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06-28 22:12
鄌郚总编

渔洋绝句十二法

写诗 妙诀    
渔洋绝句十二法
(东夷三子整理)

绝句创作在清朝有个叫王士祯的人总结过,外号叫渔洋山人。给起了个名字,叫《渔洋十二法》。
王士祯(1634—1711),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原名王士禛,雍正皇帝继位后,为避“胤禛”讳,称为王士正。到乾隆三十九年,乾隆皇帝下诏改为王士祯。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1624年,明朝灭亡时,他年仅十岁,没有太多的历史宿帐和感情包袱。而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又必须把个人的前途和新的清王朝联系在一起。所以他的感情很复杂:他的历代祖先在明朝都是高官,既有对明王朝的怀念;而因为清朝对他的栽培和重用,又有对清王朝的报效之心。这两种感情,在他的诗中交集反映出来。
王士祯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家庭。他五岁入家塾读书。六七岁的时候读《诗经》,顺治十五年(1658),王士祯22岁中进士,后升迁至刑部尚书的高位,文名渐著。顺治十六年选为扬州推官,其诗受到诗坛盟主钱谦益的称赞,并希望他代已而起,主持风雅。钱谦益去世后,王士祯真成为一代正宗。
王士祯是清初诗坛上“神韵说”的倡导者。后人所辑《带经堂诗话》,反映了他的论诗主张。王士祯论诗以“神韵”为宗,而其渊源则本于司空图和严羽。他鼓吹“妙悟”“兴趣”,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强调淡远的意境和含蓄的语言。最能体现王士祯“神韵说”理论,并且写得好的是他的七言绝句。

(一)渔洋绝句第一法:否定法
1、要点
此法前二句或赋陈(赋陈就是直接叙述),或起兴(兴起就是以第一句写景),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
2、要点解析
起句用写景的办法交代清楚时间。承句交代清地点、人物,施事行为等。一二句要点,平铺直叙,交代清时间地点就可以了。
转句是关键,这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整个创作成败。所以,必须狠下功夫。第三句用含有否定词的句子转折,宕开一笔,另立新意(注意要和第一句若即若离,重在离,不能和一二句抱得太紧。同时要兼顾和一二句有内在的联系)。合句抱紧第三句,扣主题,或议论或感慨。否定词有不、非、否、无、没、莫、罔、弗、勿、 毋等。
3、例诗
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第三句,以含有“不与”之类转折、否定词的句子“东风不与周郎”便宕一笔,另立新意,从另一方面着笔。

又如:李白《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浸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
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高邮雨泊

扬子桥头鸡未鸣,瓜洲城外日东生。
风波不惮西津渡,一见金焦双眼明。
——瓜洲渡江二首之二

闲踏春泥著屐来,烟波百曲孝侯台。
柴门径僻少人迹,门外野棠花乱开。
——访纪伯紫隐居

宫柳烟含六代愁,丝丝畏见冶城秋。
无情画里逢摇落,一夜西风满石头。
——题沈朗倩石崖秋柳小景

青溪水木最清华,王谢乌衣六代夸。
不奈更寻江总宅,寒烟已失段侯家。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六

(二)渔洋绝句第二法:转折法
1、要点举例
王士祯《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
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
此法第一二句 ,很简单的用写景的办法写虎山桥畔松林掩映流水古寺这一件事。
第三句笔锋一转,在一二句的基础上,用一转折词 “却上”将视点由一二句的“虎山桥畔松林掩映流水”转到“登楼观赏邓尉山上”,这就是这一法的要点。第四句,紧紧的顺着第三句,扣诗题。
2、要点解析
一二句说以事,注意第二句和第一句的意思要衔接紧密。
第三句用以转折词 ,将一二句,转到另一个方向。第四句要顺着第三句扣主题。
转折词有可是、但是、尽管……还、虽然(虽是、说、尽管、固然)……但是(但、可是、然而、却)、却、不过、然而、只是、尽管……可是……、虽然……但是……、……却……然而……

3、例诗
结绮临春尽已墟,琼枝璧月怨何如。
惟馀一片青溪水,犹傍南朝江令居。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二

不复黄衫舞马床,更无片段荔支筐。
祗馀今古青山色,留与诗人吊夕阳。
——骊山怀古八首之七

(三)渔洋绝句第三法:假设设问法
1、要点
起句用眼前景物,点名时间 。
承句点明地点 人物实施行为 空间环境。
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
2、要点解析
起句和承句语意必须连属,万不可断裂(初学时必须注意这点)。
转句以假设或设问转换,要在12句那个时空环境中提升高度,将主题点出。三四两句语意必须连属,万不可断裂。比如,借问酒家何处有?这第三句所问的地点,第四句必须回答清楚,也就是说语意必须连属。合句紧抱问句做回答。
假设句就是假定一种情况,陈述在这种假定情况下所产生的后果或提出问题。
假设句的假定 <http://www.so.com/s?q=%E5%81%87%E5%AE%9A&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情况一般由“假设、假如、假定、如果、比如、比方说、事实上”等词语引出。“例如”是举例子,不表示假设。
设问也就是明知故问。有何、无、几、安、那、谁等词。
例如:《七绝·满窗香》
兰亭有画满轩呈,月落乌蓬重晚情。(写景)
何处袭来香一楫,分明桥上卖花声。(通感)
第三句用花香从何处袭来设问,第四句用桥上回答第三句,语意连属韵味深远。
一是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词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
如唐高适《塞上闻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明汪本《舟中有成》:“故乡南望渺无涯,水面云深日又斜。欲问浮生何所似,试来风处看杨花”。

二是第三句亦用“为问”“试问”等词作起,以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
如唐杜牧《秋浦途中》:“潇潇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雨岸浦。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宋苏轼《又和景文韵》:“牡丹松桧一时栽,付与春风自在开。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

三是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几”“安”“那”等字作起,以第四句作答。
如唐白居易《魏王堤》:“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四是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几”“安”“那”等字作起,第四句承上句一气作问。
如明陆容《题画》:“林屋重重枕野塘,水花千顷一归航。何年了却公家事,来趁山人几日凉”。

五是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如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明钟顺《清夜闻笛》:“小楼人醉月初斜,归思迢迢隔海涯。短笛谁吹断肠曲,满庭香雪落梅花”。

3、例诗
风雨崖山事杳然,故宫疏影自年年。
何人寄恨丹青里,留伴冬青哭杜鹃。
——题胡玉昆宋梅图为程翼苍

宣宗玉殿空山里,箫鼓楼船事已非。
何似茂陵汾水上,秋风南雁泪沾衣。
——裂帛湖杂咏六首之四

太华终南万里遥,西来无处不魂销。
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
——灞桥寄内二首之二

嘉阳驿路俯江流,寒雨潇潇送暮秋。
谁识蛮中风景别,洋州风竹戴嵩牛。
——夹江道中二首之二

前旌已拂鹿头关,风雨勾留不肯闲。
何处行人最愁绝,潺亭亭下水潺潺。
——罗江驿夜雨

(四)渔洋绝句第四法:追忆法
1、要点
前二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畴昔,多用“年来”“忆”“记”等字词。
2、要点解析
起句点明时间。承句在第一句的基础上,交代清事情。
转句用“忆”“记”等字转接,将时间拉回到过去某一地点。合句抱紧第三句,交代清忆、记的事情。
第三句用表“记忆”之词有“记得”“长记”“略记”“犹记”“犹忆”“忆得”“尚忆”“还忆”“偶忆”“长忆”“最忆”“忽忆”“空忆”“却忆”等。

3、例诗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二

连山喷雪浪嵯峨,片片乘流竹箭过。
忆昨伤春三月暮,江东门外柳枝多。
——大风渡江三首之三

名园一树绿杨枝,眠起东风踠地垂。
忆向灞陵三月见,飞花如雪飐轻丝。
——杨枝紫云曲之一

波绕雷塘一带流,至今水调怨扬州。
年来惯听吴娘曲,暮雨潇潇水阁头。
——绝句

白沙江头春日时,江花江草望参差。
行人记得曾游地,长板桥南旧酒旗。
——真州绝句五首之二

郁冈山下雨潇潇,山店寒更断丽谯。
遥忆青溪杨柳岸,一篙新绿涨江潮。
——雨宿山家二首之一

卢师昔日经行地,惆怅苍崖古木风。
最忆深秋飞瀑下,四山寒叶乱流中。
——卢师山

水轩面面似船窗,沙燕鵁鶄尽作双。
忽忆梦回闻柁鼓,一枝柔橹破烟江。
——裂帛湖杂咏六首之三
4、总结
一是多利用动态的动作为意象,少点静态的陈述。
二是多用比的创作手法,少点抽象理论陈述。
三是利用通感的手法,使意象鲜明逼真。
四是在合句上集中精力抓细小的景物,给他一个特写,让这个细小的意象变成突出的意象。
五是抓住物象的特征,利用夸张的手法,给读者以明确的印象。
六是利用对比的手法,衬托意向悬殊比例,使意向倍加鲜明。
5、结论
利用通感的手法,调动的视角、嗅觉,听觉去感受意象。让意象带声带光,带香带味,让人有真临其境的感觉。

(五)渔洋绝句第五法:事件对比法
1、要点
此法以前二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重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
2、要点解析
起句点名时间。注意不能直接用表时间的词语。
承句交代清地点事情,要紧抱起句,在第一句的基础上延伸扩展。
起承两句,交代清一件事即可,语意要连属,不可放松(时间事件是过去发生) 。
转句将时间拉回到眼前。以“此日”“而今”“重来”等词语转接,另述一事,和一二句过去发生的事情形成鲜明对比。
合句紧抱第三句,将事件叙述完整。并用眼前的景物藏住自己情感,忌讳直接叙述情感。

3、例诗
扬子秋残暮雨时,(旧时间、旧地点)笛声雁影共迷离。(往事)
重来三月青山道,(新时间、新地点)一片风帆万柳丝。(新事)
——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一

渔阳三月无芳草,(旧时间、旧地点)客思离情不奈何。(往事)
此日淮南好天气,(新时间、新地点)青骢尾蘸鸭头波。(新事)
——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一

白波青嶂非人境,忆住江南过五年。
今日长征老鞍马,菰蒲春雨梦江天。
——胡元润画

六载隋堤送客骖,树犹如此我何堪。
销魂桥上重相见,一树依依似汉南。
——赵北口见秋柳感成二首之二

与君五载扬州梦,细马吟春皂荚桥。
岁晚幽州复相送,九门风雪压盘雕。
——送陈其年归宜兴二首之一

故人消息比何如,万里江湖岁又除。
山寺到来先一笑,春风石壁见君书。
——退谷见朱锡鬯李武曾潘次耕蔡竹涛题名

剩水残山只益愁,梓州荒绝接隆州。
眼明今日盐亭路,十里鹅溪碧玉流。
——鹅溪

灞桥杨柳碧毵毵,曾送征人去汉南。
今日攀条憔悴绝,树犹如此我何堪。
——灞桥柳

照壁孤檠不自聊,隔牕寒雨打红蕉。
惊回一枕乡园梦,身在西川金雁桥。

(六) 渔洋绝句第六法:评论法
1、要点
此法前二句直赋眼前景,第三句以“好似”“分明”“好到”等词引作者的评论。
2、要点解析
一二句写眼前景,写景或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景物配置大小合理。不要见啥写啥,注意语意联属,简化景物。
第三句以叙写人事或者抒情转接,句中多用好似、分明、好像、珍重作评论句进行简要评论。注意转的要出人意料,不能老围绕前两句去思考,主题的升华应重点放在这句。
第四句紧抱第三句,语意联属,同时将诗味延伸到句外。

3、例诗: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直赋眼前景)
好是日斜风定后,(评论)半江红树卖鲈鱼。(转另事,将诗味延伸)
——真州绝句五首之四

万壑千岩云雾生,曹娥江外几峰晴。(直赋眼前景)
分明乞与樵风便,(评论)身向山阴道上行。(转另事,将诗味延伸)
——恽向千岩竞秀图

龙山晴雪马蹄长,山翠湖云罨画香。(直赋眼前景)
好到旗亭寒贳酒,(评论)双鬟低按小秦王。(转另事,将诗味延伸)
——送家兄礼吉归济南二首之一

竹公溪水绿悠悠,也合三江一处流。(直赋眼前景)
珍重嘉阳山水色,(评论)来朝送客下戎州。(转另事,将诗味延伸)
——竹公溪二首之二

蛮云漏日影凄凄,夹岸萧条红树低。(直赋眼前景)
好在峨眉半轮月,(评论)伴人今夜宿清溪。(转另事,将诗味延伸)
——清溪

(七) 渔洋绝句第七法:实接返虚法
1、要点
此法一二句就题直起,亦直赋眼前景、心中情。
第三句以叙写实接人事转折。
而结句则必由实返虚,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读渔洋最须注意此等处,以其有神韵也。
2、要点解析
此法起句直接切题以眼前景兴起。
承句紧抱首句,进一步将眼前的景扩展,为三四句做铺垫,注意语意的联属。
转句第三句以叙写人事转接,即“实接 ”,仔细揣摩叙写人事句 。
结句宕开一笔,以景结。

3、例诗
翠羽明珰尚俨然,(眼前景兴起)湖云祠树碧于烟。(眼前景扩展)
行人系缆月初堕,(人或事转接)门外野风开白莲。(由实返虚“野风”,景结)——再过露筋祠

吴头楚尾路如何,(眼前景兴起)烟雨秋深暗白波。(眼前景扩展)
晚趁寒潮渡江去,(人或事转接)满林黄叶雁声多。(由实返虚“雁声”,景结)——江上

玉牕清晓拂多罗,(眼前景兴起)处处凭栏更踏歌。(眼前景扩展)
尽日凝妆明镜里,(人或事转接)水晶帘影映横波。(由实返虚“帘影”,景结)——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二

东风作意吹杨柳,(眼前景兴起)绿到芜城第几桥。(眼前景扩展)
欲折一枝寄相忆,(人或事转接)隔江残笛雨潇潇。(由实返虚“残笛”,景结)——寄陈伯玑金陵

乍疏乍密秧针雨,(眼前景兴起)时去时来舶趠风。(眼前景扩展)
五月行人秣陵去,(人或事转接)一江风雨昼蒙蒙。(由实返虚“昼蒙蒙”,景结)——金陵道上

江上渝歌几处闻,(眼前景兴起)孤舟日暮雨纷纷。(眼前景扩展)
歌声渐过乌奴去,(人或事转接)九十九峰多白云。(由实返虚“白云”,景结)——广元舟中闻棹歌

巴歌渝唱总纷纷,(眼前景兴起)长庆新诗久不闻。(眼前景扩展)
欲访东坡但搔首,(人或事转接)浪花高卷入蛮云。(由实返虚“蛮云”,景结)
东坡东涧绿成阴,(眼前景兴起)刺史当年思爱深。(眼前景扩展)
想见竹枝歌舞处,(人或事转接)木莲花映水林檎。(由实返虚,景结)——询白公东坡不得二首

潇潇寒雨渡清流,苦竹云阴特地愁。
回首南唐风景尽,青山无数绕滁州。
——清流关

西连丰沛走中原,风色萧萧野渡昏。
一望孤城天接水,乱山合沓是彭门。
——荆山口待渡

(八)渔洋绝句第八法:因果否定作结法
1、要点
此法一二句多是渲染与铺垫,交代清地点,场景即可。全诗的的重心应放第四句。第三句与第四句之间的要顺,呼应要紧,多用因果关系的复句。
第四句为主,用否定词作结,然第三句亦不可轻忽,多用时间状语或转折连词、因果连词与之有一呼应。
主题落在第四句,通过否定句,加强语气,让诗味延伸的诗外。
2、要点解析
一是注意空间景物配置的透视关系,或由近而远,或由远而近。景物的大小关系要合乎空间透视原理。
二是第四句提升主题,从另个角度切入,在表述上用否定句加强语气,突出诗味。否定词要出现在第四句。
三是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关系,要呈因果等关系的复句句型形式。

3、例诗
三月秦淮新涨迟,(交代时间地点)千株杨柳尽垂丝。(场景渲染与铺垫)
可怜一样西川种,(从另个角度切入“可怜”,呈因果关系)不似灵和殿里时。(否定词“不似”加强语气)——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四

潮落秦淮春复秋,(交代时间地点)莫愁好作石城游。(场景渲染与铺垫)
年来愁与春潮满,(从另个角度切入“年来”,时间状语呈因果关系)不信湖名尚莫愁。(否定词“不信”加强语气)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五

新歌细字写冰纨,小部君王带笑看。
千载秦淮呜咽水,(从另个角度切入“千载”,时间状语呈因果关系)不应仍恨孔都官。——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八

传寿清歌沙嫩箫,红牙紫玉夜相邀。
而今明月空如水,(从另个角度切入“而今”,时间状语呈因果关系)不见青溪长板桥。——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

十里清淮水蔚蓝,板桥斜日柳毵毵。
栖鸦流水空萧瑟,(从另个角度切入“空萧瑟”,呈因果关系)
不见题诗纪阿男。——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四

万山堆里看云松,曲崦幽溪复几重。
为爱泉声过林去,(从另个角度切入“为爱”,呈因果关系)
不知烟寺远闻钟。——华山道中即事

十二年前乍到时,板桥一曲柳千丝。
而今满目金城感,不见柔条踠地垂。
——赵北口见秋柳感成二首之一

涛声东走海陵仓,蛾子纷纷割据场。
三百年来陵谷变,居人犹是说张王。
——秦邮杂诗六首之四

(九)渔洋绝句第九法:结句诘问法
1、要点
起句和承句以实景交代清楚事件的场景渲染。
第三句或呼应,或不呼应,但无论呼应或者不呼应,其语脉万不可断裂。第四句作诘问(追问;责问),是本法的最大特点。诘问:重在追问。
2、要点解析
一是注意第三句的虚实承接;二是注意第四句作诘问;三是第四句和第三句意脉的联属。

3、例诗
桃叶桃根最有情,琅玡风调旧知名。(实景)
即看渡口花空发,(虚实承接)更有何人打桨迎。(重在追问)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三

芦荻无花秋水长,澹云微雨似潇湘。(实景)
雁声(虚)摇落孤舟远,(虚实承接)何处青山是岳阳。(重在追问)
——樊圻画

今年孟冬河水乾,万夫畚锸聚河干。(实景)
行河使者黄符下,(虚实承接)敢道无衣风雪寒。(重在追问)
——秦邮曲二首之二

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实景)
残月晓风仙掌路,(虚实承接)何人为吊柳屯田。(重在追问)
——真州绝句五首之五

小桃初红柳垂阴,甓社湖中花水深。(实景)
鸦头十五竹枝曲,(虚实承接)不听歌声何处寻。(重在追问)
——秦邮杂诗六首之六

嘉陵江上泊舟时,戍鼓初停月上迟。(实景)
已听寒潮不成寐,(虚景)谁家横笛怨龟兹。
——夜泊双漩子闻笛

(十)渔洋绝句第十法:时空回忆法
1、要点
此法一二三句点明时间地点场景,皆写今事。第四句写自己往事,但不具体说出啥往事,点到即可。具体啥往事,就让别人去揣测吧。这与法五第三句点明今事固不相同。
注意时空中的时间变化,但空间并没变,前三句所描写的是今天空间。和后一句所写的往昔空间是统一空间,万不可前三句写今天的颐和园,后一句却写到几年前的人民大会堂里去。
2、要点解析
一是一二三句写今事,注意第三句的接转,要若即若离,因为前三句如写今事,第三句往往容易平顺无跌宕,因此在第三句一定要让诗的内容提升,不能和一二句抱的太紧。
二是第四句必须有标注往昔时间的词。往昔的事万不可说破。点到就行,别太老实。把自己的“罪行”交代清,还真不好,坦白从严,牢底坐穿,抗拒从宽,回家过年。
前三时相同,写出今事篇。转句诗意升,时空仍不变。
结句时间忆,往事不可言。全诗空间同,今事往事连。

3、例诗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空间“东塘”,时间不变,今事“泊孤篷”)
疏钟(诗意提升)夜火寒山寺,(空间不变,时间变“夜火”)记过吴枫第几桥。(时间词“记过”,往事“第几桥”未说破什么事)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一

新月高高夜漏分,(今事时间)枣花帘子水沉薰。(今事)
石桥巷口诸年少,(今事地点、人物)解唱当年(往事时间)白练裙。(往事,但未说破什么事)——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一

新钓槎头缩项鳊,楚姬玉手鲙红鲜。(今事、人物)
万山潭水清如昨,(今事时间)只忆(时间词)襄阳(地点)孟浩然。(往事,但未说破什么事)——万山

(十一) 渔洋绝句第十一法:烘托归结法
1、要点
此法前三句皆是烘托,结句归结自身。前三句时空、场景的描写,目的主要是为第四句起铺垫的作用。前三句铺垫得到位,第四句就容易出彩,所以本法,重点应放前三句。第四句点明自己即可。
2、要点解析
一是前三句交代清楚时空与场景,为第四句做铺垫。
二是第四句归结到自身上。
-
3、例诗
长江(地点)如练布颿轻,千里山连建业城。(场景)
草长莺啼(时间)花满树,江邨风物过清明。(归结诗人此时的心情:江上望青山“过清明”忆旧“江邨风物”。)
——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二

凿翠流丹(时间)杳霭间,银涛雪浪急潺湲。(场景)
布帆十尺如飞鸟(场景),卧看金陵(地点)两岸山。(归结诗人此时的心情:卧看。)——大风渡江三首之一

三月(时间)嬉春射雉城(地点),钵池新水縠纹生。(场景)
紫云低唱灵雏拍(场景),爱忍春寒坐到明。(归结诗人此时的心情:爱忍。)
风俗淮南(地点)古禁烟,红桥解褉雨晴天(时间)。
酒徒散尽杨枝别(场景),说着花朝一惘然。(归结诗人此时的心情:惘然)——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二、三

沈黎东上古犍为(场景),红树苍藤竹亚枝(时间)。
骑马青衣江畔路(地点),一天风雨望峨眉。(归结诗人此时的心情:望)——夹江道中二首之一
-
(十二)渔洋绝句第十二法:对偶法
1、要点
诗中必要有对偶(但不一定对仗),或一二句对,或三四句对,或在句中对。既用对偶,复有领起或总结,诗中胎息则一气奔腾直下矣。
2、要点解析
此法诗中必要有对偶,但不一定对仗。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
-
试分析下列句子是对偶还是对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句中对】 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语词自成对偶,也称当句对。 当句对用在句中,有灵活多变、抑扬顿挫的效果。
如: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
这是当句对的一个典型的例对:“野水”"田水"互对,“晴鸠"“雨鸠"互对,而上下联又遥遥成对 ,十分工整。
又如白居易的《寄韬光禅师》中也有一首:“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全诗共四句,不仅名句之中有当句对,非有妙思者不能为。
当句对也称“句中自对”,是对联格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则和技巧。

当句对中也有工对和宽对,尤以宽对最具魅力,利用当句对宽对的技巧,可以大大拓宽对联创作的思路。例如嵌字、嵌名联,使用当句对规则可以将两个不同词性的字嵌在同一个位置。
-
3、例诗
昨上京江北固楼,微茫风日见瓜洲。
层层远树浮青荠,叶叶轻帆起白鸥。
—瓜洲渡江二首之一
-
翠华寂寂罢宸游,苑树声凄碧水流。
一片败荷千点叶,灵波宫外不胜秋。
——叶欣离宫秋晓
-
家住茱萸湾复湾,年年三月上茅山。
白沙江边吹笛去,赤山湖上赛神还。
——茅山进香曲四首之一
-
宿鸟惊寒解报更,夜闻林雨达天明。
迢迢绝涧千重瀑,寂寂中峰一磬声。
——德云庵晓起
-
长乐坡前雨似尘,少陵原上泪沾巾。
灞桥两岸千条柳,送尽东西渡水人。
——灞桥寄内二首之二
-
红叶碛边红叶飞,黄鱼沱上黄鱼肥。
百丈牵江怯西上,三巴迎客好东归。
——棹歌
-
上滩嘈嘈如震霆,下滩东来如建瓴。
瞥过前山才一瞬,鹧鸪啼处到空舲。

兵书峡口石横流,怒敌江心万斛舟。
蜀舸吴船齐著力,西陵前去赛黄牛。
——新滩二首(楚蜀诸滩首险在兵书空舲二峡间)
-
岂有酖人羊叔子,更无悔过窦连波。
残碑堕泪回文锦,一种销沉可奈何。
——襄阳口号
-
持节西穷万里源,至今黄鹄怨乌孙。
空闻宝马归天厩,不见征人入玉门。
——博望城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学课堂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