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1-09 08:34
鄌郚总编

《弥水》微刊(总第十一期)

— 本帖被 刘文安 从 弥水总会 移动到本区(2022-02-17) —
  《弥水》微刊(总第十一期)
  -
  2021-12-18
  -
  目 录
  【卷首语】
  贺词      冯伟山 青州
  【小说者说】
  大黄给众生的启事  王效民 昌乐
  【散文】
  你是一棵红色的树    冯伟山 青州
  明月何皎皎        刘文安 昌乐
  【游记】
  满山红叶似彩霞   柴翠香 寿光
  开封游记  郑云生 青州
  【弥水悠悠】
  小姨    林长青 寿光
  你好,王青春  陈桂明口述 刘芳整理
  童 真                     辛相国 寿光
  【文化长廊】
  也说“淡水井”的故事    杨杰 滨海
  红楼梦里的陪客              张远
  临朐中华树王—文冠树记       曹光炬 青州
  家园姓氏考               冷怀平 青州
  -
  【卷首语】
  贺词
  冯伟山 青州
  在弥水文化学会成立9周年暨《弥水》杂志创刊9周年之际,迎来了两件大事。一件是魏在光同志继任新一届学会会长,一件是《弥水》杂志要出电子刊了,可喜可贺。
  弥水文化学会和《弥水》杂志在高传广、房永江两任会长及众多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历经9载,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印痕,播下了种子,并持续萌芽和生长,焕发着无限生机。9年来,大家内心的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一直没变,挖掘弥水文化、传承弥水精神、传播正能量、让弥水两岸文墨飘香。
  弥水文化学会是大家的,《弥水》也是大家的,大家只有劲儿往一处使,把组织真正当成自己的家,要勇于奉献和担当,才能走得更远。弥水文化学会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组织,不管是农民、工人、还是退休干部和教师,也不管年龄是大还是小,只要热爱组织、不甘平庸的文学、文史、书画爱好者都可接纳。让广大胸怀阳光、有精神追求的人有了一个温馨的家,在一起交流切磋,受益匪浅。正是这种宽广的胸怀,才造就了今天人才济济的非凡成绩。《弥水》根植大地,亲近烟火,经过9年的历练,已经在弥水两岸扎根扩叶,逐渐走向成熟。
  我们有理由相信,弥水文化学会和《弥水》杂志在魏在光会长的带领和各分会领导及会员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一路高歌,越来越好。
  最后,祝愿《弥水》电子版创刊成功,给读者奉献出精美的文化食粮。祝愿弥水文化学会如流淌千年的弥河激情满怀,汤汤不绝。
  -
  大“黄”给众生的启示
  王效民 昌乐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那么狗呢?
  大“黄”不是人,而是邻居田婶家养得一条狗。这条狗是田婶去年深秋,从后街吴寡妇家要来的。小家伙刚到田家时,小样子虎头虎脑且通体金黄,因此,田婶家的人便都叫它小“黄”。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喂养小“黄”长成了大“黄”。今年夏天,大“黄”和村东老张家的虎子交配,几个月后,竟产下了六只毛绒绒的小狗崽。大“黄”对孩子们非常上心,没日没夜除了吃喝拉撒,从不离开狗窝。谁知,等小狗满月后,田婶竟将小狗全部送了人。这对大“黄”打击不小,几天来不吃不喝,像疯了似的,在家里村里乱跑乱窜。田婶知道,大“黄”是在找它的孩子。田婶心里有点痛,但没办法。小狗早晚是要送人的,就随它去吧。
  这样折腾了四五天,大“黄”终于知道,再和自己的孩子们团圆是不可能的了。于是便渐渐安静下来。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生活又恢复了正常。但这段时间,田婶发现大“黄”又有点不正常。人吃饭时,扔给它好吃的食物,如果人在跟前,它不吃,只是用舌头舔。但人一离开,它叼起食物就向大门外跑,出了大门一会了就不见了踪影。田婶起初也没在意,心想:准有是会它的老情人去了。她暗自摇摇头,微微一笑。
  这天中午,田婶一家吃完午饭后。田婶将孙子不小心掉在地上的肉猪骨,随手扔给等在房门外的大“黄”,大“黄”抬眼看了看女主人,眼里含满了感激。田婶一闭房门,大“黄”叼起肉猪骨就走了。出于好奇心,田婶敞开房门跟了出去,只见大“黄”叼着肉猪骨出了大门,没有去村东的老张家,而是径直向后街跑去。田婶紧赶慢赶,见大“黄”进了吴寡妇家屋外的柴禾棚子,田婶蹑手蹑脚地来到柴棚边上一瞧,只见柴棚中一只病弱的老母狗,正趴在草窝中有滋有味地啃着大“黄”叼来的肉骨头。大“黄”则静静地趴在旁边看着,两行清泪从眼角轻轻落下。老母狗边啃着肉骨头,边不时地抬眼看看大“黄”,眼神中流露出的慈祥与感激。
  田婶看罢,突然想起草窝里趴着的病弱的老狗,正是大“黄”的母亲。大“黄”见了自己的女主人,慢慢地从地上站起来,眼神里满是愧疚和不安,它等待的是女主人的训斥和暴打。但田婶并没有责怪大“黄”,而是慢慢蹲下身,将大“黄”轻轻揽在怀里,用手轻轻抚摸着大“黄”的头,又看了看趴在草窝里病弱的老母狗。她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婆母,想起了被自己遗弃在村南破园屋子的孤独寂寞的老人,心里一阵阵翻腾,两行热泪慢慢流了下来......
  田婶回家后,马上将正房的炕上,铺上了新被褥和新枕头。又从村里的超市里买来了时令水果和糕点。
  田婶的这些异常的举动,让憨厚的丈夫田大泉非常不解。他惊异地问:“宝强他娘,你,你这是要干啥?么非说要来重要亲戚?”
  田婶看了看丈夫,愧疚地说:“俺要去接咱娘来家住。”
  田大泉不解地反问:“当初分家时,你不是说不和俺娘一块住吗?”
  “俺当时是鬼迷心窍,现在俺想开了。”田婶轻轻擦了擦眼里流下的泪,说:“人活一世,不能活的连条狗都不如。”
  田大泉淡淡一笑,心里却乐开了花。
  秋风轻拂,夫妻俩怀着愧疚不安的心情向南园走去。
  -
  【散 文】
  你是一棵红色的树
  冯伟山 青州
  爷爷去世36个年头了,他的身影早在人生的河流中飘远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爷爷的记忆却越来越清晰。他时常出现在我的梦中,更出现在我的生活中,点点滴滴,无所不在。特别是看到影视剧中战争的场面,总觉得爷爷就在其中,是那个持枪冲锋在前的战士还是那个血染衣襟的旗手?每次,我都猜测再三。不管怎样,爷爷是千千万万人民解放军中的一员无疑。他普通的如同草芥,要不是一次次翻看他留下的笔记和若干军功章,又怎么让我念念不忘呢?
  这些年来,我始终觉得亏欠爷爷什么。是的,我亏欠爷爷一篇文章。
  一
  对爷爷最初的印象,应该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五六岁。爷爷个子很高,面容慈祥,好像总是穿着黑色的衣裤,让我印象很深的是他的一件黑大衣,里面是动物的毛皮,长毛,棕色,闻起来有一点淡淡的油腥味。爷爷穿着它,很精神,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冬天。从父母的交谈中,我隐隐知道爷爷在我们黄楼公社的农场工作。农场很大,种着甜菜养着猪,也种植小麦和玉米。农场里还有一个红校,来自全公社苗红根正的农家子弟在那里学习开拖拉机和一些其他事项。我心痒得不行,就缠着爷爷带我去玩。爷爷摸着我的头,连连说好。
  爷爷在家的这几天,总有一些邻居和村里的好友来找他玩。那时的人有的是时间,都喜欢聊天,往往一聊就是半天。村西有个老人来得最勤,只要爷爷歇班回家,他必来,而且一待一天,午饭也在我们家吃。老人很健谈,和爷爷聊起来没完没了,聊得最多的是怎么打仗,怎么抓俘虏。我听不明白,但我觉得和电影上演的打鬼子有点像,和小人书上的战斗故事也很像。老人每次来聊天,都兴奋得满脸通红,爷爷也是如此,你一句我一句,聊着聊着天就晚了。后来我问母亲,才知道老人姓武,和爷爷一起参加过解放军,也立了不少战功,胳膊残了,是一位荣军。我这才知道,原来爷爷当过解放军啊,想想他抱着枪冲锋陷阵和敌人厮杀,就觉得爷爷很了不起。
  其实,真正对爷爷有所了解,是在1985年的夏天。那年我上初二,放假在家帮忙麦收的日子里,爷爷突然病了。整天瞌睡,没有力气,这让父母觉得很不正常,就在地排车上铺了被褥,拉着爷爷去了郑母镇的一所医院。这家医院是益都县(青州)人民医院的分院,在我们附近是最好的医院。第二天中午,父亲回家接我去医院,让我替他在医院照顾爷爷。因为刚过了麦收,地里的活儿赶成了堆,离了父亲不行。爷爷躺在病床上面容憔悴,一点精神头也没有。父亲偷偷告诉我,爷爷查出了癌症,肺癌晚期。我心一紧,眼泪“唰”就流了下来。
  爷爷对于参军的历史从来不讲,家里人也不多问,就觉得那个年代当兵打仗的太普通了,哪个村子里没有十个八个呢?尽管如此,我觉得爷爷还是和其他人有所不同。我家里有一个牛皮挎包,打开挎包盖,里面有好几个夹层,其中一层中有一些小本本和铜牌牌,这些东西曾被我和哥哥无数次掏出来,再塞进去,没有了丝毫新鲜感。除了挎包,还有一个上面印着五角星的水壶和一副电影上开飞机的人戴着的那种眼镜,听说是风镜,能把眼睛严严护住,风再大也不会吹到眼里一点东西。         更厉害的还有一把枪刺,据说和敌人拼刺刀时就装在枪管上。那时,这些东西引的小伙伴们经常来我家玩,有背挎包的,有背水壶的,风镜更是抢手,大家昂首挺胸迈着大步,俨然成了解放军。枪刺装在一个锈迹斑斑的鉄鞘里,抽出来并不亮闪闪,但绝对是好钢制成,黑灰色的刀身沉稳大气。这枪刺到底刺穿过多少敌人的胸膛,我不得而知,但我觉得它能证明爷爷是个真正的解放军。我爱如珍宝,枪刺入鞘,斜插在腰带里,尽量不让别人去动。除了这些,我家里的墙上一直挂着一张爷爷的大照片,一巴掌大小,很显眼。爷爷没戴帽子,头发浓密,还是三七分的时髦发型,军服的胸口处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字样,下面挂着几枚军功章,精神抖擞,人也帅气。照片拍于何年,爷爷当时的年龄多大,好些年里都没人知道。
  爷爷在医院住了十几天后回了家,每天喝一些从医院带回来的药片维持着最后的生命。父母和哥哥姐姐,都在地里忙活,我负责在家照看爷爷。爷爷是个很健谈的人,知道的事儿也多,有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可此时他完全变了一个人,身体虚弱的走路都困难,和他说话,也不想回答,就坐在椅子上打瞌睡。那时我才十二三岁,一片玩心,抽空就到大街上溜一圈。好几次回家不见了爷爷,最后竟在院子东侧的厨房里找到他,衣服不整,正蜷曲着身子侧卧在乱糟糟的柴草上闭着眼。喊他,他有气无力地摆了下手,示意我不要管他。看到爷爷的样子,我心里升起一股莫名的悲伤。那个坚强勇敢,在挫折面前永不弯腰的爷爷去了哪里?
  知道爷爷将不久于人世,我抽空就去偏房里翻腾爷爷的东西。这次,我把牛皮挎包里的东西又掏了出来,摆在桌子上,一件一件仔细地看。其中有个红色本本,封面上印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复员军人证明书”字样,翻开内页,里面写着:
  浙训字第40264号
  冯润亭同志,系山东省益都县黄楼公社卢坊村人,于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在3148部队独立3分队任排长职务,现为加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特准予复员。落款时间为1956年4月10日,上面是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的圆形大红印章。翻过一页,还盖着一个“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省益都县人民武装部”的紫红色圆形印章,落款是1972年7月1日,印章的正中有“换发”二字。可见,这个复员军人证明书并不是原始的那个,是爷爷回乡16年后县武装部统一重新换发的。本本的最后写着:带重沙眼病回乡。
  还有一个小红本,封面上印着白色的三个字“功劳证”,下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军区第七兵团政治部制”字样。翻开本本,是爷爷的基本情况。部别:50团2营7连。职别:管理排长。再里面,是爷爷历次立功的详细记录。第一次是“潍县战役”,四等功,立功时间是1948年3月。立功事迹中写道:战斗勇敢,听从指挥,在战斗里不顾自己的一切勇敢前进。后面立功地点陆续是“泰安十里河”、“八集行军南下时”、“象山县高塘岛”、“孙家湾”、“鹿楼岛”,共6次,最后一次的立功时间为1953年1月。所有的立功证明都盖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第五十团第七连”的字样,为竖长条红色印章。这个立功证中记录的6次功劳,四等功4次,三等功1次,二等功1次。其中荣立二等功的“孙家湾战斗”,发生在1948年11月,立功事迹中写道:战斗一贯大胆沉着,在部队乱了建制的情况下,他不顾敌人炮火再猛,抢救两个伤员,特别是政教负重伤没人包扎生命危险之际,他为了挽救政教一气背了三里路。郝庄抗击中,沉着应战,毙伤敌6名。挖公事中最卖力气,还经常鼓励大家。这短短的一百个字,让我对爷爷有了清晰的认识。老实、厚道、脾气温和的爷爷在战斗中居然这么勇敢,真是难以想象。
  二
  听姑姑说,她小父亲12岁,是爷爷复员回家后才来到这个世界的。
  爷爷干革命一走就是多年,杳无音信,爷爷走时大伯五岁,父亲两岁,奶奶领着两个孩子还有一个年迈的婆婆艰难度日。奶奶是个要强的人,大脚板,自己起早贪黑侍弄着一点薄田,总算没饿死。大伯8岁时拉肚子,竟无钱医治死在了奶奶的怀中。奶奶欲哭无泪,心里一个劲儿怨恨爷爷,要是他在家,多个帮手,日子不至如此,儿子也不会死去。怨归怨,奶奶很明白,爷爷在家日子肯定好过,但一家人心里的压抑也许一辈子也难化解。当时,我们当地有一个大土匪头子陈有诰,后来成了国民党益都县保安警察大队长,横行弥河两岸。方圆十几里村中的男子,凡是到了青年,都必须到他的队伍干。如若不然,必死。就这样,爷爷和村里五六个青年被抓到了陈有诰的队伍里干了国民党的杂牌军,整天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不长时间,奶奶就收到了爷爷偷偷托人送来的口信,说自己跟着共产党的队伍跑了。到底跟着哪支队伍,在什么地方革命,奶奶一概不知,心里空落落的。直到潍县战役后,部队向西南方向的泰安进发,途径家乡,爷爷曾违反纪律偷偷回过一次家。他迈进家门时,夜已经深了,借着微弱的灯光,奶奶看到他的一瞬间就哭了,这是爷爷离家两年后的第一次见面。看到他平安,身体也健康,奶奶哭着哭着又笑了。但此时,爷爷的母亲已经卧床多日,奄奄一息。爷爷喊了几声娘,一点反应没有。        他在病床前转来转去,最后蹲在墙角“呜呜”哭起来。奶奶说,你走吧,我知道你的心在队伍上。爷爷说,队伍已经过去了,再不走就撵不上了,老人和孩子就指望你了。说完,爷爷跪下给自己的母亲磕了三个头,起身消失在了夜幕中。
  这一走,爷爷七八年间竟一点消息也没有。此时,中国已经解放好几年了,奶奶急得不行,总觉得爷爷凶多吉少。1956年春天,奶奶突然收到了爷爷的一封信,说自己随部队南下到了浙江鹿楼岛,请不要挂念等等。奶奶接到信欣喜若狂,带着11岁的父亲二话不说,直奔浙江而来。奶奶是坐火车还是汽车去找爷爷的,姑姑说这些时也记不清楚了。这些事是她听奶奶讲的,奶奶是1982年去世的,那时姑姑还没出嫁,年头已经很久了。总之,奶奶是个不简单的女人,他带着父亲真得找到了爷爷的部队,找到了首长,她赖着不走,非要爷爷回家不可。部队首长不同意,说爷爷有文化,又立了不少战功,还是个排长,国家初建需要人才啊。爷爷也不愿回家,说要随部队好好练兵,还要去打台湾,直到全国解放再回家。奶奶一下就哭了,说我不稀罕你当什么官,我就知道一个女人带着孩子过日子不容易,你非回家不可!奶奶一哭,爷爷就屈服了,部队首长也只好同意了。爷爷办了复员手续,经首长同意,带着自己随身用过多年的一个牛皮挎包、一个军用水壶和一把枪刺回了家。这些东西挂在屋角的墙上,爷爷时不时瞅上几眼,那些炮火连天的岁月就在脑海中翻腾。不多时,东西上就蒙了一层灰尘。
  奶奶整天笑嘻嘻的,干啥也有劲,爷爷却像丢了魂,心里空落落的。一年后,姑姑出生,爷爷的心情才渐渐好起来。
  三
  爷爷有记日记的习惯,现在我还保留着他的两本日记本。内容五花八门,有关于我们村杂七杂八的一些事儿,有他在黄楼公社农场当保管时的一些琐事,也有从报刊上摘抄的一些有关军事的文章。爷爷是我们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从日记本上记录的资料看,我们村党支部是1961年农历12月22日建立的,支部委员名单、大队管委会班子名单、妇女组织名单、治保委员会名单都很详细,就连每个生产队的队长、副队长、会计、保管的名单也记的清清楚楚。爷爷是个极负责任的人,工作很认真,从他的一本工作笔记中就能看到。我们村每一年的粮食总产、每个生产队的粮食产量、需要的种子化肥、生产资料分配情况等都一笔笔记录在册,村里每年参军的适龄青年名单,甚至“地富反坏右”的名单都有,可谓事无巨细。
  听村里的老人和父亲讲,爷爷从部队复员回家,就被当地政府安排到附近村子干党支部书记。他信心满满,也许太想带领群众长长久久发家致富吧,就把部队名冯润亭改为冯长富。那时,好几个村一个党支部,爷爷一直当着卢坊、鹁鸪王、卢李、辛庄、黄楼、东夏洛店、西西夏洛店7个自然村的支部书记。五年后,我们村才成立党支部,爷爷兼任支部书记,大大小小的事儿多如牛毛,其辛苦可想而知。
  爷爷办事公正,事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总是以身作则,更要求班子里的人尽职尽责,不要贪便宜,在工作中就免不了得罪人。听姑姑说,文革中也曾有人晚上在我家门上偷偷张贴大字报,也有人在批斗会上点爷爷的名字,想借此鼓动群众整治他,可爷爷一身正气,村里的人都心明眼亮,根本就没人出面帮凶攻击爷爷。尽管如此,姑姑还是一肚子怒气,说我知道那个坏人是谁,他不就是想整倒你爷爷他接班吗!你知道他后来的事儿吧?让村里的一个姑娘怀了孕,后来那姑娘跳井自杀了,他被上级撤了党籍,真是罪有应得!
  那个特殊的饥饿年月里,父亲饿得不行,奶奶就用干地瓜蔓压碎了掺上一点混合面蒸熟了给他吃。可父亲吃了肚子涨得难受又拉不下来,没办法,只好用指头一点点抠。这个事儿,父亲若干年里说过若干次,可能印象太深了。他说,我现在想想,你爷爷真是个死心眼,那时村里都开着食堂,他又是七个村的书记,怎么就不知道往家拿点干粮呢?他只要开口,谁敢不听呢?见我们都不说话,父亲又说,你爷爷干革命那么些年,也不知在部队受了啥教育?真是一心为公,不为自己家办一点事,真是够傻的。你们看看吧,除了你爷爷,那些在村里当官的,哪个没为自己家办私事?让自己家孩子或本村亲戚的孩子参军的、招工的、当赤脚医生的,那些年出去了多少人啊?不就是一句话吗?眼看着名额都让大队里那些人占了,你爷爷就不吭声,总觉得名额给自己孩子不合适。唉,要不我早就吃公家粮了,何苦一辈子在地里受大累!
  话是真的。可送自己的孩子去吃公家粮,让人在背后点点戳戳,这个脸说什么爷爷也丢不起。爷爷去世多年后,我在周围的村子做事,每次被上了年纪的人问起,他们都会说,你村的冯长富是你的什么人?我爷爷啊。哦,好人,你爷爷是大好人啊。接着,就会聊一些爷爷的好,竟然很多事儿家人都一无所知。每每此时,我都非常激动,为爷爷自豪,人死后这么些年还有人记得他的好,千金难买啊。
  四
  奶奶是1982年冬天去世的,这一年爷爷刚好退休。第二年转过春,我们村就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家家庄稼大丰收,可惜奶奶看不见了。她一辈子像老牛一样操持着这个家,却没看到过一次属于自己的丰年。爷爷很伤心,一辈子和奶奶聚少离多,现在退休了,她却早早离去了。就专门写了一篇有关奶奶的生平,情真意切,对她评价很高,他用钢笔誊写在了奶奶丧礼付簿后面的空白纸上,算是对奶奶最好的怀念。
  爷爷干了十几年村党总支书记,又被调到本公社的农场干保管,后又调到公社沙场工作,退休前还去了公社的扬水站。沙场和扬水站的工作人员很少,大多时候是爷爷一个人在值班,白天黑夜,基本没有休息日。他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每次都出色地完成公社领导交给的任务。那段时光是我最快乐也最难忘的时光,我星期天或放假就去爷爷的单位玩。那时,黄楼公社的沙场在老弥河桥以南,弥河的东岸,办公室旁有一大片槐树和杏树,风景优美。单位里本来人不多,又没几个拉沙的,闲着没事就都溜回家干自己的私活,开票和收钱基本是爷爷一个人在干。记得一次有个黑脸男人开着一辆25拖拉机来拉沙,每次都是先开票再拉沙,拉了几车后,最后一车不开票,竟偷偷塞了爷爷两盒“勤俭”烟。爷爷心知肚明,把烟给扔了回去。说要拉沙就快开票,不拉就快回家!那人看爷爷态度坚决,就掏钱开票,嘴里还一个劲嘟哝,真没见过这么不开窍的人!
  不开窍的人永远不会开窍!
  爷爷熬过麦收后不久就支撑不住了,浑身疼。父亲就把村里的医生请来天天给爷爷打吊瓶,无非是些消炎止痛的药物。        那时,爷爷胃上的癌细胞已经扩散了,他躺在床上半眯着眼,也不知想啥。父母、姑姑还有我们兄妹仨轮流守护在爷爷的床前。那段日子,我才第一次看到了爷爷身上的弹伤,共9处,黑褐色的伤痕历历在目。据说还有弹片留在他的左腿里,下雨阴天就隐隐作痛。我问爷爷,疼吗?他摇摇头。姑姑说,不疼?那你以前碰上阴天下雨或特别冷的天气,腿疼得不敢走路,是怎么回事?爷爷一时语塞,就轻轻把头扭到一边。其实,爷爷复员是带着一身伤痛回来的,哪能只是微不足道的重沙眼病呢?一直找爷爷聊天的本村武姓老人,是荣军,子弹把他的左胳膊伤的抬不起来了。可爷爷去世后的几年,村里的土地承包责任制搞得红红火火,那个武姓老人竟然胳膊恢复如初,不但能推小车,还能抡大锄除草呢。听人说起这些,姑姑就说,你爷爷就是死心眼!他当年在部队付出了那么多,脑袋别到裤腰带上干革命,复员时怎么就不会装一下呢?就凭他身上的9处弹伤和留在左腿里的弹片,给个荣军也不过分吧?牢骚归牢骚,对爷爷而言,他是说啥也不会颠倒是非,弄虚作假的。
  1985年的农历6月,哥哥收到了潍坊纺校的录取通知书。那时的中专生,可是铁饭碗啊。哥哥拿着通知书给爷爷看,还一遍遍说着自己考上中专了。爷爷微微点了下头,有气无力地说了声“好啊”,眼神竟一下子亮了。这是我们家第一个凭着自己的实力走出农门的孩子,爷爷心里肯定非常高兴。
  癌症晚期,谁都知道浑身疼痛异常,可每次问爷爷,他总是说不疼,能坚持住。那时也不知杜冷丁这种止疼特效药,也没给爷爷用过,哪怕一支。爷爷的钢铁意志,让我们一家人钦佩不已,唏嘘不已。
  爷爷的生命永远定格在1985年的农历6月16日,终年66岁。这是他退休后的第三年,去天堂找奶奶团聚了,再不分离。
  五
  爷爷去世的这许多年里,我一直在整理保存爷爷的遗物。随着老房子的翻盖,当年那个挎在我身上无数次的挎包和水壶已经不见踪影,风镜也不知去向,唯有那个枪刺一直压在父亲的枕头下,为防身,也为离爷爷的气息更近一些。好在爷爷的大照片还在,那些本本牌牌还在,虽有缺失,但终究能理出爷爷从军的整个历程。
  后来,我偶然找到了两样东西。一样是1953年6月5日,浙江军区司令部和政治部联合颁发给爷爷的一张三等功奖状。落款中的司令员是王必成,政治委员是谭启龙,副政治委员是丁秋生。另一样是爷爷1982年农历11月15日,写在一张烫金的入党誓词背面的一段文字。仔细辨认,竟是他回忆自己当年入党的经过。其中有这么一段:我申请入党是在同年(1948年)的3月,在泰安十里河村,由连政指导员聂奎聚和排长李相友介绍的(我转正时是在同年的8月,此时我任副班长,受考验期出于“济南战役”等任务)。经“济南战役”以后按期转正的。入党证明书在“淮海战役”的“孙家湾战斗”中统一上交……。不难看出,爷爷的入党介绍人之一竟是聂奎聚,这让我大吃一惊。聂奎聚是青州弥河人,参加“淮海战役”时他的连队获得“钢铁连队”称号,并荣立个人一等功,后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后曾任东海舰队司令员,后授衔海军中将。这位叱咤风云的将军,竟是爷爷的入党介绍人,还是同一个连队的指导员,多么亲密的战友啊。可爷爷回到家乡的数十年竟只字不提,更不会去找他走动关系,为自己的前程铺路。他硬是凭着自己满身伤痛的病体,在农村默默工作了30年,无怨无悔,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真正价值。
  通过这两样东西,我可以肯定爷爷是三野的兵,是粟裕大将的兵,他无愧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光荣的称号。
  爷爷没有给我们全家带来丝毫的利益,但他一心为公、清正廉洁的品质和坚强勇敢的精神,却一直影响着我们。尽管父亲和姑姑对他多有怨言,也只是一时的气话而已。爷爷是一棵树,一棵红色的树,不大,却有光彩。他的一枝一叶,永远引导着我们走向美好。
  -
  明月何皎皎
  刘文安 昌乐
  寒意料峭的季节,总在剥蚀着生命的锐意,感怀万木萧疏的景象,更多了些露结为霜的清愁。寒来暑去的悲欢,不过是一片轻慢的浮云。既然月光下的景色无处不美,无时不在装饰了我的梦,我又何不把寥落的时光揉碎在宁静的夜空。寄寓心存美好的念想,祈一轮圆月,出没在心怀一隅,轮回在心之沧溟。
  在这个风送雪飘的冬日,我迷上了穿林过壑的月光。床前明月,寒潭冷月、晓风残月……,飞临碧波上,苍茫云海间,那缠绵悱恻的月光,总让我感悟了日月经天、化生万物的信仰。“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即便是在无月的夜晚,我也深知它在照亮另外一个世界。
  我沿着崎岖的小路,独自向马驹岭走去。不为别的,只为今夜的圆月,为我诠释在不被了解的一面,生命的本身所赋予的充实和丰满。不是吗?走过曾有的繁世浮华与愁苦劳烦,也总想点燃一盏不灭的心灯,如月般地散发出圣洁的光辉,启迪蒙昧的灵魂。
  “暮云收尽溢清寒”,回望渐行渐远的天边,暮云舒卷淡远,霞光也漫漫褪去,夜幕一下子低垂在沉寂的旷野,马驹岭仿佛沉入梦乡,黑黦黦地消融在深邃的夜空里。惟有缀满天幕的星星,闪烁着漫灭的星华。无语的银河,在星星点点的流淌里,不知浩瀚的铺展着……,四周的林木愈加暗翳、静寂,湮没在无边无际的夜色中,或虚无,或生硬地融合在大地的起伏中,连边缘都是那样模糊,朦朦胧胧的……注落我心头的有一份隐隐的盼望,盼望着皓月东升,在马驹岭的上空,转腾着圣洁的清辉,给大地一片辉映,驱逐我那份沉入黑暗中的怅惘。
  当我漫步到东河沟。在夜色如水的东方扩展出一片泛白的光晕,幽幽暗暗,散漫光华,我知道那是月亮的故乡。是苍茫的大海,是澄碧的云天。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冲荡着我的心怀,我深知一个梦寐的时刻,如期来临。在这个生生不息的时空,孕育天地万物的空间,一场至为尊贵的盛典即将上演,渐渐地,一轮月亮腾升在夜幕上,圆圆地、静静的,若离若合在清晰的岭巅,婉约出一片树林的朦胧。大地明亮起来,山路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坡岭起伏有形,周围的景象依稀出影。我的心也泛起一片如梦似幻的明亮,返照出蓝滢滢的光华,我是祝福的,在这个月圆之夜,激发了我种种美好的联想。月移树影动,恬淡婉约的静美;月是故乡明,心系故园的开怀。走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一任斑驳的槐影朦胧出桂树的影像,一任和畅的夜风踏着凌霄的舞步,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我融化在空灵而迷茫的的月色里,分明是在月宫寻梦。
  信步登顶,月亮已升腾在澄澈的半空。“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烟月迷蒙的雕栏石亭,展现出春梦京华的典雅,点染得凄清如许。我伫立在石阶上,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愁。为谁风露立中霄?我不知道,究竟在月光里揉和了多少阴晴圆缺与悲欢离合,尤其在这样分外圆满的月夜,总也挣不脱庸人自扰的藩篱,总也挣不脱自鸣忧愁的迷惘。千百年来,月色是美的,而多愁善感的心怀,竟是如此不羁,即便在月圆之夜,也会撩惹感物怀人伤感,弹拨着斯世同怀悲悯的心弦。也许本来就没有完美、圆满的人生。你去举杯邀明月,我问明月几时有?至于年年松岗上,明月来相照。诚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夜色是凄迷的,月光如水般地流淌。试问有多少人不经意地迷失心怀,无法排遣。此情此境,我心有所想,似有所悟。我便沉湎在无边的月色中,尽享那份唯美、不扰的月光之旅。惟有幽美恬静,如梦如幻的月色,在渺阔的天空,在渡烟寒潭……缱绻出万般柔情。
  明月何皎皎,我的心在远方浮游,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遥想一轮明月在大海上冉冉升起,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波光粼粼的海面上,轻柔的波浪舔舐着泛光的礁岩,漫卷着闪亮的海滩……,点点渔火辉映着洁白的月光。一幅歌舞升平的景象,滟滟随波千万里,月光注落在我的心头,暖暖的,有一种夺人心魄的光华。
  明月何皎皎,我在无声无息的月夜,倾心聆听月亮在枝头浅斟低唱。恍然中,一曲曲的熟知的旋律从心头缓缓响起,时而春江花月夜,时而是哀怨凄婉的《二泉》……明月何皎皎,月中则移,月满则亏,顾念月有千种心绪,万般情怀。我是感激的,不以月盈为喜,不以月亏而悲。沐浴在月光里,难却不关风月之事。且看远山静远,槐影疏淡,走过曾有的繁世浩茫,又何惧难以超凡脱俗的运命。
  大抵浮生如梦,姑从此处销魂。惟有一地月色,如水般地,在心中、在梦里静静流淌。
  -
  开封府游记
  郑云生 青州
  2018年5月,我有幸去河南开封一游。游览了开封府、清明上河园和其他一些地方,感受颇多、感叹颇多、感悟颇多。
  游览开封府
  开封是八朝古都,又称东京汴梁,是河南省地级市,地处河南东部,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和建都史,先后有夏朝、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朝、金朝等在此定都。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其中就有“包拯打坐开封府”和“清明上河园”。
  开封府,又称南衙,位于开封市包公东湖北岸,与位于包公湖西岸包公祠隔湖相望。属4A级景点。 开封府曾是北宋京都官吏行政、司法的衙署,被誉为天下首府,从碑记记载看,北宋开封府共有183任府尹,历史上着名的包拯、欧阳修、苏轼等先后在此任职。尤以包公打坐南衙而驰名中外。在建筑形式上,据说复建的开封府乃是依照北宋李戒的《营造法式》修建。布局规整,庄重典雅,高挑的屋脊,精细的彩绘,处处都体现了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原开封府经历变迁、战乱洗礼,已不复存在,我们来游览的开封府是在包拯千年诞辰之际,复制后重建的。
  导游带我们游览了开封府内的九个展区。分别是以仪门、鸣冤鼓、戒石、大堂为主题的府衙文化区;以梅堂包拯端坐南衙,龙铡、虎铡、狗铡,审铡秦世美为主题的传统文化区;以太极八卦台、三清殿为主题的道教文化区;以典狱、牢狱为主题的刑狱文化区;以桂籍堂、拱奎楼为主题的教育科举文化区;以英武楼、校场为主题的游艺文化区;以清心楼历任府尹事迹为主题的府尹文化区;以宋太宗、宋真宗为主题的潜龙宫帝王文化区;以范公阁、曲桥明湖为主题的休闲文化区。
  一路游览下来,虽然天气热,有些疲劳,但是我却被开封府恢弘的气势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一千多年前,宋朝尚处于封建王朝皇权至上的时代,但仍有不少正义与公平之士,凭借内心的正义在法治的道路上,前仆后继,为民伸冤,涌现了如包公铡美经典案例。这些案例的出现,体现了公平正义、廉洁奉公等现时代司法理念,在宋朝已初现雏形。正如开封府正厅“戒石”正面所题“公生明”,要求各级官员,只有公正,一心为公,才能明察秋毫,才能清正廉洁。“戒石”背面的“尔奉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告诫官员们要洁身自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法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如何以历史为鉴,将古人崇德尚法,公正廉洁的良好品行引入现代法治进程,并将发扬光大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五月,风清气爽,百花怒放,古城叠金,草熏淡香。
  走进清明上河园,杨柳依依,鲜花簇簇,鸟语花香,游人鼎沸。桥上亭台楼阁,桥下流水潺潺,沐浴着宋风神韵,谛听着古音袅绕,频闻钟楼鼓声阵阵,身着宋装的男男女女,商贩贾人,穿梭往来。挑柴担的、推独轮车的、牵牛的、骑马的、抬轿的络绎不绝;神课算命的、丐讨的,吹糖人的、斗鸡的、杂耍的目不暇接;叫人恍恍惚惚,仿佛穿越千年大宋。
  清明上河园是开封5A级主题公园。占地600余亩,坐落在开封城风光秀丽的龙亭湖西岸,它是依照北宋着名画家张择端的传世之作《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建造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一幅弥足珍贵的社会民俗生活长卷,画中反映了开封作为中国北宋时期都城的社会生活、市井风情和城建格局。虽然它所反映的只是当时开封的一部分,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由此也不难推想其它街市的大略形貌,有趣的是,千年前,张择端把它从现实搬到了画卷,千年后,开卦人又把它搬到了现实。徜徉其中,令人有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时光倒流之感。
  清明上河园分南苑和北苑,南苑是展现北宋时期的市井百态和民俗,在这里有商户80余家,摊位100余个,旅游商品琳琅满目,古色古香,可以了解民间工艺的传统魅力,体验市井百态的多姿多彩,感知民俗文化的深厚内涵。身穿宋服的小贩热情的兜售着自已手艺和商品,不仅能购买到民俗古朴的手工艺品,还能欣赏到手工制作全过程。
  北苑集中体现北宋时期的皇家园林及宫廷娱乐,在这里可以感受皇城内廷的神圣巍峨,领略皇家园林的美仑美奂,感叹北宋皇城的瑰玮壮丽。也可享受古代娱乐项目,各种古装表演20多项,每天定时演出70多场。
  在观看飞斧表演时,既精彩又恐惧又刺激,在阵阵锣鼓声中,民俗绝活出场演出。只见一名男子手拿六把手斧,其对面是一个“人”形靶子,“人”形头上面,两只胳膊上下位置,大腿内外两侧及胯下的位置,共分六个靶子,持手斧男子距“人”形靶6一一7米,将手斧非常娴熟的抛掷于“人”形靶六个位置。另外,该男子还邀请了一名观众站在“人”形靶内,进行飞斧投掷,观众小伙子,虽然勇敢的站了上去,但见他也十分紧张,脸颊上额头上冒出了一滴滴汗珠。只见表演者非常完美地,依次扔出六把手斧,把把手斧分别都在离小伙子的头、胳膊、
  腿、胯外五公分处牢牢钉在靶上。那小伙子安然无恙的从靶子上走下来,在场的观众终于放下提着的心,我也揉揉眼睛,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时舞台上走上来一名女子,她表演的是脚上功夫。她平躺在地上,双脚与身体成直角,工作人员,将一个酒坛放在她脚上,熟练的用脚将酒坛旋转起来。接着又换了一张大方桌,她依然旋转自如。最后,四五个工作人员抬来一个大缸,还邀请了一位观众,坐在缸里,这时称了称,连缸带人600余斤,六名小伙子使出浑身力气,颤颤悠悠地将大缸放在女子脚上,缸到女子脚上便轻松的转了好几圈……。
  走在大街上,这里的一物一景,一车一马,无论是演员还是工作人员,似乎都回归到了宋朝。官兵押送囚犯、王员外招亲,都带有浓郁的宋代气息。在道旁站着一个穿着破烂、手端着一个破碗的乞丐,木呆呆地站着,碗里放着一元五元的人民币,许多游客过来施舍零钱并同他照相。我们的同仁刘雁还和他一起照过相呢。回青州后,我还把这一古城一景介绍给了青州古城。
  清明上河园可谓:景色美不胜收,节目精彩纷呈,街市热闹繁华。惟妙惟肖生动活跃的展现着宋朝时期人类的智慧,令我们赞叹!
  冷气寒风至,凹田老草霜。
  层林羞点韵,遍野漫抽香。
  盛世夕阳美,昌时少壮狂。
  因将心愿许,何惧暮秋凉。
  -
  【弥水悠悠】
  -
  小 姨
  林长青 寿光
  往事如昨夜星辰,依旧在心头闪烁,那不堪回首的记忆,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清晰忆起,挥之不去。
  小姨是三姥的女儿。三姥与姥姥并不是亲妯娌,却是住在一条巷子里,又是邻居。巷子中只有十来户人家,都是李姓本族,彼此关系和睦。小时候常住姥姥家,童年的小姨,是我亲密的伙伴。小姨从小身材修长匀称,小嘴大眼,面容俊俏。叫小姨是因为她比我还小一岁。小姨性格内向,不苟言笑。我们几个小伙伴追逐打闹时,她从不参与其中,而是远远地站在旁边看。当大家因欢乐而放声大笑时,她也笑,嘴却是闭着的,从眼睛上看出她是在笑。小姨从小失去父亲,只有一个姐姐与她年龄相差近二十岁。她姐出嫁之后,小姨与三姥相依为命。三姥踮着一双小脚,忙了坡里忙家里。生活的艰难,使小姨性格内向,特别听话。她就是三姥的一切,三姥是她的全部。
  童年的我们,共同玩耍在田野,林间河边。夏天,小伙伴们扒了衣服去下河,在水中嬉戏玩乐,只有小姨把裤腿高高卷起,只是在靠河岸边的浅水中玩。我们小伙伴在秋天捡拾树叶时,却总是小姨拾得快,拾得多。那时用一支竹签系上长长的麻线,到河堤边的白杨树下穿树叶。回家时每个人都穿长长的一串,但是谁也不及小姨的树叶串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相继都上学了,我也不能常住姥姥家了,一年中难得再见小姨一次。转眼间,就是十年。记得有一年我随母亲去给外祖父扫墓,此时正是杏花落桃花开的季节,在清清的弥水岸边,成片的桃花林中,我看到小姨正在林间劳动,心中很是激动,同幼年时一样,我高声喊着小姨的乳名,母亲在旁边说,快二十岁的人了,一点儿礼节也没有,应该叫姨。我也感到失礼。小姨回头看到是我,不以为然,非常高兴地跑过来,左手握了母亲的手,右手握了我的手,亲热异常。此时的小姨,已是十八岁的大姑娘了,亭亭玉立的身材,一头乌黑的秀发,柳眉下的双眸,楚楚动人,白中泛红的面容更加俊俏。那粉红色的桃花,映着小姨俊俏的脸庞,真是妩媚极了。
  这一年的春节,再到姥姥家去,正巧小姨也在,却与春天见到时判若两人。呆滞的眼睛没有了光泽,面容憔悴,黄——而且瘦。从前乌黑的头发,竟生出许多的白发,看上去就像四十岁的人了。本来就话语不多的她,更加沉默寡言。因为我们从小是亲密的伙伴,小姨见了我,想笑,却笑不出来,忧郁的表情叫人看了十分地难过和可怜。与母亲一起来看姥姥的三婶,快人快语,竟然问起小姨有几个孩子,羞得小姨满脸通红,很是难堪。我赶紧说:“这是我小姨,比我还小一岁,还没有结婚呢。”三婶尴尬地笑了。小姨此时却已泣不成声。看到小姨悲痛的样子,我也很难过。回头问姥姥,小姨怎么了?姥姥长叹一声说:“你三姥生病去世了……”啊!原来是这样。我的眼圈也红了,我也想哭,但是我尽量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安慰小姨说:“不能永远沉浸在对三姥的思念与哀伤中……”小姨点点头,要我到她家去。我跟了小姨来到了隔壁三姥家,偌大的院子,空荡荡的,感觉非常凄凉。要是以前,小姨一声喊叫我来了,三姥便会踮着一双小脚,风一样出来,叫着我的小名,手会忙不迭地给我拿糖抓花生。可是屋子里静悄悄的,三姥走了,已是人去房空。小姨失去了母亲,没有了温馨舒适的家,我也永远再看不到三姥慈祥的面容。我来到小姨的房间,小姨床上放着一本巴金着作的《家》。我知道小姨现在的处境不适宜看这本内容忧郁寡欢的作品,便说:“过几天我给你捎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看那本书有种叫人勇往直前的力量。”小姨用毛巾擦了擦眼泪说:“巴金笔下的梅、瑞珏、鸣凤的坎坷命运和悲惨遭遇,我真觉得有点与她们相似。”为了让小姨对生活充满信心,我把俄国诗人普希金的一首诗抄给她:“一切都是瞬间,一切都会过去,阴郁的日子需要镇静,但是那过去了的,却会变成永远的怀念。”
  又是春暖花开的三月,我与母亲在去姥姥家的路上又遇到了小姨,母亲问她去哪里?小姨说去棉厂上班,这可是个特大喜讯,我听了很高兴。原来大姨央了人情,让小姨在棉厂当了工人。九泉之下的三姥也可以放心了,小姨终于有了自己的工作。刹那间,欣喜溢满了我的心头,认为小姨今后将不再悲伤。可是小姨却说:“当工人有什么好?人生在世上,没有了母亲,还不如死了好!”我很震惊,满心的欢喜霎时冰冻,惊恐得找不到适当的话语安慰开导小姨,后来成为我终生的遗憾。
  同年八月中秋节,听到小姨去世的消息,我惊呆了!小姨童年闭嘴的笑容,少年桃花映着的笑脸,三姥去世后忧郁的面容,像电影一样在心中一幕幕出现,小姨是在三姥病逝一周年时自杀身亡的,她始终没能从失去母亲的悲痛中走出来。如同秋天发黄的树叶,在无情的秋风中带着无奈与悲伤,离开生活了近二十年的人间,去和生她养她的母亲团聚去了,给她周围的人,留下了无限的惆怅与惋惜。
  向命运妥协是不足取的,如花的年华,香消玉殒,生活真是举步维艰,痛不欲生了吗?珍贵的生命为什么要轻易放弃?回想小姨自己制造的不该有的结局,多少年来回荡在心间。如果小姨能复活,我会耐心地对她说。遗憾的是,我永远没有了这个机会。
  -
  你好,王青春
  陈桂明口述 刘芳整理
  王青春是我娘。
  多美的名字啊,我多想我娘如她的名字一般,青春靓丽,永远放射着青春的气息啊。可惜,我娘却在经历了坎坷短暂的人生路之后,早早地离我而去。
  我娘生了我们兄弟姐妹六个孩子,我是小六。
  在我一岁那年,父亲因病突然去世,我们家就像塌了天。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我娘要用她瘦小的身体顶起我家的整个天了。
  开始我娘真的是束手无策,在父亲的葬礼上,我娘声嘶力竭,哭得死去活来,她大喊着:“你个死老头子,就留下我们不管了,就那么狠心地走啦,扔下这六个孩子我可怎么办?我怎么把他们养大啊?你怎么就这么狠心地不管我们了呢!”
  处理完父亲的丧事后,娘呆若木偶,她可依靠的顶梁柱倒了,她的精神支柱一并倒了,她六神无主,孩子们一个个满含泪水,如一群等食的小鸟,围坐在她的身边。娘望着这六个等待抚养的孩子,望着我们无助的脸庞,她知道了自己的责任是多么重大,娘自己变得冷静下来:走的已经走了,活着的还要想法活下去,如果我再倒下,孩子们不就走投无路了?于是,娘洗洗脸,梳理一下蓬乱的头发,换了身干净的衣服,一下子精神焕发起来。
  娘俨然一个指挥官,像宣布一场战役的计划书一样,把思虑成熟的决定告诉我们:“老大去干活挣工分,老二继续上学,老三帮我干家务、干零活,老四马上要上学了,老五哄小六。”孩子们听完,都同意,并爽快的答应说好。能说不好吗?都上学自然好,能办得到吗?老四老六是男孩,在娘的心里是一定要上学的。果然,四姐哄大了我,我到了上学的年龄,四姐干活,我上学。当时也只能这么安排,这一家娘儿七个才能勉强度日。我娘并不是只在家做家务,她是想尽一切办法给家里挣点“外快”,好让自己和孩子们能生活下去。
  记忆深处,我是伴着娘的织布机声长大的。在我刚刚记事起,就看见娘坐在织布机前,白天黑夜地织布。天气好的白天,娘便跟另外两个人合伙刷机,刷好跟人家分着织。后来才知道,刷机要用浆糊,浆糊要用白面做,左邻右舍谁家需要织布,就拿来麦子,且一般都会多给,比如用半斤麦子就够的,人家就送给一斤左右的小麦。用这些小麦磨成面粉制成浆糊,剩下麸子是自己的不说,另外还会剩下一点面,这些在当时、在我家,可是了不起的奢侈品,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另外,帮人织布,人家还会给一点工钱,虽然挣个块儿八毛的,但娘把这些钱攒起来,能节约的地方尽可能的不花,钱都用到了刀刃上。有时紧紧手给大姐扯件衣服,毕竟大姐是家里的顶梁柱,她干活挣工分儿,是我们家的大功臣,谁也说不出啥。娘做事就是这么公平,这么干脆利索。有一次我在看书,正在织布的娘让我把我后边的那个线穗子拿过来,我聚精会神,眼不离书,身子倒退到那,手摸索着去拿线穗子,这么慢,娘一看就火了,大喊一声:“快点儿,我等着呢!”娘是个急性子,干活也快,能不快嘛?多干一点儿,有可能就多挣几分钱。娘为了那几分钱,甚至一分钱,那豆大的煤油灯一直陪伴她到深夜。
  娘做的最多的活是编席。我们村离牛头镇村很近,每到秋天,大队里都会收割很多芦苇草。这些草可以编成铺炕的席子,我娘常常用她灵巧的双手“刷啦、刷啦”地编席。那时我小,感到无聊时,我就缠着娘给我唱歌。娘忙、累,但又怕冷落了我,就唱了。我不记得什么歌词什么意思了,只记得是一首非常伤感的曲子。娘自然伤感啊,自从父亲离世,娘的日子异常艰苦,六个孩子等着她一个人养大,没有男人的家还时不时受人欺负,当然,娘不会让我们吃亏,她会如同老母鸡护小鸡一般,将敌人驱逐出境。她整天忙得水都顾不得喝一口,累得头一沾枕头就打起呼噜,孩子们还是吃不饱,穿不暖。于是,在分芦苇草时,别人要一捆,她总是要两捆,苦也好、累也罢,能让孩子生活好点,豁上了。娘领出两捆,怕碍事,先扛到大队门外,再往家倒。娘扛起一捆,走到前边胡同口放下,再回来扛另一捆,往前走两条胡同,放下,再回来……这么反复几次才能全部扛到家。
  有一次,娘回去扛时,后边的那捆没了,娘惊出一身冷汗,马上又往好处想:也许谁扛错了。娘着急地左顾右盼,但等了好久也没人还回来,不知谁贪小便宜偷走了。回到家时,娘跟掉了魂儿似的。那时,自己是不能随便出去割草的,一捆草要交三领席子,怎么办?其实,一捆草一般的编三领席子都有点剩余,很不好的草呢就不够,就得把早余下的添上点。娘一般编一个冬天,余下的也能编个三两领席子,卖了,就能多得点辛苦费,补贴家用。可这个冬天,娘忙碌了一冬,只挣够了丢的三领席子,没剩余。多亏每张席子还给五毛钱的工钱,娘编的小的,大的还多,最大的也就是八尺十尺的还给一块呢。但这是费工的活,不是扛回草就编,要先劈,再压,再剥皮,最后才是编。一个月也挣不了几块。
  就在吃不上饭揭不开锅的时候,我娘突然在墙缝里发现了一个卷着的纸片,抠出来一看:竟然是几块钱。我娘紧紧握住笑起来,又放在胸前,“哇哇”大哭。她一定是思绪万千了。我娘说这是我爹留下来的钱,是我爹在天有灵叫她找到的,早不找到,晚不找到,就在我们不知道这一顿要吃什么的时候找到了,这真是救命钱啊!自这以后,每当日子眼看过不下去时,娘就到处找,还真在过木上、窗缝里等又找出几次,娘感激不已,每次都是一边骂一般夸,一边笑一边哭,激动地不知说啥好了。
  为了让我们能生活下去,娘像个机器人似的,一直机械地干活,从未停止过。过完麦,娘带我和邻居家的几个孩子去北洼清水泊农场那边拾麦子。别家的五十多岁的妇女已在家享天伦之乐开了,谁还去受那个累,再说,也拾不了多少,整整一天,也就拾一小捆,再晚些更少了,但不知为啥,我娘总能拾一大捆。那时没表,睡一觉起来就相约着走,打算到了农场天正好亮,不耽误时间,拾到天黑往回走,那才叫一整天,但有时到了,天还很黑,根本找不到麦子,娘就跟队长似的,把我们一群孩子约到地头棉槐棵旁避风暖和,天一亮就开拾。
  王晓文作品
  收完秋,娘这个孩子王又会带我们去拾棉花。有时也去早了,娘说棉花白,慢慢拾着吧。我们散开寻找落下的棉花,我老远看到一朵雪白,喜不自禁,跑过去,想一把抓起来显摆一下,可这一把下去,冰凉刺骨——是背阴处没化的雪。在我娘的鼓励下,我们没停步,我继续寻找着下一个目标,还真抓到了一团棉花,我大声报喜,给伙伴们打气。娘哈哈笑着说:“我说有吧,好好干,一天拾满一篮子。”
  拾完棉花便是割草,割完草再拿耙子去搂草,那个年代,没电、没液化气,又没钱买碳,再没有柴火可怎么吃饭。
  多少个艰难的春秋无声地过去,哥哥姐姐都相继成家立业,我也考上了师范,娘的牵挂越来越少,但她还是保持了她的勤劳习惯,没带午饭去北洼拾柴火,回来后说自己的小拇指抖,一会儿好了,就没很在意。后来又抖,逐渐发展到一只手、一只胳膊、半个身体,坚强了几十年的娘就这么躺倒了,我们带她看了无数次医生,见效甚微。一好友来看我,给我留了两块钱,我一分都没舍得花,每当周末,我花几毛钱买一包点心,桃酥或蜜饯等,给娘带回家,取一块放到娘的嘴里,娘孩子似的笑了,那幸福感胜过现在的人吃海参燕窝了。躺在床上的娘非常难捱,常常需要给她翻身,周日我走前,给她翻一次,说:“娘,我走了。”她答应一声,接着又说:“你再给我翻翻身。” 我再给她翻一次,才要走,她又要翻身,如此这般,天不早了,五六十里的路程要黑着走,我孩子似的撒着娇,一下躺倒床上:“哎,不走了,干脆明天早走吧。”娘笑了,这就是她期盼的结果吧。但没表的年代,我怕晚了早操或迟到,半夜就要起来走。
  我参加工作了,能挣钱了,娘的身体却越来越差。我的积蓄全部给娘买了药,甚至还背上了好多债务,还是没能挽救回娘的生命,就在我看护她的一个晚上,撒手人寰,静静地走了。我的心被撕裂般的疼痛,情感与神经交织着疼,使得我差点喘不过气来。
  三十年过去了,娘常常在我的梦中出现,有时我醒来了,但我不敢睁眼,我期盼着梦的继续,努力寻找还没走远的亲娘。现在,我有能力让娘吃好穿好,再也不用去操劳了,可是“子欲孝而亲不待”,这种遗憾是永远也弥补不了的。
  -
  童 真
  辛相国 寿光
  自己养大了两个孩子,但从没这么细心观察过。也许是隔辈亲,独自照顾两周岁半的孩子一月,感触多多,可谓累并快乐着,且收获满满。孩子的那份纯真,那些可爱的行为和语言萦绕在脑海,现与大家分享。
  人生若只如初见
  七月初,老婆带外孙女回到了老家,见到我,孙女大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之举,躲在奶奶后面不敢向我靠近。但又似曾相识的感觉,怯怯地看着我,同样没有见面的太奶奶却和她很快就熟悉了。直到晚上才悄悄地用小手摸我的头,慢慢地我们混熟了,我举了个高高,把我认可了。早饭我给她夹菜时就欣然接受了,且开始诺诺地小声咕囊着“爷爷” 周末在家相处一天后,我邀她到小区院里去滑滑梯,就和奶奶摆摆手,跟我走了,刚到楼下便伸出小手,“爷爷抱着” 这大概是血浓于水吧。
  周一晚上,我九点才回家,她就不停的问奶奶,“爷爷去哪里了?”当我回到家就靠到我的身边,“高、高、高”我还没有明白她说的啥,就爬到了我的身上。
  回来后不几天,在跟奶奶外出时,把她心爱小灰兔---跳跳丢失了,这个玩偶跟随她一年了,晚上睡觉抱着,白天抱着,一看不到就找,更可笑的是哭时要用跳跳捂着脸。奉灵溪奶奶之命到阁楼上找了一个玩偶,聪明的奶奶叫她蹦蹦,才稳住了情绪。爸爸妈妈又买了一个相同的小灰兔,回家后带回来。玩耍至今,仍然爱不释手,可谓人生若如初见。
  调皮的爷爷
  小猪佩奇成为儿童爱看的动画片,小孙女也不例外。但在奶奶面前,只能听不能看,睡觉前,吃饭时都要听佩奇,用爷爷的手机,是儿童版爱奇艺,是有定时的,看完就不能看了,而在爸爸妈妈面前就不行了,想看就看,可惜在一起的时间太短,周末还有更有趣的活动参加,看的也不是太多,可是天长日久,还是学会了许多东西。当他做错了事情,就会自动的说:“调皮的灵溪。”有时我听不明白她说什么,也想来一种公平民主的反击,“糊涂的爷爷。”然而她再强调一下,“调皮的爷爷。”
  难过的爷爷
  穿衣服,穿鞋袜都需要比赛,一人一只。如果我给她穿快了,要重新比赛,必须要叫她赢,每次赢了,我说“你又赢了,爷爷好难过”习惯成自然,每次和她一起到外面玩,一说比赛,立马找衣服,开始穿,孙女穿上后,必定是“我赢了,难过的爷爷。”回来后还告诉爸爸妈妈,难过的爷爷又输了。在院子里玩耍,如果没有小朋友,我们比赛跑步,小肚子挺着,一支手放在身后,一只手举起来,攥着小拳头做好架势等待我喊口令,我一说预备跑,小灵犀就开始跑,跑一段后我赶上她,就说再来一次,让她赢了,还来一次。连续赢两次,就问“爷爷又很难过了?”玩一段时间累了,俩手伸开,站在我的面前,“爷爷抱。”“爷爷抱不动。”我说。“爷爷抱得动,奶奶抱不动,”“爷爷是男生抱得动。”
  爷爷帮忙
  显摆不只是成年人的特长,懵懂小儿就有此爱好,只是他们有时不能为而已,两岁多的孙女看到楼梯就想蹦着下,但看到长长的十几个台阶又感到害怕,那也有办法,“请爷爷帮忙。”小手塞到爷爷的手里试探着往下跳,成功了,乞求表扬的眼神看着我,当我竖起大拇指,她也用自己大拇指盖个印,然后再来一次。
  外出,我问,换漂亮的衣服吗?“换,我自己。”脱衣服是不成问题,然而穿时还有点困难,“爷爷帮忙”便脱口而出,但绝不会让我代办。
  吃饭,肯定是自己吃,把饭菜弄的一桌子,当我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爱护饭菜吆。”“爷爷帮忙”随口就来,我多年抽烟的习惯,一时改不掉,在外面玩时,我想过过瘾,问“灵溪,爷爷抽支烟好吗?”“不能抽烟,抽烟不健康。” “灵溪,爷爷抽一支好吗?灵溪帮忙。”“好吧”我拿出打火机,她想帮忙,然后缩回手,“这是小怪物,灵溪不能动,爷爷帮忙。”
  谢谢爷爷
  当他“帮忙”让我点烟时,我说:“谢谢灵溪” 当他把玩具收起来时,我说:“灵溪真棒!”当她把零食分享给我时,我说:“谢谢灵溪。”当她抢着推购物车时我说:“谢谢灵溪”,当我找不到眼镜,让她帮忙找,“糊涂的爷爷”在前,随后帮我寻找,转一圈看不到就说“我也不知道啊”找到了,马上来一句,“我又赢了”亮晶晶的一双眼睛望着我,似乎在期待我说“谢谢灵溪”,久而久之她有了对错的朦胧认识,在她奶奶喂饭时,我给她加点小菜,就真诚地说“谢谢爷爷。”帮她穿上鞋子会说:“谢谢爷爷”,帮她找到她想要的玩具,两个小手抱在一起有模有样说:“谢谢爷爷”。
  过家家
  小孩都喜欢过家家,不知为什么,在过家家时,她就扮演爸爸,而让我当妈妈,小宝宝自然就是跳跳了。在玩耍的过程中,如果我叫灵溪,她是不回答的,只有说:“宝宝爸爸”她就问“怎么了?”“宝宝想找妈妈了。”我说。她刚想抱起跳跳,迟疑一会就把跳跳递给我。我再说:“宝宝想找爸爸了。”她便伸出小手,把跳跳抱起了,嘴里自言自语地嘟囔这什么。直到我说游戏结束,她才回复自己的身份。
  孙女已经两岁半多点了,不称职的爷爷和她相处的时间不到半年,单独相处才一个月,我却感到幸福满满,我现在有两个外甥女,在《童趣》和《六六陪我逛公园里》你们可能体悟到这两小可爱的机智和灵敏,孙女灵溪也在慢慢成长,她们给我带来了幸福和快乐,行笔至此我在陶醉中。
  作者简介:辛相国,中共党员,现代中学教师。山东作协会员,弥水文化会员,爱好文字,喜欢呼朋唤友行走于山水间。
  -
  【文化长廊】
  也说“淡水井”的故事
  杨杰 滨海
  题记:
  近日,有幸参观了“淡水井”党建主题展厅,一直被一种精神所鼓舞,更深深体会到了一份责任和担当。对于“淡水井”的讲述很多,我根据相关资料也对“淡水井”一记之。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在农村,在小城镇,都有许多井,是人们利用地下水的标志。我国民间长期习用的是圆形筒井。直径多为1~2米,深度一般为数米到20~30米,施工时人可直接下入井筒中挖掘土石。井内之水,多喝能消热解毒,利于小便赤热,过涩不畅,除此之外,如果没有什么不适,多喝也会对身体有好处。常年饮用,有益身心健康,泡茶尤为香甜甘醇。
  在山东省潍坊市山东海化集团羊口盐场有一口特别的井——“淡水井”,被誉为“生命之泉”。当年,方圆百里荒凉的盐碱滩被海水环绕,只有这里有一眼神奇的淡水井。它从诞生开始就是一个地标性的水井,不管是羊口盐场职工还是周边村庄居民,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来到淡水井,你会发现周围树木碧绿参天,花花草草长势茂盛,会让人感觉阳气十足,到处充斥蓬勃向上的力量,自然心旷神怡、气畅神清。
  说起“淡水井”的名字,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传说。据说盛唐时期,为大唐开疆拓土的大将薛仁贵东征,当来到濒海临河的茫茫荒原时,军中粮草尽绝,疲惫不堪,饥渴难耐。为保住士兵的性命和大军实力,薛仁贵就和饥寒交迫的士兵一起,用这里俯首皆拾的黄须菜充饥喂马。可因周围一片盐碱滩,却没有可饮用的水。薛仁贵手打凉棚四周探望,发现一处植被异常茂盛。于是,薛仁贵就命令士兵在此处挖土,当挖掘到离地一米左右时,渗出的水水质呈现淡水色状态,不象海水状,一会儿渗出许多。人们感到新奇,急忙捧水品尝,水质清澈甘甜,尤如雨中伞来,薛仁贵马上叫人进行深挖,一直挖到3米多深,清泉喷出。大军在此休整后,士气大振,胜利克敌。后来人们用砖石四周护垒,形成了一个圆型水井,这便成了奇特的“淡水井”。
  这口水井非常奇特。一是水质清凉甘甜,尽管附近的海水是浑的,但井中的水是清透的, 从来都未浊过。这里曾一度被老百姓誉为阳气十足的福地,喝了淡水井的水就会浑身充满力量。二是不管天旱多久,井泉流水一千多年来不断,流量充盈。在交通工具极度落后的年代,当地渔民赶海只能用小推车运载渔货,“淡水井”成了当地渔民歇歇脚、讨口水喝的“驿站”。在此不远,有一处地势高的地段,海水上潮时不易被淹没,成为跑海人们存放物品的地方,被俗称为“袜子鞋”。三是海水潮高时,水井淹没在海水中。潮水一退又露出来可供使用,且水流、水质不变,非常奇特。每每说起这口井,总会让人心中泛起一份浓浓的乡情和深深的敬意。
  在“淡水井”附近,现大家洼老河口西侧,偏西南走向的灰棒河上有一段区域,每当天气来临前,河面先是像蒸馒头一样,水蒸气从河面开始上升,再过一会,河面上空就会升起似龙尾旋转式的水气柱,不断升向高空,下方水汽从地面升起呈竖线状连接“龙尾”,先人们将这一景观称为“龙尾吊线”。每次出现这样景观都会有大风或降水天气,非常准确,所以,这条河也被称作“汇报河”。虽然现在这一景观随着灰棒河截流已经消失,但他的神奇预警和“淡水井”的神奇一样给人们留下了美好传说。
  另外,“淡水井”位置正好处于红色渤海走廊的核心地段。抗战时期,日寇顽敌逞凶。为开通清河与胶东军区的联系,开辟了一条连接东西根据地的红色通道—“渤海走廊”。这条红色走廊作为胶东根据地与其他根据地及延安联系的唯一通道,除了保护参与跨区调动的部队外,还要秘密保护2400多位党政军干部和数百份情报,并通过其运输黄金、医药等物资支援前线,成为我党我军的生命线和黄金通道,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神奇之泉流淌着神奇之水,必定助力神奇之功。这期间秘密穿梭于这条生命线上的人员、牲畜都曾在“淡水井”休整过,也曾饮用过“淡水井”清澈的甘泉。
  对于海上淡水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一家杂货店,院子一角放着一个奇特的东西。说它像大缸,可是没有底;说它似烟囱,却又太粗大。再仔细一看,发现它非竹也非木,非金属也非砖石。店主也叫不出它的名字,不晓得它的用途,因此一直将它丢在墙角。有一天,一名海船商人路过此地到杂货店选购物品,偶然发现这一奇物。他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舍不得离开。店主好奇地走来,问商人买不买此物。海商忙说:“买!你要多少银子?”店主想敲这海商的竹杠,于是说:“这是我店祖传的物品,非10两银子不卖。”海商二话没说,付了10两银子,就叫人将奇物抬走。店主纳闷地问道:“你花那么多银子买此物何用?”海商告之:“这是一件宝贝,名字叫海井,是一口专门造淡水的井。在海上只要将它放到海里,就不愁没有淡水喝。”说完,海商又取出100两银子赠给店主。这个故事虽不可信,但也说明了海边人对淡水的渴望。
  海滩上之所以会出现泉眼,是因为地下水从陆地向海区径流,并向海区排泄,由于陆上地下水的水位标高高于海滩面,在海区地下水隔水层缺失的地方,地下水通过含水层出露的“天窗”溢出地表,形成泉眼。涨潮时,海水会把井口淹没,这时海水可能会补给井水,可以会形成咸水;退潮时,地下水又会继续涌出来,因此又变成淡水。
  西沙群岛甘泉岛,因岛上有甘泉井水而着名,是西沙群岛中唯一有淡水井的岛屿。上世纪七十年代,专家先后两次在岛西北端发现唐、宋时期的居住遗址,并出土多件陶瓷器,1994年成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而不怒,故几于道”。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千百年来“淡水井”如同辛劳的母亲,默默滋养着这片广漠的土地。
  1958年9月1日,来自昌潍行署12个县的13000名民工,浩浩荡荡开进渤海莱州湾西南岸的茫茫滩涂,大军浩荡,征尘滚滚,百里盐滩开始了战天斗地的大会战。这口不起眼的淡水井,为羊口盐场基建立下了汗马功劳。1959年制卤场成立,办公地点就设在“淡水井”,如今这里已是,树木葱郁,瓜果飘香。这也是制卤场在盐碱滩涂能够打造成花园式单位的先天条件。
  行走在这美丽的院内,树木长势茂盛、碧绿参天,微风一吹沙沙作响,好像在讲述着羊盐人不懈奋斗的故事。一棵棵高大的树木向下深植根茎,向上伸展枝叶,夏顶酷暑、冬迎傲雪,就像战士一样,与战斗在这里的盐工一起日夜
  守护着这片神奇的土地。
  如今的羊口盐场已成为广大员工心中的“绿洲”。气象预报精细化、雷电预警精准化、原盐收捞机械化、结晶管理塑苫化、滩田作业机械化、机井提卤程控化、扬水监控自动化的数字化进一步诠释了羊盐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敬业精神。未来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现代化制盐等前进的旗帜正在高高飘扬。
  -
  红楼梦里的陪客
  张远 临朐
  关于“陪客”一词,有两种说法,一是陪伴客人,二是主人邀来陪伴客人的人。按照咱们当地的说法,叫陪客(peikei)。在《红楼梦》一书里,经常见到这样的陪客场面,但说到那些陪客的陪客(陪客),就各有精彩传神之处啦!
  冯梦龙在他的《醒世恒言》中有一句话:人和天地阔,主雅客来勤。史湘云在劝说贾宝玉去陪客贾雨村时也提到这一句,说:“自然你能会宾接客,老爷才叫你出去呢!”主雅客来勤嘛!史湘云是在夸奖鼓励陪客的宝哥哥,而不是那位客人贾雨村,虽然贾雨村时常来贾府攀扯走动。现实生活中,的确,当陪客可不是一般人能干了的,无论是老百姓婚丧嫁娶时候的陪客迎宾,还是机关企业宴席的主陪副陪的安排,还真的好好掂对谁来当陪客,也就是说,不是什么人都能去当陪客。当陪客的人须得善于交际,能说会道,友好热情,看人脸色,殷勤雅重,体面大方等。特别是过去老百姓家里的老人寿诞或儿女结婚的时候,主人一般都会找村里有名望的人来陪客,企业或机关部门接待客户或领导,老大还会安排一些对口的专业人员作陪,这样既是显示主人的重视和热情,也是对客人的尊重和友好。《红楼梦》第七十一回中,贾母大寿,一些达官贵人的夫人(南安王太妃、北静王妃等)前来宴会,贾母便是请了史湘云、薛宝钗、林黛玉来作陪,还特地吩咐“再只叫你三妹妹陪着来罢”,也就是再叫探春来当陪客。史薛林三位的颜值和才华,自不必说是贾府出类拔萃的人物,这探春也是众姊妹中的佼佼者,出来陪客多给贾母长脸啊!迎春木讷,惜春孤僻,贾母断不能让她们参与这样的场合。这样看来,无论如何,当陪客多少也是一种荣耀!无怪乎邢夫人对贾母只令探春出来陪客,视迎春似有如无的事,耿耿于怀,怨忿不乐。还有一次,在七十五回中,大约是中秋节前,尤氏伺候贾母吃完饭后,贾母见尤氏一个人在大排桌吃饭,便说:"鸳鸯琥珀来趁势也吃些,又作了陪客。"鸳鸯琥珀是贾母身边的大丫鬟,能陪着主家奶奶吃饭,还是相当有面子的!
  我小的时候见了生人不眼生,不怵说话,父亲常说,这个孩子大了是个当陪客的料,后来我自然也学会了一些待客之道,什么先茶后酒,茶浅酒满,女士优先,先干为敬等等,但真到了一些招待客户的酒席,就是放不开手脚,领悟不透老板的心思,偏偏老板又是特别讲究酒席上的礼仪,一顿饭下来,吃不好喝不好不说,功劳苦劳全都成了老板口中的训斥。所以再遇上当陪客的事,尽力推辞。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对于“回回定要见我”的贾雨村多有抱怨,每当听见前面的老爹喊他过去陪客,心中好不自在。史湘云道出了陪客的益处:“也该常常地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但咱们的宝二哥是连对须眉浊物都感厌烦的人,对那些仕途经济、人情世故之类的事儿更是不待见,而贾雨村恰是一位攀附权贵的投机小人,用薛宝钗的话来讲,“这个客也没意思,这么热天,不在家里凉快,还跑些什么”。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我想贾宝玉陪着贾雨村肯定是无话可说,再有他老爹贾政坐在一边,他更是坐如针毡,看看,这陪客当的!好在贾宝玉不像当今的小孩子那样,见了来客,眼皮都不抬,只知道玩弄手机,弄得家长很没面子。贾宝玉还是急忙穿靴更衣,前去应付。良好的家教不能丢啊!
  找陪客还要注意身份和辈分的对等性,最好不要找辈分大的来陪辈分小的。秦可卿丧礼期间,秦可卿的父亲秦业和弟弟秦钟前来吊唁,娘家来人,当然要找陪客。“贾珍便命贾琼、贾琛、贾璘、贾蔷四个人去陪客”,从辈分上来说,贾琼、贾琛、贾璘都是玉字辈,和秦可卿的父亲是平辈,贾蔷和贾蓉是兄弟,对应秦钟也是平辈,这样的安排是很合乎礼仪的。所以呢,年龄大的人,还是尽量少参与陪客为好。
  一般来说,酒席场合,反客为主是一种被动和尴尬,喧宾夺主更是一种张狂和不敬,同样,如果陪客的人作威作福,拿腔作势,那么会让来客感到拘谨和压抑,甚至恐慌。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先来拜见王熙凤。恰在此时有下人来回报请示工作,王熙凤说道:“我这里陪客呢,晚上再来回吧”。那刘姥姥一见周身华丽、粉面含威的二奶奶王熙凤,已是慌得在地下拜了数拜,何况自己是来求人救济的,陪着小心地听着王熙凤慢条斯理的述说,未语先飞红了脸,少不得忍耻告难, “心里便突突的”接受了别人的施舍。这样的陪客场面,倒叫人对做客者顿生可怜可叹之感。
  一回生二回熟,二进荣国府的刘姥姥,这次就因投了贾母的“想不到天上的缘分”,做客大观园。贾母亲自领着刘姥姥逛园子,太太奶奶小姐们跟了一大溜,这个屋子出,那个屋子进,游船听戏,两次摆宴。刘姥姥凭着和善可亲和睿智豁达,让这次做客大获成功,成为《红楼梦》这本书最精彩的场面之一。在现实当中,贫贱富贵的对比常常会让人觉得恼怒与羞愧,我们自以为比不上别人,好像别人的举动于我而言都是羞辱。但刘姥姥是豁达的,她知道一切都是为了让贾母开心,她就乐意扮这个丑角。事后她对鸳鸯说:“姑娘说哪里的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咱们”一词,可知刘姥姥的高情商了:我配合着呢!大智如愚,作为客人,她既没有像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小心翼翼,也没有史湘云那样大大咧咧,她知道自己来的目的,也知道该怎么跟这些“富贵闲人”相处。作为陪客,王熙凤鸳鸯等人,这次没有板着脸儿故作矜持,而是与刘姥姥一起,演出了一场充满欢声笑语滑稽喜剧。这才是陪客的幽默机智、巧言善辩又礼出大家。
  有人说,《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细读起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每一句话都有它的道理。读《红楼梦》,就像面对一位博学多才的陪客,让你乐而忘返。
  -
  中华树王——文冠树
  曹光炬 青州
  北周末年,诸侯割据,连年战事,又逢大旱,饿殍遍野。青州城西南五里,有一高姓人家,先是丈夫饿死,女儿又相继死去,只剩下无奶的高氏和嗷嗷待哺的幼子高颖。母饥饿,只好嚼草根树叶充饥,儿子又难以吞咽。正焦急无奈,朦胧中见一长者近前道:“天明后西去里许,山崖下有一罕见之树,曰文冠树。果实形似鸡卵,嫩果之仁,香甜可口。秋冬老成,可将果仁捣烂成泥,冲服胜过母乳百倍。不只救人饥饿,常食通窍增智,可使钝者聪颖,愚人睿达。学子食之更有大益,能读书万卷且过目不忘,如下笔文章锦绣定华盖四方。谨记,养好此子,能成大事矣。”其母急问:“恩人大名?”“我乃文曲星官也。”长者说完攸忽不见。惊醒,原是一梦。将信将疑,待天微明一路找去。崖下果有一树,采其果,取果仁尝之,香甜无比。大喜,乃秘不示人。自此,携儿搬来树下,搭棚居之,早晚侍弄此树。日子渐好,仍食其果不断。
  数年后,此子成人,因聪慧异常,处事果敢稳成,被人推荐给王公贵族当幕僚。后又偶然得到辅助幼主杨坚的机会,高颖殚精竭虑,把满身才学全部教授到幼主身上。杨坚身处劣境多年,后起事率众一路拼杀,高颖竭力辅佐,荡平四野,统其八荒,成为大隋的开国皇帝。高颖被委以重任,他极力进言文帝,打天下易而治天下难,须重用文人贤士方能安邦治国。要在全国设立考场,层层选拔读书之佼佼者做官。重视学子,倡导文化,国家才昌盛。隋文帝赞叹曰:“吾师真乃文曲星下界也。”遂采纳。自隋朝大业3年始,采取了“开科取士”“放榜招贤”的制度。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科举制度”,直至清朝灭亡,在中国沿用了1300多年,共选拔出状元、榜眼、探花各774名,进士18万余名,对推动华夏民族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隋文帝杨坚东征时,为答谢师恩和教化天下文人,特绕道青州,封高颖老家之文冠树为“百树之王”。令青州府衙建“师母祠”、“文昌宫”、“文曲星官殿”,并诏令天下学子及文武官员永远祭祀,香火不绝。
  千百年来,百树之王的文冠树虽命运多舛,但一直做着“红都女皇”美梦的江青却深知文冠树的高贵不凡。她令科研部门化验分析后得知,文冠果所含的能量,远比智慧果、脑灵素的功能强很多,补脑与增寿效果更是惊人。遂请高人术士看好有利皇家发展的新龙脉,于内蒙古某县将全国仅有的200棵文冠树都移植到这片风水宝地上,派她的亲信部队精心栽培保护,果实也只有她的亲属和一帮亲信才有资格享用。主席逝世后,纪念堂的水晶棺前供有江青所献的文冠果和文冠树枝,以示她对“红都女皇”继位成功的寄托和呈现帝王死后能“头顶文冠脚蹬楷,铜帮铁底云秋盖,江山不传外人家”的神奇说法。直到她的皇帝梦醒,被判死刑后,她在内蒙古的文冠园才被抄,守护部队撤走。多年来处在水深火热中,倍受煎熬的人们将苦难愤怒,全撒在了这个文冠园里,砍倒了所有的文冠树,以解心头之恨。
  几年后,被砍伐后的树墩竟冒出了芽条,抽枝开叶,蓬蓬勃勃,但还是遭到了人折、羊啃、野火烧的命运。即将灭绝时,被山东省山水康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吕洪强先生得知,他清楚这些文冠树是中华民族的国宝,要妥善保护。于是,不惜重金,全部购回青州,精心栽植,才有了今天的“世界稀有树种文化遗产园”,功莫大焉。
  宋天子驾临青州 树中王文冠显圣
  (砍神树作栋梁欲建行宫,行不义掉脑袋罪有应得)
  宋宣合初年,青州境内,匪贼四起,打家劫舍,无恶不作。先扰四乡,后入城内杀死知府,掠空府库。朝廷派兵征剿,无人敢往,独有慕容皇妃之父御史中承慕容言端愿往,天子准奏。官兵到处,所向披靡,很快平息了匪患。青州境内,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朝廷降诏颁恩,加封慕容为“参知政事”(付宰相)兼知青州知府,余有功者皆重赏。万岁并言:次年亲临青州,朝见江北十四州众知府,以彰其功,以促效优。
  慕容闻天子将临青州荣幸万分,又恐无接待之行宫,欲建一“尉天殿”。恐无良工,同知刘文推荐,洛阳苏越最有巧思。知府召入,令画九间大殿之图。知府看后曰:“汝画甚合吾意,但恐无栋梁之材。”苏曰:“青州城西南五里,有一‘师母祠’,祠旁有一大树,高几丈,堪做大梁。”知府大喜,即令人前去砍伐。次日回报,此树锯解不开,斧砍不入,不能伐也。知府不信,自领数十骑直奔师母祠。仰观那树,亭亭如华盖,无曲节,直插云霄,命砍之。乡老数人前来谏曰:“此树已数百年,常有神人居其上,恐不可伐。”知府大怒:“吾乃天上之星宿,朝中之大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何妖孽,敢违吾意?”言罢,拔剑砍之,铮然有声,血溅满身,愕然大惊,掷剑上马,仓惶逃回青州府衙。
  是夜三更,知府睡卧不安,坐于室内,隐几而寐。忽见一人身穿皂衣,披发仗剑,直至面前。指其喝曰:“吾乃文冠树神也,汝为媚圣上而盖大殿,伐吾神木。吾知汝将死,特来杀之!”知府大惊,急呼:“卫士何在?”皂衣人仗剑猛砍,知府大叫一声,忽惊觉,头痛难忍。次日微明,竟有大股绿林人马围城攻打,来势甚勇。原来是官府往日斩杀青州贼盗甚众,各山寨贼首逃匿后,重金贿请梁山等多处好汉,联合来攻青州,必取知府狗头。知府闻知从小门逃走,被梁山人马截住,被秦明一棒打下马来,顿时丧命。
  大清帝登基,降龙木遇难
  明末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一怒为红颜,敞开山海关大门,投降清兵,被清皇太祖努尔哈赤封为云南王。
  清兵进关,入主中原,原是弹丸之国,马背民族,偶得中华大国,如何主宰,确为揪心大事,大清帝问计于吴。吴曰:“你乃真龙天子,现大清虽乾坤初定,但还有不少叛军盘踞各地自封为王,意欲称帝。陛下可取降龙木做一宝座(龙墩),以镇天下,降伏叛军首领。”帝曰:“何为降龙木?”吴曰:“中华大地沃野万里,唯山东青州境内有一奇树曰‘文冠’,乃周时毕干所植,隋时文帝封为‘百树之王’。几经枯荣,今存者乃宋哲宗宣合初年萌发新条,已近千年,亭亭华盖,直冲云汉,尚能结果百担。其果形如鸡卵,名曰‘通灵圣果’,又叫‘文冠果’。果仁能使愚人变聪,返老还童,其木通灵,降龙,可用它稳住大清乾坤。”帝大喜,命速取来。吴曰:“此树年长,多有精灵佑护,灵异之事常现。还需万岁亲临或命一重臣持诏书,筑高坛,请道士设蘸修禳后方可伐之。”帝闻大悦,遂命吴以云南藩王代朕行事,监伐督造万岁龙椅。
  吴王奉诏来到青州,见此树真神物也,有数人合抱之围,擎天蔽日之势,苍翠挺拔,紫气缭绕,百种祥鸟筑巢其上。设蘸修禳期间,有鸟万余遮天蔽日,绕树三圈,哀鸣而去。吴宣诏完毕,忽见树内飘出一人首犬身之物向西南而去。吴大惊,虽强作镇定但心绪烦乱。是夜,坐卧不宁,难以入睡。恍惚间,一满脸是血披头散发者提剑怒斥曰:“身为汉人卖主求荣,升为藩王也罢,今又献我华夏神木,毁我华夏根基,你今日取我一命,我让你断子绝孙!”言罢,愤愤而去。吴夜不能眠,次日家人来报,爱子吴聪被家将所杀,原因不明。
  民谣曰:
  本是将军应自爱,献关投敌实不该。
  媚主敢伐降龙木,亲子丧命遭报应。
  -
  家园姓氏考
  冷怀平 临朐
  家园姓氏考,经过一个春秋之久的酝酿沉淀,根据诸氏家谱碑文记载,以及依族后人的口述、资料等,走访寻问乡儒村贤,追根溯源,反复考究,字斟句酌,得以成文。诚然如此,由于才学疏浅,文中还会存在不足和遗憾,敬请族人贤达和广大读者学者,批评指正,并提出中肯意见,使之更加完善。在此想起中国戏剧作家冯益汉先生讲过的一句话:“任何文学作品,特别是姓氏方面的文章,准确地语言,胜过美丽的辞藻”以为至言。
  郭家沟村是明初洪武元年(1368年)由郭氏立村,因处沟中,故云此耳。明后期,先后有庄、金、魏、马、许等诸姓氏迁入。以上姓氏各有墓地碑文可考。时境过迁,诸姓氏均已迁往外地,去处无考据,不详。
  明末崇祯年间,张氏公东蒙由临朐城北五里庄迁入;后明末冷氏公梦松自青州冷家庄迁入;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丁氏公化兴由临朐丁家焦头迁入。又,清朝后期,一源万派的丁氏万字辈从昌乐县丁家山迁至;清道光年间,苏氏公二十五世怀德(光字辈)由本镇土埠店村迁徙入住;据夏氏曾孙传文口述:清中期,祖考失记,由曾祖父从本镇双山前村迁入,墓地可考,名讳生卒不详;据李氏玄孙文明听父亲乐堂(因族谱失修)讲:现李姓由高祖父于清朝中期自安丘夏坡迁至;于氏曾孙庆元称:据家谱记载,现于姓是曾祖父清朝后期从平邑铜石两个篓筐一担迁来。
  郭家沟村,山灵水秀,地理位置优越,后倚绵延的牛山余脉的凉布山,分三条山脉伸展到沟底,犹如三条长龙俯首饮水、戏耍。村前有一股从家园上游石门处喷涌出的清澈甘甜、常年不息的源头泉水,穿村而过,一村分为河南、河北,四座漂亮灵巧的石拱桥,横卧在河畔两岸,泉水涓涓,柳丝长长,是人们休闲纳凉、妇女浣洗聊天、儿童摸鱼捉虾、斗水戏耍的天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村庄绿水青山独特的地理标志。因我不懂得诗,就用两句顺口溜概括如诗如画家园的真实画面。
  源头泉水庄中流,清泠可亲,
  溪桥映带村间落,山青水明。
  天地厚德好家园,小桥流水赛江南。
  有两句延伸话题,有人疑问,就这么一个小山沟村,怎能容纳那么多外来移民入住?郭家沟水好、土好、沟地多,抗旱耐涝,种啥收啥!无论在战乱,还是天荒食的年代,这里不缺粮,不挨饿,养人也。在改革开放之前,因为是异姓村,村内女青年一般不外嫁,外村女青年想嫁入郭家沟村都难。这就是丰衣足食,物华天宝村庄的秘密与答案。
  冷家山村是清顺治年间(1651年),冷氏公昐字明远者,由朐邑北关姚家巷迁至立村,因在山岭中故名。后相继有于氏公风江由安丘马朗沟迁入;又,清后期一根万脉的于氏公志安之父由费县迁入。
  两村从建村几十口人繁衍到现在的一千余人,每村都在五百人左右,一直以来两村人口生态发展基本平衡,耐人寻味的是户数基本相等,人口基本相同,相差都在个位数以内。自高级社始(1956年)即为郭家沟大队的郭家沟村和冷家山村,现合为一行政村,曰郭家沟中心村。
  两村崖上崖下,相距不足百米,高低落差百米以上。这是上天大地赐给家园的缘分:山上冷家山,山下郭家沟。冷家山依山,郭家沟傍水。《易经》中有“一山一水谓之蒙”卦语。“山下出泉,君子以果行育德”,具有亨通顺利的德性。卦象义理格致家园人,要知书明理,蒙,蒙昧也。告诉人们启蒙教育要从幼儿做起,从自我做起,家园人在古代启蒙思想和民族文化圭臬传播下,敬畏秉持着人心自明,始善如家教义,与“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有余庆”的良好的村风家风理念一脉相承。
  人们常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愿游者来到美丽山水家园,以愉乐也。
  -
  《弥水》杂志编委会
  -
  主    办:潍坊鲁风弥水文化交流中心
  协    办:青州弥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
  青州古城管理委员会
  -
  特邀顾问:
  王耀东 孙贵颂 有令峻
  -
  顾    问:
  耿春元 樊光湘
  葛怀圣 李龙岗
  曹光炬 赵立双
  王华庆 陈洪彪
  王春山 闫加友
  郇志侠 沈志海
  闫玉新
  -
  编    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
  王子秀 王月梅
  王洪明 王效民
  冯伟山 吕绳端
  刘 芳 刘文安
  刘丙学 刘爱萍
  刘洪森 朱素荣
  孙祥亭 孙桂玉
  邹国庆 李金玉
  李焕来 李守忠
  李瑞成 杨 杰
  杨凤臣 杨忠明
  肖希华 时会来
  吴玉堂 张广仁
  张玉民 张立红
  张世义 张永贵
  张全胜 张志海
  张秀英 张金祥
  张素臻 范冬云
  林长青 杜崇友
  郑云生 郑武文
  房永江 居思兴
  赵 云 赵    颖
  赵玉章 赵寿祥
  赵振邦 侯伟烈
  袁荣爱 袁重兴
  袁庆第 柴翠香
  高长青 高传广
  高传岗 高梓洲
  高曙光 徐一波
  董海梅 郭笃学
  郭麟书 崔怀明
  崔安正 翟长立
  傅荣常 曾庆波
  燕汝泮 冀恒春
  魏在光
  -
  名誉主编:冯伟山 高传广 房永江
  -
  统筹策划:赵振邦
  -
  主    编:
  魏在光
  -
  常务副主编:
  时会来 李瑞成
  郭麟书 吕绳端
  张秀英 高梓洲
  崔怀明 燕汝泮
  刘文安 杨 杰
  孙祥亭 杜崇友
  张金祥
  -
  副主编:
  张永贵 张素臻
  肖希华 范冬云
  侯伟烈 柴翠香
  刘洪森 王洪明
  刘 芳 高传岗
  冀恒春 傅荣常
  林长青 张全胜
  居思兴
  -
  总编室主任:郇志侠
  -
  总编室副主任:
  范冬云 张素臻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弥水学会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