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12-25 09:23
鄌郚总编

长峪道上的明珠南仇庄

  长峪道上的明珠南仇庄
  作者:仇绪芳
  南仇庄,原名凤凰庄,又名山头店。后因仇氏居此更名,因西北有仇家庄(今属张店区),故称南仇店。位于淄河西岸的古长峪道北端,距临淄区行政中心约8公里。明清两朝属益都县仁智乡,1929年属益都县四区。1945年8月,归属淄川县蓼河区。1950年3月,蓼河区改称淄川县十一区。1969年12月划归临淄区,先后属南仇公社(胜利公社)、南仇镇、南王镇。2011年后属金山镇。
  古道重镇留遗迹
  淄河形成的冲积性平原达数百平方公里,其野沃物饶,成就了古齐国八百年基业。沿淄河形成的南北古道史称长峪道,是古齐国南下鲁、宋、楚国最便捷的古道。淄河的这一段,“九曲十八漏”,滋润着这一带的人民,有时候也乖张暴虐。明朝工部尚书钟羽正《淄水》诗:“朔风何凛冽,冰结大河阴。匹马三齐道,孤鸿万里心。乾坤生事老,霜雪故园深。短褐从长夜,无劳叩角吟。”淄河两岸悬崖多,落差大,河流曲折蜿蜒,呈“之”字形状。每逢夏秋季节,山洪爆发,浪花飞溅,咆哮轰鸣。每到春季,河中就裸露出千年的漫漫白沙;两岸崇山峻岭,险岩陡峭,长林丰草,形势险峻。
  《嘉靖青州府志》:“自临淄起至莱芜,长三百里,界两山间,中通淄河。官司罕至,前此莫闻,屡询互蔽。及亲历南仇、朱堐、……直抵青石岭,始得其故。俱系要地……其民至老不识城府,亦不在编民之列。顽悍狂鸷、盗贼之薮也。”
  地处淄河西岸古道上的南仇村,北面临淄、寿光、广饶等地的鱼、盐、粮米,都到这里批发零售;南面临朐、太河等的山果、木料、鸟兽、山货,来这里售卖,成为南北商品的集散地。商业的繁华成了不轨者觊觎的猎食之地。自古贩卖私盐等管制品的走私者从此经过或者住宿,占山为王的所谓绿林好汉也来打家劫舍。因此,明朝《嘉靖青州府志》载:青州府将南仇、金岭、朱堐等设为要隘,选委义勇官及士兵,稽查打击贩卖私盐、矿产、丝绸等的违法者,对正当贸易进行保护。
  南仇人为了安全,地面上大修“围子墙”,地下挖地道。围绕全村的围子墙高1丈有余,下用巨石、上为土坯砌成,东、南、西、北各设一大门,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各设一小门,均系二层楼阁,阁上设有了望口,大门常年有专人看管,落日以后,八门关闭。八个门中,临近淄河的东大门尤为壮观。门楼高两丈余,木门用铁皮包裹,两列马车可并行通过。
  南仇人从唐朝末年开始挖掘地道,至明代方告竣工,其工程之大令人瞠目。全村的十几眼井全部连接地道,地道中除某些地段只容1人弯腰而行外,其余都可直立3人并行。地道中建有牲畜棚、粮仓、石磨、石碾和聚会厅。地道距地面一般5米,有石门数十道可随时关闭切断通道,地道出入口多设在村内大户人家和庙堂之中。凭着这些地道,南仇人躲过了无数次战争灾难。过去,孩子们曾把钻地道捉迷藏作为游戏,胆子大者能入内百米以上。“文革”时有民兵持枪进入,从地道中抬出两大瓮陈酒,如蜂蜜般醇稠,用筷子一醮可拔丝。酒的年代无从稽考。
  民国初年,青州军阀窦宝璋为消灭“红枪会”,曾率兵三攻南仇而未果。
  人文荟萃书青史
  许多历史名人都在这里留下了文化遗迹。
  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从这里的古道南通鲁国、楚国,南下运丝绸、鱼、盐的骆驼队络绎不绝。至今还有盐道口子(即小北门),骆驼店遗址。古代政府在大道上设驿站,驿站下设店或铺,以方便商贾和平民。这里成为从齐古城往南进入山区的第一站。故名山头店。
  据清光绪乙未年“慎思堂”藏版《仇氏世谱·谱序》载:“吾氏……自青州府为太守,而后始则卜居南仇,继则迁往仇家庄。由宋元佑年间迄今已四代矣。”
  现存青州博物馆的《宋故定州观察判官仇府君墓志铭》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都记述了仇氏落户南仇的史实:仇公着曾祖仇华,“为青州牧,终而家焉。”仇氏落户南仇后,历代有人为官。二世祖仇永,任尚书屯田员外郎。《辽史·卷十七·本纪第十七·圣宗八》载:太平九年(1029)十二月丁未,宋遣仇永、韩永锡出使辽国。三世仇谅“任国子监丞,累世皆列于朝。”四世仇公着官拜定州观察判官。五世仇悆为抗金名将,“积官至左朝议大夫,爵益都县伯。”仇公着和仇悆在《益都县图志》·人物传中有传。南仇东南、淄河东岸有仇氏古墓地,上世纪七十年代整大寨田时平毁。
  以上史料证明:自宋代仇氏成为村中望族,称为仇家庄。仇氏人丁繁盛,继则有人迁往现张店区仇家庄。为区别,始称南仇庄。
  南仇唐氏,自明初迁入。经历代经营,成为村中望族,人才辈出。据《益都县图志》:“唐焕,字蕴华,仁智乡南仇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出为保定、大名二府知府,皆有异绩。升河南水利道副使,岁省河工帑金万余两。历睢陈道参政,河北道按察使,淮徐道右布政使。……”
  村西公泉峪碑刻载:“邑人曹凯进士,官至给事中,依祠结庐,潜励读书”。曹凯曾在公泉书院办学授徒。
  《益都县图志》载有唐世大、唐世英等乡贤,世有善行,受到官府的表彰。
  红色种子的孕育地
  1931年夏,中共省委派段亦民到益都县恢复和发展党的工作,建立了中共益都特别支部,并任书记。
  1932年,段亦民在南仇西大寺小学成立了金山地区第一个地下党支部,秘密开展党的工作,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田昌韶(长啸)、石潇江、石一宸、石化风等都是该校的教师,田昌韶任校长。时任中共益都县委书记的段亦民与冯毅之为恢复发展党团组织做了大量工作。1932年秋,组织参加益都暴动。暴动失败后,国民党军警及民团疯狂逮捕共产党员和武装暴动队员。段亦民、汤佩琛夫妇在南仇小学被捕后押往济南,1933年8月与其他8名中共党员干部在泺口刑场英勇就义,史称“泺口九烈士”。南仇小学的地下党员石潇江、田昌韶和石化风等老师,躲过了敌人的捕杀。后来,他们在廖容标、姚仲明等领导下参与和组织了有名的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1945年日军投降后,。石潇江等奉命率渤海军区主力部队新编师挺进东北,横渡渤海时遇飓风,触礁殉难。
  从南仇小学转移出去的党员,1932年又在当地的崔碾村成立了新的地下党支部,继续传播革命的火种。
  抗日战争爆发后,冯毅之受中共益都县工作委员会派遣,回到家乡青州西南山区,跑遍了四区的南仇、金岭、披甲乡、毛托乡、湖田乡、张赵乡、炳墟乡、大庙乡、蓼坞乡、王寨乡等乡镇和三区的部分村庄,举办抗日民众训练班, 搜集枪支,在淄河流域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后来入编为八路军四支队新一营,成为插进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
  南北商品集散地
  自姜子牙封齐,实行“因其俗,简其礼”的治国策略,“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齐国迅速发展壮大。历史上,临淄西南“弇中峪”,即沿淄河经南仇、过源泉、越过境桥入莱芜,全长300里的长峪道,是春秋、战国时代齐国与西南方向鲁、宋、楚等国的交通、商贸要道。
  南仇村处于鲁北平原与鲁中山区的接合部,从古代就有经商的传统。其经贸活动主要集中在朱雀门里、铺子街一带。铺子街在南仇大街南端,南北长约200米,铺子街和“高楼”是方圆百里内有名的繁华商埠。商户门头饰以各类雕刻:花鸟禽兽、八仙人物等,形象逼真,建筑古朴典雅。有西协泰城(赵氏商行遗址)、东协泰城楼等,赵氏商行楼建筑面积为192.3平方米。村内5座高楼分别坐落在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楼为三层建筑,地下和地上第一层全是用大型条石砌成。楼下有规模宏大的“地宫”,所建年代不详。唐氏家族涌源号的古楼、协泰成古园门遗迹、协泰成商号遗址、协聚成商号门匾等都成了南仇人记忆中的骄傲。
  南仇店铺买卖兴旺,设有钱庄、盐庄、酒坊、棉布、杂货、百货、木器、典当铺、中药房、馒头房等。南仇的三处酒坊,其烧酒与王村醋齐名。明清年间有“看花寻北店,沽酒问南仇”的说法。南仇大集,从南面的朱雀门往北直到猪市湾,长约两华里。地方政府设有市场管理人员,并设有官斗、官称。南仇东村的锤鸡丸子从清代就有传承,其特点是:白、弹、漂、脆、香、美,南仇一带有“公鸡大腿鲤鱼腰,不如锤鸡丸子水上漂。”的说法。
  民间艺术久负盛名
  村东有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的关帝阁,俗称“阁子”。南仇东居的阁子里芯子,起源于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从1903年形成比较完整的传承谱系。至今已历五代以上。1936年应邀到益都县城表演,一台《天官赐福》誉满青州;1943年到临朐表演的《观世音下凡》,引起轰动;50年代后,多次到淄川、临淄等区县驻地献演,特别是1992年推出的《荷花仙子》、《小放牛》、《高台车技》,具备了“新、奇、险”的特点。第三届国际齐文化旅游节展演的《姜太公》《三打白骨精》《荷花仙子》《嫦娥奔月》《许仙游湖》《八仙游春》六台芯子,轰动全场,荣获展演第一名。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香港、澳门、台湾的电视台以及日本、韩国等的电视台都做了报道。2006年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文刊发在《淄博市地名史话》)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