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8-04 07:37
鄌郚总编

范永来丨丹河岸边的女诗人

  丹河岸边的女诗人
  范永来
  昌乐的丹河虽算不上大江大河,却因人文丰厚而闻名于世,以风光旖旎而享誉一方。有如慈母用乳汁哺育着两岸黎民百姓,滋育了诸多古今才俊人物,其中历史上著名的三个女诗人就与丹河有缘。
  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在赴莱州与丈夫赵明诚团聚途中,遇雨夜宿昌乐馆,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流传至今: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词题中的“昌乐馆”, 史书说“昌乐县驿馆,故址在今山东昌乐西北十里” ,也有的说在县城以西的西店村,清康熙九年知县贺基昌重修“丹河外馆”,说法不一,众说纷纭。不管怎么说,当时的“昌乐馆”就在县城以西的大小丹河交汇处。自古昌乐城就有一条通达东西的“官道”,在县城附近的“官道”上设立驿馆供往来官员行旅食宿。李清照大概就是沿着这条“官道”,东去莱州寻夫遇雨夜宿“昌乐馆”的。
  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说,此词作于宣和三年辛丑(1121年)九月中旬。北宋宣和二年庚子(1120年)赵明诚知莱州,李清照未与同去,仍居青州。宣和三年秋天次年起身赴莱州与丈夫团聚,从青州到昌乐约60华里,那时坐马车约有一天车程。行至昌乐,遇雨宿于驿馆中,“萧萧微雨”,“方寸乱” ,思念临别时的姊妹,在寂寞凄苦中写了这阕《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
  词的大意是:临行前与姐妹们分手时,泪水带着脂粉打湿了衣衫,送别的《阳关曲》唱了多遍,纵有千言万语,也难尽别情。而今身在异乡,望莱州还有多少山峦相阻。寄宿驿馆,秋雨潇潇,不禁感到无限凄凉。被离情别绪搅得心乱如麻,竟不知在饯行时姐妹们那杯中酒是深是浅,都全不知道了。最后嘱咐姐妹,你们要将音讯让过往的大雁捎来,也是对我的安慰,东莱毕竟不像蓬莱仙山那样遥远。
  此词通过描写词人夜宿“昌乐馆”对姊妹间的感情留恋,表达了作者的深沉情感,也许还流露出对当时社会的衰落和家庭遭遇的悲愤。上片通过“脂粉满”的描绘,“千千遍”的夸张,“山又断”的比喻,“微雨闻”的气氛烘托,表现伤别的境界;下片从正面对词人的心理作了更细腻的刻画,结尾故作通脱语,极力排遣心中的痛苦。全词感情真挚,语言朴实,堪称易安词中佳作。
  宋代著名婉约词人李清照900年前留下这阕《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给昌乐增光添彩,也使丹河更具古韵诗情。
  如果说李清照是路过昌乐留词,那么明末梁颀却是生长于丹河岸边地道的昌乐人。
  据《昌乐县续志·杂稽传》载:“按阎香亭湘蕙秀仲传云:秀仲,姓梁名颀,别号袖石道人。昌乐城西西郝村人也。”(有人考证是今宝城街道梁庄)。生于明末,卒于清顺治六年(公元1650年)四月初八。著有诗集《难游草》,被誉为昌乐乃至潍坊地区最早的女诗人。
  据《昌乐县续志》载:梁颀是昌乐富绅、文人刘文度侍女。刘文度嗜酒好诗擅画,梁颀耳濡目染,得其传教,遂成为“名满海内”的女诗人。清代名士卢雅雨《山左诗钞》收其诗两首;清代诗坛领袖王渔洋在其著《古夫于亭杂录》中“亦言及之”;《营陵诗存》收编其诗11首,昌乐文人阎湘惠曾为其作传,近人胡文楷的《历代妇女著作考》对梁颀诗集有注条。梁颀虽身为婢女,但诗才横溢,得到明清诗坛名流的高度评价。下面请看《营陵诗存》收编其诗《山村夜坐》:
  俯仰空庭四宇清,浮云扫尽晚烟轻。
  梨花皓月元同洁,风竹流泉不辨声。
  空谷人间春亦寂,短墙水近冷先生。
  却思城市喧阗处,箫鼓楼头听二更。
  刘文度晚年迁居安丘,梁颀随往。在离开昌乐时,梁颀向一位熊姓大姐告别,作《留别熊姊》:
  等闲罗袜踏春茵,花信风传正恼人。
  惊别有时频握手,断肠无计可留身。
  情痴至此空如梦,命薄如斯怕隔尘。
  几向萍蓬嗟聚散,潇潇暮雨倍伤神。
  熊姐,可能是梁颀的闺密,诗中抒发了女伴们在丹河畔上“踏春茵”的欢快场景和“断肠无计”的离别之情。同时,借诗感怀,痛陈了自己身世“命薄”、生如“萍蓬”的感叹。
  刘文度迁居安丘不久便病故了,梁颀十分痛心,作诗三首,以示哀悼,下载其二:
  哭刘文度
  长铗三弹每自羞,人琴俱杳泪双流。
  泉台不锁幽魂住,夜半期来旧处游。
  清明独坐
  离情不喜问清明,惹起伤心百恨生。
  独亿当年溪上事,一番春梦付啼莺。
  两首七绝把作者的哀思写的淋漓尽致,尤其两诗的尾联真是情真意切。刘文度对梁颀有着知遇之恩,虽有主仆之分,但却情深意厚。刘文度爱才,不以主人自居,梁颀视主人为知己,不以婢女自卑。两人不分贵贱,以诗结谊,这在封建社会中,是极其可贵的。
  梁颀身世低下,却是多情才女。她的诗作大多是言情抒怀,或是借景生情,抒发自己或者生于封建社会里妇女的悲残境遇。所以,她的诗充满了下层妇女的沉郁情感,有着独特的社会意义。
  如果说梁诗只是言情排忧,那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她出生在明末动乱年代,作为民间低层诗人,对国家命运和百姓疾苦有着亲身经历,充满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情怀。请看她的感世诗《祠灶》:
  国事荒荒变几经,愿君走马到天庭。
  痛陈下界生民苦,早向薇垣定帝星。
  诗中陈述了国家危难,寄望灶神上天“痛陈下界生民苦”,换个好皇帝,安定天下,以解民苦,这当然是一种扑实虚无的愿望。但作为一位卑微低下的弱势女子,面对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也只能用诗来抒发忧国忧民地悲愤感叹。这也是梁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另一家国情怀。
  梁颀随刘文度去安丘之后,嫁给了安丘文人韩齐邻。两人同好诗词,感情和美。不料命运多舛,中年而亡。诗人虽短命而去,其诗却与世长存。笔者受其所动,感赋《悼梁颀》:
  乌云飞渡日昏沉,丹水浊流伴苦吟。
  才子遥传风月曲,怎及村野女佣人?
  昌乐还有一位清代女诗人李兰坡,她是安丘闺秀,昌乐媳妇,也是精通诗文的一代才女。
  《昌乐县续志·杂稽传》载:“闺秀李氏,号兰坡,安丘人,嘉庆辛酉拔贡生、官江南河库道相茝女,邑文学传陈植妻也。以诗名,著有《兰坡诗草》。”《潍县志稿·人物志·才女》载:安丘才女李兰坡与丈夫陈植“村居多暇,夫妇唱和,著有〈兰坡诗草〉一卷。”李氏“幼承庭训,工书能诗。”
  《昌乐县续志·文学传》载:“陈植,字立如,号建侯,笃行传汝庚三子。道光丁酉顺天乡试副榜。性颖敏、博学,工文章,尤豪于诗,著有《谋稼村诗草》行世。”
  从《昌乐县续志》和《潍县志稿》中看出:大家闺秀李兰坡,安丘李相茝之女,嫁于昌乐书香门第陈汝庚次子陈植为妻。两人“夫妇唱和”,工于诗文,各有诗集行世,在昌乐传为佳话。李兰坡生于封建社会的女性,能以舞文弄墨,著书立说,实属凤毛麟角,大有李清照之风。然而,作为女性也难以摆脫封建社会的桎梏。
  请看她在《兰坡诗草·自叹》云:
  自叹遭逢逆水船,苦情幽绪太缠绵。
  身非精卫难填海,心比游丝易上天。
  杯影蛇弓偏惹怨,浮生病骨有谁怜。
  空流一把灵均泪,半刻清闲便是仙。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从诗中看出,作者身处逆境,心情沉郁,以“精卫填海”和“心比游丝”自喻,似乎倾诉某种家事或社会现象。又用“杯影蛇弓”﹙为平仄倒置为“杯弓蛇影”),惹来某种麻烦,加上病魔缠身,使自己空流屈原冤屈之泪,也难得“清闲”。尽管李兰坡生活在官宦人家,又是少有的诗词才女,还是受到封建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抑,发出沉郁的自叹。
  再看她的另一首《闻蛩》:
  一枕新凉百感生,虫吟四壁苦分明。
  听残宇下潇潇雨,诉尽灯前脉脉情。
  荒草丛烟秋寂寞,苍苔碧藓月凄清。
  商声容易催人老,况尔哀音到五更。
  蟋蟀,古称“蛩”,“商声”五音中的商音。从诗中看出,李兰坡在秋晚房中,听到蟋蟀地叫声,房外地雨声,寂寞的秋夜,凄清地月色,像商声“催人老”,这种哀鸣直叫到天明。诗到此戛然而止,全诗采用比兴手法,衬托了诗人“百感生”的沉郁心境,并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昌乐县续志·杂稽传》还载有李兰坡《灯花》四首:
  独对灯檠欲断魂,花开四照绕重门。
  幔垂金屋春无际,蕊落银台淡有痕。
  乍暗乍明添画壁,如荼如火写江村。
  烟霏雾结空虚相,谁向群芳谱上论。
  巧避鸳鸯瓦上霜,伴人春草梦池塘。
  清腴香散藏书箧,玓瓅光凝织锦箱。
  妙谛谁能参妙相,空花我借献空王。
  夜来喜报深闺内,好谱新词付教坊。
  九莲灯影水田衣,芥子须弥是也非。
  多士案头看不厌,五侯堂上见应稀。
  根依小草怜心热,风卷残花惜片飞。
  顷刻奇葩开妙手,拈来一笑不相违。
  良宵相对剧相怜,点点流光淡淡烟。
  雨露未沾心尚结,膏腴自润恨长绵。
  红妆明烛看深夜,火树银花记往年。
  是色是空成梦幻,燃灯想像慈云边。
  昌乐自古人杰地灵,丹河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蕴育了很多优秀人物,尤其一些女诗人地吟唱更给昌乐增添了一些优雅文风,也给丹河喧染了一些别样的诗情流韵。
  范永来  2020年8月15日草稿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