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3-25 20:10
鄌郚总编

织棉布

  织棉布
  以前,人们穿的戴的铺的盖的,大都是土布,庄户人家都叫棉布。织棉布,也就成了农村必不可少的传统手工艺。织布的工匠叫机匠,基本哪庄都有。我是看着父亲织布长大的,有时也插手帮忙。织布的那些事,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
  棉花从地里拾回来,晒干,择净,第一道工序,就是轧棉花。“铁山靠木山,云彩向上翻,天上下雹子,地下焦巴干”,这个谜语,形象地说出了轧棉花的情形。一架简易手工轧车,一根铁轴和一根木轴。脚蹬连接铁轴的木杆,右手摇动连接木轴的摇把,使两根轴成相反方向转动,左手拿棉花,经两轴间的缝隙挤出棉籽,轧成皮棉,俗称绺子。这些绺子再用弹花机弹成棉絮,俗称纕子。
  下一步就准备纺线了。先把纕子搓成“股缀”。在炕沿上放一面板,把纕子撕成均匀的小长片,放在面板上,左手拿一根长莛竿,压在上面,右手用搓板搓三四下,纕子缠在莛竿上,搓板一压,抽出莛竿,一个筒状股缀就完成了。
  再就是纺线,用手摇纺车,这是俺娘自己的事了。白天忙,有空就纺点,主要是晚上,那嗡嗡的纺棉花声,经常伴着我们进入梦乡。
  下一步是络籰子,准备径线。先把空籰子安在支架的铁轴上,棉花穗子穿在纺线轴子上,放在瓢里,将线头拴在籰子上,右手用一根筷子搅动籰子转动,线穗子在瓢里不住转动,棉线经左手拇指指甲和食指中间缠绕在籰子上。
  下一步是牵布。几家凑成20多个籰子就是一机布。找一间宽敞的房子,靠墙跟把籰子摆好,两边垂直摆好固定的橛子,从籰子上拉出线头,分别穿过挂在墙上的“句嘎子”上,拢成一缕,用长竿送给两边挂橛子的妇女,依次挂在橛子上。到头后,再依次返回挂。橛子的多少决定这机布的总长度,即左右一对橛子为一弦子布,长度是棉布尺(每尺=1.63市尺)一丈,在一侧橛子的棉线上染一点墨,作为每弦子的记号。布的宽幅是固定的,1尺宽,称尺幅子。由杼的密度决定径线根数。自己穿用的,多用620的杼,这在牵布时要计算好的,籰子数乘以每个橛子上来回挂的次数,大约需要十五六个来回才行。然后将线从一头收起,绕成一团,收起备用。
  再一道工序是刷布。刷布要在清明后,选择无风晴天,在室外找一宽敞地方进行。先熬一锅稀浆糊,倒在大缸盆里,将线团陆续放进去,边放边揉,使线均匀沾透糨子。把缸盆放在拖拖上。将线团从头拉出一段,散开,挂起,一头缠在拖拖的竖柱上,拉紧,用马蔺(俗称马莲墩)的根做成的专用刷子,细心梳刷,使每根线干爽密实,没有毛刺,单独分离。干燥后,缠绕在“称子”上。每缠几圈,垫上几根干草,通风透气,以防霉变。一机布,要两个机匠合作,中午不休息,在下午日头西以前刷完。
  涮完布后,再就是递综(音憎)。父亲用钩针勾着每根线,交替通过两面综中间的眼,我在对面将线头拉出,每二十根左右打一个活结。将所有的经线逐根分穿在两面综扣里。递完后,由父亲自己再逐根穿过杼,装在“承框”上。然后逐件悬挂在机楼子上,组装好织布机。一切准备就绪,就可以织布了。
  纬线是放在梭里的“长穗子”。将纺好的棉花穗子穿在“倒车子”的铁轴上,拉出线头系在骨质的穗脐子上,穿在莛竿中间,把线在穗脐子两边逐渐缠绕。要保证每次都要挂在两端,不能脱遂。穗子的长短是基本一致的,用手量。我那时手短,需一拃零二指(约20公分)。用线把两头缠住,抽出莛竿,拉出穗脐子,抽出线头,在穗子中央缠两道。一个长穗子就做成了。
  布的长度,棉布尺一丈为一弦子,两弦子为一块。给邻居家织,除管饭外,适当收取工钱。织布最好在伏天,天长,湿度大,线韧性好,不易断,出活。织布高手,一天能织一块多布。秋后干燥,要在地上泼水加湿。有时,村里几张织布机一起开动,那有节奏地嘁哩卡啦的穿梭声,加上那沉重的承框卡纬声,此起彼伏,有高有低,很是动听。
  每每看到父亲手脚同时在四个不同方向灵活轻巧地配合运动,左手抓住承框上沿,前后推拉,卡紧纬线,同时两只脚交替踩动两个踏板,操纵两面综,带动两排经线交叉开合,右手上下连续拉动拉梭绳,一拉一松,带动梭子来回穿动,传递纬线。这些动作快速有机结合,令人目不暇接,一根根棉线就成了结实的棉布。自己心里佩服,手脚痒痒,总想上机试试。父亲也有心把这门手艺传给我。可看着容易做着难,两手两脚很难配合起来,特别对梭的控制,使劲小了,梭送不到位,有时停在中间,使劲大了,控制不住,又窜到地下。只好把各个动作分开做,一下一下慢慢来,熟练了,再把几个动作连接结合起来。经过父亲指教,多次练习,好容易掌握了整套动作,虽不很熟练,也能连上梭来,可以上机了。
  后来棉花成了重要统购物资,棉线缺乏,织布受到限制。再后来洋布、化纤、毛纺类纺织品多了,土布已逐渐绝迹,织布这个行业也就成了历史。我那不很熟练的织布手艺只得半途而废。但回想起来,还是挺有意思的。
  作者:马洪仁,现年80岁。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民俗大观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