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6-25 16:54
鄌郚总编

张素兰丨两个伟大哲人的行走

  
  我虽是美术系毕业,教历史已是14年了。但对教材之外的历史知识所知甚少,课堂教学大多也是照本宣科,深感汗颜。最近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寻觅中华》,这本书从现在的角度向着过去眺望,那感觉仿佛身在时光机上,在现在与过去之间来回穿梭,时而回到唐宋,时而回到明清,时而又回到现在,这种感觉才最吸引人。我也由此对中华文化史陡然有了一点点的感悟,才忽然顿悟自己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与名人对话,看朝代更替,学史明志,其实是蛮幸福的。
  说实话,余秋雨先生的书也读了几本,却不敢动笔写关于余秋雨先生的任何东西,每次稍有尝试,往往立即放弃,因为面对一位文化宗师,我只是一个不懂文笔的孩童。在拜读本书过程中,不说是每次洗手焚香,但也是虔诚之至。甚至都不舍得一口气读很多,生怕读完了而意犹未尽。而本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则是从古道西风中走来的两位圣贤——孔子和老子。而两位伟大哲人的行走那更是让人梦牵魂绕,回味无穷。
  行走,是一种生命的常态,也是一种生命的哲学。在老子看来,世间万物都该顺其自然,任何企图改变的举措行为都徒劳无益。在他身后,清晰地映照出一条人生的航标与指向:萧然出尘,避世无为。而孔子就不那么想,也不那么做。他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周旋于宫邑红尘。他勉力而为,乐此不疲。在他身后,显示着一条与老子背反的人生走向:生无所息,知难而进。这是傅应湘先生对本章内容的精彩点评,我拜读了多遍。
  孔子在三十四岁那年,就向西方出发,到周天子所在地洛邑去“问礼”。从山东曲阜到河南洛阳,在孔子的时代,实在是一条漫漫长路,但孔子毅然出发了,因为他一路上想的最多的,是洛阳城里的那位前辈学者老子。到底孔子向老子问了什么?老子又是怎么回答的?于先生在书中说有两种说法比较有意思。一种说法是,孔子问老子周礼,老子说天下一切都在变,不应该再固守周礼了。另一种说法是,老子以长辈的身份开导孔子,君子要深藏不露,避免骄傲和贪欲。因为老子看到孔子带着车马仆役,并且是鲁昭公提供的,老子因此要他避免显耀、骄傲和贪欲也是很可能的。现在读来,老子的开导,真的更适用于现在各方面条件越来越好的我们。
  按照老子的想法,周王朝没救了,也不必去救。一切都应该顺其自然,那才是天下大道。过于急切地治国平天下,一定会吴国吴天下。而孔子却对要对世间苍生负责,他要本着君子的仁爱之心,重建一个有秩序、有诚信、有宽恕的礼乐之帮。他的使命是教化弟子,然后带着他们一起长途跋涉,去向各国当权者游说。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不但融入了沉厚的历史,并且蕴藏着戏剧的底色,他把两位圣哲的对话,像一个说书人娓娓地说着故事,道出他的见解。而我们,也在行行走走听听之中,在故事的碰撞和晃动之中进行自己的思索。极醒极梦。
  儒家和道家的文化,是先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由文化沉淀所积累的文化人格,并由文化人格所释放出来的人格力量,如春风化雨,能够给人润物细无声的感觉。
  中华文化的真实根基,在于天人合一的自然,而在于万家烟火、人世炊烟,在野芳幽香、佳木繁阴里。而从古道西风中走来的老子,最伟大的学说就是自然,所以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认为生命的自然状态,无悲可言,无可喜可言,归于自然之道,才是最好的终结,又终结的像没有终结一样。在他看来,人就像水,柔柔地、悄悄地向卑下之处流淌,也许滋润了什么,灌溉了什么,却无迹可寻。终于渗漏了,蒸发了,汽化了,变成了云阴,或者连云阴也没有,这便是自然之道。
  文中老子最后骑着青牛,向函谷关出发。好在守关的官吏关尹喜是个文化爱好者,要求老子留下一篇著作,作为出关的条件。于是,便有了《老子》,也就是《道德经》。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上几千年来被翻译成外文而广泛传播的著作,第一是《圣经》,第二是《老子》。《纽约时报》公布,人类古往今来最有影响的十大写作者,老子排名第一。
  余秋雨先生在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种萧然超脱的人生态度,在他梳理的中华文学史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种人生美学,大音希声。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读完老子,我的心如诗般宁静。
  孔子在拜别老子20年后,也开始了长途跋涉。在他55岁那年,他带着学生开始周游列国一直至68岁。大多数国君一开始都表示欢迎和尊重孔子,也愿意给予较好的物质待遇,却完全不在意他的政治主张,更加不喜欢他参与国政。
  孔子只能一次次失望离去,每次离去总是仰天长叹,每次到达又总是满怀希望。所以,孔子一直在路上。后代有文人竟然嘲笑孔子到处游说而被拒,到处求官而不成的狼狈。其实,如果孔子真想出名或者当官,那也就不会有现在垂范百世的孔子了。这就像批评泰山,为什么南坡承受了那么多阳光,还要让北坡去承受那么多风雪。
  伟大的孔子自知伟大,因此从来没有对南坡的阳光感到满意,也没有对北坡的风雪感到耻辱。孔子对我们做大的吸引力,是一种迷人的“生命情调”——至善、宽厚、优雅、快乐、而且健康。他以自己的苦旅,让君子充满魅力。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以德治国的治国之道虽是坎坷重重,但孔子却用自己的行走坚守。
  孔子的“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和老子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的经典思想,却让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收益无穷,并且永远地感到温暖和真切。
  读孔子,那些天真的、率性的、醇洌的善良,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读孔子,中国文化中那种倾听天籁天声,追求世间苍生大和大爱的那种境界,仿佛越来越近了。我是历史老师,我会把读到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圣贤的思想在历史课堂中传承下去,这是必须的。
  寻觅中华,寻觅老子、孔子的足迹,寻觅它们留在历史里的痕迹。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