩不贷。每年征收银两,苛捐杂税全部免除。凡遇民间诉讼,皆尽快判明是非,从不拖延。任间在县内抓住一伙大盗,牵连好多人,但审理完毕后,没冤枉一个好人。后来被调至文登县,几千人给他送行。病逝后其灵柩经过昌乐时,众多百姓哭着沿路祭奠,致使棺椁难以前进。
  二十九、王洪毅
  王洪毅(1871-1914年),字子芬,昌乐县尧沟镇尧东村人,辛亥革命时期山烈士。1908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献身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在革命军胡瑛部做军事工作,1910年被清政府捕入武昌狱中,翌年获释出狱,任胡瑛部队秘书长。为策应烟台同盟会起义,他随部由沪北上烟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京成立,王洪毅就任山东省议会电报室主任。是年2月,因革命党人向袁世凯妥协,孙中山被迫辞职,王洪毅等随胡瑛忿然辞职南下湖南,密谋反袁。1914年2月,王洪毅奉命去北京,秘密联络北方爱国志士二度讨袁。3月,返回济南,因泄密,被袁世凯同党秘密杀害。
  三十、张天佐
  张天佐(1906-1948),字仲辅,山东省寿光县官家庄人,曾就读于省立第十中学,毕业于山东警官学校,历任国民党利津县警备营连长、自卫团长、警察分队长等职。1932年考入山东省地方行政人员训练所公安局长班,期满后充任坊子区公安分局长;1936年任昌乐县公安局长;1937年6月,到庐山暑训团受训,加入国民党“复兴社”、“军统”特务组织。
  “七·七”事变后,张天佐回昌乐任公安局长。1938年1月,日军占领昌乐城,民国昌乐县长王金岳企图携枪款逃跑时,被张天佐驱逐。张天佐则被山东八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厉文礼,委任为山东第八区游击第四总队长兼昌乐县长。1942年9月,升任山东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并继续兼任昌乐县长。期间,他在昌乐承建学校,种植林果,并拟修建道路。同时,他也强化反动统治。1938年3月,他以“点名发饷”为由,将共产领导的山东第八区抗日别动队缴枪解散。同年夏,他以抗日名义清查户口,编制保甲,成立政训处,编练自卫团;成立由政府要员、地方绅士组成的动员委员会,亲任主任委员;令各区、乡镇成立动委会,组织“青年救国团”、“妇女救国团”、“儿童爱国团”、“老年队”等团体。又组织“防匪工作队”、“锄奸小组”、“防谍小组”等特务组织,同年12月,他以两个营的兵力包围八路军鲁中抗日游击队八支队第二十九大队,强令其离开昌乐县境。1939年初,他制定《异党及不良分子调查表》,大力发展国民党、三青团组织,实行“五家连坐”政策,组织暗杀团,对共产党人和抗日群众进行屠杀。同年9月,中共昌乐县委书记刘慈源、中共昌乐五区区委书记于临凤、八支队留守战士王凤祥、地下宣传员于新文、刘兰阶,地下联络员宫际堂等党员干部20余人惨遭杀害。据统计仅在沧上村东河崖,就活埋无辜百姓近千人。
  1942年9月,日军奥村旅团对昌乐进行大扫荡,张天佐部队在临朐几山一带与敌激战后逃离战场,紧接派二营长张震寰以五团长的身份投降日军。此后,日军即在昌乐撤点减员,并协助张部剿杀共产党人,张也配合日军对解放区进行扫荡。张天佐驻潍城后,继续推行“五人连保”、“五家连坐”政策,其驻潍城两年多,即杀害共产党人和群众5000多人,仅大于河车站附近就活埋共产党员、革命干部、无辜群众1000多人。1946年9月,张天佐指挥建立昌(乐)潍(县)安(丘)警戒线,指使赵仲诺、孙玉田部进犯抗日根据地,仅赵仲诺部,40天内就在临朐城关附近杀害900多人。1947年起,张天佐抓捕昌潍人民充当内战炮灰,致使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者,不计其数。
  1948年4月初,华东野战军展开解放潍县的战役,张天佐声称“誓与昌潍共存亡”。不久,解放军攻陷潍城,张天佐也在此战中毙命。
  三十一、刘善本
  刘善本(1915~1968),山东省昌乐县鄌郚镇泊庄人。1946年6月26日,他利用由成都去昆明运输美军移交的通讯器材的机会,巧妙地摆脱地面控制,驾机起义,飞抵延安,开创了国民党空军驾机起义的先例。毛泽东、朱德亲临欢迎大会,朱总司令还把他请到自己窑洞里作客。在他的影响下,国民党空军先后有100余人驾驶42架飞机起义。周恩来总理多次称“刘善本同志是国民党空军起义的带头人”。1946年9月22日,毛泽东主席在其办公室接见了刘善本,让他到东北筹建第一所航空学校,并与他合影留念。1946年9月,他赴东北参加创办全国第一所航空学校(老航校)的工作,被任命为副校长,为人民空军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3月,中国人民空军轰炸第十师成立,刘善本任师长。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57年4月被国防部任命为空军军事训练部副部长。1964年晋升为少将。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大革命”中,他与林彪反革命集团进行了英勇无畏的斗争,1968年3月10日被林彪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死。1975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党委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和邓小平指示,在空军军政干校礼堂召开隆重大会,为其平反,恢复名誉。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