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3-25 18:48
鄌郚总编

潍坊地区最早的女诗人——梁颀

  潍坊地区最早的女诗人——梁颀
  范永来
  如果说李清照是路过昌乐留词,那么明末梁颀却是生长于丹河岸边地道的昌乐人。
  据《昌乐县续志·杂稽传》载:“按阎香亭湘蕙秀仲传云:秀仲,姓梁名颀,别号袖石道人。昌乐城西西郝村人也。”(有人考证是今宝城街道梁庄)。生于明末,卒于清顺治六年(公元 1650 年)四月初八。著有诗集《难游草》,被誉为昌乐乃至潍坊地区最早的女诗人。
  据《昌乐县续志》载:梁颀是昌乐富绅、文人刘文度侍女。刘文度嗜酒好诗擅画,梁颀耳濡目染,得其传教,遂成为“名满海内”的女诗人。清代名士卢雅雨《山左诗钞》收其诗两首;清代诗坛领袖王渔洋在其著《古夫于亭杂录》中“亦言及之”;《营陵诗存》收编其诗 11 首,昌乐文人阎湘惠曾为其作传,近人胡文楷的《历代妇女著作考》对梁颀诗集有注条。梁颀虽身为婢女,但诗才横溢,得到明清诗坛名流的高度评价。下面请看《营陵诗存》收编其诗《山村夜坐》:
  俯仰空庭四宇清,浮云扫尽晚烟轻。
  梨花皓月元同洁,风竹流泉不辨声。
  空谷人间春亦寂,短墙水近冷先生。
  却思城市喧阗处,箫鼓楼头听二更。
  刘文度晚年迁居安丘,梁颀随往。在离开昌乐时,梁颀向一位熊姓大姐告别,作《留别熊姊》:
  等闲罗袜踏春茵,花信风传正恼人。
  惊别有时频握手,断肠无计可留身。
  情痴至此空如梦,命薄如斯怕隔尘。
  几向萍蓬嗟聚散,潇潇暮雨倍伤神。
  熊姐,可能是梁颀的闺密,诗中抒发了女伴们在丹河畔上“踏春茵”
  的欢快场景和“断肠无计”的离别之情。同时,借诗感怀,痛陈了自己身世“命薄”、生如“萍蓬”的感叹。
  刘文度迁居安丘不久便病故了,梁颀十分痛心,作诗三首,以示哀悼,下载其二:
  哭刘文度
  长铗三弹每自羞,人琴俱杳泪双流。
  泉台不锁幽魂住,夜半期来旧处游。
  清明独坐
  离情不喜问清明,惹起伤心百恨生。
  独亿当年溪上事,一番春梦付啼莺。
  两首七绝把作者的哀思写的淋漓尽致,尤其两诗的尾联真是情真意切。刘文度对梁颀有着知遇之恩,虽有主仆之分,但却情深意厚。刘文度爱才,不以主人自居,梁颀视主人为知己,不以婢女自卑。两人不分贵贱,以诗结谊,这在封建社会中,是极其可贵的。
  梁颀身世低下,却是多情才女。她的诗作大多是言情抒怀,或是借景生情,抒发自己或者生于封建社会里妇女的悲残境遇。所以,她的诗充满了下层妇女的沉郁情感,有着独特的社会意义。
  如果说梁诗只是言情排忧,那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她出生在明末动乱年代,作为民间低层诗人,对国家命运和百姓疾苦有着亲身经历,充满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情怀。请看她的感世诗《祠灶》:
  国事荒荒变几经,愿君走马到天庭。
  痛陈下界生民苦,早向薇垣定帝星。
  诗中陈述了国家危难,寄望灶神上天“痛陈下界生民苦”,换个好皇帝,安定天下,以解民苦,这当然是一种扑实虚无的愿望。但作为一位卑微低下的弱势女子,面对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也只能用诗来抒发忧国忧民地悲愤感叹。这也是梁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另一家国情怀。
  梁颀随刘文度去安丘之后,嫁给了安丘文人韩齐邻。两人同好诗词,感情和美。不料命运多舛,中年而亡。诗人虽短命而去,其诗却与世长存。笔者受其所动,感赋《悼梁颀》:
  乌云飞渡日昏沉,丹水浊流伴苦吟。
  才子遥传风月曲,怎及村野女佣人?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