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7-27 14:47
鄌郚总编

秦志功的文学情结

  秦志功的文学情结
  郭建华
  个人简介:秦志功,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学习和从事业余通讯报道,八十年代在《大众日报》《农村大众》《潍坊日报》等媒体发表新闻稿件500余篇。退休后,从2013年开始习作散文等文学作品,已在县级以上报刊发表60余篇。
  2016年2月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乡土文学》栏目刊发秦志功胸散文《老家的年》。文友们争相传阅,先睹为快。一篇千字散文,何以在昌乐文学圈子激起涟漪,是值得玩味的。文不在长,而在于其品位,譬如题材、立意、结构、文笔云云,能博得行家青睐,读者赞誉,则为上品。
  《老家的年》得以在中共中央第一大报面世,其品位不言而喻。如此美女,出自身居基层的草根作家之手,实属不易。泱泱大国,高手如云,在国家大报一争高下,取得一席之地,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而这位胜出的草根作家,又恰恰是秦志功。这就更加引人注目。秦志功这个名字,人们并不陌生。他任过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文化局局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委副秘书长、县档案局局长等职,如今年过花甲,身份变为退休干部;而他从政坛踏入文坛,这一“华丽转身”,知之者就不是很多了。其实,你只要稍微关注一下文学,就不难发现,近几年来,秦志功的作品频频见诸文学书刊和报纸副刊,并非“一夜成名”,荣登人民日报。他的散文《母亲惦念的老屋》极富乡土气息,感情真挚,饶有韵味,在潍坊市文艺评奖中获奖。小说《靠山》内涵丰富,立意深刻。报告文学《天下第一城》洋洋两万余字,资料性、文学性、思想性兼而有之。
  秦志功的所谓“华丽转身”不是偶然现象。他是有准备的。这个准备,就是生活的积累,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认知,以及文学基本功,如文笔等,简言之,就是文学修养。有意识的准备,往往源于作家的文学情结。早在学生时代,秦志功的作文就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作文课上朗读、点赞,甚至被推荐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一时名声大噪。具有作文天赋的秦志功,因此更加喜欢作文。这便是一种情结。当然,这或可称之为作文情结,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情结。具备作文情结的年轻人,大抵有两种走向。二是追求文学,不知天高地厚地埋头写诗、写散文、写小说,憧憬着成为“鲁郭茅巴老曹”式的大作家,有的甚至痴迷到走火入魔的地步。这种人成功的几率较低。另外一种则是从学写通讯报道入手,偶遇伯乐,被发现,被赏识,被重用,成为基层新闻人,进而当秘书,入仕从政。这条路子成功率相对较高。这些成功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在从事新闻和行政工作中,倾慕文学,文学修养渐高,文学情结渐浓,会在某个时机某种程度上转向文学。秦志功属于后者。在他任职县文化局局长期间,我是他的副手。我见证了他对文学工作的热爱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文学工作的重视和由衷的支持。因而,在他任内,昌乐的文学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他任职县档案局局长期间,浩然泥土书屋的珍贵资料面临管理难以为继的困境。他果断出手抢救,将全部资料移至县档案馆;重新整理,妥善保管;秦志功的文学情绒由此可见一斑。
  年过花甲亏,又站在文学的起跑线上,而且出手不凡,这种精神,这种勇气,很值得点赞。发令枪响了,双腿迈开了,奔跑吧!衷心希望我的老领导、老朋友秦志功,义无反顾、向着文学的既定目标冲刺,不管是百米、千米,还是马拉松……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鄌郚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