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07-01 15:21
鄌郚总编

《巨洋水》微刊第127期

  《巨洋水》微刊第127期
  -
  【本期导读】
  【文赋】
  中国共产党赋    张允宾(青州)
  【小说者说】
  小小说:似水流年  秦继军(青州)
  【散文】
  父亲的算盘   王丰富(滨海)
  我当过司仪    郑云生(青州)
  一位台湾老兵的三封信    侯敏军(寿光)
  【史海钩沉
  “发奸擿伏①如神”的枣强知县石岩    郇志侠(青州)
  【纪实文学】
  梦想,为了大地的丰收
  ——访潍坊祥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立刚      郄杰堂(昌乐)
  -
  【文赋】
  中国共产党赋
  张允宾(青州)
  泱泱炎黄华夏,源远亘古文明。嗟呀近代,沉疴顽疾。列强入侵,屈辱多舛,昏昏百年噩梦。黎庶倒悬,国势累丸。内忧外困,摇摇大厦将倾。共产党勇担历史使命,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拯劳苦于水火,致海晏与河清。光耀汗青之伟绩,堪誉堪赞。泽民惠世之丰功,当赋当咏!
  夫晚清之罹难,盖缘国体之患也。甲午海战败北,辛丑丧权辱邦。割地赔银,国门洞开。百业凋敝,民不聊生。金田揭竿,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不乏仁人志士,求索民族前程。一腔热血荐轩辕,纷纷扰扰几场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声震宇苍。南陈北李,相约而动。十三热血青年,聚首恐怖申城。红船里,发起红色革命。热议中,议定基本纲领。中国共产党横空出世,破晓诞生。
  先驱孙文,弘扬民族、民权、民生。审时度势,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国共携手,北伐东征。共和大业,几近成功。痛哉,“四·一二”,蒋介石屠刀高举;惜哉,“七·一五”,汪精卫贼胆环生。天黯黯,大江南北腥风血雨;路漫漫,山河上下,阴霾迷蒙。宁汉合流,几十万壮士抛头颅;背信弃义,刽子手残害大革命。
  革命还须枪在手。教训沉痛,不由不醒。“八一”枪震,秋收暴动。起义热潮,风起云涌。泣鬼神,五万将士血染湘江水;惊天地,空腹草鞋勇闯沼泽区。险中险:腊子口,娄山关,湍流高浪铁索寒。苦中苦:跋穷山,涉恶水,坎坷长征两万五。遵义会议,名垂党史。航向拨正,舵手尚需毛泽东。七律有云:万千将士下岗山,血染湘江场景残。革命濒临绝境地,红船陷入浅泥滩。曙光遵义长空耀,喜讯兵营快马传。自此征途多胜利,高歌猛进过重关。
  民族之魂,凝聚于潺潺延河水畔;希望之光,闪烁在巍巍宝塔山巅。驱贼寇,横刀立马,中流抵柱,无畏牺牲。平型关,阳明堡,百团大战,天下驰名。伟哉,“七次会议”,噫嘻“五大书记”。第一代领导核心成熟,毛泽东思想由始提出。八年浴血,倭鬼俯首。四万万同胞,期盼将息,希冀安宁。蒋中正,其心何正?笔墨未干,又起刀兵,悍然撕毁“双十协定”。逆天而行,人神共愤。失道寡助,得道多助。“三大战役”,摧枯拉朽。正道沧桑,百万雄师过大江。瓜熟蒂落,新中国宣告成立。五星旗展,万里河山一片红。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如此决策,不失高屋建瓴。积重难返,国力难支,何怎不知百废待兴?“一拳打得开,免得百拳来”,领袖高语,铿锵有力,响彻八荒,震撼九垓。
  笃行党业,多少俊彦。承前启后,历历传承。“三中全会”吹响春天之号角,万里疆域普照富民之光明。强根固体,科技先行。改革纛矗,主帅邓公。特色伟略,圆港澳之夙愿;一国两制,辟逵路之鹏程。浦东深圳之传奇,令世界不禁瞠目;经济发展之迅猛,籍改革开放之雄风。
  继往开来,代代精英。特色社会,适我国情。持续发展,留得绿水青山。令行禁止,声若大吕黄钟。高铁腾万里,海内翘指。卫星屡上天,频遨太空。中国制造,让世界刮目;航母巡洋,令列强结舌。铁血治军,敢同霸国论公理;铜墙铁壁,挺起民族之脊梁。一雪往昔诸耻,腾起东方巨龙。渐立大邦国威,岂与前朝提并。清源去污,剿林林之贪佞;音和律协,正清清之世风。疫魔肆虐,众志成城。一呼百应,上下联动。树大国之典范,展执政之才能。放眼全球,谁国堪与比拟?九万里江山笼和谐之祥瑞,十四亿民众享我党之庇福。国课无须再完,耕民尚有金补。如是国富民殷,清平盛世,诚谓震古烁今,史前不见,籍册无踪。纵有太白之管难表吾党伟大与光荣;即具东坡之才难抒满腹万慨与豪情。词曰:
  山河暗,红船宣誓声声唤。声声唤,南昌枪震,冈山旌展。  艰辛历尽几磨难,百年风雨乾坤变。乾坤变,勋功德劭,地天恒鉴。
  -
  【小说者说】
  小小说:似水流年
  秦继军 (青州)
  讲到火车的时候,老师眉飞色舞,兴奋有加。他好几次张开双臂,说火车那么那么那么长,就象一百个小朋友在老师身后玩老鹰捉小鸡。忽然老师话锋一转,说秦继军是见过火车的,老师说的对吧。
  我五岁去过济南,舅舅在山师附中,就是坐火车去的。我忙点了点头,老师也继续讲了下去。我也没听清下面老师都讲了些什么,满脑子都是火车那咣砌,咣砌,咣砌,咣砌,,,,鸣,火车飞驰而过的声音。
  "老秦。"
  "噢,李老师!"
  我惊了个讶,李老师就站在我面前,那对双智慧的眼睛笑成了两条缝,但依然和蔼可亲。他可能还记得我小吋调皮的样子,我也不会忘记那个浓眉大眼的老师。相当年怎么看也是水是眼波横,山是眉聚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我朝气蓬勃的老师。相当年我决不会想象老师老来笑迷迷的样子。老师也不会想到那个小小不点的我,会长成个老气横秋的秦。
  有天迟到了,老师问我,我说帮父亲做了好多好多的事情。老师转身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低声回了句,你当家也不晚。
  站那儿吧,老师头也不回的走了。
  老师说好多同学的名字都忘了,却没有忘记我。
  哈哈,我是老师又爱又恨的那种。有时想抱抱我,有时又想揍我。
  见到老师,又想起儿时的绿皮火车,咣砌、咣砌、咣砌在童年的梦里,一往无前!
  -
  【散文】
  父 亲 的 算 盘
  王丰富(滨海)
  父亲去世没有遗产可留,只留下为数不多几件遗物。在我家偏房的墙上挂着一个很老旧的算盘,就是其中之一,那是父亲工作时使用过的,一直跟随他很多年。虽说不值钱,在我心中却是十分珍贵的物品,父亲去世后我一直珍藏着。
  父亲1959年在羊口盐场参加工作,幼时读了几年私塾,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在盐场工区里算是个文化人,深得工友们赞许褒奖。刚开始,给班里记录个考勤,分一下饭菜票,做些简单的记录,处理一些日常事物。
  听父亲讲述,有一次父亲从盐场工区一个姓段的会计师傅那里领来饭菜票,分到盐工个人手里,分到最后,多了一个人的饭菜票,父亲想都没想,赶紧跟那会计说明了情况,把这多余的票送到他手里。当时段会计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收下。段会计在退休前,亲自点名让父亲跟他学会计,由于段会计对父亲知根知底,师徒两人的关系相当融洽,段会计悉心传授父亲业务,得到了段会计的精心培养,使得父亲在日后的会计岗位上得心应手。
  我在上盐场技校时,趁着放暑假时间,到父亲所在单位去干点零活,补贴一下自己的上学费用。一天夜里我睡的朦朦胧胧,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睁开惺忪的睡眼,是父亲在拨弄算盘清算账目,我知道父亲的性格,做不完今天的工作是不会休息的。我也没有打扰他,我想还是让他安心工作吧,借着白炽灯的光,我观察到父亲的两鬓又增添了诸多白发。
  那时的盐场,没有计算器,没有电脑,工区里每天的原盐产出数量、销售外运数量,都是父亲靠算盘计算。听工友们讲,只要听父亲拨弄算盘发出的响声,就熟知当日的原盐产量,就能估摸出父亲的心情。父亲一直工作在原盐生产一线,是一个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人,父亲这辈子没有跟任何人有过过节,跟他相处过的同事、亲戚朋友,说起他的为人处事没有一个说过不字。只要父亲在一线盐场工区,盐工们都能听到放心的算盘声。每当工区里分配时,算盘被他拨得噼里啪啦响,盐工们分配的东西十分精准,没有丝毫差错。父亲每算完一个盐工的分配,用手提起算盘一甩,算盘的珠子就两队裂开,整齐分到了两边,回归到了原来的档位。父亲使用算盘,加减乘除算数,娴熟、快速、准确,可谓“写尽一二三四五、算出个十百千万” 。
  后来,父亲退休,都有了计算器,大家都冷落了算盘。父亲毅然还用这把算盘,过去他两手能同时在两个算盘上计算。做加减法,你用计算器没有他用算盘来得快、来得准。算盘如棋,棋如人生,如果有与数字打交道的机会,不管要算的数是难是易,父亲是肯定要拿下算盘来算算的,用算盘算出来数字他放心,心里踏实。
  在一个寒冷的夜里父亲走了,带着对亲人的留恋和不舍!村子里的人都来了,都来送父亲一程!父亲钟爱老算盘,是怀旧恋旧,因为有些经历过的事情太刻骨铭心了,所以一辈子都不能忘怀。
  -
  我当过司仪
  郑云生(青州)
  1980年腊月二十二,本村的一位发小、玩伴张涛结婚。提前好几天,他的父母就告诉我张涛要结婚了,要我给他主持婚礼,讲讲话。这是改革开放后我村第一个举行结婚仪式的。
  他们觉得我当过老师、闯过处,在大队里当过干部,让我主持一下婚礼,热闹热闹,把孩子的婚礼办得排场一点儿。
  从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树新气开始到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村根本没见过谁家有举行婚礼这码事儿,都是把新媳妇用小车推到大门口儿,或者马车、自行车。有人领进门,往床上一坐就完成了婚礼。有的还挎上一个花包袱,自己走到婆家。还有好一点的大队在“五一”、“十一”举行集体婚礼,戴上红花,发一张扎着红布的铁锨,直接上“大寨田"劳动。
  提前两天,我就抽空过去帮忙,发送喜帖,挂挂喜帐。结婚的头天晚上把挂起的喜帐上用大头针别上送贺礼的长辈和亲朋好友的名单。抬来方桌,放上四个盘子,备盛喜糖、喜烟、喜果。然后,我找了张红纸准备主持婚礼打个草稿。怎么写呢?第一条,应该出于对亲朋好友的礼貌,代表主家表示感谢。第二条,应该是对众位乡里乡亲的帮忙表示感谢。第三条,应该是代表众人对xxx和xxx的幸福结合表示祝贺。以后,凡是结婚典礼,一般都是拜天地、拜高堂、拜亲朋好友、拜四邻乡亲、夫妻对拜,再讲些祝福的话,然后送入洞房。当我把这个思路拿给主家看后,他们都说很好,也增强了我信心。
  第二天凌晨四点钟,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有20公分厚,院子里已打扫得干干净净。我们有挎斗箢的、有贴路喜的,提前踏雪上路,迎亲的马车随后再走。迎亲队伍踏着嘎吱嘎吱的厚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茫茫大雪中,走前还特意安排在大门两侧贴上“左龙”、“右虎”,大门上方找一个属龙的、一个属虎的压砖,再找好两根长竹杆挂好鞭炮,掌握火候,营造气氛。
  上午八点前,新媳妇打扮得花枝招展,端坐在扎在马车上的临时拱棚里,我作为陪嫁人,同在一驾车上,跟驾车人一左一右。
  等马车到达新郎门口时,人们顿时来了精神,争睹新人风釆,不怕冻的小孩子跑里跑外吵吵闹闹。此时,我跳下车,卯足了劲儿,放开喉咙喊起来。没等我“鞭炮齐鸣”的话音落下,两支鞭炮先声夺人。顿时,紫气盈门,内外缭绕。
  待被簇拥的新娘新郎拜过天地、高堂,并向参加婚礼的父老乡亲鞠躬之后,待我喊过“新郎新娘入洞房,祝愿他们早生贵子”后,新郎张涛没有迟疑,把新娘抱起来,朝洞房奔去。
  仪式结束后,我笑着问他们的家人,今天的婚礼主持得怎么样?他们说:“太好了,这是我们村开天辟地第一次这么隆重、这么有气氛。以后谁家有喜事,少不了你了!”
  打那以后,我们村的喜事,我主持了一茬又一茬。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在婚礼上为活跃气氛,在新婚典礼词里又添一些调皮的话。也有在寒冬腊月里怕冻着媳妇要求越简单越好的。我也真心感受到了农家喜气的意蕴,对家乡村风民俗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几十年过去了,每当谈起那迎娶新娘、娘生日孩滿月出头露脸的往事,老伴还笑我,得瑟什么呀:“重三倒四的。”
  现在,在推辞不了的情况下,仍然还有让我当当证婚人说两句的。想不到的是,最近村里又安排我进了理事会。
  -
  一位台湾老兵的三封信
  侯敏军(寿光)
  喜欢集邮的人,一般都广交朋友。每天都有不少信,少则几封,多者几十封。可一位叫陈遇春的台湾老兵,一辈子只收到过三封信。这三封信包含了他40多年的辛酸。
  在缅甸收到的第一封信
  这位老兵是1942年参加的远征军,驻守缅甸密芝那。那年前线比较平静。他闲暇时回想起,出来当兵好几年了,自己也没有多少文化,加上战事频繁,也没给家里人写封信,总觉得心里空荡荡的。他思来想去,还是托人写了封信。大约半年后,他随部队转到了缅甸的八莫,从军邮站转来了一封回信,是老婆写给他的,也是他生平第一次收到的信。信差不多快磨破了,但邮戳还算清楚。他急急忙忙地打开一看,里面还有一张邮票。他没有顾得上细看邮票,只是急着看信。老婆在信中说自他走后,家里一切如常。只是物价飞涨,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但也告诉了他一个特大喜讯,老婆给他生了一对双胞胎,而且都是男孩。他真是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竟能当上爸爸。这时他才擦去激动的泪水,去看邮票,这邮票上有孙中山像,也没有什么出奇的,干嘛寄张邮票来?再看看手中的信,才知道老婆在想他,让他快回信,怕他在缅甸买不到中国邮票,回不了信,顺便寄张邮票来。老婆想得也真周到啊!可部队上所有人发信,一律经过军邮站,用不着贴邮票,这枚邮票,他也就将它原封不动地放在老婆寄来的信封内。完了又请人给老婆写了封回信,嘱咐她一定要上侍奉好老人,下照顾好孩子,等打完日本鬼子就回家团聚。
  在上海收到的第二封信
  信寄出后,这为老兵在缅甸的一次作战中不幸负了伤,被送到了昆明治疗。等他伤养好归队时,日本鬼子也投降了,他想:这下该回家了吧!可谁知上峰来通知,让部队去上海接收,老兵回家探亲的梦想又破灭了,他焦虑不安,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到了上海,部队驻扎在西藏路上的“远东饭店”,离南京路不远。尽管上海是十里洋场,灯红酒绿,可这当兵的谁也瞧不起,也就懒得出门。这闲来无事,他又托人给老婆写了封信。然而这封信是黄鹤一去无消息。忽然有一天,一封回信送到了老兵的手中,他急切切地将信打开,这次老婆的来信可跟第一封信大相径庭。字里行间,充满怨气;以前那些温柔、关怀、体贴的话儿再也找不到了。信中说:人家夫妻相亲相爱,春种秋收。可我们结婚不到一月,你就远走高飞,一家上上下下、老老少少,全扔给我一个人操持。这也倒没什么,原指望再苦熬几年,等你打完鬼子就回来了。可现在抗战胜利了,你仍不回来,又跑到了上海。你若再不回家,我可不管了,我得远走他乡了…...
  一看到这些话,他的心可真是热屁股贴着了冷板凳,立刻凉了下来。一日夫妻还百日恩呢!可现在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再仔细想想,也难怪人家。谁叫咱这当兵的结婚后,让人家守活寡呀!可她要走的话,为何信中又夹寄一张邮票呢?这张邮票的图案上有火车也有轮船,是暗示我坐火车或是坐轮船回家看看呢?还是……?他真是百思不得其解,赶快托人写信,叫她千万不要改嫁,他这就请长假回家去看她。他把信揣好,跑到邮局发信。他想:老婆寄来这张邮票,既是要我早点回家,可能是又怕我买不到邮票吧。他想寄一封航空挂号,以免遗失老婆收不到。他问邮局这枚邮票够不够航空挂号。邮局工作人员一看,见他又是个当兵的,就问他在哪个部队。他不免吃了一惊,发信还管什么哪个部队?他说:“是上海守备区的”。邮局工作人员又说:“你这个当兵的,怎么什么也不懂?这枚邮票早就不用了。现在币制改革,实行金圆券,邮票也启用新的了!”他一听这邮票不能发信了,又暗暗埋怨起老婆来,邮票不能用了你还寄它来干啥呀?莫非就是让我坐火车坐轮船?没有别的意思?他又仔细看老婆的来信,原来是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写的。他屈指一算,这信在路上差不多走了一年的时间,真是岂有此理!一年了呀!老婆既见不到人又见不到信,说不定早走了,真是鸡飞狗跳活倒霉。他一气之下,将信封和老婆寄来的邮票撕得粉碎,丢在了南京路上。
  不久,上峰来通知,让部队连夜登船去台湾。天啊!这真是太绝了呀!何年何月才能回家啊?来到台湾后,头几年,着实令这个老兵坐卧不安,干什么都不是滋味,后来有人劝他再成个家,可成家谈何容易,哪来的钱呐!在这样一个你争我夺的社会,象他这样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老兵,能有一席之地安身就算不错了。从此,他不再做娶老婆的梦了。
  到了民国四十三年,也就是1954年,老兵30岁了,上峰为了照顾这个单身汉,让他到了一个公寓当门房,好在他能认识几个字,要不然当门房都不够资格。这门房当的,一当就是30年。30年来,他收收发发,分分送送的,恐怕有好几万封信从他手中经过,反正大家对他挺放心的,都知道他又不集邮,他也不知道什么叫“集邮”,所以那些花花绿绿的邮票,他不屑一顾。至于信呢?他自认为这辈子与信无缘了,自己家在大陆,亲人还不知在不在?即使再托人写信也无处投。有一次,公寓看澡堂的老刘头,到门房来闲聊,老刘头看这人挺好,也是从军队上下来的。老刘头说:“你整天和信打交道,从未见你自己接过信,莫非你是天上掉的?树上生的?无亲无友?”这老兵满含热泪,一五一十地诉说了他的一切遭遇。老刘头听后思索了好一阵子,说:这几年大陆门户开放了,和过去相比大不一样了。我老家是福建泉州,就是托人从美国写信联系上的,听说大陆邮政这几年大有改进,只要你能记一个大概地址,邮差就能千方百计,把你要投的信送到收信人手中的,即使收信人不在人世了,也会交给他们的后代。老兵听后,半信半疑。老刘头说:“你要是能把你家的地址记个八九不离十,兴许能联系上”。经老刘头这么一说,他的心被说动了,也许老婆还在还没有改嫁。于是,他就请老刘头写信试试看,由老刘头在美国的侄子转寄大陆。这老兵一直认为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所以,尽管他仍每天收收发发,但从不关心自己是否有信来。
  冬去春来,大约又过了一年。这一年是民国七十三年,老兵整整60周岁了,他想:像他这个年龄的人,有的早已是儿孙满堂享天伦了。可我这辈子光棍一个,躲在这门房里,孤苦伶仃的。有一天,来了一大把信,老兵觉得心烦,就到老刘头看的洗澡堂闲聊,请老刘头的孙子帮忙分信,忽听孩子跑回来喊:“爷爷,爷爷,这封信我找不到主人,你看看这封信该送给谁啊?我找不到陈遇春这个人呀!”“什么,什么,陈遇春?陈遇春是我呀!”老刘头在一旁崔说:“快,快看看,是不是你老家来的”。
  在台湾收到的第三封信
  老兵的心蹦蹦地跳,手也在抖。信封上写着:“台南市中山路148号嘉宝公寓,陈遇春收”,寄信人是“刘寄”,寄信人地址是:“美国西雅图”。此时此刻,这陈遇春真不知道是凶还是吉?是喜还是忧?几十年来,这种梦境何止千百次?他百感交集,用颤抖的手小心地将信封打开,一看里面还套着一封信,信的落款处写着:“中国湖南株洲县马家河泉源村”。天啊!这不是我日思夜想的我的故乡吗!陈遇春仿佛梦境般又将这个信封打开来,从里面跳出三枚邮票,他一看到邮票,心里踏实了许多。心想:这是只有我老婆才有的习惯。他的泪水夺眶而出,顾不得看邮票是啥模样,赶忙看信。开头写着“我未曾谋面的爷爷,您好!”我的天,陈遇春这辈子还没听到“爸爸”的叫声呢,一下子就当爷爷了。老婆莫非真是等了我几十年?这不是活受罪吗?悔不改过早和她结婚,苦了她这一辈子,耽误她的青春年华!紧接着往下看,才知道他那两个男孩已经四十好几的人了,一个在县水泥厂上班,一个在农村教书。他们早已成家了,老大有了三个孩子,老二两个孩子。大孙子二十几岁了,还上了大学,最小的也在上小学了。他越看越乐,恨不得大喊大叫:我有家了,我有老伴,有儿子、有孙子了。真是喜从天降,他恨不得马上离开这个公寓,离开这个待了三十多年的门房。三十多个寒暑啊!我该回家了吧!想到回家,他才想起那三枚邮票,是得好好看看,这是他到台湾第一次看到的大陆邮票啊!这里面包含他多少的心酸啊!邮票印制的多么精美呀,小男孩抱着大熊猫,小女孩抱着氢气球,真美,该不是我的孙子孙女上邮票了吧?谁说大陆不好?看邮票上的孩子多神气呀!还有一枚,是一个小老鼠,耳朵尖尖,胡子长长,多机灵。哼,这肯定是老伴的意思,因为我属鼠呀!难为老伴记得我!可记得我又有什么用呢?我是有家不能回的人啊!
  陈遇春回想起当年不该在上海南京路上把第二次寄来的邮票——那枚有船有火车的邮票撕毁,那也是人家的心啊!幸好第一封信那枚邮票还在,几十年了呀!他连忙从门房的阁楼上取出一个小铁箱,这个小铁箱已经是尘垢满积,里面装有老婆寄的两封信。从缅甸到上海,从上海到台湾,千山万水,万水千山,它一直跟随着陈遇春。四十多年的沧桑,世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想到夫妻分别几十年,唯独这两封信和这枚邮票在终生陪伴。这恐怕是世界上也罕见的事。他弹去灰尘,从第一封信中取出邮票,孙中山的像仍然在那里安详的看着他。
  有一天,一位教书先生来门房找信,信未找,一眼看见了陈遇春装在镜框里的那枚邮票。开始漫不经心的,后来再看,越看越认真,越看越仔细。
  这位教书先生走后,陈遇春端详了这枚邮票,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他只不过是为了寄托对老伴的思念,对家乡的向往。这晚陈遇春到洗澡堂请来了老刘头来看这枚邮票,他戴上老花镜,仔细端详,看着看着,忽然喊:“怪不得呀!你这枚邮票哪里来的?它是一个宝啊!”“你不集邮,你不知道,这是纽约版的,中心倒印,就是孙中山的像印倒了,这种倒印票很少,一共才有几十枚流传在世,听说瑞士苏黎士早几年曾拍卖过一枚,价格超过了一万美元,这枚倒印票,现在你可要发大财喽!”
  这一晚,陈遇春翻来覆去未合眼,他想的不是这枚邮票值多少钱,而是想老婆,想老婆怎么把邮票弄到手的,在那穷乡僻壤,竟有这种稀世珍宝,这一切全都归功于她呀!睹物思人 ,这枚邮票和这三封信,我要让它陪伴我终生。
  遇春呀遇春,可真是花甲之年才遇春啊!风雨晨昏几十年,历尽艰辛;海峡两岸,渺茫讯音。收到第三封信,才使得陈遇春真正的遇春啦!这时,陈遇春快步走到窗前,将窗户打开,一道金色的阳光从门房的西边射来。看!那晚霞似火,枫林如醉的地方,不正是自己的家吗?
  老伴啊,你等着吧!台湾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我一定要回去陪伴你,回到我魂牵梦绕的我久违了的故乡!
  -
  【史海钩沉】
  “发奸擿伏①如神”的枣强知县石岩
  郇志侠(青州)
  石岩(1559~1637),字伯瞻,别号衡麓,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人。石岩的高祖石铭,成化四年(1468)戊子年乡试经魁,仕至河间府通判;石岩的曾祖石存仁,正德八年(1513)癸酉科举人,官至宝丰县知县;石岩的祖父石琚,字仲方,质朴诚信,喜欢帮助别人,笃学不倦,常常废寝忘食,嘉靖十三年(1534)举人,为国子监生。被吕柟称为“状元才”,声誉日起,都下从游者甚众。著有《六子要》、《左氏叙略》等书;石岩的父亲石继节,字子立,嘉靖三十四年(1555),石继节与弟石继芳二人于同时中举人。石继节先由县教谕,升寿阳知县。过去,这个县的灾民多流亡他乡,石继节到任后,想尽千方百计,规劝灾民回乡耕田,使人们安居乐业,当地人民感戴其德,为立生祠祀之,后改任易州知州。州中驻军,有许多中贵家,冒领军饷,他依法裁抑之。对州中田亩重新核定,防止了豪强大户作弊。他着力维护农民利益,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经济复苏。擢升为汝宁府同知,吏民挽留。后以病告归,以病卒于家。
  石岩生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二月初十日,从小就聪明异常,意气风发,豪迈不羁,文章词语,俊秀明悟,下笔几千言的文章立刻就能完成。他把高官功名看作土苴似的,多次参加文士会集的活动,每次都是名列前茅。万历十年(1582)中得举人,万历十四年(1586)丙戌科三甲215进士,时年27岁。万历十六年(1588),石岩由进士任枣强知县,他精明强干,尤其是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方面,好像有“神明”似的,不需要权威和法纪,就使民畏慑,县里地方上负责登记土地面积、四至等情的里书就前来坦白自首,利用造册计算的职务方便,与州县的总书、吏书上下串通,隐瞒土地三百余顷。他听理诉讼,片言只字就能准确判案,即使是老吏宿猾也无法推行他们的奸计,蒙骗于他。他的所作所为,自然引起了黠吏豪民的不满,便千方百计地诬陷、控告、弹劾他。这时,他反而心情轻松地解下印绶,辞去官职,回到家中,枣强县的士大夫和百姓都觉得十分惋惜。后来,卒于崇祯十年(1637)五月初八日,享年79岁。
  钟羽正(1554~1637),字淑濂,号龙渊,山东省青州市邵庄镇钟家庄人。自幼勤奋好学,10岁能写文章,极有文才。在青州府学读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万历八年(1580)进士及第,曾先后在明神宗、光宗、熹宗、思宗殿下为臣,是明朝四大名臣之一。其人铮骨钢肠,不媚上,清正廉洁,曾屡遭贬谪,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三起三伏的四朝元老。司空,是古代官职名称,元以后废,仍习惯以大司空之衔尊称工部尚书,著有《崇雅堂集》、《青州府志》诸书。在石岩去世后,钟羽正亲自撰写了《文林郎枣强县知县衡麓石公墓志铭》,该墓志铭在顺治十五年(1658,戊戌年)刊印的《崇雅堂集》中仅存于目录,而正式文稿中未见其篇。但在《崇雅堂集》卷之二中有一篇题为《拟〈游猎篇〉,赠石枣强》专门写给石岩的七言古诗,特录于此,以飨读者。全诗如下:“偶有客言:遇石君郊外,方驰马逐免,意甚得也,感而赋之。君不见石枣强少年,磊落工文章。黄金殿前奏词赋,一日声名动帝乡。州县徒劳不足理,飘然解绶归闾里。宁甘寂莫老英雄,倾身为结豪侠士。银鞍白马绣裲裆,赤羽雕弧两映光。左顾韩卢右海鹘,风驰蹀躞上南冈。南冈狐免多潜迹,鹰攫犬搏相腾掷。凭陵大叫野云横,平楚苍茫秋草白。饿鸱弦响落长空,鼻头出火耳生风。下马割鲜啸匹侣,沥血淋漓入酒红。归来日暮青楼道,锦帐华衾耐醉倒。探钩对博夜沉沉,妙舞清歌月皓皓。人生适意在当年,身后虚名亦枉然。笑杀草玄庐里客,终朝寂寞对残编。去岁初防海上贼,将军相视犹敌国。欲分一剑静妖氛,掉头不应强不得。石君石君何太豪,眼前万事如鸿毛。丈夫有日须遭际,且看射雉向东皋。”
  对于石岩的事迹,地方典籍都略有记载,尤其是光绪《益都县图志》的记载最简单:“石岩,万历十四年丙戌,字伯瞻,枣强县知县”;乾隆《枣强县志》的记载是:“石岩,(万历)十六年任,益都进士,精明强干,发摘如神,不假刑威,里书(明代州县地方负责登记土地面积、四至等情的书吏,属于义务性职役。里书又称册书、扇书,每里设一人,掌册籍书算,按户登载应征服役的数额)自首诡地三百余顷,听讼片言立折,虽积胥不能一售其奸(用来推行他的奸计),枉被弹章(指弹劾官吏的奏章),士民惜之”;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卷五百三十八·石姓部列传三》转《枣强县志》:“(石)岩,益都人。万历十六年,由进士任枣强,精明挥霍,发奸摘伏(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如神,后枉被弹章,削籍(削籍的处罚是很严重的,古代官员如果因为犯事被处罚,革职,只是革去现有职务,让你赋闲在家,再还是有重新起用的可能,处罚类似于现在的留党察看,而削籍,则意味着除名,因为做官的都是有官名册的,削籍就是将你从官名册中除名,意味着永不录用了,类似于现在的开除党籍)”。另据《益都县图志·古迹志》记载,石岩墓在青州市驼山的北麓。
  【注释】①发奸擿伏(fā jiān zhāi fú),一般作发奸摘伏,意思是揭露隐蔽的坏人坏事。
  -
  附录
  文林郎枣强县知县衡麓石公墓志铭
  钟羽正(青州)
  吾乡语豪放者,必曰石衡麓公。公讳岩,字伯瞻,别号衡麓,世为青之益都人。高祖铭,成化戊子经魁,仕至河间府通判。生存仁,正德癸酉举人,仕至宝丰县知县。生琚,嘉靖甲午亚元,不仕,卒。即公之大父也。公父继节,嘉靖乙卯与弟继芳同举于乡,仕至汝宁府同知。自高曾来,家世显达,诸父群从,往往至大官,青人称为“万石君”云。
  公自少时天资颖锐,意气挥霍,有狭小寰宇笼罩人群之志。文词隽朗,下笔数千言立就。视青紫功名土苴耳。历试文场,辄冠多士。万历壬午举于乡,丙戍成进士。交天下豪英,飞扬技苑,无所逊诎,欲唾手遨游金马,嘲笑公卿,凌轢(líng lì,意思是欺凌毁损)权贵,东方青莲蔑如也。无何绾墨绶亲簿书,非其好矣。然精神强干,见事风生。析疑狱,除奸盗,老吏宿猾,无能肆其欺者。公余退食,酣歌达旦,日中不出。吏叩阁请事,叱去之。乃翁以甔甀(dān zhuì,瓦瓶)吸神浆,奈何以俗事溷(hùn)我?謑髁(xǐ kē,意思为不正貌)任诞,远近骇而传之。黠吏豪民,蜚语巧诋,上官以法紏(tǒu)之,脱进贤投地,曰:“此区区者,笼我耶?”飘然解绶归矣。归则跪谢太夫人:“痴儿不了官事,负母慈诲”。母曰:“子休矣,尔家世清白,幸非以赂败。以狂罢官,非不肖也。子休矣。”欣然日益纵酒自豪,姻友相过,欢饮道故。壶觞倾倒,履舃交错(lǚ xì jiāo cuò,形容男女杂坐不拘礼节之态)。呼淳于小子,恨不见吾耳。以天地为户牗,八方为闥宇(kǔn yǔ,是指京城之内),击唾壶,歌老骥,兴发则乘快马,从少年数十骑。牵鋂盧(méi lú),驾俊鹘(jùn hú,意思是矫健之鹘),猎兔雉淄峱间。耳后生风,鼻头出火,倦则饮血烹鲜,不知身世之有无也。视轩冕如羁靮(jī dí),则不知天地间何乐可以逾此也。垂八袠而矍铄,自好意气不减盛年,客夏微不豫,而奄忽以殁。呜呼!若衡麓公者,于世可以无憾也已。古人云:五石之瓠(hù),坚而无用,因而捐之,拙于用大也。嗟乎!石公以彼其才,令得逢景运,际风雷,为国家任大事,披艰扫秽,盪海夷岳,何不可为?而卓犖(zhuó luò)不平之气无所发泄。曲蘖(qǔ niè,幼芽屈曲)田猎之间,亦可惜矣,此非过誉也。厐统、蒋琬,绾符一邑,皆以沉湎废事,及大用之,卒以建功立业蔚然。信非百里才,使一青见弃,能垂竹帛乎?石公大樽而浮江湖,逌然(yōu rán)自得,何言遇与不遇哉?
  公生于嘉靖三十八年二月初十日,卒于崇祯十年五月初八日,春秋七十有九。娶来氏县廪生作轩来公应奇女,男一,之鼎,县庠生,娶寿光县太保、谥“文和”、古直刘公曾孙,府庠生,祗所衣女,卒。继娶黄氏,女一,适山西省清源县知县、友鹤王公恒豫男,县增生,从朱卒。孙男二,适娶寿光县、浙江宁波府经历司经历、仰嘿张公熺女,迈府庠生;娶临朐县庠生叔坚冯公琬女,卒。继娶府庠生伯荩耿公忠女,孙女二,一适山西清源县知县、友鹤王公恒豫孙,庠生经,一适徽州府知府、海庄周公滋曾孙之墀。曾孙一,尚幼,迈出。将以崇祯十二年十二月初二日,归窆(biǎn,本意是把死者的棺材放进墓穴。又引申为埋葬、墓穴等义)驼山北麓先兆之侧。因而为之铭。          铭曰:
  蕳(jiān,兰)兮蕳兮,磊落坦夷。无羡无歆,何虑何为?以酒为乡,以猎为嬉。呜呼石公,何不上大人之赋、奏清平之词,以结人主之知?何不作酒德之颂、写巨源之书,次露胸中之奇?学窥二酉,而无一字之遗;智彻九流,而无一艺之持。以八荒为薮泽,以万有为狌狸(shēng lí),以斗衡为杯杓,与天驷而驱驰,其意岂不曰:身既隐矣,焉用文之?独怡情寥泬之域,与冲漠(chōnɡ mò,虚寂恬静)而为期。生也如斯,没也如斯。天之逸民,无得而訾。我志我铭,覙缕嗟咨。公也闻之,宁不我嗤。(特别说明:本文在点校过程中,得到崔永胜老师的大力帮助,特此鸣谢!)
  -
  【纪实文学】
  梦想,为了大地的丰收
  ——访潍坊祥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立刚
  郄杰堂(昌乐)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祖祖辈辈都是庄户人,我对农业有感情。”
  “搞农业不但有出息,还会大有作为。”
  “美好生活离不开农业,现代农业离不开科学。科学能让土地生金。”
  ……
  在一个春雨潇潇的上午,笔者与王立刚相约来到方山路一家茶舍交谈,不时被王立刚的一句句从内心深处迸发出的话语吸引着、打动着、感染着。原本说好了两人要进行一场不被打扰的相谈,却事与愿违,他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竟然接了数个电话,电话的另一端要么是农资客户,要么是有问题咨询的农民朋友,通话内容全部围绕一个“农”字。于是,一缕缕思绪,仿佛跟随着他的言语和梦想飞到了田野,满眼都是生机勃发和丰收的景象,都是诗与远方。
  农村娃怀揣农业梦
  首阳山下的东山王村,就本文的主人公王立刚而言既是出生地,也是生长地,土地、庄稼、粮食……这一切一切,皆为他自幼对于世界最多的了解和认知。“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庄户人,我对农业有着特别的感情,黄土地是我永远的依恋。”1995年,他初中毕业后,父母帮他报考了县第三职业中专学校,那时,他对于农业的了解仅限于自己的简单认知。当他踏入这所学校后,他通过学习,才从真正意义上了解农业,对于现代农业充满美好的憧憬,在心底里收藏着了一个梦想:黄土生金。
  现实是残酷的。怀揣黄土成金、农业强国梦想的王立刚不得不暂时服从于命运的安排,走向了与很多年轻人类似的人生道路:外出打工。他来到北京一家黑色金属公司看机器,伴随冰冷的金属世界和隆隆的机器声,一干就是两年半。他彷徨过,纠结过,一遍又一遍的问自己:我的金色农业梦还要不要去实现?
  机会总是给有情怀、有抱负的人留着。一次偶然的机会,让王立刚成为了京城里中农福园生物工程公司的一员。起初,在肥料生产车间里当工人。尽管干的是最底层工作,但他很满足,因为他终于进入了农业领域。一次,公司组织职工到中科院下属的菌种研发中心参观,他有机会在显微镜下看到一小杯玻璃瓶里活跃着几十种有益菌,各式各样,可别小看这些微小的“家伙”,它们分别对于土壤改良有着不同的作用,感到很震撼。这更坚定了他与农业不离不弃的决心。边干边学,视野大大开阔,一晃就是6年。
  2006年,有朋友介绍他来到秦皇岛天宁化工公司上班。这是一家以生产复合肥为主的现代化企业。由于他对于肥料经验、知识的拥有,被安排入职市场营销部门干业务员。期间有幸到北京大兴区设施农业产业园参观过,他望着一排排高标准果蔬温室,看见农作物一概依靠机质种植的现代模式,生产的农产品不仅环保,而且口感好、品相好,不觉大开眼界。
  就这样,在肥料市场上打拼了3年的他,看到了市场上真实和潜在的需求,看到了农业的近远期发展空间,更看到了作为一个“农业迷”“梦中人”的努力方向。
  他没有放过任何可以学习的机会,从书本上学,向专家和技术员学,在实践中边学边悟……9年下来,他早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初出茅庐、羽毛未干的农业中专生。12年“北漂”生涯,9年干农、学农经历,掌握的农业知识虽然不敢自夸学富五车,倒也可以说是怀揣满满。于是,一个梦一次又一次被点燃、被放飞。
  这个梦还是在王立刚心底里深藏已久的现代农业、黄土生金之梦。梦,一旦被丰厚知识和宽阔视野助燃和托起,便如影相随、绚丽多姿……
  以梦为马,奔走在通往乡村的路上
  长期身在异地的王立刚对于家乡有着特殊的情感,不仅仅因为这里是他的故土,更因为声名在外的农业。正是他酷爱的行业姓“农”,才特别地因为来自农业名潍坊而倍感兴奋和骄傲。
  然而作为来自农业名市的“农业人”,一次探家时的偶遇,竟让彻夜难眠,从此改变了人生的轨迹。
  那是2013年初夏的一天,他陪伴娇妻回娘家,妻子的三叔没顾得跟他拉几句家常,急匆匆的一把拉上他去了自家种的四亩姜地。“快看看啊,这是咋啦!”三叔急得满脸皮肉绷紧,话语无伦次。
  王立刚蹲下身子,看见一颗颗大姜的“脖子”呈现黑色,断定是得了姜瘟,如不及时救治,将会面临绝产的窘境。凭他这些年的经验,他告诉三叔,姜瘟的原因有二:一是种植时不小心将姜种外皮划破,传染上了有害菌;二是下种前的姜地未作害虫处理,致使有害菌泛滥。他立即开出了“药方”:用菌液浇根。他了解到农科部门新研发了一种专治姜瘟的菌液。三叔按照他的招数,先用管子插到地里,把菌液灌下,过后再通过菌液随水漫灌两次。
  药方很管用。不久,四亩大姜的“烂脖子”症状基本消退。秋天,仍获得11000斤/亩的好收成。那年,大姜的市场价为1.5元/斤,也就说,三叔的四亩大姜共获毛收入6.6万元。
  这件事促使王立刚刻意在家乡走走、看看。在他看到家乡的农业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还有很多农民的农业知识匮乏,致使土地不给力,农业收益低的问题。比如,眼瞅着土地招了“白霜”“绿霜”,不知道原因在哪里?发现植物被病菌感染,却无计可施,等等。一个念头在他脑海里萌发:回到家乡,传播农业技术,让家乡的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2012年,他告别了舒适的城市生活,坐上了回家的列车。亲人到火车站接他,发现随身携带的物品基本全是农科书籍。“北漂”十几载,他被“感染”成了一位“农业迷”“书呆子”。
  事有凑巧。县内有一家运作了几年的职业农民讲习所招聘讲师,他凭着自己在外学到的真本事一路过关,走马上任。继而,又兼职当地绿领职业农民培训学校讲师。从此,跑乡村讲课,为农民解疑释难,一旦夜幕降临,别人休息他忙碌。妻子打趣地说他:他啊,不是在农村讲课,就是在去往农村的路上。一天讲三场,讲完一场换一个村,已是家常便饭。从那时起,他每年讲课200多场,每场不低于45分钟,一堂课听课农民最多时达150余人,很多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为王老师。
  “在讲课过程中,我也遇到过知识储备不足所带来的尴尬。”王立刚说,“有一次在高崖库区西寺后村讲课,一位农民问我:硫酸钾、氯化钾、硝酸钾、碳酸钾等都是钾肥,为什么价格相差很远?它们的肥效各有什么不同?我被问住了,急得脸红脖子粗。”他深知,打铁还需功夫硬。要想成为一位真正的农业专家,就必须不断地学习,终身给自己“充电”。他先后报考了青岛农业大学农业班、中国海洋大学企业管理班、北京MBA班,于2021年参加成人高考取得了本科学历。十几年来,他除了讲课就是学习,每年的学习时间不少于两个月,光学习费用就超过30万元。
  在当好讲师的同时,他还不时被请去当“庄稼医生”。一次,他接到库区北段村农场负责人王经理的电话,说他村种植的60多亩芋头因犯重茬,芋头苗子都“耷拉头”了。他赶过去一看,一时拿不出解决方案。他便一个电话打给青岛农业大学的刘教授求援。按照刘教授给出了方案,终于保住了苗子,到秋后尽管减产,但总算没有绝产。在以后的芋头种植中,他们按照刘教授提出的方案操作,芋头生产从此告别“重茬”之困。
  “农民的现实需求,就是我的工作目标。”这已经成为王立刚的座右铭。但话好说,做起来着实得难。2018年夏天,王立刚接到来自红河镇小阿陀村农民高福军的电话,说他家6亩姜地里出现大量的“姜死”现象。本来,他从城里赶过去不过70里路程,但由于通往村子的必经之上的一座大桥被洪水冲垮,她只好绕道马宋,多行了30里路。更倒霉的是还有要双脚踩着泥泞步行5里路。他来到地头细细观察,断定“姜死”的原因在于排涝不及时所致,需要立即排涝。他又给一位有抽水机的朋友打电话请求支援……回到安在县城的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妻子出门打起手电一照,他的车子早已成了“泥猴”,人也活脱“泥猴”一个。令他欣喜的是,高家的这6亩大姜再秋天,仍获得了8000余斤/亩的收成。
  生产+研发,营造“新壤”不再是梦
  王立刚在走进农田过程中,让让最为感慨的是土壤问题。土壤是农作物赖以生长的最基本条件,滥用化肥不行,没有好化肥也不行。他在做好农技传授的同时,决定在肥料研发和生产上闯一闯,把变坏的土壤做修复处理,“旧壤”变“新壤”,实现更大的人生梦想。2013年,县内一家名为潍坊祥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转让,她咬咬牙接盘了,专注于研发和生产提供土壤修复与作物营养的微生物肥料。他把“北漂”是积累的全部积蓄拿了出来,又把仅有的一处住房作抵押贷款,然后东借西取,终于凑足400百万元,对公司设备进行了大刀阔斧,产品定位为液体微生物肥,取名“新壤”。2014年,热衷农业技术的他,组织公司技术力量联合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研发出具有土壤修复功能的水肥一体化功能肥,他把这种肥料取名为“新壤”,并注册了商标。“新壤”肥料上市以后,凭借良好的品质,深受市场欢迎,每年销量达到6万余吨。2019年,与山东福乐多肥业公司合作,推出颗粒水溶肥投放市场。肥料不仅可以撒施,还可以追施、冲施、滴施,深受客户欢迎。
  肥料生产技术光靠借用远远不够,必须有自己的专利方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他先后与青岛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研究所等科研单位、院校联合研发,研发获取西瓜防裂剂、肥料烘干机、搅拌机等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9项,注册“新壤”“星火祥源”“甲胜富”等商标6个。,2022年,王立刚所经营的公司肥料年产量达到15000吨,实现年销售收入2300万元。
  生产“新壤”,改造“旧壤”,瞅准了农业生产中存在因过度施肥导致土壤酸化、板结的症结所在发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他的思想更开阔,胆子更大,在为“新壤”产出效益最大化上扬帆远航。他与2014年牵头成立了昌乐县专业合作社,2014年又牵头成立了昌乐县生之道瓜菜种植合作社,他的包袱拥有了更多的施展平台。
  在做客户和农民朋友交流时,他感觉在当地的南瓜生产,无论是种植规模、产品品质,还是在经济效益上,都已比肩传统种植的昌乐西瓜,但在品牌和声誉上黯然失色,不可相提并论。这让他敏锐地意识到做昌乐南瓜品牌将是自己创业的又一切入点。2021年,他依托自己的公司和自己领头成立的合作社,采取统一供给种苗、统一提供肥料、全程技术指导和保护价收购的模式,组织合作社社员种植南瓜4600余亩,主打惠和南瓜、麻籽南瓜两个品种,统一注册了“新壤王子”商标。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做的南瓜品牌溢价效应初显。如今,“新壤王子”南瓜以订单式种植销往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实现南瓜种植亩均收益2万多元,带动406户农户有了稳定收入,户均年增收8000余元。
  又一个“新壤”!
  不过这个“新壤”,是黄土地上生产出的农产品的金牌名字,与肥料“新壤”相生相伴,并驾齐驱,在他深爱的黄土地上横空出世、金光闪闪。营造农业“新壤”的梦想,终于在王立刚的努力下,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王立刚深爱脚下的黄土地,深爱为之奋斗不止的金色农业,却常常忽略了家庭。这让他愧疚不已。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王立刚也是人间凡人、血肉之身,既不是精于“分身术”的孙行者,更不是拥有三头六臂的神童哪吒。他忘不了大儿子10周岁那年,父子俩早早约好在大儿子生日这天,一家人去潍坊富华游乐园好好玩一天。但就在生日到来的前一天,王立光接到山西运城一家客户的电话,请他去商讨合作事宜,要马上去。他不得不与幼稚天真的儿子失约,含泪踏上了去往山西的路程。
  其实,如此愧对家人的事情,这些年就向来以事业为重的王立刚而言,何止做了一件两件。
  “真的对不起家人!”他王立刚在说这句话时,满脸愧疚。
  星光不负赶路人。随着王立刚金色农业梦想的落地生根,一个个荣耀接踵而至,这是对于一位昔日农村娃、现代“农业迷”“农业通”辛勤付出的最大肯定,最大褒奖。2017年,被潍坊市人社局授予第四届创业大赛三等奖;2018年,被潍坊市总工会授予“富民兴路劳动奖章”和“工友创业优秀个人”称号。2020年,被潍坊创业大学聘为“两个一千”创业培训提升创业导师;连续担任昌乐县第十一届、十二届政协委员;担任昌乐县工商联合会常委……
  随着一个个梦化作美好现实,他依然走在追梦的路上。
  回顾这几年匆匆走过的路,王立刚不无感慨地说,有一首歌最能代表他的心,他的梦,不过他改了几个词:“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历尽艰辛矢志不改,豪情满怀不言愁。绿色田野心血浇灌,搏击潮头显身手,显身手。为了农民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峥嵘岁月,何惧风流!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坊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