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11-17 14:52
鄌郚总编

英雄骚雅,对酒当歌

    英雄骚雅,对酒当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其一
    钟嵘在《诗品序》里说:“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建安时期的文风之胜,与曹氏父子的爱好和提倡密不可分。他们努力摆脱“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儒家诗学影响,有意识地逐步淡化先秦以来诗歌与政治及教化的关系。他们的诗歌创作,直击现实的同时直抒胸臆,文风刚健明朗的同时情真意切,他们对诗歌独立价值的自觉反省、充分肯定与共同建构,成为中国诗歌演进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赤壁》这部电影里有一组镜头,是曹操在大战之前,临风把酒,阵前吟诗,吟的就是他的这首传世名篇,古乐府《短歌行》其一。电影场景的细节从《三国演义》里借来,充满艺术的想像与夸张,肯定不完全符合历史的真实,倒不折不扣演绎出了我想象里的曹操:睥睨天下,文武双全,临危不乱,一上来就先声夺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古乐府不讲究对仗,“对”和“当”这两个字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同义的两个及物动词,面对好酒好歌;也可以是一个及物动词和一个能愿动词,面对好酒应当高歌。不管怎么解,都是人生难得几回有,都是良辰美景休辜负,毕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光阴似箭呢!
    赤壁之战当时,曹孟德已经年过半百,难免感到时间紧迫。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当不当皇帝是一回事,统一天下的大业总要完成。他志在千里的情怀在大战当前格外激越,一发不可收拾,“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慨慷”其实就是“慷慨”,曹操为了配合句式的需要把两个字展开成四个字,意思并没有变,形容自己的情绪很激动。忧思尽管“难忘”,也不能沉溺其中;惟其“难忘”,才格外需要“被忘”。如果外面的世界总少不了腥风血雨,总免不了令人紧张,那就自己借一壶酒来换一个角度,转一种心态吧。“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把酒高歌的姿势如此洒脱、乐观而豪迈。
    这种姿势和李太白是完全不一样的。李诗仙手中那杯酒似乎片刻都没放下来过,不论狂放之情如何高潮迭起,总脱不掉借酒浇愁的阴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背后是并未“得意”,一饮三百杯也浇不平胸中郁结的不平、不满、不忿。那是才子的纵情,诗人的任性。曹操却不仅是诗人,他首先是一个杰出政治家。再怎么眼花耳热,酒力都难以模糊他逻辑思维的理性,行为方式的惯性,他不可能像李白那样放浪形骸。即便他想要暂时抛却的那一缕“忧思”,也不是私己的,小儿女的小情绪,而是关于家国天下的思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沉吟”,对什么人或什么事念念不忘,日思夜想,想着想着不由自主地嘟囔出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赤壁》这部电影里就把曹操笔下的这个“君”踏踏实实地指向乔家那个小美女,将谋夺小乔作为曹操取江东的目的之一。唉。实在很潦草,也实在唐突了英雄。这几句诗不是曹操自己写的,他只是把《诗经?郑风?子衿》里面现成的句子顺口吟出来了而已。《毛诗传》里解《子衿》篇的题意,说这首诗是讽刺世道太乱,学校都荒废了,学生都不来念书。“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让曹操“沉吟”至今的是孙权,还有刘表的儿子刘琦。曹孟德絮絮叨叨地说,我这么看重你们二位,你们怎么就不来归附我呢?
    曹孟德求贤若渴,他关心的是才子,不是美女。不过他真的喝高了,接下来的一段又是《诗经》里现成的句子:“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反正那时候也没有版权这回事,他觉得哪些现成的句子能够表述他的心境,拿过来就用。他说要是你们肯来归附我啊,我有大把好吃好喝好音乐招待你们。曹孟德说他不当皇帝,他确实也没当皇帝,可他心底深处那种霸主之气根深蒂固,这一喝高更表露无遗,因为他引用的这几句在《诗经?小雅》开篇的第一章《鹿鸣》当中,那是国君设宴招待群臣用的。
    从孙权和刘琦,他又想到刘备。“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说,你那个像明月一样高大上的人哪,不知何时能为我所用,我因此而产生的忧虑,无法断绝。我总觉得曹操此时不可断绝的这个“忧”,还不完全是忧伤或者忧虑,更多的是我们今天说的郁闷——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第一句中的“越”和“度”是同义的两个动词,都是过、通过的意思。阡陌是东西南北的路。第二句的“枉”和“用”是两个反义的形容词,就是曲和直。“契阔”和“谈讌”是两个反义词的叠加,别离和相聚。这四句合起来的意思是:你那时跑了这么多七弯八拐的路辛辛苦苦来看我,纵然现在不在一起,我们也曾相聚过,应该珍惜旧日的友情啊。刘备当初打了败仗孤身来投,曹操出兵帮他去打吕布,又接回了两位夫人,不是没有帮过他的。如今两军阵前刀兵相向,曹操怎么能不郁闷?怎么能不的很郁闷地追问一句:我曾经对你那么好,你怎么都不记得?
    后面四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一匝,就是绕一圈儿。夜深了,乌鹊们该去睡觉了,曹操借景发挥,给他念念不忘的贤士们、才子们指点迷津:良禽尚且懂得要择木而栖,你们不来归我,还有啥好地方可去?紧接着顺势而下,最后四句的归结铿锵有力: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前面一联从《管子》的文字里化出来,原文叫做“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后一联中的“周公吐哺”这个典故,指的是周公在周武王死了以后,辅佐他的侄子皇帝周成王的故事。为了广纳贤才以图天下大治,但凡有才能的人找来,周公即便正在吃饭,也要把嘴里的东西吐出来,赶紧先去迎接人家。时常“一饭三吐哺”,吃一顿饭折腾三回。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言外之意,我礼贤下士的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天下才子迟早都要归我的!
    曹操存诗二十一首皆为乐府诗,有四言、五言、杂言三体,大部分为十六句或二十句以上的长篇。《短歌行》本是两首联章,其二《周西伯昌》的内容以史事为主线。商朝末年,西伯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犹尊奉殷王室,此为“臣节不隆”;春秋时期,齐桓公“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晋文公“躬奉天王”、“威服诸侯”,都是殚精竭虑辅佐中央王权的传统典范。曹操剪裁他们的事迹,礼赞他们的功勋和节操,既是对“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进一步阐释,也是自己决无篡汉自立之心的直接剖白。两首《短歌行》一借景抒情,一咏史明志,相辅相成,全面展现了曹操的文学才华、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
    汉末的豪门士族崇尚“清议”,写什么都要搬出儒家教义来渲染一番,动不动道德绑架,文风虚伪、矫情、浮夸。曹操曾经明令他们上表章想说什么就直接说,力求直抒胸臆,简约严明。曹操率先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充分利用诗歌的抒情性去宣扬他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寓理于情,以情感人,这种创作手法后来被唐代诗人们大大发扬了。而一首真正的好诗,离不开真情,离不开实意,更离不开“气势”。所谓“真情实意”或许没有好坏之分,“气势”却有高下之别。曹操即便写到苍凉处,也总蕴含着一种开阔的襟怀,雄浑的气魄和博大刚强的意志,那是有大才情的大英雄的文字。《对酒当歌》之所以比《周西伯昌》流传更广,对后世诗坛的影响也更大,还要归功于诗句间自然流露的政治家情怀,披肝沥胆的抒情意境。
    格式上,《对酒当歌》虽也是整齐的四言,但已不是此前的四言诗了。《诗经》四言诗基本上是两句一行,单句意思不能独立,还有各种重复的,堆叠的,排偶的句式序列。而曹操这一首当中,除了借用《诗经》成句和沿用《诗经》的诗行结构之外,“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样的诗句,每四个字构成一个完整的句意,句法上各自独立,上下两句之间主要靠诗意来连贯,已不存在语法结构上的依存关系,也不着意追求重叠排偶。这是曹操在形式上对《诗经》结构大刀阔斧地改造。第二首,《周西伯昌》又有新变化,加入了五言、六言句式,还有不少散文句式。可见曹操为诗,惟求尽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并不拘泥于固定格式的限制。
    挑战传统,革故布新,不是人人都敢于去做的,更不是仅凭胆气就能做到。所以鲁迅先生才会说,曹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改造文章的祖师”。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精品妙文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