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7-23 11:34
鄌郚总编

昌乐阎氏五世七进士的故事

昌乐阎氏五世七进士

  阎氏五世七进士的故事早流传于清朝康熙年间。康熙、嘉庆、同治、民国年间编写的四部家族史书---《昌乐阎氏家乘》是这些故事的主要渊源。除以上四部著作外,《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史稿》、古本《青州府志》、《昌乐县志》以及许多清代文人的著作中,也记载了阎氏五世七进士的事迹。
  阎氏五世七进士是指昌乐阎氏以下五代直系血亲考中的七位进士。他们分别是: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进士阎世绳(1633-1706),字宝诒,号丹崖,又号朴斋,官至东宫讲官(皇太子讲官)兼翰林院修撰;
  阎世绳之子阎愉(1654-1725)字敬生,号录园,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进士,官至浙江长兴县知县加三级、工部候补主事;
  阎愉之子阎廷佶(1675-1748),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进士,官至广西宾州知州;
  阎廷佶之子阎循琦(1710-1775),字玮庭,号景韩,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进士,官至太子太保、工部尚书;
  阎循琦叔伯兄弟阎循观(1724-1769),字怀庭,号伊蒿,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进士,官至吏部考功司主事,著名理学大家;
  阎循琦之子阎学淳(1760-1829),字浩持,号苘园。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进士,江南江防同知、宁国府知府署理太平府事;
  阎循琦之子阎学海(1773-1846),字星持,又字少臣,号雨帆。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进士,官至户部宝泉局监督。
  阎氏五世七进士的故事,是指上述七位进士以及与这七位进士相关联的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主要包括阎氏家族与清朝历史名人的故事、阎氏家族重视家族文化教育、为官勤政、廉政、爱民以及崇尚孝道和在著书立说等方面的一系列故事。
  (一)与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清朝历史名人的故事
  1、阎世绳与康熙皇帝的故事
  阎世绳被康熙皇帝钦点为南书房第二人,属于康熙皇帝的贴身秘书。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又被擢升皇太子讲官,因教授皇太子有功,康熙皇帝多次对阎世绳进行褒奖赐宴。《皇恩纪略》和《阎氏家乘》中记载着许多康熙皇帝与阎世绳的故事。
  2、阎愉与年羹尧、汪绎、韩菼等历史名人的故事
  阎愉是阎世绳长子,曾任浙江长兴县知县,后升迁工部主事,晚年卜居营邱故城。一代名臣年羹尧以及汪绎、韩菼两位状元与阎愉情同手足, 年羹尧、汪绎非常敬重阎愉,称阎愉为"长君年兄"。韩菼,非常敬重阎愉的父亲阎世绳,阎世绳去世时,韩菼率领礼部左侍郎王顼龄、工部右侍郎彭会淇等一大批高官学者参加了祭奠活动,并写下了《贞宪先生祭文》一篇。年羹尧也率领翰林院编修季愈、严宗溥、杨尤奇等一大批官员参加了祭奠活动,也写下了《贞宪先生祭文》一篇;汪绎还为阎世绳夫妇撰写了长篇传记---《先考丹崖府君暨嫡配先妣赵太君行述》。上文中的"贞宪先生"和"丹崖府君"均指阎世绳。
  3、乾隆皇帝与阎循琦的故事
  据资料记载,乾隆皇帝与孝圣贤皇后所生的一个女儿脸上有块黑痣,懂相术的人说其主灾,要想消除灾害,必须将这位女儿嫁给比王公大臣还要高贵的人家。这样的人家到哪里找呢?那只有孔府的衍圣公。因为只有衍圣公才能在皇帝祭孔时与皇帝一起走御道。但皇族是满族,而孔府是汉族,按照当时的习俗,满、汉是不能通婚的。为此,大学士于敏中,以自己义女的名义,将乾隆皇帝的亲生女儿嫁给了孔府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而孔宪培的妹妹孔懋彩就是阎循琦的三儿媳妇---宁国府知府阎学淳的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乾隆皇帝与阎循琦除了君臣关系之外,还有一层表兄弟的亲戚关系。阎循琦生于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乾隆皇帝生于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阎循琦比乾隆皇帝年长一岁。因此,乾隆皇帝应当称阎循琦"表兄"。
  阎循琦在工部任职时间长达四十年。乾隆皇帝非常器重阎循琦,钦命阎循琦总理七省漕务、督修故宫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三大工程,治理洞庭湖水,惩办官犯要案,勘查中俄边界等。对于阎循琦的人品和能力,乾隆皇帝多次给予褒奖。阎循琦晚年得病时,乾隆皇帝多次命太医为其配药。并亲自登门看望阎循琦,并赐阎循琦紫禁城骑马,文华殿免行大礼。阎循琦去世时,乾隆皇帝十分震惊,赐祭一坛,赐葬银五百两,赠太子太保,谥"公定"。乾隆皇帝还亲自为阎循琦撰写了碑文。
  4、与刘统勋、刘墉父子的恩怨故事
  刘统勋是大学士刘墉的父亲,山东诸城人,曾任东阁大学士,有"父子宰相"之美誉。据说刘统勋与阎廷佶乃同榜进士,阎廷佶会试第二名,刘统勋对此不服气,处处刁难阎家,以至于阎廷佶被分配到偏远的广西任知县。不仅如此,乾隆二十二年阎廷佶的侄子阎循观考进士时,正值刘统勋任会试主考官。阅卷官卢文弨发现阎循观的卷子非同一般,欲置其第一,但被刘统勋否决了阎循观的进士资格,卢文弨为失去这位才子抱卷痛哭。后来阎循观又考中第九名进士,成为著名的理学大家,其著作入选《四库全书》,其传记编入《清史稿·儒林传》。
  5、与陈官俊、陈介祺家族的姻亲故事
  陈官俊是道光皇帝师傅。陈介祺,著名金石书法家、收藏家。陈介祺以收藏和研究毛公鼎闻名于世界,毛公鼎是现存文字最多的西周青铜器,目前为台湾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阎、陈两家为儿女亲家,并交往密切。阎学海之母七十大寿时,陈官俊率领陈官侨、陈介祺等陈家要员到阎家祝寿。阎学海七十大寿时,陈官俊又率领陈介祺等陈家要员到阎家祝寿,陈官俊还亲自为阎学海撰写了十二条屏寿序。以上两次祝寿的实物资料仍然保存在阎氏后人中。另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拆除的一个阎家大门上,也有陈官俊为阎家撰写的匾额。
  6、与纪晓岚、袁守侗、袁守谦家族的故事
  作为工部尚书的阎循琦与纪晓岚、袁守侗、袁守谦同为朝廷重臣,又有姻亲关系,个人关系非同一般。袁守侗、阎循琦、纪晓岚都是孔府的亲家、袁守谦的三子还是阎循琦的女婿,因此,流传着许多阎循琦与他们之间的故事。
  袁守谦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去世, 乾隆六十年(1795年)与其原配李淑人、继配翟淑人举行了隆重的合葬仪式。阎学海参加了这次仪式。文革后,袁守谦墓被毁,墓志铭去向不明。但墓志铭入土前精拓的一铭一盖整张成套拓片,至今保留在阎家后人中,成为研究清代有关历史和书法的珍贵文物。
  7、郑板桥资助韩梦周到阎家读书的故事
  郑板桥 "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他多次出资资助韩梦周读书,并介绍他到昌乐阎廷佶家的学馆学习。韩梦周来到阎家后,受到阎家的特别礼遇,后来,韩梦周考中进士,官来安县知县,罢官归里后,到麓台书院与阎循观讲学二十多年,两人都成为著名的理学大家、山东"宋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阎循观与韩梦周经常去看望郑板桥,郑板桥也非常喜爱这两位学子,阎循观去世后,韩梦周为他整理出版了《困勉斋私记》一书,后来这部书入选《四库全书》。麓台书院还专门建有"二贤祠"以纪念阎循观与韩梦周这两位先贤。
  8、与台湾兵备道兼提督台澎学政刘鸿翱的故事
  刘鸿翱(1778—1849),嘉庆进士,曾任台湾兵备道提督台澎学政,主持台政达3年之久。后累升至闽浙总督。他把阎氏家族崇尚教育的理念带到了台湾。现在,台南市夫子庙明伦堂前右墙,立有刘鸿翱撰写的《台湾府学重修夫子庙并祭器乐器记》石碑,迄今150多年,碑文虽经风化、剥落,字迹仍还清晰。刘鸿翱是把阎氏家族文化和阎氏五世七进士的故事传播到台湾的第一人。
  (二)阎氏家族重视教育的故事
  阎世绳的父母非常重视教育,后来阎世绳考中了进士,还给皇太子做了四年师傅。阎世绳晚年在昌乐建敬业堂书院主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另外还建设了义学两处,专门供贫困学生读书。从此昌乐人文蔚起。"阎世绳办教育名垂青史"的赞誉,至今在昌乐一带流传。
  除在昌乐办学外,阎氏学子在全国各地还建设了一大批书院。如阎廷佶在金溪县建仰山书院。目前,仰山书院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阎学淳署理太平府事期间,府内旧有翠螺书院,"膏火数不能给," 阎学淳出钱重新进行修整,使大批学子有修身读书之处。阎学涑,任甘州知府时"修葺书院,延师训课,经费不足,岁捐数百金"。阎阆峰在酃县创办的洣泉书院后来成为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的地方,现在已被开辟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阎家还出了许多著名教授。如阎学尹、阎循中、阎循观等。阎循观在麓台书院讲学20多年,世人戏称为"进士母子"。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阎循观倡议扩建书院,扩建后的书院可容百余人就读。朝廷学使和山东学政不断视察选贤,使麓台书院名声大噪,誉满山左。麓台书院培养了许多贤德之士,象会试第一名、殿试二甲第一名、官至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翰林院协办大学士的杜授田、宗人府府丞、提督顺天府学政、都察院左副御史毛式郇以及协办大学士陈官俊等都是书院高足。
  (三)阎氏忠君爱国的故事
  忠君爱国是阎氏文化思想的核心。阎世绳深知忠君爱国的重要性。他自己身体力行,把这种思想在自己的家族中世代传递下去。他临终曾说:"国恩未报为大憾事。"要求子孙要尽职尽责,为国效劳。再如阎廷佶、阎学海等在病重期间牢记朝廷重托,直到累死在官位上。处在清朝晚期的阎泽民,目睹了列强的侵略,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放弃文童试,改练弓马,考中武举人后,勇敢阻击英法联军侵略,履历战功,最后以身殉国。
  (四)阎氏崇尚孝道的故事
  阎氏家族以孝闻名于世。阎世绳之父阎介石,是明末著名孝子。阎世绳自己率先垂范,凡开展祭祀活动,都亲自带头参加,通过开展祭祀祖先等孝文化活动,把诺大的一个家族团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阎循观是阎世绳的曾孙,乾隆三十一年进士,他既是著名理学家又是著名孝子。他6岁丧父,11岁丧母,父母去世时,他在守葬期间以土块为枕头,以草苫为席。有人劝他上床睡觉,他说:"父母只我一个儿子,我上床睡觉,谁来陪我父母?"一直陪伴父母到下葬。
  阎循观父母下葬的地方地势较低,下雨时,容易蓄水。每到下雨的时候,阎循观就跑到父母墓地,哭泣着为父母遮雨。阎循观经济条件好转后,将父母坟墓迁到了高处。迁墓时,因土块坚硬,需要用铁制工具,但阎循观怕惊动父母,自己用手慢慢挖坟,并哭泣着说:"有儿在,父母不要惧怕",当见到自己父母的尸骨时,阎循观失声痛哭,在场人无不为之感动。
  (五)阎氏为官清廉的故事
  阎世绳官至东宫讲官,教授太子并兼翰林院修撰,但告归乡里时,却依然是"寒士风味","唯残书数簏自随";阎愉也是如此,他官至工部主事,任过多年长兴县令,归家后还经常出现"日用支出殆甚"的窘况;阎愉之孙阎循琦洁身自爱,奉身俭约,严辞拒贿,有人"私馈金帛,叱去之",他任过故宫太和殿等三大殿督修,总理过七省漕务,任过吏部掌印给事中,会试知贡举、工部尚书加一级等肥缺要职,但在殁后却是家计萧然。阎循观任吏部考功司主事时与部署同僚以公款会餐时,独他自己带麦饼以食,并对其他官吏说,"非俭也,恐食误公耳"。有清一代,号称清廉之士,并不罕见,但如阎氏累世清廉者却不多,这些故事在民间被传为佳话。
  (六)阎氏官吏勤政的故事
  阎氏家族中的为官者,尽皆勤谨从政,无推诿,无庸懒,传为美谈。
  阎愉中进士后,被分配到浙江湖州长兴县任知县,下车伊始,即整顿积弊,听讼狱案,针对征漕米多浮现象,"严查胥吏,积弊顿除。"针对税款名目繁杂现象"综而一之"、"而民称便";根据积案累牍现象,断讼狱案"事非剖析,一时敬为神明"。因政迹卓著,被朝廷连加三级,并擢升工部主事;阎廷佶任庐溪知县时,到任即剔釐弊政,"革乡保供给及沿习积弊,立石永禁";当时有一知府因事激变士民,阎廷佶冒险"独往抚谕之,事遂定";朝廷对其十分赏识,擢升广西宾州知州;
  阎循琦每次到下边视察,总有许多官吏"携卷分集两旁,秉烛处理公务" "手批口授,夜分始罢"。一次在家办公,因困倦而"烧毁部稿,被弹劾",皇帝也原谅了他;督修故宫三大殿时,"以失足折足大 指,勉强揉合骨节,用棉帛包裹,然闻鸡即强起,着轻履扶持入内,各堂官于工程处见之,无不深致慰勉"; 任尚书后得"噎呃"症,饮食困难,但仍"每日赴任所,轮流监察米厂,按期不误,至秋而病增剧",但却还是勤于王事,终至不治而死在官位上。卒后被乾隆皇帝赞誉为" 老成练达"、"奉职恪恭"。
  阎学淳 "历任河务十余年,修防勤慎,略无疏失";任徐州知府时"洁己爱民,尤能抉发疑狱,数十年延滞尘牍,下马即为,依次昭雪,吏畏民爱"。
  阎学海任户部员外郎时,已年近古稀,被"派察宝泉局,往返劳顿,遂成疾",别人劝他休息,他坚持不肯,最终累死在工作岗位上。
  (七)阎家官吏爱民的故事
  阎愉任长兴县之初,正值连年水旱,"哀鸿遍野"。阎愉到任即"历乡坪,访疾苦,招抚流亡",作为一县之父母,他为自己制定的为官原则是"不以苛刻待僚佐,不以宽缓误繁剧,不以玩延累狱讼,不以重刑加予民";为了表示对民众的亲爱,特在衙署题楹联曰:"大廷与晤言皆吾老少皆吾友,独居自深处本来面目本来心",其真情实意溢于言表。
  阎廷佶任县令时,对于贫困的官吏,常济其家,有的招至署中与子阎循中一起读书。经常对其子说:吾入闱阅卷,既对考不中的人亦必往复再三以解,读书人心血不忍忽也。爱民之心拳拳可鉴。
  阎学淳任徐州知府时,境内丰山闸当河水冲突之处,以前汛涨时常从这里决口放水,以疏壅塞,徐州老百姓深被其患。有一年伏汛暴涨,打算仍从这里疏决,沿河居民惶惶奔诉,阎学淳说:"河务非吾专任也,民则吾所治之民也,自往相视,言于当事者曰:河堤完固,水力渐减,不要再从这里决口了。阎学淳力争,并请于上官,得止。于是丰、沛、铜山诸境,悉免飘损,而河水也安流无患,当地老百姓为阎学淳立碣以誌。他的一个叫张忠的仆人在灾荒之年买了一房媳妇。妇至,则"泣不成声,有人问她哭的原因,原来他本来有夫,婚仅半载,仍有垂白老母在堂,饥寒不能相保,才想卖掉媳妇救母亲生命。阎学淳听后,不但不再追讨卖身钱,而且还付给盘缠请其回家,同时另外给张忠娶了媳妇。
  (八)阎氏著书立说的故事
  阎氏家学渊源深厚,以读书为娱,以著述立身,且又具备秉承传统、承先启后之素养,故著书立说者代不乏人,目前流传着许多著书立说的故事。
  1、阎世绳撰《阎氏家乘》。阎世绳老年化费十多年心血率领子孙拜墓碣、阅名字、访宗老、辨本支,撰写《阎氏家乘》。书成之际,身体已被病魔严重侵袭。他对长子阎愉留下遗嘱:我家历世寒微,未有谱系,我遵照先祖的遗志,终于写成了《阎氏家乘》,但现在已无力出版了,以后你一定要接下去,完成这件大事,以传后人。后来阎愉遵照阎世绳的遗愿,又补加1卷,于阎世绳去世后16年由树滋堂雕版印刷。从此,《阎氏家乘》流传下来。
  《阎氏家乘》在2008中央电视台走进潍坊大型寻宝活动中入选"十大优秀宝物"。
  2、阎愉写作《营邱辩》。《营邱辩》是直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有关齐国始封之都营邱地望所在的首篇考证文章,阎愉为写作《营邱辩》,竟从县城迁居到离县城近五十里的营邱故城附近居住长达十年,终于完成了这篇著名论文。该文以马宋镇黎家村附近古城为基础,以沿城南经城东而北的白浪河水及其它地形地貌为根据,验证了《尔雅》所谓"水出其前左营丘"之说,从而纠正了郦道元《水经注》中"今营陵城南无水,不可名营丘"的谬误,证明姜太公初封齐国的地方在昌乐而不在临淄。据说他的观点赢得了皇上的肯定,皇上亲自为昌乐书写了"尚父初封"的匾额,后来这块匾额高悬于昌乐县城的牌坊上,直到解放后才被拆除。
  3、阎循观著书立说。阎循观考中进士后担任吏部考工司主事的要职,他为了完成有关著作,竟辞去官职,广结天下名士,在潍县麓台书院潜心研究学问,遂成山左文学大家。他的《西涧草堂古文集》、《困勉斋私记》、《尚书读记》、《春秋一得》、《西涧草堂诗集》、《西涧草堂制仪》大部分被收入四库全书。他本人的传记也入选《清史稿-儒林传》。
  阎氏五世七进士的故事是阎氏家族中的儒学大家(鲁文化的学者)对姜太公在营邱的齐文化的考察论证,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齐鲁文化的瑰宝。也是海峡两岸共同认知的历史文化品牌,保护和挖掘这一历史文化品牌,有助于促进两岸文化交流。
  阎氏家族的故事,宣传的是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包括忠君思想、为政清廉、孝文化、读书上进等等,另外在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等方面也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些理念,对于当今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推进两岸文化交流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