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7-20 21:33
鄌郚总编

李少军丨昌乐地名史话

  昌乐地名史话
  李少军

  历尽沧桑话巨变, 老村新貌根相连。
  村前古槐今尚在, 家族繁衍代代传。
  昌乐地处胶东半岛,渤海以南,境内南部多丘陵,北部平原,山川秀美,河流密布,物产丰富。拥有928个自然村,60万人口。昌乐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为齐国首封之地,今为宝石之都,境内已发现史前文化遗址82处,龙山文化遗址60处。古往今来,英才辈出,从吕尚建齐国于营丘,有名相孔融,才子徐干,至孝王裒,名仕王猛、窦倓,画家李成等名垂青史;清代阎氏家族“五世七进士”,阎世绳、阎愉、阎循琦学贯古今,为官清正,被誉为“一代尚书府,七世科第家”;刘轶政、刘尓芊、刘尓葵“祖孙三进士”勤政为民,贤达孝廉,令后人敬仰。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昌乐人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许许多多人类文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地名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元素与国史方志、氏族家谱共同书写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古村落、古街巷成为记录历史的符号,是凝固的历史。适逢盛世,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新街路纵横交错,新型社区拔地而起,古村落日渐消失。在变化中,徜徉在这些旧街巷、旧村落,仿佛是在追寻一些不变的信息符号,或许又是在补充一些地方文化的营养,一时因为老建筑的消亡而惋惜,纠结中,听说一位出生在台湾的高姓昌乐人回到陌生的故乡寻祖问宗,使我兀然悟到:原来人是有根的呀!正是由于根脉的延续不断,才使多个民族共同构成的中华民族在不断的迁徙过程中甚至在陌生的国度里,依然血脉相连,循根溯源,相承相聚。不忘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姓氏的起源,故乡的根源,衔远古,传今朝,源源不断。在昌乐,当问及家世,多数人会回答:老家在山西省洪洞县老槐树下。这种说法几乎成为大一统的说法。其实不然。明朝初年,山东由于连年天灾战祸,人口骤减,洪武年间,官府从人口稠密的山西、河北集中向山东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但移民不仅是从洪洞县迁入的。据史料记载,当时有来自河北枣强县的,有自然迁徙来自安徽、河南、江苏、四川、浙江等省的,有来自本省、本市的,不一而足。有的村落自汉唐就已存在,自然形成,世居于此,随着人口的聚迁流转,家族兴盛衰亡,古村名也几经更迭,很多没能留下记载,有的仅凭口口相传,或是出现了不同说法,或是已经被后人淡忘了。每一个村落、每一条街巷都有它自己的故事,都蕴藏着独有的历史文化内涵,仔细探讨,饶有兴趣。笔者试图分门别类作一统计,借以弘扬县域文化,从中探讨氏族社会的发展历史。不当之处,望读者赐教。
  昌乐老村落、老街巷的命名如同其他地名一样,一般来说总是有历史渊源的,或因人、因物,或因山、因水,作为历史的产物,千奇百怪的地名,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基本都具有音、形、义、位四个要素。

  老槐树下的百姓村
  老槐树的传说  昌乐村庄的历史大部分是从明初开始的。明朝初年,在官府的驱赶下,山西的大批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迁徙它地。据说当阔别家乡时,难以割舍对故土的留恋,于是从老槐树下取一捧黄土带在身上。重建家园时,为怀念故乡洪洞县的那棵老槐树 ,纷纷在新村种下一棵国槐,将带来的老土撒在树根上,以示故土难离,根脉相连。所以,有移民的村庄都有一株老槐树,这些古槐被称为“立庄树”或“望乡树”,备受乡民的呵护,逐渐形成了敬槐如敬神的传统。朱汉有个少槐庄,曾用名古槐庄,因村西有一株古槐,取名古槐村。清雍正年间,古槐枯死,根部萌生新枝,改为少槐庄。
  东西南北百姓村  众多村名中以姓氏命名的村最多。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魏,蒋沈韩杨, 以百姓而名,充分体现出氏族文化的特点和聚汇融合的人类繁衍规律。大姓望族,分布较广,诸如李家庄、王家庄、张家庄、刘家庄、赵家庄等,此类名称的村庄遍布全县,重名的较多。为了区分同姓村庄,又按不同的方位加以区分,或南或北,或东或西,或前或后,以李姓村庄为例,就有东李家庄、西李家庄、东李、西李、南李家河、北李家河、前李家庄、后李家庄、李庄、李家沟、东山李、李家山后等;或大或小,如小李家庄、大李平安;离城里近的村庄常常惯以“城”字打头,如“城东萧”、“城南萧”,离镇店近的惯以“店”字打头,如“店东庄”、“店南庄”。因建筑标记而名的老官李村,乍听不明就里,实则历史久远,原来村中曾有一座道观叫老子观,遂取“老子观李”为村名,后简称老官李。在封建科举中,进士及第可谓声名显赫,村子也因此而扬名,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崇尚科举入仕、光宗耀祖的思想。清朝嘉庆年间,在北岩北李家河村有个叫于允中的学子,虽出身寒门,但自幼聪慧过人,才思敏捷,清嘉庆辛未年进京考取第二百一十三名进士,后任户部主事,保定府深泽县县令,现村中仍存有皇帝御赐的一对旗杆石座,碑碣毁于文革期间。据最新姓氏人口统计,李王张刘在全国人口排名位列前四位。昌乐王姓村庄有王家庄、东山王、东西王、南王庄(由东山王迁出立村)、南王(由南关王氏迁此立村)、小王家庄等。东山王以邻东山而名,尧沟东西王是东、西王家庄合并而得名。1960年,著名作家浩然下放锻炼来到城关东村任党支部书记,在这个不知名的小村里,融入新农村生产劳动的浩然从朴实勤劳的东村人身上发现了闪光点,从而激发出创作灵感,一部描写麦收前后农村生活,126万字的长篇巨著《艳阳天》横空出世,当时在中国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艳阳天》里的人物几乎都能从东村的乡亲们那里找到原型,书中那个叫东山邬的山村也正是东山王村的谐音。
  “红河吴”与青州“井塘吴”  电视剧《红高粱》外景基地之一的青州市井塘古村落,距今已有550多年的历史了。据《吴氏家谱》记载,明初吴姓弟兄三人从河北沧州迁来山东,老大迁至青州高柳吴家庄,老二迁至昌乐县红河村,老三先迁往青州吴家井,后迁至井塘村,红河吴姓与青州井塘吴姓是一脉相承,同宗同族。
  田老村明楼  田家老庄坐落于县城西三里丹河河畔。昌乐田姓大部源于此村,故名田家老庄。从城关田家老庄徙出的东田、东村是以据老庄以东而命名,而阿陀田家老庄系从城关田老迁出立村,以后又有田姓从此村迁出立新村,遂也称为老庄,两个老庄实则是城关田老为先。青岛胶南市田家窑、市南区田家村田氏祖籍均为昌乐田家老庄。今天,堪称昌乐第一楼的田老明楼仍巍然矗立在老村落中,明楼面阔三间,高二层,约10米,宽5.5米,长12米,楼通体青砖垒砌,小瓦覆顶,楼脊两端及四条山脊雕神兽,楼顶四角各雕“福”“寿”“康”“宁”四字,威武华贵,气势恢宏,已历经400多年风雨。明楼的建造者田所赋是明朝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曾任淮安知府、兵部侍郎。
  秦对泉墓志铭  文革时期,南三里村生产队在挖坟时,曾挖开一座古墓。据当时参加挖墓的社员讲,墓的规模很大,打开后发现一块四方石,很是精致,社员就用来当打墼底板。后来被有识之士秦树刚发现保护起来。经作者考证,该石刻为墓志铭,墓志铭宽60厘米,长70厘米,厚12厘米,为阴刻,全文350字左右,有些字迹已经模糊不清。据可辨字迹载:墓志铭为“明处士对泉秦公暨原配王淑人继配丁淑人合葬墓志铭”。落款为:“赐进士户部云南司郎中临朐鑑衡王佐才拜撰”字样。据《临朐县志》记载:王佐才?,字志伊,号鉴衡,生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临朐柳山西翠飞村。万历丁未科黄士俊榜2甲第41名进士,时39岁。遂授户部云南司主事,后任陕西右布政使(从二品)。从碑文“余邑邻昌乐近百里许,戚友多半在乐,余更亲好对泉”推测,王佐才很可能与墓主秦公是亲戚或友人。从“对泉自祖先世居昌乐之南秦家庄”可以佐证,南三里在万历年间用名秦家庄。王佐才著述颇丰,可惜都已失传。在我县发现王佐才手书,已是弥足珍贵。
  北五南十  昌乐城集市逢五排十,每到集日,商贾云集,民国时牲口市买卖很盛。旧时工商税收采取招标包税,就因为包税,北关赵家与田家老庄田家都自恃势大,争夺市场,各不相让,一次在市场大打出手,不分高下,最后立下文书,双方在滚油锅里抓秤砣,以最先抓到为胜,牲口市场归胜出者。眼看要闹出人命,县长才出来调停,最后订立协议,规定初五、十五逢五的集日归北关赵家管理,初十、二十逢十的集日归田家老庄田家管理,一场纠纷就此平息,老百姓称为“北五南十”。这位县长睿智公平的处理方式,传为美谈。
  刘氏祖茔里的“下马碑 ” 关于“老庄”的称谓,是指迁出立新村而言,如“郭齐老庄”曾称“郭齐刘家庄”,刘氏从此村迁出者甚多,故称老庄。据《山东昌乐郭齐刘氏族谱》记载,刘氏祖先刘嵩,1392年(洪武24年)自山东广饶小张庄迁来,生9子,繁衍600多年,子孙遍布全国,潍坊、日照、烟台等地较为集中,人口不下几十万。昌乐有旧语称:“昌乐县,刘一半”,这句俗语的出处虽无法考证,但仅从刘姓命名村庄的数量统计,全县就有30多个,可见一斑。尧沟的刘家庄、刘家辛;城关的小刘家庄(今西村)、刘家桥;营丘镇的刘家营、刘家河岔、刘家埠、刘家阳阜;朱刘街道的朱刘、刘双泉、刘坤家、刘宣家、于留(刘);南郝的东刘;乔官镇的刘府庄、西刘家沟、方南刘、刘家庄子;鄌郚镇的刘庄、东刘家沟、南刘家沟;高崖的刘家漳河;红河镇的刘家岭;阿陀的小刘家庄、刘家宅科、东刘家河、刘辛庄、刘寺官庄;白塔的刘家沟等。盖刘姓村之多,充分说明刘姓在昌乐人口众多、分布较广,虽同为刘姓,按不同的起源,又有“郭齐刘”、“黄村(即于留)刘”、“溎河刘”、“石桥刘”“菜园刘”等族支。金国元朝于留刘氏可谓名门望族,今有“下马碑”存于前于留村刘氏祖茔。刘氏祖茔安葬有刘秀实、刘信、刘用、刘世通、刘世英、刘世杰、刘阳、刘原等20多位刘氏著名人物。其中刘秀实,初为金代沧州刺史,后任益都路总判;刘信,官至金代朝散大夫、授河中府同知;刘用,历官元山东行省议事、益都等路大都督总管府议事、廉坊知事、山东东路都转运使司经历、密州盐司副使等职,卒后赠中顺大夫、礼部侍郎、上骑都尉,追封彭城郡伯 。?昔日刘氏祖茔,曾是松柏森然,旌表、碑碣、石像生等林立。可惜皆毁于动乱年代,现仅存刘用墓碑。碑文为“大元中顺大夫礼部侍郎刘公茔”,据说系当时著名书画家赵孟頫所书,虽经历年风雨剥蚀,但字迹尚能辨认。长期以来,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故被称为“下马碑”。
  刘三畏造福桑梓  黄村刘氏后人刘三畏,明朝嘉靖辛(1531年)科举人四十六名,戊戌年又考中进士,官做到刑科给事中。(给事中为谏官。相当于今天中央公检法部门的纪检官员)刘三畏持事公正,又通敏事务、才华横溢。嘉靖丙午年间(即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他"丁外艰"(即父亲刘亮病故,在家守孝。明朝以孝道治天下,一般"丁艰"期为三年,亦有例外。)期间,恰好昌乐县令朱木纂修《昌乐县志》,刘三畏因丁忧歇官被邀为《昌乐县志》的编审。明嘉靖木刻本的《昌乐县志》卷首有刘雍、刘三畏、朱木先后作的序。志中赞刘三畏在编纂中"多所裁定",为桑梓贡献颇多。其父刘亮官职为通判。刘三畏在《昌乐县志序》中曾说:“卑高陈而人事兴,礼乐兴而风俗同”。“曰忠义,曰孝友。出为名臣,处为孝子”,刘三畏亲自校验文稿,为我县第一部县志修纂出谋划策,为后世树立了典范。据民国《昌乐县续志》载,其墓在城南三里鸿雁埠。
  段绮墓  据民国《昌乐县续志》载:原知昌乐事加明威将军段绮墓在城南王家庄。据考证,此墓在今濠景海岸东侧。到上世纪70年代地表只存石碑和翁仲、石猪、石羊等石像生,墓制之高足以证明段绮位高权重,村民习惯称此地为“石人坡”。石碑为青石材质,下有底座、赑屃,上部有盘龙碑帽,碑帽与碑一体,通高3米,是当时县城规制、规模较大的石碑。翁仲高2.5米,一文一武,文官持笏板,武官持宝剑,石猪、石羊各一对,分列两边,中间石铺甬道。50年代,石碑被民兵推倒,基座用炸药炸毁。文革期间,大兴扒坟之风,社员几经翻找也没能找到墓穴,至今成为未解之谜。
  田庆曾墓  据民国《昌乐县续志》载:清福建提刑按察司田庆曾墓在县城鸿雁埠前。据考证在今盛唐御园附近。田庆曾为清初昌乐人,以拔贡入仕。初为南罗县知县,后任户部郎中、河南河北道守道、福建按察使。现存于河南卫辉县白云阁前的“北海田公独立创建”碑,是田庆曾在河南道任时捐资修建白云阁的历史见证。
  坐地望族朱刘北庄李氏 据《李氏族谱》记载,北庄李氏家族是金元时期昌乐的坐地望族。其先祖李和,行伍出身,原籍河南濮州小樊山,今山东菏泽市鄄城旧城镇,元初调任益都路千户(千户:地方武官),始迁昌乐苏埠(北庄)。李和墓位于村西北李氏祖茔,俗称“老爷坟”(老爷,方言为老祖宗的意思),乃北庄李氏先祖李和墓冢。占地0.98市亩,墓高10米,墓前有残缺石虎、石羊、石猪、石案及李氏先莹碑,《李氏先莹碑记》碑文系元大德九年济南路儒学李庭实书,载于民国《昌乐县续志》。此墓建国初碑碣林立,古木参天,墓前甬道两旁有盘龙圣旨碑四通,楼子碑两通,碑高3米,毁于文革时期,石碑用来修了村内石桥,现有盘龙碑帽存世。李氏族人李芳春,明万历庚子科亚魁(乡试第二名),任扶沟知县。为官清廉,惠泽百姓,后任平遥县令,扶沟百姓不忍离去,建生祠纪念,文渊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冯铨为其题“翠槛平山”横幅一条,有《扶沟李候生祠记》载入史册。清庚戌科贡生李中和,赐封承德郎吏部文选司主事李绥庭。李中和之子李华庭嘉庆元年参加殿试,中榜进士,选为翰林庶吉士。按当时礼仪,新科进士须拜见主考官。当年主考官乃著名大学者纪晓岚。纪晓岚得知华庭父母均为当地德高望重之人,遂赞赏有加,又得知秋天九月十五日和九月十八日分别为李父七十大寿和李母华诞。纪晓岚欣然命笔,写寿序祝贺乃父菊圃先生,文章见于《昌乐县续志》。华庭常以“人不以地传,而地可以人传”自勉,其后任广东惠州知州、肇庆知府,多有建树,留芳史册。同样青史留名的莱州郡庠廪生壬午科举人李芳园,山东早期党员革命先烈李华亭等,皆是李氏族人。李氏家族自李和至今已700多年,绵绵繁衍31世,遍及昌乐、潍城、寿光等地。
  旧语新谭  我们对村庄的记忆有的因地理特色,有的是因乡风民俗,有些村庄历史上曾经出过精彩的故事而名扬一方,这就是“一川一美景,一村一风情”。
  三千六百碗  晚清至民国时期,昌乐城北黄埠村赵氏富甲一方,至赵逢昌辈时,虽家道渐衰,但仍有良田三千六百亩(大亩,1大亩合3.3市亩)。赵家虽为财主,但赵逢昌人前从不显富,常以布衣毡帽装束,俨然一老农打扮。一日,赴潍县首富丁善宝家宴,席间因穿戴不齐,锦衣华服者误以为穷,言语讥讽:“你做何种生意?”赵逢昌淡然一笑:“我以种地为生。”又问:“种地几亩?”,赵以席间小碗示与众人:“我虽是种地老农,若以碗计量,亩收一碗,我家可得豆麦三千六百碗。”众人闻听,个个咋舌,面面相觑。这段佳话一直流传至今。
  旧语说:“田三眼子赵一耧,不如杨家一横头”旧时城里田家、赵家、杨家为名噪一时的富甲豪绅,田亩甚多。过去种地用双腿木耧耩种,一行为一眼,一耧两眼。此语比喻土地广阔,长度长,田家的地种三眼庄稼为一亩,赵家一耧两眼为一亩。横头,是宽度,纵着耩地,地头往往漏种,通常要播横头,叫“揽横头”。而郭家庄杨家的地既长又宽,种一眼横头就一亩。
  “杀了”和“撒了” 解放前,国民党昌乐县反动政府草菅人命,滥杀无辜。县保安团三营营长赵中诺更是荒唐,因发音口齿不清,每抓到“犯人”,手下请示如何处理,他不问青红皂白,一拍脑袋:“撒了吧!(方言,放了的意思)”手下没听明白也不敢再问,糊里糊涂就将人杀了,回来回复说:“已将人犯杀了!”赵中诺一听手下杀错了,责怪手下:“叫你撒了,你却杀了,杀了杀了吧!”他的荒唐之举传出,给手下留下了可乘之机。人犯家属只要打点贿赂他的手下,就将该杀的人犯放了,汇报说:“撒了”,赵中诺也不追究,还是那句:“命你杀了,你却撒了,撒了撒了吧!”一句话人命关天,阴差阳错,却如同儿戏,可见国民党的统治何等黑暗。
  村庄的典故   歇后语是劳动人民的创造,带有地域性的歇后语里面含有很多方言典故,更为生动、有趣,堪为地方文化精髓,使人津津乐道,在地域内流传甚广。
  方山爷赶边下——一溜下碴。边下村坐落于方山西坡底部,方山神住所龙神庙在方山西坡半山腰。过去庙里的道士抬着方山神像赶集募集庙资,所以说方山爷去边下赶集要顺山坡而下,一溜到底。
  朱汉仪宾——吃出来的。明朝青州衡王府三女儿选女婿,朱汉国子监生高察,因身体强健,才华横溢,饭量惊人,博得三县主(王爷女儿的称呼)新淦心仪,被无意中选中仪宾(皇帝的女婿称驸马,王的女婿称仪宾),成了明王室贵胄。朱汉高氏从此声名显赫。

  昌乐地名趣话
  据《昌乐县志》载: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始置昌乐县,故城在今址西北7里,宋初曾称长乐乡。据丁锡田《移民杂著.山东县名溯源》载,昌乐因取都昌一邑安乐之意而得名。昌乐一些老村落的名字,竟能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短的也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时间最短的地名 大跃进时期,1958年9月,全县成立12个人民公社,对行政地域进行重新命名,分别是:东风人民公社(城关),红旗人民公社(北岩),火箭人民公社(朱刘),东方红人民公社(五图),先锋人民公社(乔官),营丘人民公社(马宋),鄌郚人民公社,幸福人民公社(朱汉),跃进人民公社(平原),红星人民公社(阿陀),和平人民公社(平柳,原有村名平柳院,80年代划归坊子区,1983年乡改名为崔家庄乡),卫星人民公社(高崖),同年12月撤销,仅仅沿用了3个月。开发区的东风村,在那个时代易名沿用至今。
  以数字取名的村庄 环踞在城边的村庄南三里、北三里、五里庄、七里沟、八里庄、十里树子等村是以据县城的距离而得名;西三里,据尧沟店三里;四图村(城关),图姓立村,因排行第四,故名。五图村(五图街办),因村周围土地呈五色纷杂,称“五土”,因此名拗口,后改成五图,历史上以此村作为公社、镇街名称,沿革至今。小五图(红河镇),曾用名五龙口,因有五条河流交汇于此,故名,后改名小五图。三图,张姓立村,取名三图,因何而名有待考证;三庙,以庙立村,由九级庙、张家庙、孙家庙三村合并而得名。
  因官府设置办事机构而得名的村庄   西店,县城以西三里,地处古官道上,因官府在此设驿站,故取名西店。周围青州、临朐、高密皆有此村名。西店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当年李清照夜宿在西店馆驿,曾经留下了《晚止昌乐馆.寄姊妹》的凄婉吟唱。五里堡、十里堡地处古官道上,古时官府于道路每隔十里设长亭,五里设短亭,供行旅停息,近城的十里长亭常为送别之处,“十里长亭相送”取自于此。官窑,位置在南关西,古时官府在此烧制贡砖,逐渐形成村落,1958年修建西河水库时整体搬迁西店村。
  高崖村  因有高高的石崖而得名。滔滔汶河水从高崖村前奔流东去,自古以来就是交通、商贸重镇,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高崖村成为人才辈出之地。著名的人物有清乾隆进士秦勷、同盟会先驱秦明堂,抗战时期,秦伯兰组织队伍英勇抗击日寇,八路军八支队驻高崖,村内子弟纷纷参军,涌现出高崖十姐妹参军上战场的英雄事迹。1959年昌乐人民发扬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以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劈开马鞍移龟山,腰斩汶河灌良田”,苦战近一年,建成了功在当代、惠及后世的高崖水库水利工程。水库因临高崖村而得名。
  朱留与朱刘  曾用名青龙街、朱留店、朱留。隋已有村,朱姓居此,名青龙街。宋代称朱流。朱留,原意是朱姓开店留住客人。上世纪七十年代改为朱刘。
  朱(瀚)汉  明朝以前称周韩里, 明永乐年间,村中高荣中进士,钦点翰林庶吉士,遂称朱瀚村,解放后改称朱汉。历史上朱汉高氏名人有明朝青州衡王府仪宾高察。曾作为公社冠名、乡镇驻地。
  以寺、庙、宫观、宗教命名的村庄 玉皇庙、徐家庙、曹家庙、孤山庙、庙子官庄、冯家庙子、寺后、高家庙、三官庙、观音庙、徐家庙子、王俊寺、刘寺官庄、王家庙、九级(庙有九级台阶而得名)、龙泉院(村内曾有龙泉祠)、将军堂(村有将军庙)、西庵(村曾有尼姑庵)、台东官庄(在木梁台东立村)、西双庙、东双庙(村东西各有庙一座,取名双庙)、石庙庄(有石砌观音庙)、白塔(村侧白马庙中有一白塔得名)、王家槐林(村内曾有寺院曰槐荫寺)等。
  以历史名人命名的村 王裒院,孝贤故里,为纪念魏孝子王裒取名。王裒是古代二十四孝之一,“攀柏泣父,结庐祭墓”“闻雷泣墓”的典故载入《孝经》,村有王裒墓。
  徐将军,相传唐朝李世民征高丽时大将徐凯途中染病,卒后葬于此,为纪念徐凯将军而命名。村中曾有将军亭、将军石像等古迹。
  乔官,原名长寿街。相传,一乔姓官员赴任途中染病猝死,葬于此地,遂改名乔官。
  韩信,传说汉名将韩信曾在此驻军。
  庞家淳于、孟家淳于、赵家淳于、丁家淳于、尹家淳于、秦家淳于、杨家淳于,为纪念齐国士大夫淳于髡而名。
  石人坡,因有帅孟冢,墓前甬道有石翁仲一对,故名。
  以人名命名的村庄 刘坤家(刘坤)、凤岐官庄(王凤岐)、王金庄(王金)、刘宣家(刘宣)、解召(解召)、君求官庄(赵君求)、龙山(王龙山)、高铁庄(高铁)、李钦官庄(李钦)、王凤官庄(王凤)、东皋营(刘东皋)、陈木匠官庄(陈木匠)等。
  以粮仓命名的村庄 仓上、歇头仓、北良、南良(粮台)等。
  以花草、树木命名的村庄 皂桷树、苇沟、大芦沟、枣杭、林泉峪、潘家槐林、蓝洼(蓼蓝)、东枣林、西枣林、梨行、栗行、桃园官庄等。
  以古城命名的村庄 周武王封尚父于齐,都营丘,至今留有很多古村名,如古城、城前、城角头、营丘村等;以剧县命名的村庄——南郝,郝姓立村,因居剧县以南,称南郝;北郝,因居剧县以北,称北郝;以西汉柳泉侯国命名的村庄——南流(柳)泉、北流(柳)泉;以石乡侯国命名的的村庄——罗圈(因有城墙围绕得名);以乐望侯国命名的村庄——都昌;以郚国命名的村庄——鄌郚,汉语词典“鄌郚”词条只作地名讲,在山东昌乐。旧语有“南鄌北都”之说,说明古时两地集镇很大。
  以楼命名的村庄 陈家楼、南楼、北楼、小楼、曹西楼、半截楼(刘氏盖楼半截而卒)、兴楼、张家楼、吴家楼、南楼庄、杨家楼、高家楼、田家楼等。
  以集市、作坊、工厂、商业活动命名的村庄 董家坊子(作坊)、皮匠官庄(以鞣制皮革为业)、唐家店子、张家坊子、陈家店子、韩家集子、卓家铺(经营店铺为业)、羊栏子(牧羊之地)。
  以双姓命名的村庄 贾陶、杨徐、金冯、沙罗坊子、董孟、张朱、杜韩、马宋、从阎、耿王、梁王、杨吕、邢李、赵王、孟家峪(孟加于)。孙宏洼,原名孙洪洼,孙姓和洪姓世居,后改名为孙宏洼。
  以三姓命名的村庄 周邢王、朱邢王,因邻邢王而得名。
  为纪念移民故乡村落命名的村庄 有些村名是沿用移民前的老村名,如懒边(东风)、时马、青石河、窝铺(鄌郚镇)、庵泉、贾家小庄、沙沟。
  以特殊地貌命名的村庄  钓鱼台,因白浪河流经此处河岸形成一陡起处,名钓鱼台,明已有村。漩沟,因四周环沟系水流漩涡冲刷而成。
  以军营命名的村庄 北寨、南寨、前营子、后营子(相传汉时韩信破龙且时曾在此扎营),寨里(古为汉朱虚侯刘章屯兵之处)、营子(传说唐征高丽时曾在此驻兵)。
  以泉、池、湾命名的村庄 吴家池子、莲池、田家泉子、清泉、高泉、清泉官庄、刘双泉、泉二头、吴家泉、龙王官庄、马家龙湾、前池子、后池子、前泉、后泉、双泉、三泉。
  以吉祥嘉言命名的村庄 这类地名都有崇尚富贵,祝福平安,和睦相邻的寓意,如东山旺、西山旺、永兴官庄、元吉、永固官庄、和睦官庄、太平官庄、永富庄、辛(新)旺、高镇(以高镇水)、芙蓉庄、洪福河、太平店子。古时,官宦一直居于社会重要地位,因崇尚官仕,贾家成官、周家成官、吴家成官以此得名。
  以冢子、墓地命名的村庄 三冢子、马家冢子、冢头、花家岭(冢)、石人坡、石人、郑王庄(冢)、于家庄(冢)、尖庄(冢)、墓田后等。
  以桥梁命名的村庄 大石桥、大桥、刘家桥、西石桥等。
  以传说命名的村庄  尧沟 村名来自尧帝的传说。尧河发源于临朐县尧山,流经于此,故取此为地名。尧帝知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遂放于丹水。有北郝村丹朱冢古墓葬,尧山、尧河、丹河等山河名称相佐证;明清时期有民谣曰:“三里尧沟五里镇,四里郑母不用问。”说明早在明清时期尧沟已跻身青州府益都县三大集镇之一。牙庄,相传此处原有军营,营门有牙旗,故取名牙庄;洛村,曾用名落村,相传曾有一只凤凰飞落于此,后演为洛村;浴马沟,传说明朝景泰年间一官员曾在此浴马,遂用名浴马沟;洛车埠村,曾用名落车埠,元已有村,村前有一古刹,相传寺中佣人李二娶妻王氏,车至埠前落车定居,取名落车埠。正是:随意的一次选择,留下了一段美好的传说,村名至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毕都,避毒之意,相传,村中曾有一池,池水有毒。一云游僧人经此,蘸池水作画,以池水涮笔,毒遂解,因称避毒。
  体现农耕文化的村庄  理稼庄子,是为有钱人家侍理庄稼的佃户形成的村落;高家庄子,本意是朱汉高家的村子,租地的农户在此繁衍成村,村子没有高姓,但高家庄子的村名一直延续至今。
  以谐音命名的村庄 蔡辛(新)、翟家辛(新)、邓(镫)家庄、水坡(泊)、辛(新)安庄、业乐(叶落)官庄、岳(药)泉、南音(殷)、苗(庙)埠、唐都(杜)、驻(朱)马河、路(卢)家庄子、辛(新)宅子、于留(刘)、张新(辛)安、辛(新)庄、善(单)庄、包(鲍)庄、水码(沫)头、夏(下)庄(红河镇境,因地势低而得名下庄,后改名夏庄)、仕(柿)子庄、皂(灶)户、石匠(射箭)官庄、砚(阎)家河、路(卢)家山子。
  体现方言特色的村庄 昌乐方言属于东潍方言区,发音有别于普通话和地方官话,因此有些地名带有地方特色。 如乔官镇的盖家庄,方言念“郭(guo)”家庄;营丘镇的茁山子,方言“抓(zhua)”山子。时马村,方言读“迟马”。
  以园林命名的村庄 花园、菜园、君(桔)子巷。
  以客店命名的村庄 北展(店)、朱刘店、亓家店子。
  与朝廷、官府有关的村名 申明亭,明洪武八年,在府县建“申明”亭,发布文告,昭告天下,临近亭子的村庄故名,城关、营丘有两个申明亭村;官地,因此地有聚神庙,种庙地不纳官粮,取名官地;姜家坊子,古时十里为一坊;皇庄,以前曾是衡王府的牧马场;毕家皇庄,明正德年间,皇族朱姓在此设皇庄,清初毕姓由潍县迁入改名毕家皇庄;前皇庄、后皇庄,是明朝衡王府圈占之地;刘府村,官府曾在此审理案子而得名。
  以词义取名的村庄 养廉,取“俭以养廉”之意,简称养廉;前张次、后张次,次即居住意;自成官庄,取“摆脱瘟疫”之意;清风岭,取“里有仁风美”之意,意为民风淳朴;善地,取老子《道德经》: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之意。
  以形取名的村庄 矬帐,清代因村庄人家多用高粱秸编箔帐做围墙,简称箔帐村,后以箔帐低矮改成矬帐;胡田,曾用名湖填。早先来此定居的村民,填湖造地,取名湖填,后省写为胡田。
  昌乐地貌分别为低山、丘陵、平原。丘陵有青风岭、大庄岭、王家岭、三丈崖岭、马宋岭 、吉阿岭、皇庄岭;著名山脉有打鼓山、方山、乔山、黄山、孤山、蟠龙山六大山系。河流有汶河、白浪河、丹河、于河、桂河五大水系,无名山沟6000余条。平原地区,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村落居多。昌乐北部多平原,古来就有“南岩到北岩,东村到懒边(东风)”沃野良田之说。山脉、丘陵、平原命名的村名居多,通过这些村名可见村庄依山傍水的地貌特征和人们对大自然的尊重。
  以崖、埠、坡、岭命名的村庄  吉阿(吉阿岭)、刘家埠、荣家阳阜、高家阳阜、丛家阳阜、韩家阳阜、埠南庄、小埠前、大埠前、响水崖子、黄埠子、凤台、团埠坡、石沟崖、龙沟崖、陈家坡子、付家坡子、王家坡子、坡子、大埠、赵家埠头、张家埠头、傅家埠头、李家埠头、东埠郭、东埠周、程家下埠、滕家下埠、伦家埠坡、赵家岭、青上(青姓在马驹岭南立村而得名)、崖下店子、张家台子、张家下坡、小下坡、埠南头、尚家岭、郭家埠、朱家埠、潘家埠、王家埠、于家岭、王家岭、刘家岭、小岭、龙沟崖、团埠子、田家岭、土埠、赵家崖头、葛沟崖(村前葛蔓丛生)。
  以平原、洼地、特殊地理标志命名的村庄 平原、宅科、阿陀(因地形如埚坨)、付家河岔、刘家河岔、李家河岔、孟家洼子、孙洪洼、大河洼、李家洼子、南河洼、北河洼、涝洼、姜家洼子、徐家河洼、董家河洼、张家河洼、克家洼、高家涝洼、史家涝洼、李家河洼、王家河洼、秦家河洼、于家洼、田家洼、小洼、圈子(河流环绕)、毛圈(因沟壑环村)、卧牛石官庄、河野、钓鱼台、崖下店子、船底(村处地形如覆舟)、老沟岔、龙角、岔河、黄崖头、朝阳官庄(丛山之阳)、前土山、后土山、野鸡沟(因时有野鸡出没得名)。
  以河流、河沟命名的村庄 红河、水长流(临尧河),方子漳河、刘家漳河、程家漳河、胡家漳河、崔家漳河五个村庄都是以漳河命名的,邢家河、耿安(耿安河)、泥沟子、淮沟、姜家河、营丘河南、边下河南、徐家河口、马家河子、西水坡、东水坡、水沟涧、河西、庞家河沟、河头、任家河、下河、前君祥(君祥沟)、李家河南、赵家河南、王家河南、泊庄、大沟、南洋河、孙家沟、阎家河、魏家沟、山坡西沟、付家沟、河村、周家河、水泊、肖家河、四海官庄、葛家滩(村前有葛蔓茂密的沟)、吕家河子、后双沟、前双沟、上河头、丁家沟、蔡家河、彭家沟、明河、田家河、宋家河、汶河官庄、侯家河、麻家河、郑家河、莱家沟、司马沟、三河、郝家沟、李家河、段家沟、倪家河、郭家河、王家河、杜家沟、大清沟、土埠沟、东河下、西河下、下河、岳家河、小河北、东河村、王家河、达子沟、程家河、李家沟、韩家沟、龙王河、董家沟、钟家后沟、陈家沟、师家沟、沙沟、周家沟子、石家河、冯家沟。这些村庄逐水而居,充分体现了昌乐河沟密布的地貌特点。
  以山命名的村庄 大山、打鼓山、乔山、于家山前(卧虎山)、金山后、丁家山、谢家山、山秦、四泉(四泉山)、苍山、荆山坡、豹山、乔山前、宗家山、黑山子、黄山前、山坡(孤山)、大山洼、桃王(桃花山)、崔家山后(金山)、荣山官庄、石山子、东石山、山王、田家木庄(木茁山)、兴隆官庄(兴隆山)。以方山命名的村庄:方山店子、边下、方西冯、方南刘、方山官庄、山唐、上庄、下庄等。
  根据词义注解,“沟”为流水道;“岭”为顶上有路可通行的的山;“阜”为土山,如韩家阳阜、高家阳阜等;“埠”为土岭,如大埠、土埠等;“皋”为河边高地,如大庄皋、小庄皋;“疃”,野兽践踏的地方,如任疃、王疃、南古疃等。官庄,古代被官府管理过的村庄,刚开始叫“管庄村”,后演变为官庄。
  家乡,是一个人大脑里长期形成的固有形象,也是地理标识。那里有熟悉的山,熟悉的河,熟悉的街巷,更有熟悉的乡邻。这些元素纵横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一种怀恋,也许这就叫乡恋。是同村,或是同乡,喝着一河里的水,讲着相同的方言,一句“老乡”的称谓洋溢出淳厚的乡音,使人倍感亲切,家乡虽小,至今保留着浓厚的乡情。
  纵观昌乐地名,无论是以姓氏命名,还是以地貌命名,都简约、质朴、雅致,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记载历史、向往幸福、和谐而居的含义和丰富的想象能力。不同的称谓,使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往昔的村落,记住那山、那水和那里的人们。现在城市的人们住在毫无个性和特色的楼房里,远离了巷陌胡同,不见了炊烟袅袅,实感难以释怀。淡定思来,感慨万千,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方言俚语,不同的人文地理,相同的是每一个人都有一种总也绕不开的家乡情怀,这种情怀无论外界怎样变化,远离家乡的游子心中依然矗立着故乡那棵高大的古槐,念想着老槐树下老人们讲过的故事……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