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8-04 07:46
鄌郚总编

李玉成丨昌乐美食,忘不了的乡愁

  昌乐美食,忘不了的乡愁
  乡愁,就是生你养你的地方,一张张熟悉亲切的笑脸,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一座老屋,一条大街,一口古井,一棵老槐树,还有那一道道亲人亲手做的饭菜。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昌乐的美食是昌乐人集体的记忆。
  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的空心化,城市的扩大,有些美食已经失传。那些奔波在天涯海角的人也无缘吃到家乡的美食,但是她的味道仍然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这正应了作家贾平凹“人的胃是有记忆功能”的这句话。美食,也是一种乡愁,无数游子的思念,我们无法忘怀的记忆。
  昌乐自古就是姜子牙的封地,现在又是宝石之都,所以这片土地上的舌尖上的美食更是数不胜数。
  昌乐由于历史原因,美食基本分为两大块:第一大块就是土著昌乐,即北乡美食;第二大块是以鄌郚为界,以南的南乡美食。“南乡”原属安丘,建国后,划为昌乐,所以南乡美食既有安邱菜系的特点,又渗入了昌乐人饮食的精华,独成一派。
  北乡因有县城和胶济铁路、高速公路,还有若干国道、省道纵横,又临近潍县、寿光、青州,美食多档次高,很多美食便成为高档酒店的特色招牌。
  都说一座城市的意义在于风景,我说了解一座城市可以从美食开始。
  昌乐北乡,让人魂不守舍的那几道美食:“昌乐全鸡”、 “青林园全鸭”、“北岩全羊”、“荆山全鱼”、“程氏朝天锅”、“南郝全驴”、“正大水煮肉”、“珠宝街猪脸”……
  昌乐全鸡,一座城市的美食记忆。80年代,昌乐县招待所是昌乐最高档次的官办酒店。身怀绝技的厨师使用十几种大料研制成一道“昌乐全鸡”,这道风靡县内外的地方名吃,成为了所里的主打特色菜,后来招待所的厨师下海,在昌乐侯家庄帮助老板开了第一个个体全鸡店“侯家庄全鸡店”。
  “三八全鸡店”老板在自己祖传全鸡的基础上,又结合了当下全鸡店的运作模式,在侯家庄开业。随后又有十余家全鸡店在侯家庄前的昌潍路上陆续开业。这标志着昌乐全鸡这个品牌在人们心中正式诞生,之后像星星之火一样点亮在昌乐以及全国。 “三八全鸡店”、 “顺发全鸡店”在传承中熠熠生辉。
  一只鸡,一座城市的市井传奇!
  鸡的做法多种多样,在昌乐县城周边,祖传秘制的孟家鸡,是只有孟氏兄弟得到传承的美食;玉皇庙火锅鸡是近十几年流行起来的火锅鸡的特色代表;鼎泰芥末鸡辣的人顶鼻子淌眼泪,还不忘往嘴里续;南郝洼子村的“洼子鸡”也是独树一帜,极具特色;七八十年代,老邮政局那里的“桥头烧”烧鸡,被县城老居民记忆在脑海中,至今念念不忘。这些简单而又朴实的小吃,充盈着昌乐人的生活。世事更迭,口味却一直未曾改变。每一道美食都有一段故事,每一道美食都是一本历史。
  通过一个品牌了解一座城市,了解它的文化内涵和性格,了解昌乐的地方文化。
  “青林园全鸭”在90年代,有一个叫田清林的青年人,在苹果园里,利用祖辈传承下来的烤鸭手艺,开了一家以烤鸭为主的特色酒店,被昌乐人亲切地称为“苹果园烤鸭。”现在的昌乐全鸭已今非昔比,成了一个品牌,做大了一个产业。
  每个地方对美食的喜好,多与地方饮食传统、原产地食材和气候有关。在北岩大概没有哪种美食,能抵得过羊肉汤在百姓心中的位置,并让北岩人引以为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和长寿密码,浸透到当地人的精神世界。
  北岩一带山多羊多,又有221省道,贯穿东西,过往车辆鱼贯而行。自古过往客商络绎不绝,车水马龙。北岩人为了能在长长的通往天南海北的大路上,站住脚,赢得过往人驻足,他们懂得必须货真价实,而且还要有特色。2000年前后,在北岩镇政府驻地路北,有一家水利全羊,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食客,常常排队等候。在昌乐全羊做的比较好的,印象比较深刻的有:“黄记全羊”、“继东全羊”、“福润全羊”、“乔官全羊”等。
  其实“北岩羊肉包”名气比全羊一点也不逊色,在北岩有首顺口溜“北岩包子,青龙面,南郝驴肉煮的烂。”
  兆家鲜羊最开始在铁路北,建设的大棚房内。运作模式与全羊还有点差异,也是被昌乐人们喜爱的特色美食。
  一个人在外闯荡多少年,即便口音变了,但对故乡的美食,仍怀无限挂念。对于故乡的美食,总是念念不忘。在外吃过很多鱼,但总难忘妈妈炖的鱼最有家的味道,最好吃!
  在昌乐鱼做的最有特色,还数“荆山全鱼”,取材荊山水库的绿色天然无污染的野生鱼,蒸炒炖煮,工艺复杂,所加佐料味重,极易勾起人们味蕾。食客常常不顾几十里路前往,豪吃一顿。荊山全鱼最有代表性的酒店有:耿家庄酒店、仓山果园酒店、北岩赵家庄全鱼店等。沸腾鱼乡的酸菜鱼、小天鹅的火锅虽属川地名吃,但在昌乐扎根几十年,也被昌乐人所认可了。
  为什么常常想起家乡的美食?想家了呗!曾有位诗人这样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那口冒着热气腾腾的锅旁,坐在马扎上的人,边吹着肉汤,边嚼着肉卷、大葱段、咸菜条,边说着地里的收成和来年的打算。乡音入耳,在外有什么样的烦恼,没有不被这浓浓的乡音所融化的。
  由于朱刘、营邱与潍县接壤,朝天锅这道美食既是潍县的美食,也是昌乐的美食。在昌乐最有代表性的朝天锅,就是“程老三朝天锅”,虽然这家朝天锅铺面不大,装饰也不怎么豪华,但是它的历史悠久程度,一点也不亚于潍坊朝天锅。他是马宋吉阿人,是著名的马宋饼的“非遗”传承人。香油用的是“程字牌”小磨香油,也是列入了昌乐“非遗”名录,所以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店,实为“百年老店”,承载了多少人吃的记忆!马宋朝天锅在营邱、阿陀一带也很有名气。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外面的景象绚丽多彩,但也难以替代自己的故乡。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我的乡愁几乎百分百都是停留在味蕾记忆上的。忘不了啊,那一道道家乡美食!
  吃驴肉到南郝。俗话说“天上龙肉美,地下驴肉香”。驴肉较马肉、牛肉纤维细腻,口感好。南郝驴肉、任疃全驴宴、乡村小毛驴酒家、凤昌全驴,在驴肉界都有声誉。
  有人说,因为一个人,而爱上一座城。而我说,因为一道美食,而离不开一座城市。
  水煮肉,原本是一道川菜,现在被昌乐人结合了当地文化,改革成了具有昌乐特色的“正大水煮肉”。它的核心原料是郫县酱,原先在昌乐县总工会大楼上开的正大水煮肉,是昌乐最具代表性的美食,现在已经搬到昌明花园处。也因为一个特色菜救了一个店。很多在正大饭店工作过的厨师出去单干,昌乐人就是一根筋,不认!独认“正大牌” 。原因有二:要么做的不那么正宗,不是那个“正大”味,要么人家顾客是吃得一个记忆,吃得一种文化,吃得一抹乡愁!
  说起一个特色菜救活一个店来。不得不说“珠宝街酒楼”的猪脸,肥而不腻,实惠而又过瘾,被珠宝街附近的居民所欢迎。一个经久不衰,顾客盈满门的酒店,这些货真价实,极具特色的美食功不可没。北岩南音杜文亮饭店的鸭头;九九香炒鹅也是打了一张地方特色牌。
  北乡面食记忆在脑海深处的有:“立昌火烧”、“舍得粥”、 “红旗饭店煎包”、“天鹅饺子”、“北庄杠子头”、“李记锅饼”、 “马宋饼”、“马宋面条”……
  我先从“立昌火烧”说起。90年左右,在昌乐县医院对面,两房之间,一个夹古道里,有一对中年夫妇支了一盘土炉子,打起了酥皮肉火烧,店名曰“立昌火烧铺”。火烧皮酥的掉渣,馅成肉饼,往下滴油。火候色香掌握至恰到好处。昌乐县文工团的一位女演员,每说起来,夸张的留着斜涎,狠狠的说:“我就待找它香煞!”后来在老工会楼底下,开了一家“新昌火烧”,率先用电鏊子烙火烧,既卫生干净又美味可口,但也少了那些既叫人讨厌又叫人爱的土味。现在县医院东邻的“李记肉火烧”糅合了土炉子的烤、电饼铛的烙,成为昌乐人对肉火烧的“新欢”。
  昌乐人以前基本是早上喝粥,多以玉米面、大米、小米为主,也有用麦面做“糊涂”的,还有用面做“萝卜猴子”、“面疙瘩”“咸汤” 、“烧热水”的,但真正把粥做成一种特色美食和产业的要数“舍得粥府”。这又是一家一碗粥救活一个店的典型案例。之后又有数十家,以粥立品牌的店,都没有超越“舍得”。
  红旗饭店在2000年以前,属官办大饭店。品种全,面积大,座位多,装修“豪华”。到里边吃饭的多是“文明人”, 每天食客可以用人流如织来形容。面食有馒头、油条、豆汁、脂饼、和乐,各种火烧、包子、饼、饺子、粥,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其中,“红旗饭店煎包” 成了独一无二的特色招牌。
  90年代,在昌乐县电影院对面,有一家天鹅饺子王饭店,他以饺子为特色立店。率先用工人现包、现下、现卖、现吃,那浓香醇郁的鲜美,入喉润心的舒畅,想想都是一种享受。
  北乡的饭菜,基本是馆堂为代表的一种美食文化。朱刘的“北庄杠子头”相对来说就比较接地气。早在200多年前,朱刘人们就有了用落子制作杠子头的手艺。北庄人历尽百年沧桑,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列入“非遗”名录,并在制作工艺上不断创新。
  几十年的老店“李记锅饼”,有各式各样的超级大锅饼。我最喜欢的就是那种两指厚夹糖锅饼。还有沪昌的面包、春堂八宝的汤圆,想想就流口水,十分怀念。
  崇山下,白浪河畔,古老的齐国帝都营邱见证了华夏文明几千年的兴衰荣辱。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古城营陵褪去了历史的喧嚣,沉淀下来的,不仅有中华文明的痕迹,还有这个地方众多关于美食的记忆。
  昌乐名吃“马宋饼”,在昌乐家喻户晓。温盐水和面,反复揉搓,醒面,似流非流时,撕为小块,擀平,再三层合一。中间涂有花生油,擀平,薄似铜钱,形如圆盘。
  马宋面条以豆面为主,硬而不黏。逢集现擀、现煮、现卖,再配上“程氏老字号”香油、酱油、香椿芽、咸菜末、辣椒油、蒜泥、韭花酱、辣疙瘩咸菜粒子、香菜末当佐料,味道非常爽口鲜香,至今难忘。
  远离家乡的人每当尝到这种家乡的食物特殊的味道时,它们就会唤醒对家乡、对家人、对亲情的无尽回忆,找到家的温暖,也将思念从味蕾提升到心底。
  带有家乡符号的食物味道,通过岁月的沉淀与发酵,已经幻化为乡愁的一部分。
  南乡,土地肥沃,为我县的“粮食囤”。在建国前,属于富庶地区,交通也比较便利,从安丘到临沂,从潍县到临沂的官道也纵横好几条,所以在吃这方面相对比较讲究。只是在划入昌乐后,政治经济中心都北移,在吃这方面要求越来越低,但是特色的仍被当地传承,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论起饮食文化的“群众基础”,“蒸鸡白菜”在南乡排在前列是没有争议的。
  每逢过年,南乡人家,家家户户都“蒸鸡”。通常把饲养了一年的大花公鸡杀两只,收拾干净,放入泥盆,再放入盛有水的大锅内。鸡内放入八角、茴香、桂皮、葱姜、豆油、酱油、盐等料,用大豆油把鸡搓一遍。加入白菜,慢火一上午的功夫就做成了。蒸鸡白菜放入泥盆中,利用冬天天然的“大冰箱”,可以从腊月二十五存放到正月十五,是过年招待客人的压席之菜。用盘盛满白菜,再撕鸡肉覆在上面,这样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潍坊名吃“蒸鸡白菜”美食就闪亮登场了。不能加热,凉吃出味。谁家过年没有蒸鸡白菜这道菜,会视为“没有心思过年”,大多是心中有不称心的事,被客人猜测好久。不见不散大酒店的特色菜就是“蒸鸡白菜”。
  说起过年,在昌乐,尤其南乡是最隆重的节日。一过腊月二十,人们就炸鸡、炸鱼、炸山药等,南乡炸货是很出名的。在改革开放前过了年,正月里,供销社不开门,大集没人赶,无处采购食材,炸货又不易变质,来客招待方便,故被人们喜爱。炸鸡块、炸鱼块出锅后放在盖垫上风凉,需上桌时,取鸡块或鱼块放入用油熟锅的水中炖,再放入少许粉皮、黑干蘑菇,出锅时,再放入芫荽段或鲜韭菜段,滴几滴香油,这道被认定为“高崖炸鸡”的民间小吃就可以隆重上席了。南乡炸货,不光过年各种炸,平常日也炸南瓜花、炸茄子盒子、炸藕盒子等等。
  除了“蒸鸡”、“炸鸡”在南乡还有“白糖山药”、 “南乡小炒”、 “花芸豆炒肉”、 “猪肉炖白菜”、 “酱包蛋”、 “平原家善猪头肉”、 “五花肉面炖藕”、 “四喜丸子”、“炸金蝉”这些特有的味道让多少在外的人忍不住对家乡美食有着浓烈的相思,在记忆的胃里反刍,绵延成一种乡愁。
  “白糖山药”是将在盖垫上凉好的炸山药,在锅里一热,放入盘中,趁热均匀的撒上一层白糖,上桌以后,因又甜又香,被客人所喜爱。
  “南乡小炒”是把猪里脊肉切丝,放入多种佐料,同芫荽、韭菜、蒜苔相炒。肉丝多菜少,以示厚重。
  老来少花芸豆,在南乡情有独钟。在以前产量极低,但因面香可口,所以有“一斤猪肉钱”之称。贵而好吃的“花芸豆炒肉”,在席上被推为青菜中的首选。
  “猪肉炖白菜”是把带皮猪肉切成方块,出锅后的“方肉”肥而不腻。还有一种做法是把带皮五花肉切成薄片,白菜切成块状。
  “酱包蛋”是把鸡蛋煮熟,去皮,四周划破,方便入味,用油熟锅,放入酱或酱油,把鸡蛋煮入味,再放入粉皮、葱段、木耳,出锅时放入少许韭菜段调味。
  在平原街还有一道美食,就是“平原家善猪头肉”,独家秘方,几十年老锅汤,煮的烂吃着香。一中午就卖一大铁盆,不等煮好,早有人已排队了。家善的猪头肉没卖,其他家甭想卖。
  俗话说“水码头的藕,东皋的罐,肖家河的蒜,汶河两崖的大闺女最好看!”足以看出水码头的藕,品种好,质地高,用来做“五花肉面炖藕”和“炸藕合”也称得上当地一绝。
  在南乡喜红公事,为图吉利,“四喜丸子”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压席菜。一般杀一头自家养的猪,挑选瘦精肉切成花生米大小的肉丁,配上葱花、姜末及各种佐料,用拳头捣成馅,攥成半斤大小的丸子过油备用。再放入泥盆中,入带水的锅内蒸熟,出锅时,每盘四个纯土猪肉丸子,木耳、海米、芫荽梗佐之。真材实料的猪肉,越嚼越香。
  以前冬闲,晚上拿着手电到屋头上,照麻雀,回到家,剁成肉饼煎炸;夏天到荷塘边钓青蛙,雨后拾蝗虫、地木耳;麦后到小树林粘“蝔蟉”,晚上找绿色的“戮锥”、金色的蝉蛹;秋后到田间扑“马扎”,捉“香油瓶子”。现在麻雀、青蛙已经列入国家保护动物了,再好吃的美食也不能吃了,再吃就犯法了。
  入冬后,人们为了入饭,常常做一些辣菜和辣丝子。辣菜是辣疙瘩切成条状,煮熟,配生萝卜片;辣丝子是切成丝状,生鲜,配花生米或杏仁。很难忘,里面的花生米或杏仁儿的辣味,钻入鼻子,顶出泪来。
  煎萝卜饼子也是南乡的一道特色美食。秋冬的萝卜擦成丝拌上面,打上两个鸡蛋,配上葱花姜末调成糊状,在煎饼鏊子上烙煎,外焦里嫩,青黄透亮。
  挑剔的南乡人在大酒店吃着特色菜,总感觉不是家乡的味道。实际上,炸鸡还是那盆炸鸡,主要是想家了。可见,我们对于家乡美食的记忆,不仅是一种味道,更多的是一种家乡记忆。家乡的食物,成了我们思乡的载体。
  南乡面食最叫人刻骨铭心思念的要数:“平原炉火烧”、 “鸡蛋龙凤面”、 “头面饽饽”、 “煎饼卷抹腥油”“韭菜火烧”、“大双饼”……
  北有杠子头,南有炉火烧。“平原炉火烧”是用木头杠子压面,用砖砌的烤炉,火烧的沿上划有一道沟。空口吃起来劲道有嚼头,有一股天然的麦香。平原街孟庆来就很好的传承了平原炉火烧的工艺。在平原,赵八担的卤水豆腐也是名声在外。
  “鸡蛋龙凤面”是用纯笨鸡蛋和面,先在蛋液里加入一小撮盐,再逐量的往鸡蛋液里加入面粉,一边加,一边用筷子搅拌,直到成小面块。 揉面时要记得多揉一会儿,最理想的状态是揉到面光、手光、盆光,三个表面都光滑,就行了。揉好的面很硬,放在温暖处,盖上湿布,醒面,直到面团松弛。醒好的面就可以切成面条,非常筋道。龙凤面讲究的是刀工,细如丝,粗细均匀,长短一致。还要有葱花油卤子。
  电磨磨面讲究头面、二面、麸子面。用头面和面,要先和,再揉,用拳揣,蒸出来的饽饽叫“头面饽饽”。皮是皮,瓤是瓤,瓤子一层一层的又白又香又劲道。饽饽是圆形的,卷子是方形的。饽饽是用手揉出来的,用工大。卷子是用刀切出来的,用工小。饽饽是招待客人的,卷子是自己吃的。
  提起山东美食,必然想到煎饼卷大葱,俗话说“煎饼卷葱蘸大酱,撑得肚圆爬不上炕”,“大葱蘸酱越吃越壮”。“ 平原煎饼”以前基本用棒子粒和地瓜干搭配磨糊,摊成煎饼。后来麦子、小米、花生、豆子、芝麻等十余种杂粮搭配。鏊子窝闷咸菜、地瓜都特别好吃。
  为了便于保存,以前人会把煎饼叠成方块用烙煎饼鏊子烙干,俗称“煎饼卷”。六七十年代,“煎饼卷”抹腥油,也算当时的时髦吃法。大人为了孝敬老人或哄小孩,时常把煎饼里放上腥油(猪肥肉膘子炼出来的油)、葱花、盐,烙出来的菜煎饼,又香又脆。现在人们在新烙出来的煎饼上摊上食用油、鸡蛋、火腿肠和各种时令青菜,加热熟透,卷上几下,再分成几块,用洁净的纸一包,捧在手里,香气扑鼻,让人胃口大开。
  无论娘烙的那个叫“锄印”的“韭菜火烧”;擀的双层饼,还是“蒜拌茄子扁豆”都是在记忆中挥之不尽的美食。“蒜拌茄子扁豆”是将茄子、芸豆(南乡叫扁豆)上锅蒸后,用葱花、姜、油拌,葱蒜、花生放在炉子上烧烧,然后放进蒜臼子里捣细,再与茄子、芸豆拌之。
  鄌郚咸菜在七十年代末,由鄌郚副食品加工厂开始集体小规模经营,后由鄌郚粮所接手咸菜的经营管理,把单一的粗盐腌制变为多口味、多品种,从此 "鄌郚酱菜"走进了全国,有的品种卖出了比猪肉还高的价格。比较正宗的传承人有张友华等。
  乡愁,也是一件很具体的东西,很多时候都表现在对家乡美食的渴望与思念。每当节日来临,身在异乡的昌乐人总会从四面八方回到家乡,一路奔波,不仅是和亲人团聚,更重要的就是坐下来,吃一顿亲人做的饭菜。因为无论你走得多远,你把味蕾都带在身体里、灵魂中。是食物的养分,支撑着永远的乡愁,让你记住了生你养你的家乡,永生不忘!
  在南乡还有种醤常常让人念起:甜面酱、韭花醤、青辣椒醤。
  将馒头掰成小块,放入盆内封好发酵。当馒头生出黑毛时,取出,晒干再扫掉黑毛。把扫去黑毛的馒头块倒入盆内,加入凉白开水和盐,反复搅拌成糊状,放入佐料小包封好。放在太阳光强的地方暴晒发酵,每天早晚各搅拌一次,待十来天后,酱变成深黄色,闻有香甜味后取出即成“甜面酱”。甜面酱蘸苦菜、荠菜,独有一股亲切的土味。
  从菜地摘取韭花,洗净去老梗,在通风处摊开晾干水份。把晾干水份的韭菜花放入四盆子里,撒上精盐腌渍半小时,韭菜花软榻了上碾掐至软烂成糊状。把碾好的韭菜花酱盛到干净容器里即可为“韭花醤”。
  取青辣椒洗净控水去筋去尖去巴,上碾边掐边撒精盐,碾至糊状收起即可成“青辣椒醤”。
  昌乐美食,是昌乐人一份长在骨子里的味蕾记忆,是每个昌乐人与家相连的脉络。昌乐是一个风土人情十分浓厚的古地域,无论南北都有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上面说的这些美食仅是本地域的一部分,其传统美食远不止这些。
  记忆不再干枯,一晃动心儿就潮潮的!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