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6-25 16:55
鄌郚总编

张素兰丨也谈文化融合与历史教学

  
  关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我想每个历史老师都不陌生,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影响是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近段时间,我一直在拜读余秋雨先生的《寻觅中华》,再次读到了孝文帝的改革,从余秋雨先生的文字里,对孝文帝改革及带来的民族融合尤其是文化融合可以领略一种鞭辟入里的清爽。而且,这种清爽可以开启每个历史老师对历史教学体验和悟性,让人如灵感乍临,如醍醐灌顶,而不会使自己的思维左支右拙,思路一下子开阔起来。
  孝文帝的改革,首先就是迁都,从大同迁到洛阳,云冈石窟在山西大同,龙门石窟在河南洛阳,正是北魏的两个首都所在地。北魏的迁都之路,由这两座石窟作为标志。而孝文帝改革的文化融合也在这两座石窟中表现的特别明显。就连余秋雨先生都说,在云冈和龙门之前,文字是不太有用的。女作家冰心年轻时曾与友人瞻仰过一次云冈石窟,执笔描写道,醒后心自知而口不能道。此时方知文字之无用了!可见文化融合的震撼之大。因为石窟不仅展现了雄伟的旷野之美,而且还爽朗地在石窟中引进了更多、更远的别处文明。
  孝文帝不仅对汉文化放松身段,对其他文化那也是谦卑吸取。就像一个吸纳性极强的“空筐”,什么文化都能在其间占据一席之地。而孝文帝也因为较少的排他性而成为多种文化融合的“当家人”,于是,真正的文化盛宴张罗起来了。孝文帝就像一个自幼失学的年轻壮汉,对相互矜持的学养深厚的远远近近散居着的老者的学问都谦虚汲取,不存偏见,还有力气吧老者们请来请去,结果,以他为中心,连这些老者也渐渐走到一起,成为文化盛宴的中心。
  因此,云冈石窟,经由凉州中转,沉淀着一层层悠远的异类文化,而这异类文化正是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融体,而希腊文化又是由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将希腊文化带到巴比伦、波斯和印度。我想历史老师对这段文化都很熟悉,我还想说的是,亚历山大大帝是古希腊最有学问的学者亚里士多德的学生,所以他传播的文化也一定具有代表性。当然,北魏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包容的多种文化中,中华文化的比例明显升高了。
  这就是孝文帝文化融合的气魄:吞吐万汇,兼纳远近,几乎集中了世界上几大重要文化的精粹,熔铸一体,互相化育,烈烈扬扬。这种宏大,举世无匹。
  由北魏孝文帝的文化融合,我很自然的想到了我们的历史教学,那我想说,历史教学不妨也有很多融合,首先就是学科知识的融合。我曾经在前段时间县里组织的优秀教学法中评选中做过题目为“乘板块教学之舟,达历史乐学彼岸”的项目研究,主要内容就是在历史教学中,把课本的知识与其他的知识进行融合,概括为板块的形式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效果较好;再例如在讲到“丝绸之路”相关的内容时可联系思想品德中的“一带一路”知识进行融合,这样更容易开拓学生的思路;当然现在的历史教学与时政联系也比较多,如在讲《鸦片战争》一课,从香港岛的割让和回归,很自然融合我国领土的钓鱼岛问题。也就是说,历史教学既要夯实课本知识,同时又要开拓思路,达到活学活用。
  其次做到教学方式的融合,现在学校正在开展学科集体备课和磨课,给每个老师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所以同学课教师在听课磨课中,每个老师要向孝文帝改革一样一定要放下身段,虚心学习,千万不要为了听课而听课。在听取每个教师的讲课过程中,善于吸纳每个教师的闪光点,每个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特点不一,有的老师材料题讲解到位,历史语言运用的好;有的老师课堂结构紧凑;还有的老师课堂密度大、实效性强;把每次听课当做吸纳学习的机会,同时把这些知识精髓融汇在你的课堂里,潜移默化中,那我们的历史课堂也一定会热闹起来了。
  想起了歌德说过的一段话:人类凭着自己的聪明划出了一道道界限,最后又凭着爱,把它们全部推倒。所以,以孝文帝文化融合的魄力来进行学科教学,一定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