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07-01 15:19
鄌郚总编

《巨洋水》微刊第130期

  
  【本期导读】
  【小说者说】
  小小说: 王老汉赶集         张    远(临朐)
  小小说: 会做买卖的女人  郑云生(青州)
  【散文】
  回忆母亲                              张国贤(济南)
  故乡老屋是一缕默默的思念 李金玉(寿光)
  鸢飞清风                              郑云生(青州)
  -
  【小说者说】
  小小说: 王老汉赶集
  张远(临朐)
  洪山村位于柳山大集和盘阳大集中间位置,这两个大集又都是逢二排七的日子,向东是柳山集,向西是盘阳集,来回一样近远。洪山人赶集,走到村头即兴起意,向东向西随意走。所以这里有句俗语,洪山赶集看两头。腊月二七这天,王老汉吃罢早饭,推出电动三轮车,和老伴说了声,我去赶集啦,一溜烟出了家门。虽这么说,王老汉一般还是赶柳山集的多,毕竟洪山村隶属柳山镇,熟人多,但老婆子娘家是盘阳,有时候也赶盘阳集,顺便让老婆子能见到娘家人。但腊月二十七恰又是王老汉的生日,所以,这天老两口一般哪个集也不去,在家等着孩子们回家,年货早在之前就置办够了,何况孩子们回家也是大包小包带回不少东西来。
  快到晌午11点了,陆续赶回家的儿子媳妇、孙子孙女聚了一大院,还没见王老汉赶集回来,老婆子就对孩子们开始唠叨:你爹越老了还越发狂了,都八十岁的人啦,骑着电动三轮车还这么窜!赶个集也不知道早回来,真是没数!儿媳妇就指派儿子开车去接一下,老婆子拦住说,别去!谁知道他去哪个集,也不知道他急急火火去买啥东西!阴沉沉的天,似乎要下雪的样子,不放心的儿子还是到村头大道上,东望望,西看看,哪里有王老汉的影子。
  饭菜快摆满桌子的时候,王老汉回家了。一家人呼啦一下围上来,问这问那,看看王老汉买的啥东西。王老汉摘下棉手套,指着车斗里一个用塑料雨布蒙着的大纸箱子,嘿嘿一笑,哎呀哦!来回赶了俩集,才买上!说着要亲自去搬纸箱子。儿子赶紧说,我来。儿媳妇说,爹,现在超市这么方便,过年不用置办这么多,还买了一大箱!
  儿子打开大纸箱,里边只有一个长条纸箱。孙女说,爷爷,买的大刀鱼吧?知道我小时候馋刀鱼。王老汉嘿嘿笑了一下。孙子说,爷爷买的千头大鞭炮吧?放鞭炮比吃鱼热闹!王老汉还是嘿嘿笑了一下。
  儿子打开长条纸箱,取出一个用报纸缠好的卷筒,女儿说,爹,是不是给俺娘买的拐杖?俺娘的腰疼病不是早就治好了吗?王老汉嘿嘿一下,努努嘴:打开打开!众人小心翼翼撕去报纸,露出一卷雪白的纸筒,王老汉慢慢展开来:是一幅新时代领袖画像!王老汉长舒一口气,脸上的皱纹笑成一朵灿烂的菊花,招呼着孙子孙女:来来,帮爷爷贴在方桌上方,咱们再喝酒!
  作者简介:
  张远,临朐县辛寨街道山子坡村人,1969年1月生。县作协会员,潍坊市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巨洋文化学会会员、东夷诗坛会员。
  -
  小小说: 会做买卖的女人
  郑云生(青州)
  写小说埋伏笔,那是高手的事儿,咱可是烟筒吹火一一直来直去。
  “哎,大妹子,再来看看这件上衣!不是刚才那一件了,样子和那件一样,料子好多了!”在王府自由市场上,一位卖衣服的中年妇女,朝着一对走过来的青年男女招呼。她很精明,早就看出了他俩之间的关系,她知道买与不买由女的说了算,所以她沒招呼男的,男的只有掏钱的份儿。
  被称作大妹子的女青年,是一位乡下姑娘,由媒人说合,昨天与身边的这位男青年订了婚。按照乡村习俗,订婚后男方要给女方买衣服什么的,女的任意挑选,男的跟在后面大把大把地掏钱。他们俩一大早骑着摩托车来到县城王府服装市场,已经买得差不多了,就差一件上衣。这么多上衣,女青年就看中了刚才这位妇女招呼看的这一件,款式、颜色、大小都合适,就是价格太贱了,才65块钱,贱了就说明料子质量不好。今天让男方买这么便宜的衣服穿,不是显得太掉价了吗?怎么好意思在姐妹面前说出口呢?人家冬梅姐的未婚夫给她买的上衣值一百多块钱呢!因为这,她没有买。她已在市场上转了好几圈了,贵的倒是有,但不是款式不好,就是颜色不行,一件也没看上。此时又转到这个摊位前,听到招呼,她走上前去摸着那件上衣,端详了端详,说:“这不还是那件么!”
  男的也说:“还是那件。"
  卖衣女说:“不是那件了,那件刚才叫一位姑娘买走了。这件和那件一个样式,但料子不同了,你俩摸摸,比那件好多了!”
  “真不是那件了?”女青年问。
  “我绝对不骗你。”
  “这件多少钱?”
  “125。”
  “那会儿你怎么不拿出来?”男青年问。
  “我才找出来。这一件和那一件是前两天一块进的货。这样的质量好,很快叫人抢了,我以为卖完了,沒想到找了找还有一件。算你俩有福气!”
  “那就买着吧!”女青年对男青年说。
  “我看还是那件。”男青年嘟嚷着,不愿意掏钱。
  “你这个青年,怎么这样不相信人?是不是嫌贵了,不愿意给人家买?”买衣女责备男青年。
  “不愿意买就算了。”
  女青年脸色不悦地对男青年说。
  男青年叹了口气,掏出了钱……
  卖衣女暗自高兴。“谢谢姑娘,这一回姐可卖了个好价钱了!”
  -
  【散文】
  回忆母亲
  张国贤(济南)
  母亲,我愿天天为您而歌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这对于我来说,是无论如何也报答不尽母亲的养育之恩的。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处在自然灾害时期,我的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在困境中母亲坚决支持我读完了济南师范,成为一名教师,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我是母亲的长女,正当我事业有成,在小学校长的位子上兢兢业业努力干一番事业之际,却患上了癌症,一连作了多次手术。在那多灾多病的年月,除了丈夫、孩子、同事、亲朋好友的关照外,更多的是来自母亲的鼓励。她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异常坚强地开导我,使我勇敢坚强地战胜了病魔,终于走出了荒漠,走进了生机盎然的绿洲。
  今天,年近九旬的母亲仍然每时每刻都在关爱着我,时时刻刻想爱女之所想,爱爱女之所爱。比如,前几年当她知道我迷上了母校的百年校庆工作,为了母校的百年华诞搞采访、写报道、诗文、编撰有关刊物等活动时,她老人家就把注意力关注到济南师范。每当看到报纸上有关报道时就马上打电话告诉我,还告诉我她所知道的山东省老教育家王祝晨、鞠思敏先生的故事。有这样能和女儿想到一处,这样疼爱女儿的老母亲,是我花甲之年的最大幸福。
  母亲早年毕业于懿范女中,我的姥姥是天津圣功女子师范的高材生。母亲和姥姥在济南洪家楼教学几十年,以后又到济南东郊大辛庄办起了学堂,一直到解放初期。对家庭困难的学生从不收学费,对一些孤寡老人也常常给以照顾。姥姥、母亲的善良受到街坊邻里的交口称赞。
  我依稀记得小时候母亲教我唱“卖花姑娘”、“苏武牧羊”等歌曲,那“苏武留胡皆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的优美旋律和歌词依然记忆犹新。直到今天时隔半个多世纪,我一哼唱起这首曲子就会感动地流下泪来。上小学以前我已经跟母亲和姥姥学会了背三字经、百家姓,还背下一些警句等。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还有朱子治家格言、孔子四教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才逐步了解其意,母亲就是这样教育子女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
  我记得小时候院子里的西南角是厨房,做饭时经常是姥姥搂着我拉风箱,母亲贴饼子做饭菜,他们一边做饭一边给我讲故事。有时候我肚子疼,母亲或姥姥就给我在锅底下烧上一头蒜,说吃上就不疼了,那烧烤的蒜还真香,以至后来我不肚子疼时也常说疼,其实是为了吃那烧烤的蒜! 今天回想起来真有意思,我都是当奶奶的人了,还觉得母亲、姥姥的手仍在给我揉着肚子,抚摸着我的头,拨弄着我记忆的草丛,露出清晰的思路。
  母亲非常勤劳,特别能吃苦。在艰难困苦的年代,母亲将每天检挖的野菜、白菜帮子穿成串挂满了院墙,晒干储存。有一点点“细粮”也能只给姥姥、父亲和最小的弟弟吃,她甚至舍不得尝一口。所以在我十五岁上师范时,每当回家看到母亲那憔悴的面容、那粗糙的列满口子的双手时就心疼得很。每年过春节时母亲都要带着弟弟妹妹们来济南市里看望爷爷奶奶。临近春节半个多月,母亲几乎天天熬夜,为的是让孩子们穿上“新衣”。那时候生活苦啊,弟弟妹妹们都是一身衣服四季穿,夏天去掉棉絮,冬天再絮上棉花,缝了又缝,补了又补,轮流着一个个把孩子捂在床上,一件件白天拆洗,夜晚在煤油灯下连夜做完。就是这样让每个孩子都能穿上干干净净的“新衣裳”过年,春节来看望爷爷和奶奶。
  我佩服敬重母亲的坚强豁达。在父亲蒙冤劳动改造的几十年里,我们一家人都背着沉重的包袱 ,但母亲从无怨言,精神也没被压垮,坚强地支撑着这个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父亲才彻底平反。但不久,父亲患了脑血栓,在病重的几年里,母亲天天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后来父亲成了植物人,母亲仍一日几餐地给父亲喂饭,不时地给父亲翻身子,讲故事,讲新闻,将孩子们谁入党了、进步了、发展了的事说给他听,盼望能唤醒父亲。我们儿女都敬佩极了,效仿着母亲去做,也都以母亲为榜样去教育自己的子女。
  母亲时刻牵挂着儿女,我们也时刻惦念着母亲。作为母亲“贴身小棉袄”的我,却因为不能常在她身边尽孝总觉得有一些愧疚,所以每天都给母亲去电话,送上一句问候,送上一句祝福,给她讲家中的喜事,以抚慰母亲的思念寂寞之心。
  .. ...
  每次回家我都要亲自给母亲理发。母亲的头发全白了,那根根白发浸透着对儿女的无限希望;母亲的皱纹又深了,那条条皱纹镌刻着对儿女的厚爱。母亲的爱呀像清泉,涓涓细流滋润着儿女的心,母亲的爱呀弥足珍贵,我永远也报答不完。母亲呀,我要天天为您而歌!
  -
  故乡老屋是一缕默默的思念
  李金玉(寿光)
  每逢春节回家,乡土乡情总会勾起我不少美好的回忆。但有一款衰败,也同样会击中我的内心。每当回乡看到我那破旧不堪的老屋,回想起一幕幕陈年往事,眸子里总是闪烁出几滴伤感的泪珠。当年欢声笑语的老屋,如今颓败落寞,温馨风光不再,难免触目伤怀,落魄动情。
  故乡破败的老屋,于常年漂泊在外的人来说,也许我们都曾有过眷恋、不舍、失落、无奈。心中更会不由地发出轻叹:回不去的时光,做不完的旧梦。虽说,我那座饱经沧桑的老屋早已伤痕累累,破败不堪。但它却是我心底难以割舍的故乡情怀和不曾忘记的乡愁。
  “最亲是宗亲,最恋是故土”。故乡曾是一片热土,薄田几亩房几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祖传的老屋,几代同堂,往来种作,笑声飞扬。在艰苦岁月物质贫乏的年代,挤在同一屋檐下,夹杂着血脉亲情,累续着世代延续的情谊,保留着儿时最纯真、最朴实、最美好的东西,更给了我们太多的温暖和满满的回忆。难道不是吗?现在即使我离开了它,它也不会疏远我,因为我曾把勤劳渗进了老屋,让它去品尝,把幸福掺进了老屋,让它去回味。
  老屋记载着我的童年,承载着我的梦想。老屋亦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这里充满着我从小到大的欢声笑语和喜怒哀乐。老屋简朴而宁静,悠久而亲切,古老而柔美,经过岁月的洗礼,如今脸上已经刻出了一条条深深的皱纹,岁月斑斓的墙上刻画着年迈的裂痕,被雨湿润泡淋后更显沧桑。老屋伴我度过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留给我的是一世难以割舍的情感!
  老屋是一段岁月,是生命的旅程,更是一种情结。它不仅装载着我们的所有故事,见证着我们的成长,它还记录着我们家族繁衍生息、幸福快乐的历史,它更是承载着我对故乡的思念和浓浓的乡愁情感。
  岁月蹉跎,时光荏苒。回想故乡的老屋,心中总会生出几多感慨。撩开时光的纱幔,流年的脉络依稀可见;打开尘封的流年,记忆便如花般绽放。那人、那屋、那岁月、那故事却历久弥坚,仿佛就在昨天。
  家乡老屋,是一缕缕默默的思念,是一声声真诚的祝福,是一个个甜蜜的梦想。一辈辈,一代代,一年年,无时不在见证着我们走向更加富足美好的生活。
  故乡的老屋,是我永远的家,永远的牵挂!
  鸢飞清风
  郑云生(青州)
  周末,春风微微,绿叶红花。我带着孙女来东夷休闲广场游玩。童欢雀跃。满天的风筝在蓝天白云间遨翔。正好亲家从潍坊风筝会上,也发来的现场放飞的几组照片。啊,这正是鸢飞清风,放飞风筝的大好时节呵!
  以前见过很多有关风筝的或者是放风筝的文章,不论是小学生清明节踏青放风筝,还是大作家们回忆小时候放风筝的喜悦感受,都令人神往。
  在古代,清明节左右放风筝是一种民间习俗。
  一般认为,放风筝是趣乐心情、玩耍,年轻人有放飞理想之意。有一次,我听到了另一种说法,说是清明节左右这些天,气温和风很适合放风筝。人们将灾病与烦事写在风筝上,等风筝放飞到一定的高度时,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飞远,这样,放飞的风筝可以带走疾病和污秽。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花不少钱买的风筝,谁还舍得把它放飞呢?放风筝的含意一定是步步高升了。
  1984年4月1日,潍坊市人民政府根据美国友人大卫?切克列的建议,举办了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从此,一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会都在潍坊举行。至2013年,潍坊已经连续举办了30届。1987年4月,潍坊被第五届国际风筝会主席团确定为“世界风筝都”。国际风筝联合会还决定,将国际风筝联会的总部设在潍坊。世界的风筝之都,故称“鸢都”。
  东夷广场两边小卖部里,里里外外掛满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风筝,五颜六色,实是惹逗孩子们欲望。这些风筝大都是从潍坊进货来的。谈起潍坊风筝的历史来,我们没的说,那是全国出名的,样式新,做工细,灵活多样,人人称赞。其中“谪仙人”风筝就赞誉很高,很受人欢迎。
  据传古代有个著名哲学家墨翟居住鲁山(今青州西南部)时曾“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后来传给他的学生鲁班,鲁班又改进用竹为材料制成的“竹鹊”,能在空中飞三日之久。再后来,曹学芹撰写了《南鹞北鸢考工志》,谪仙是曹学芹的好友,年轻时打仗瘸了一条腿。为了帮助朋友扎风筝卖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于是将风筝图谱和扎糊、绘画等方法传授给包括谪仙等在内的以扎风筝为生的人。
  以后,卖“谪仙人”风筝的商家,把这个事,编成故事,把曹学芹《红楼梦》里的人放风筝精彩片段讲给购买者,让他的风筝丰富了文化内涵,又推销了他的风筝品牌。
  自古以来,人们把风筝与风雅联系在一起。留下了众多和风筝有关的佳作。
  唐代诗人元稹在《有鸟二十章》中提到:“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这句话记录了当时放风筝的盛况。
  清代的郑板桥在《怀潍县》中就说:“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诗人以鸢入诗,抒情言志,表达情愫。
  到了宋代,放风筝这一习俗流传更为广泛。包括宗徽宗在内,文人士大夫不仅热衷放风筝,他们还扎绘风筝赠送友人。一时间风筝风靡宫廷。风筝制作演变一成一种专门职业,还出现一种专门放风筝的走江湖,跑码头的技艺人。
  很多画家也乐意以风筝入画。据说,宋代有位官吏请画家郭忠怒作画,但是官吏傲慢。郭忠恕一看是一幅长卷,当下便有了主意,他提笔在纸卷起手处画了一个梳着双髻拿着线车的儿童,又在纸卷末尾画了一个风筝,中间画出一根细细的风筝线。落墨不多,但完成了创作,让人着实挑不出毛病来。
  到了明清时期,年画、青花碗上随处可见以风筝为图案的装饰。不少戏曲和民间文学作品中也提到了风筝。比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提到:“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方怨别离。”
  相传,风筝最初用于军事,测风力风向、侦察敌情等,后来演变为一种工艺品,放飞风筝成了休闲、娱乐、体育活动,被人们赋予了向往美好,健康快乐的寓意。
  四月春光好,纸鸢满天飞,让我们再回童年时光一起飞翔吧!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坊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