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7-23 15:16
鄌郚总编

谈谈诗词创作的用韵问题

  等线宽严由之  但要有度
  ——谈谈诗词创作的用韵问题
  当代人创作中华诗词,用旧声韵的一般用“平水韵”和“词林正韵”;用新声韵的多用“中华新韵”——这是当前诗词创作用韵的总体趋势。“中华新韵”已经比较宽泛,相对来说,年轻人多用之,在题后标注“新声韵”;部分较为年长一些的诗词爱好者,喜欢用“平水韵”。故而本文就诗词创作实践中所面临的关于用韵的某些问题,谈谈个人看法,请大家指正。
  用旧声韵写诗者,有的主张严格遵守“平水韵”,有的认为用韵可以放宽,可用词韵——“词林正韵”。我有一位诗友韩先生发来一首七言绝句《吊海瑞》,诗是这样写的:
  大人名美海青天,当是为官敢谏言。
  何惧贫寒埋铁骨,丹心一片辨忠奸。
  并附言说:三个韵脚三个韵部,是词韵第七部,寒,删,先,元_(半)通押;新声韵都归“寒”部。
  我的回复建议是:创作格律诗的声韵可以放宽到“词林正韵”,但就此绝句而言,标注新声韵为好。
  为便于说明诗韵可以放宽的问题,笔者又进一步研读毛泽东主席几首诗的用韵问题。如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十四寒)万水千山只等闲。(十五删)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十四寒)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十四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十五删)
  ——这首七律用的是“词林正韵”第七部: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通用。
  再如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七阳)百万雄师过大江。(三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七阳)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七阳)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阳)
  ——这首七律用的是“词林正韵”第二部:三江、七阳通用。
  还有,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也是用的“词林正韵”第二部;七律《答友人》用的是“词林正韵”第三部。
  实际上,毛主席的不少律绝诗是把韵脚放宽到“词林正韵”的。
  这就是说,创作古诗的实践说明,韵脚可以放宽到“词林正韵”。但在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写格律诗刚入门槛者对于格律应该严格要求,因为有规矩才能成方圆,有规矩才能严训练。如果才入门者写诗就每每标注“古体”,不遵守格律,就很难严格要求自己。只有格律掌握纯熟了,方能得到创作之自由,这也是笔者多年来诗词创作的教训和体会。这里还要着重说明,如果一首诗既符合“词林正韵”,又符合新声韵,那么就要在诗题后标注新声韵,因为运用新声韵毕竟是今后诗词创作的发展方向。
  笔者近期的诗词创作,有时用“平水韵”,有时放宽用“词林正韵”,有时用新声韵,根据创作实际而灵活运用,或旧或新,宽严有度,从而得到了诗词创作用韵的相对自由。
  我的创作直接用新声韵的,如《丁宁原道兄画展桑梓》:
  彩绘故园秋,清新意蕴稠。
  云间山吐月,雨后水行舟。
  异域神思邈,乡情爱恋悠。
  丹青千古事,万里大河流。
  用旧声韵的,如《某报连载“寻狗启事”》:
  乃尔图文茂!人看感慨多。
  亲爹娘走失,此主会如何?
  这首五绝之所以用“平水韵”,是因为第三句的“失”字,旧声韵是入声(仄声),如用作新声韵就是平声,就失律了。又因此字难以用别的字来替换,故而此五绝便用旧声韵了。
  总之,笔者以为,中华诗词学会颁布《中华新韵》时写的总体原则是正确的,即“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同时,也是可行的:“创作旧体诗,提倡使用新韵,但不反对使用旧韵,如《平水韵》。但在同一首诗中,对于新旧韵的不同部分不得混用。”所以,诗者创作诗词既用新声韵,也用旧声韵,并且诗韵放宽到词林正韵。这样,用韵宽严有度,相对宽松,有利于诗词创作。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学课堂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