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8-11 13:51
鄌郚总编

童年捉蛐蛐的那些故事

  童年捉蛐蛐的那些故事
  蛐蛐又名蟋蟀,也有叫它秋虫的,常见的有四种(“和尚”、“猴子”、“道士”和“油葫芦”),“和尚”头园,有“黑和尚”和“红和尚”之分(有的头上带有金星),叫声宏亮有力,善斗;“猴子”尖嘴猴腮,也叫“棺材头”,叫声尖细凌乱,不善斗;“道士”是上大下小的平头,叫声不大,打斗时用头碰。“油葫芦”状如“和尚”,但体大于“和尚”数倍,叫声较细,也好斗,但因有翅会飞,人们无法控制它。雄性蛐蛐有两条尾巴,善鸣好斗,雌性者三条尾巴,不鸣叫,不咬仗,但可和雄性在一起“弹琴奏乐”,十分动听。
  我十多岁的时候,非常热衷捉蛐蛐,放伏假后便约上小朋友到有瓦砾的地方或草丛里去捉蛐蛐,有时还在夜里拿上手灯到墙角地头去捉呢!我们专捉那叫声宏亮有力个大体壮者,只要全鬚全尾的,肢体触角尾巴都不残缺的,我们有捉蛐蛐专用的铁丝网制成的罩子,用以扣住蛐蛐,然后将其装入纸筒里带回家去喂养,回家后把它们放在装有泥土的罐子里,每天喂它们绿豆粒、玉米粒和辣椒等食物,把它们喂得身肥体壮,每天都让它们咬仗,经过淘汰赛选拔出优胜者,以备与玩友们进行比赛,败将们即被释放,回归大自然。
  斗蛐蛐十分有趣,把两只要斗仗的蛐蛐(都是“和尚”)放在同一个罐子里,然后拿用细草杖做的鬚毛拨弄两个蛐蛐使互相厮咬,斗前喂了辣椒的蛐蛐特别有战斗力,强者会咬住对方将其扔出罐子去,然后振翅弹腿“大叫”欢呼胜利,有时被咬下大腿的蛐蛐仍能继续战斗不下火线,十分惨烈!据说北京盛行斗蛐蛐比赛,玩家多是到山东来买蛐蛐,因为山东宁阳及聊城等地的蛐蛐个性彪悍,特别能战斗,这是我省水土的优势。
  我曾捉到过一个特大的“和尚”,小朋友们的许多蛐蛐轮番咬都咬不过它,有一个同学把一个拿掉翅膀的“油葫芦”冒充“和尚”也咬不过它,我和同学将它拿到潍县大集上去,一位卖蛐蛐的老汉的蛐蛐也咬不过它,老汉说我给你三斗麦子把你的蛐蛐卖给我吧,同学拉我快走,说不能卖给他,咱回去还要用它咬仗呢。回家后把它放在屋外窗台上的罐子里又去捉蛐蛐去了,中午回家一看坏了,蛐蛐被晒死了,伤心极了,自此以后再也不斗蛐蛐玩了,有时捉到蛐蛐便放养在卧室里,好在夜里听其美妙的“叫声”。
  蛐蛐所以叫秋虫,是因为它们每到立秋那天夜里便开始“鸣叫”,这可能是它们到这时才发育成熟或这时的气温与湿度才合适它的双翅磨擦发音吧。在六、七十年代我曾连续听过多年,每到立秋的夜里十二点以后,就会有蛐蛐鸣叫,但近二十年来蛐蛐的开始鸣叫时间提前了许多,今年的阳历6月28日夜里第一次听到了它们的“叫声”,到立秋还差40天呢,可能与近些年来气候变化有关吧。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坊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