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3-25 18:50
鄌郚总编

王庆荣丨方山的传说

  方山的传说
  昌乐境内的方山,是一座宝山。它以目前发现的唯一蓝宝石原生矿而闻名海内外。自古至今,方山在民间就有数不尽的传说。
  方山的名字本身就是一个传说之谜。昌乐最早的一部地方文献,嘉靖版《昌乐县志》中记载,方山在县城东南二十里,还突出它“秀耸方岩”。这些“秀耸”的“方岩”,今天在方山西巅依然矗立,成为今天游人拍照留念的首选。照此看来,方山的得名似乎与这些不太规则的方形橄榄玄武岩有关。
  几百年以后的民国版《昌乐县志》,又说它“顶平如砥 四望皆方 故名”。这种说法似乎值得质疑探讨。因为方山山体呈条形东西走向分布,实地踏察就会发现,南望或北望方山,符合这种论断。可从东面和西面远望方山,却找不到“方”的感觉。其实,这些无关紧要的谜,不解也罢。
  方山的“顶平如砥”还有一个流传并不太广的传说,这要从伏身方山北侧的窝窝头一样的小山包说起。周围的乡民把这个小山包形象地叫做“方山帽子”。传说不知哪一位尊神高了兴还是发了怒,一剑或者一刀把原来的方山顶砍了下来,落在北侧,于是人们就把那座小山包叫做“方山帽子”。
  方山算不得名山大川,海拔高度才区区338米,就是把方山帽子再戴上,还够不到太行山的脚踝,不值得大神动手。哪怕是在昌乐县境域内,它也排在车罗顶等山们之后,居第六位。可话又说回来,前面说的嘉靖志中“山川”一节,就把方山排在了首位。这当然不是高和矮的缘故。除了高度,还有其他。
  乡民们还说,是神仙的一刀或一剑,砍出了两股清泉。这两股汩汩的泉水,成就了惠及四方的桂河和于河。亲临观察,其实不然。桂河和于河的源头在方山东部的半山腰,神仙的刀剑砍不到那地方。是无私的方山用它天生的赋存心甘情愿地滋润人间。
  于子仁,是昌乐自有县以来,最受县民景仰的明朝县令。且被人们认定为方山山神“方山爷”。这位神化在人们心中的县令,进士出身,湖广武冈人,即现在湖南省邵阳市下辖的武冈市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到任昌乐知县,在位近十年,是昌乐有史以来唯一殉职任上的县主。
  传说很早以前,昌乐县城营建之初,建有东、西、南、北四座拱形城门。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西门外常常闹鬼。人鬼混淆,怪异百出,闹得百姓不得安宁。几任县令请了好多法师,作法降妖,求神祭鬼,都无济于事,只得用砖石把西门严严实实封堵起来。给过往行人本地百姓带来极大不便。
  于子仁到任后,匡正世风,为民除害先令人封堵把西门的砖石拆除,清理整修后供行人畅快通行。又于六月二十七日那天,手持宝剑,追杀祸害百姓的恶鬼,一直追到方山半腰的山洞洞口。恶鬼躲在山洞中说:“我千年不出去!”于子仁仗剑端坐在洞口,厉声说:“我万年不动弹!”
  直到恶鬼困死,于子仁也坐化在洞外石头上。从此恶鬼翦除,县民得安。这位一身正气、铁骨铮铮的父母官,便被县民尊奉为降妖除怪的方山山神,并且建方山爷庙,接受四方香火和周围县民县民祭祀。地方史志多有记载。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方山神庙,除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祭奠先前的龙神以外,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七日,人们便携带香烛火纸,前来祭祀方山爷。祭祀规模形式,较祭奠龙神更大更隆重。日久成俗,便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方山庙会。
  每逢方山庙会,善男信女,纷来沓至,敬神祈福,络绎不绝,消灾除疫,各抒心愿。这一流传了数百年的乡风民俗,“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十余年。此后很快自行恢复,香火较从前更为繁盛。各路商家更是比神仙还精灵,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形成了集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物资交流等多元化民间风俗盛会。
  除了于子仁追杀恶鬼的故事,最早的传说,则更有民间传奇色彩。
  据传方山的山洞中,隐遁着一个有千年道业的狐狸精。这妖怪常常幻化成一位绝色美女或英俊少年,专在这一带勾引青年男女,伤风败俗,误人子女,坏人家庭,为害四方。于子仁来昌乐就任,追杀狐狸精以及坐化方山洞口的细节,与追杀恶鬼大体相同。
  只是狐狸精却不像县令于子仁那样刚直不阿,也不像恶鬼那样胆小无能。传说狐狸精放出“千年不出来”的豪言,稳住于子仁后,却把山洞掏穿,自方山另一侧逃走,所以方山的山洞在山前山后各有一个。狐狸精自此远遁他乡,方山一带狐患遂绝。可于子仁却初心不改,岿然不动,直至坐化在洞口旁。
  于子仁追杀县城西门恶鬼,原本是一个独立的传说,与坐化方山挂钩,只是近些年的事。
  再如方山寿柏之说,虽属牵强,但古来传说,真假对错,虚实有无,一概莫论。一个历史的偶然,造就了方山上一处与首都北京五棵松同名的人文景观,终究不是一件孬事。对于形形色色的民间揶揄,方山不语,一概接纳。
  讲述者:于令珠董学成
  采访时间:1982年5月
  撰稿人:王庆荣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