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11-21 16:34
鄌郚总编

浩然:为农民而歌

      浩然:为农民而歌
         ——采访浩然小记
    浩然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他写的《艳阳天》,《金光大道》等以农村为题材的作品我不知读了多少遍。又加上当时他体验生活的东村离我村只有三里路,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原型就取自本乡本土,这就更增加了地域上的亲近感。其实,我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当个作家的梦也曾做过。适逢浩然同志第五次来昌乐,所以,我非常想拜见这位当代著名的大作家,聆听他的教诲。但又一想,浩然大名鼎鼎,自己没名没望,你想拜见人家,人家愿意见你吗;再者,浩然来一趟昌乐有许多事要办,人家有时间见你吗?尽管疑虑重重,但还是对浩然的崇敬之情增加了我的勇气。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陪伴浩然活动的马进老师,真没想到,我的这些疑虑竟然是多余的,浩然竟一口答应了。
     1992年12月21日上午,在昌乐宾馆的一间会客室里,浩然与我和马进等同志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交谈。尽管他当时已年近花甲,头发有些花白,但从他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里可以看出,他仍然保持着青春的魅力和大家的睿智。更使我感到钦佩的是,浩然全没有想象中的大作家的派头,非常的平易近人。问候,握手,让座,端茶,浩然的举动让我感到他是一位和蔼的长者,也使我那颗忐忑不安的心终于平静下来。
    访谈开始了,话题自然从浩然的第二故乡东村谈起。浩然深情地说,我来昌乐后就首先到东村的地块里转了转,因为这些土地我曾流过汗哪!现在在我劳动过的土地上工厂起来了,楼房起来了,我几乎认不出来了,变化真大啊。1960年我担任东村第一任支部书记,回去以后写了《艳阳天》,《艳阳天》中马老四的原型就是东村的田敬元,已故去了,1983年,1987年我来昌乐时见过他。三个比较要好的干部和房东也去世了,我就写了一篇《东村的乡亲们》,以次表达我的怀念之情。我一直把东村视为第二故乡,这是个把我艺术扶上一个台阶的地方。
    说到这里,浩然的眼睛湿润了。看的出,他是一位感情丰富的作家,他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
    浩然呷了口茶,继续着他的回忆。
1960年正是三年困难时期,我跟东村的乡亲们一起渡难关,在这期间,乡亲们给了我许多帮助。东村这方热土,是我认识社会,认识农村,认识自己和认识艺术,是我从一个层次攀援到另一个层次的地方。第一部长篇《艳阳天》反映的是一个麦收的过程,都是我亲身经历的。所以我说农村是生身养命的一块乐土,智慧、力量的活泉。我受的教育很低,多靠自学。农村生活体验给了我激情,激情焕发了我艺术感觉。
    浩然对农村,对农民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发自心底的,没有半点虚假的,而且是一直践行的。
    他说,我在宾馆里写不出东西,不习惯,也没有美感。到农村的热炕头上一躺,和饲养员、会计聊聊天,文思就涌出来了,一住大宾馆就不行了,天生就是当农民的命。除了“文化大革命”那个非常时期外,现在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的时间在农村。因为农民太需要文学了,农民太需要自己的作家了,我在河北三河县创办了一个《苍生文学》季刊,主要目的是为业余作者开辟一个发表作品的园地。因为农村的作者不像城里的作者路子那么宽,没有城里人那么精明,出书难啊。现在出书又不那么景气,所以我就用我的条件吧,给写出作品来的,但又无门可入,无路可走的作者找找门路,用不客气的话说借我点光。在北京,我找市委的领导,让他们拿点钱,出了一套《北京泥土文学丛书》,使有成绩又有前途的五位作者出了书。这次来昌乐,潍坊市委,市政府领导来看我,我趁这个机会提出在我第二故乡能不能也出一套“泥土文学丛书”,市领导和有关方面很支持,当场就定下出这套书。
    谈到文学创作,浩然自有他的独到见解,当然也使我们这些“小字辈”们茅塞顿开。
浩然说,搞文学创作是苦差事,傻子干不了,精明人又不愿意干,最好是学一点傻子的傻气,精明人的灵气。学一点,别多了,这样才能搞文学创作。绝顶聪明的人最好不要搞文学,去搞实业,发大财。我不反对发财,因为现在没有钱什么也办不成。许多人要下海,下海也好,也需要,但是我不行,我是属于不是绝顶聪明的人。做人,选择事业要自己拿主意。世上千千行,不是三百六十行。
    浩然非常健谈,但为了不耽误他的时间,我请他对潍坊的农民朋友讲几句话,他略一沉思,说,我来到昌乐后,看到这里的农民丰衣足食,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变化。只要我们农民乡亲们解放思想,进一步搞活,开放,奔小康是能够实现的。我祝愿潍坊大地上的农民朋友在生产上取得丰收,身体更健康。
    最后,我请浩然写几个字以作留念,浩然欣然应允,在我的采访本扉页上写下了:“颂苍生,写真情;写农村真情事,说农民心里话”两行清秀刚劲的钢笔字。每每看到浩然同志的题字,心里总不能平静。我暗自决心要像浩然老师那样做人,一身浩然正气;要像浩然老师那样勤奋,用手中的笔,热情讴歌我们的农民兄弟。 (刘振洪)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