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08-13 17:21
鄌郚总编

《巨洋水》微刊第145期


  《巨洋水》微刊第145期

  【卷首语】
  巨洋文化的春天
  郇志侠(青州)
  巨洋水是山东省中部的一条重要河流,又作巨蔑水、巨昩水、洱水、渳河、具水、瀰水,也就是现在的弥河。源出临朐县沂山西麓,北流经临朐县东,又北经青州市东,又东北流经寿光县界,东北入海。全长206公里,流域面积3847.5平方公里,是临朐、青州、寿光三地名符其实的“母亲河”。巨洋水流域内土地肥沃,人烟稠密,历代文化遗存丰厚,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是东夷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巨洋水流域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自古就出了大批圣人。大隐士许由、巢父、兵圣蚩尤、人文始祖颛顼(zhuān xū)、殷人始祖帝喾(kù)、字圣仓颉(xié)、圣人帝丹朱、秦朝之祖伯益、崇圣逄伯陵氏、武圣姜太公,他们或生于斯,或生活于斯;后世的国家栋梁、宰相级著名人物有:春秋时期,桓公国相管仲食邑于骈城(今临朐城)。战国时期,孟子在南阳河畔“雪宫”传播儒家思想二十余年。战国朐剧(弥水)人,稷下先生鲁连子,西汉名臣公孙弘,十六国时期的王猛,宋朝“连中三元”的宰相王曾,明朝的状元马愉、赵秉忠,词曲大师冯惟敏等众多历史名贤,都生长在巨洋水河畔;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北魏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代地理学家于钦《齐乘》等都是诞生在巨洋水流域的文化精华,在全国久负盛誉。
  巨洋水源远流长,其流域内物产丰饶,人文繁盛。弥河银瓜以其优异的品质闻名于世,在清朝乾隆年间,就被列为进奉皇帝的“贡品”;如今现代化的农业王国、绿色菜都更让世人惊叹不已。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巨洋水流域出土大量古文化遗迹。弥河两岸有大量龙山文化时期及先秦三代的古城遗址、古台遗址、古墓遗址及出土古迹遗址等。如:今寿光的“边线王古城遗址”、“纪台古城遗址”、“过宋台(今称呙宋台)遗址”。今青州的“凤凰台(臧台)古城遗址”、方台(今方台村)古城遗址、口埠东古台、戴楼古墓群、马家庄古墓、苏埠屯夏商古墓群、箕山(香山)汉墓等。今临朐县的西朱封村古城遗址、城头村杜家庄古城遗址,庙山村遗址等。今天,挖掘、研究这些历史,对于传承传统文化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巨洋文化学会适时应运而生,为青州、临朐、寿光、昌乐、滨海开发区五县(市、区)文友提供了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和施展才华的舞台。我们要感恩巨洋水故乡,和全国人民一道,紧紧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以“建设书香世家,赓续华夏文脉”为使命,坚持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弘扬社会正能量,全力推动传统文化的新崛起,不负韶华、不负期许,为建设和谐社会和幸福家园不懈努力。
  我们坚信,《巨洋文化》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青州东夷文化标志园
  【本期导读】
  【志铭】
  海岱青州历世志   刘沂生(青州)
  【史海钩沉
  表海楼与欧阳修的羁旅乡愁 (古青)
  【文化长廊】
  百家姓氏及图腾简说连载(之四)
  马姓渊源         曹光炬(青州)
  【阅读与欣赏】
  安致远著作微瑕   林长青(寿光)
  【散文】
  荷塘情          刘正齐(青州)
  【会员风采】
  隋顺令:   一份报纸伴“夕阳”   他与日报情谊长杨晓涵(《寿光日报》社记者)
  青州云门山
  【志铭】
  海岱青州历世志
  刘沂生(青州)
  三山叠翠连天碧,二水盘桓润沃田。当年曾是显赫地,名冠九州令人羡。
  知否?禹分九州我为首,迤逦发展五千年。及周朝,子牙封齐,初都营丘,乃今之藏台。立誓长沙水,奠基表海楼。至東晋末叶,南燕国雄起,定都我域广固城。及宋朝,神宗临御,范仲青州东夷文化广场     淹知青州,令青州大振。经济为楷模,文化更灿烂。赢得后人肯折腰,三贤祠里拜圣贤。逮至明初,仍为山东布政司次所。数千年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人人羡之。
  日落星移,陵谷巨变,青州大地换新天。抗战胜利后,华东局与昌潍专薯,都曾驻守这方宝地。
  壮哉,建国后,农业平稳耕耘,工业突飞发展。火柴厂、卷烟厂,起步最早;阀门厂、化肥厂、水泵厂、元件厂、铝箔纸厂、工程机厂,星罗棋布,竞相投产。冲出齐鲁,举国领衔。工业成重镇,地方为富邦。跨越世纪,时来运转。文化青州,又有改观。立胜执青州,孤胆闯险关。开拓除弊,一马当先。庶民得福矣,荣升百强县。华夏誉盛,齐鲁名满。令人自豪,昂首人前。
  信夫?天不灭秦秦自灭,人不亡我自亡之。上世纪九十年代,改制风骤起。工厂连连倒闭,工人纷纷下岗。国营企业,一夜变黄粱。坑了国家,肥了个人,堪称悲剧一场。泱泱大国,尽皆如此;小小青州,岂能幸免?
  堂堂国都,沦落为寻常市县。回顾历史,令人感叹。位居东夷文化地,山明水秀多粮川。几经起伏度尘世,数度辉煌化炊烟。待何时,祥瑞再生,盛景复现。重振青州展宏图,再奏凯歌靓人寰,天下俱欢颜。
  
  【史海钩沉】
  表海楼与欧阳修的羁旅乡愁
  (古青)
  表海楼,又名表海亭,始建于唐代,为纪念姜太公治齐之功而修建。宋代的表海楼声名远播,许多名人为之留下了不少诗篇。现重建后的表海楼位于衡王府路以东、南阳河北岸、偕园东临,是宋代仿古阁楼式建筑。登楼可春来聆风,夏来听雨,秋来观云,冬来望雪,触目皆是繁华。
  南阳河在范公亭公园处转弯东向,在东阳城和南阳城之间穿过,两岸堞城耸峙,亭台罗列,河水悠悠,气象万千。于钦《齐乘》云“抱城如偃月”,即指此段河水。偃月,即新月,半弦月,弯月。南阳河如偃月,怀抱古城。如在清幽的月光下观赏,多美的图景。
  这一段河畔,古迹遗踪星罗棋布,如七级寺、南楼、雪宫、偕园、万年桥、软绿园等等,而表海亭最负盛名。
  表海楼,又名表海亭,故址在万年桥北,不知创自何代。据地方志记载,宋代最为兴盛,为当时全国四大名楼之一,与黄鹤楼、岳阳楼、颧雀楼齐名,登楼游览的达官贵人络绎不绝。经宋金战乱,一度圮废,惟存古台。明朝的地方官又多次重修,知府李昂别建于北关西侧,但明末清初又毁于战火。进入新世纪,时逢盛世,人民政府正在筹划重新建设。
  表海楼,名字来源于《左传》“世胙太师,以表东海”。商周之际,姜太公辅佐周王灭掉商纣王,功勋盖世,被封为齐候,建都营丘,坐镇海岱。周王对姜太公十分信任,授权:“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五伯,实得征之。”而且要求世世代代都要祭祀姜太公,表彰他的功德。
  游客常常发问:齐国都城是临淄,为何表海楼建在青州?道理很简单:西晋末年,全国战乱,带兵将领曹嶷攻陷临淄城,占领青州;他看到临淄城池四周平旷,无险可守,就另筑广固城,把青州、齐郡、临淄县三级政府都迁进城里;从此,今天的青州城便取代了临淄的政治地位,对齐国先贤的纪念建筑也在青州延续下来。自隋唐以降,青州古城不仅建有表彰姜太公功勋的表海楼,还有祭祀姜尚的太公庙,有齐宣王接见孟子的雪宫,有孟尝君豢养食客的淘米涧等等。
  宋代的表海楼声名远播,许多名人总要留下诗篇。范仲淹诗曰:
  一带林峦秀复奇,每来凭槛即舒眉。
  好山深会诗人意,留得夕阳无限时。
  范仲淹忧乐关天下,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因此,青州的山水如此美好,每次登临观览,总是喜上眉梢;好山好水与诗人灵犀相通,夕阳也不忍匆匆离去。
  但是,欧阳修登上表海楼,心情却大不一样。看他的诗作:
  望海高亭古堞间,独凭危槛俯人寰。
  苦寒冰合双流水,欲雪云垂四面山。
  髀肉已消嗟病骨,村醪犹可慰愁颜。
  颖田二顷嗟芜没,安得柴车自驾还。
  苍凉的高亭古碟,寂寞的独凭危栏,冰合流水,雪云垂山;暮年的诗人叹息髀肉已消,形销骨立,万念俱灰,借酒消愁;不忍登高望远,望故乡渺渺,归意难收;家乡二顷田园是否荒芜,何时才能自驾柴车回到故里?
  羁旅乡愁,似乎是欧阳修知守青州的情感主旋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永丰县)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幼年丧父,在母亲的督促教诲下刻苦读书。24岁时考中进士,此后先后在中央和地方任职,官拜龙图阁直学士、河北转运史等。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大力支持,积极参与,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新政”失败,参与者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在滁州,欧阳修的思想情感开始发生巨大变化。曾写有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文中,他自号“醉翁”,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时,他只有40岁,却已流露出了倦于官场,钟情山水的思想倾向。
  王爱华国画作品
  公元1068年,欧阳修已经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以兵部尚书知青州,充京东东路安抚使。欧阳修在青州为官不到三年时间,却留下了千年美名,在青州他为政宽简,一年后,政治清明,两年之后“年时丰稔,盗讼稀少”。在青州古城南门阜财门附近,建有一座欧阳修纪念馆,是古城里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欧阳修纪念馆主要介绍欧阳修的生平成就,以及其在青州为官的历史。
  此后,欧阳修虽又多次担任要职,但主要志向已转向新文风。他力摈当时流行的“四六骈文”的弊端,继承韩愈、柳宗元开创的古文传统,领导了著名的“诗文革新”运动,成了公认的文坛领袖。他发现、选拔了苏轼、王安石、曾巩等一大批文学人才,为繁荣中国古代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欧阳修60岁时,因在皇帝丧期内穿紫衣而被革职,被贬亳州。第二年,转兵部尚书知青州。这时,屡遭贬谪的欧阳修心灰意懒,决计退居山林,洁身自好,接连三次上书,坚辞不就。皇帝六次下诏,催促赴任。王安石在替皇帝拟草的诏书中劝说道:“青州是海岱名都,曾是姜太公的封地,又是安抚京东路的军事重镇,只有你这样的国家元勋才能担当此任。”不知欧阳修是拗不过朝廷,还是被青州的地望所吸引,他最终到青州上任。
  虽然老想归乡隐居,但欧阳修终究是朝廷命臣,对政务还是不敢怠慢。到青州后,他奉行“宽简而不扰”的施政方针,刚刚三五天,官府事情已减去一半。两个月后,“官府如僧舍”。两年后,出现了“年时丰稔,盗讼稀少”的景象。
  当然,欧阳修的“宽简而治”,并不是无所作为、废驰政事,而是不扰民,不滋事,不苛急,不繁琐。归根结底,还是自己为政不求政绩,不求声誉,单求与民方便,休养生息。
  欧阳修对政事删繁就简之后,更多的时间用于寄情山水,赋写诗文。他在府衙边建了一个“山斋”,作为静养之处。当然,他也经常外出观赏青州的美丽风光。一次,他料理完公事,来到东郊的水磨亭子,吟诗一首:
  多病山斋厌郁蒸,经时久不到东城。
  新荷出水双飞鹭,乔木成荫百啭莺。
  载酒未妨佳客醉,凭轩仍见老农耕。
  使君自有林泉趣,不用丝篁乱水声。
  久病厌倦,出城郊游,看到春光明媚,万象更新,不觉心情舒畅;新荷出水,飞鹭成双,乔木成荫,莺歌鸣转,美景目不暇接;与好友对饮几杯,微醉后欣赏山林野趣,小桥流水,农家乐事,确实自有一番情趣。欧阳修还有一首《春晴书事》:
  莫笑青州太守顽,三齐人物旧安闲。
  晴明风日家家柳,高下楼台处处山。
  嘉客但当倾美酒,青春终不换颓颜。
  惟惭未报君恩了,昨日卢公衣锦还。
  表海楼附近有南楼,“南楼夜雨”是青州八景之一,当时这里四面白杨参天,风吹叶动,势若雨声,夜深人静,尤觉清晰,游子离客,羁旅他乡,常常到此寄托千里幽思之情怀。欧阳修也写有《留题南楼》诗二首:
  (一)
  偷得青州一岁闲,四时终日对潺湲。
  须知我是爱山者,无一诗中不说山。
  (二)
  醉翁到处不曾醒,问向青州作么生?
  公退留宾夸酒美,睡余倚枕看山横。
  欧阳修喜爱青州的美景,醉意青州的山水,但是年老体衰,仕途坎坷,归隐的念头挥之不去,时时萦绕心头。当朝廷调任他去太原府时,他深感自己体力不支,坚辞不就。就在此时,他写下了著名文章《泷冈阡表》悼念养育自己的父母,并用青州盛产的大青石,刻成一丈余高的石碑,运回江西老家,置于父母的墓前。
  
  【文化长廊】
  百家姓氏及图腾简说连载(之四)
  马姓渊源
  曹光炬(青州)
  马姓是中国第十四姓,总人口约为一千五百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八。
  图腾简介
  姓氏来自图腾,图腾乃上古先人之崇拜物,后被帝王、酋长等上人赐为姓,也是历代后人遇事求佑的保护神,富贵人家均供之(图腾一词来自北美印第安意思是最亲近的人)。
  马姓是古代以养马牧马为职业的氏族的族称,所以以龙马为 图腾。在古代身长八尺之马称为龙马。马姓始祖为马服君。
  马姓起源
  马姓起源有六:
  一、由“马服”氏改变而来。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以善于用兵著称,因战功卓著,赵惠文王将其封于马服,称“马服君”。其子孙遂以称“马服”为姓,后改单姓“马”。汉武帝时期,其后代迁至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
  二、据《姓氏考略》记载,西域古有“马”姓,后西域有姓“马”者入内地,即以“马”为姓。
  三、据《姓氏考略》载,元代礼部尚书月乃和,因祖父曾任金代的马步指挥使,而改姓“马”,名祖常。
  四、回族中马姓这么多,主要与阿拉伯、波斯人名的音译,特别是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音译有关,因为马与穆谐音,所以明代许多著述中都将穆罕默德译作马哈麻。
  五、出自清代,满族人中的马佳氏,改姓为马。在我国东北聚集着许多满族马姓,努尔哈赤建立金国后,在八旗中就有许多满族马姓。
  六、出自他姓改马姓。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
  姓繁衍变迁
  马姓发源于今河北邯郸一带。战国末,马姓人有迁居今陕西咸阳者,并最终使今陕西兴平东北成为马姓人发展繁衍的中心。两汉至南北朝时,马姓人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甘肃、江苏、浙江等地,并大举西迁到今西北地区,后又东迁到黄淮地区。唐末,有原籍今河南的马姓人入今福建。五代十国,徐州鄢陵(今河南许昌市鄢陵县)人马殷从军作战,建立楚国,地括今湖南省全境、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分及广东、贵州两省的部分地区,使马姓人得以分布于这些地区。宋以后,今福建、广东一带的马姓人逐渐增多。清代,马姓人有移居台湾,乃至远徙东南亚及欧美者。
  马姓历代名人与故事
  马姓历代名人有:东汉名将马武,伏波将军马援,三国名将马超,宋代画家马远,元曲大家马致远,明代航海家马欢,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回民支队司令马本斋,西北军阀马步芳、马鸿逵,京剧名家马连良等。
  马姓远祖及其传说
  蜚廉次子名季胜,为赵姓始祖。季胜生孟增,孟增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因祖父孟增的功德而成为周穆王的亲信随臣。造父与周穆王年龄相差无几,并且都喜欢收养天下名马,擅长狩猎。穆王于是封造父为御马官,专管天子车舆。
  一日,造父游潼关,得骏马六匹,始知潼关东南山中的桃林产名马。当时,周天子车乘为八匹马,急需品种优良、毛色纯而无杂的名马。造父得六匹名马,有心献于周穆王,但还差两匹;有心留为已用,又深感不妥,为此他犹豫不决。后来,造父奏明穆王.决定亲入桃林,再寻良马,配为八匹后,献于穆王。穆王见已有的六匹良马,确为天下少有,于是催促造父王快入桃林,寻访良马。
  《史记·赵世家·正义》说,桃林“广阔三百里”,树木参天遮天蔽日,在其中捕获良驹,决非易事。造父想到穆王急切的神情,发誓一定要访得良马。他深入桃林,风餐露宿,入蟒洞,闯虎穴,过沼泽,跃溪涧,爬林川,下沟谷。功夫不负有心人,造父终于获得良马二匹,与原六匹马合为二乘上献穆王。穆王欣喜万分,下令立即更换新舆,并赐造父亲捕的两匹良马名为“骅骝”、“騄耳”。
  周穆王自换新舆后,对造父更是宠爱有加,赐他与己同乘,两人常常同车出游。相传,一日,穆王又召造父同乘,出都城镐京 (今陕西西安西)纵马西行,不一会儿,就把随从甩得远远的,不见踪影。两人又乘兴加鞭,半日就来到西域,放眼望去,只见这儿山川壮丽,景色古朴,地广人稀,风景大异于关中,又见珍禽猛兽遍地,顿生狩猎之心。因为足下有千里马,他们不一会儿就捕得满车猎物。
  君臣二人流连忘返,待珍禽满车时,才发现天色已晚,无法辨认方向,于是决定寄住一宿。二人上车,任凭良马自行。良马识途,不到半个时辰,就将二人送到西域瑶池,并得到了西王母的热情款待。西王母与他们对饮美酒,共赏仙乐,同观仙舞,一时二人乐不思蜀,早已忘却归朝之事。
  一日,造父为穆王饲养千里马时,发现它们焦躁不安,乱踢狂鸣,料想会有变故,于是放出一匹,任其驰骋。转眼之间,这匹马领一队周侍卫来到瑶池。原来,这队侍卫已寻穆王多日,见了千里马,才知瑶池方位。“仙境一日,人世一年”,穆王和造父与王母同乐时,人间已多日。王国内因多日不见国君临朝,朝纲遂乱,酿成了徐偃王之乱。
  穆王听完侍从禀报,方知自己乐而忘归,险些失国,于是匆匆告别王母回朝。造父任舆驾,扬鞭催马,八匹良马如龙腾飞云,转眼驰回京城。穆王回朝之神速,令徐偃王防不胜防,乱了方寸,加之叛军中流传穆王乘八龙驾云而归,一夜之间,叛军逃亡近半数。第二天,穆王率大军攻打残军,大获全胜。
  造父为此立下了大功,周穆王封给他赵城,即今天山西洪赵县,赵氏因此以封国为姓,遂得赵姓,后来赵姓中又分出了马姓。造王下传六世至奄父,名公仲,为周宣王驾车,助“宣王中兴”,赵姓初兴。奄父之子叔带,又因在周宣王讨伐姜戎中,救驾有功,被任为执政,故“自叔带以下,赵家益兴”。
  赵奢是战国时赵国的宗室,他既是一位军事家,又是一位理财家,他整顿赵国的税收,使“民富而国库实”。他还统帅赵国在“阙与之战”中击败秦国,从而为赵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并因此军功被封为马服君,后马服去“服”字从而衍生出马姓,既是马姓的由来。
  
  明朝开国皇后马秀英:
  元末明初,宿县马氏出了一位光大门帽的女性,即明太祖的贤内助、皇后┄┄马秀英。
  马秀英 生于 1332年,比朱元璋小4 岁,安徽宿县人。祖上是当地有名的富户,到了父亲马公时,因其仗义好施,家业日衰。马公后因杀人避仇,逃往外地,后客死异乡。临行前把孤女托付给生死之交的朋友郭子兴,马秀英的母亲郑娼早在她出生不久就过世了。郭氏夫妇收马秀英为义女,悉心养育。马秀英虽没有倾国倾城貌却也端庄温柔,精明干练,善解人意,举止从容,深得郭氏夫妇的喜爱。
  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年),江淮流域发生了大规模的红巾军农民大起义。次年郭子兴率几千人在豪州起兵响应。不久,穷苦和尚朱元璋应征入伍,因作战勇猛,屡立奇功,颇得郭子兴赏识,于是将义女马秀英嫁给了他。此后,朱元璋职位不断提升,军中也对他另眼相看,称他“朱公子”,“元璋”这一大名也是那时才正式取的,这桩姻缘成为他日后发展的一个契机。
  郭子兴虽然器重朱元璋,但他性格暴躁,气量狭窄,在别人的挑唆下,也曾多次猜忌贬斥朱元璋。有一次甚至把他监禁起来,不准进食。马秀英从厨房偷了刚出炉的烧饼送去,途中恰好碰到养母张氏,情急之下把饼藏在怀中。谁知热饼贴身灼痛难忍,她禁不住泣不成声。张氏见她神色慌张,就追问起来,马氏只好说了实话,等解衣拿出饼时,只见胸口已烫红。张氏见状,立即命人给朱元璋送饭,并劝说丈夫释放了他。
  有一年因天下大旱,军中缺粮,马秀英总是把自已的干粮省下来,宁肯自已挨饿,也要让丈夫吃饱吃好。她还亲自掌管丈夫的文札。无论是军状文书,还是札记、随笔.她都整理得井井有条,给朱元璋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她还经常帮他出谋划策,一次,朱元璋率主力先行渡江,马夫人考虑到元军很可能尾随,于是自行将队伍分成两段,自己带领眷属后勤紧急过江,从而避免了一次重大损失。
  她多次告诫朱元璋,要得天下必先严明军纪,不可轻易杀人。战事紧张时,她就率领妾腾们彻夜缝制军鞋、筹办军备。一次元兵逼近江宁(南京 ),朱元璋率军迎敌,面临强敌压境、军事上处劣势的紧要关头,有的官员、百姓动摇了,准备逃跑,有的则窖藏金银、囤积粮食。马秀英则镇静自如,临危不乱,她把官中的金银布帛全部拿出犒劳将士,抚慰百姓,以稳定军心。
  朱元璋做皇帝后,封马秀英为皇后。他常回忆早年艰难岁月,把马皇后比作芜萎豆粥,津沱麦饭,称赞她可以和唐太宗的长孙皇后相媲美。马皇后听后总是诚恳地说:夫妇相保易,君臣相保难。陛下不忘与我贫贱时的日子,也希望能够牢记和群臣百姓过的苦日子。”朱元璋多次提出要寻访皇后的宗族亲戚封爵赏禄,都被她婉言谢绝了:“国家的爵禄是为德才兼备者设立的,不应私给外家。我家人未必皆良材,陛下开恩赏赐一些金帛,让他们生活充裕一些就足够了。若不论才能而乱授官职,只能像历代外戚一样,骄淫犯法而遭覆败,这是我所不愿的。”史家称明代“后妃居官中,不预一发之政,外戚循理谨度,无敢恃宠以病民汉唐以来所不及”。这和马皇后的表率作用是分不开的。
  洪武三年(1370年),诸将击败残元势力,俘献宋元以来的传国玉玺,举朝庆贺马皇后却说:“元朝有此国宝,还是灭亡了看来帝王应有自己的宝物”。朱元璋听后会心地说:“皇后说的是国家应以贤为宝”。”马皇后高兴地说:“陛下说的是,妾与陛下起自贫贱,常担心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愿陛下能得贤才辅佐,共治大业”。
  建国初,朱元璋为防止大臣功高震主以极其残酷的手段,株连屠杀大批功臣宿将。马皇后对此很不满。并设法保护臣僚规劝丈夫。一次,有人上书告参军郭景祥的儿子,朱元璋下令立即斩首。马皇后提醒要慎重,后经查实,果属冤案。明初谋士、太子傅宋濂,已告老还乡,因孙子犯罪被判了死刑。马皇后劝解道:“百姓家请先生,尚能始终以礼相待,何况太子师?而且宋学士居住原籍,并不知孙子之事。”马后为此事愁不思食,朱元璋起先拒不接受,后终于赦免了宋濂。
  针对朱元璋有时法外用刑,随意治罪,马皇后提出:“国法常变必然产生弊端,常扰百姓必然会引起祸乱”。她还说:“帝王不应以自己的喜怒随意赏罚。盛怒之下必有冤情。惩罚臣民应该由司法部门决定”。
  马皇后生有五子,对他们管教很严。一次太子傅李希颜因小王子顽皮,用笔管戳伤了他的额角。朱元璋知道后大怒,马皇后忙劝阻道:“请师教子,好比让人做衣,只能随人裁剪,况且先生以圣人之道教育孩子。”朱元璋觉得言之有理,非但没惩罚,反而表彰了太傅。小王子朱棣放荡不羁,长大后被封到开封做周王。马皇后派江妃随往,临行前交给她一件自己的破衣服。一根手杖,嘱咐道:“周王若有过错,就披此衣杖责,倘若不服。立即上报。”
  马皇后对朱元璋十分体贴,做了皇后后依然亲自主管他的膳食。虽贵为国母,仍俭朴如昔,衣服破了缝补后再穿。她还用零碎的剩布制成衣裳,赐给诸王妃公主,让她们体验民间蚕桑之艰辛。遇灾荒欠收,她亲自率领官人以蔬菜代食。朱元璋见她辛劳就说已经采取赈恤措施。马皇后说:“赈恤不如蓄积之先备也。”有一次,马皇后问及民间疾苦,朱元璋认为不是她该问的,她说.“陛下是天下父,我也算天下母,百姓是否安宁,怎能不过问?”她还曾特令中官取来朝臣的饮食,“亲尝之,味弗甘”,于是提出,作为人主应自奉俭朴,但“养贤宜厚”
  马皇后还特别关心招揽、培养人材。明太学建成后,她听说有数千学生在读,高兴地说:“真是人材济济呀!”她还针对当时太学生没有薪俸,无法养活家小的情况,提出设立“红板仓”积储粮食,赐给太学生养家。从此由官府按月向太学生供粮养家,在明代成为定制。
  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马皇后病亡,享年 51 岁。病危时,她自知难好,怕连累医生,不肯服药。临终前嘱咐朱元璋:“愿陛下广求贤才,虚心纳谏,始终如一; 愿子孙贤良。百姓安居乐业。”朱元璋非常敬重、信赖皇后。他曾赞扬马后的见解是至理名言,嘱咐女史官记下,让子孙世代遵守。正因为如此,马皇后才能在元末明初的政治生活中,以她特殊的身份、卓越的见解和杰出的才能,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悉心补救朱元璋政事上的弊端和缺失,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有益贡就。
  朱元璋对马皇后的去世十分悲痛。据《剪胜野闻》记载,有一次敌军追捕很急,马皇后亲自背丈夫逃跑脱险。后来太子朱标将此事绘成图藏于怀中。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郁郁寡欢,脾气暴躁。一次朱标劝谏时顶撞了他,他暴跳如雷,追着要打,太子边跑边从怀中掏出画扔在地上。朱元璋捡起画一看竟失声痛哭,终于作罢。直到晚年.朱元璋仍对马皇后充满深情,坚持不再立皇后。洪武三十一年(1398 年),朱元璋去世后,与马皇后合葬于南京孝陵。
  
  【阅读与欣赏】
  安致远著作微瑕
  林长青(寿光)
  安致远(1628—1701)字静子,别号拙石老人,幼孤,山东寿光纪台镇安家庄人。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才华横溢。清代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18岁中秀才,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27岁选拔贡。后因屡试未酬,遂放弃科举,在家乡辟“自鉏园”,建“晚读堂”读书著作其中,自誉“文宗庐陵,诗喜摩诘”。其著作有《玉硙集》《纪城文稿》《纪城诗稿》《吴江旅啸》等,均被收入《四库全书》。又著有《东归草》《青郡先贤志》《寿光县志》等。的确为寿邑一代才子。现在安致远家乡安家庄村中,“晚读堂”老房犹在;村东,依然屹立着他的墓碑,附近村庄的人们尊称为“才子碑”。
  安致远最大贡献是编辑的康熙《寿光县志》。清代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知县刘有成督修《寿光县志》,安致远主持编纂:“远征群书,博询遗耉。溯沿革,清田赋,考户口,核土物,别淑慝,垂法戒。年经月纬,缕析条分,不敢枉古人以从我,不敢欺后人以自信。”后知县刘有成离任他迁,安致远遂“炙砚燃柴,不费官家之烛”依旧继续编撰。编辑完成之后,时人评论“不惑于闻见,不背于是非。”“思精而体要,文赡而旨洁,居然一时惇史矣!”
  安致远诗文有欧阳修、王维两大家遗风流韵。如咏牛山诗句:“当年滴泪处,今只此牛山;千载君臣事,一时儿女颜;石梁流水急,春色霸图间;日晚牛羊下,依依樵唱还。”阅读后如置身仙境,画图意境疏淡悠远,真有忘尘脱俗之感。堪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维的“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鸟啼山客犹眠”,蔚然成一家矣!步趋王维、欧阳修,可谓升堂入室。
  科举屡试不中的经历,使安致远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弊病。在《丹泉劝学记》《东归草》序言中都予以揭露与抨击。安致远在《斟郇叹》诗中,揭露了封建官吏榨取农民的残酷暴行,对农民的悲惨遭遇给予了无限同情。《明季县境被兵纪事》一文,安致远对清兵所到之处烧杀掳掠的情景做了真实记录:“村外马迹成通衢,村落皆颓垣坏壁,鸡犬无遗,惟树之不中薪采者,仅免斩刈耳。”“所至牵持老幼累累索金帛,无者立刃之。”“纵火焚毁、百室皆烬。”“孟氏楼坏,焚杀四五百人。”这些实录,在清王朝鼎盛的康熙时代,很可能招来文字狱的灾祸,安致远却敢于无所讳忌直陈其事,甘冒风险存史以示后人。
  “墙筑成而验其曲”,任何事情都不会完美无缺。安致远著作亦是美玉微瑕,在其编纂的《寿光县志》第20卷《宦蹟传》载:“章贞,字载庵,会稽人。由进士知寿光县事,居官清慎,以慈惠为尚,而尤崇爱文士,豈弟君子也。”安致远《青社逸闻》又载“青州颜神捕盗通判章贞,浙江会稽人,来署吾县事。县城西南隅地名九巷,产九菔、葱韭之属,遣夫兼辆而载,送至颜神官舍。署事两月,几刮地皮而去,后又署临朐县事,火耗过重,为诸生鸣鼓而攻,腼颜不悛。未几死,旅殡临朐,人无怜者。”同一个人,记述迥异,褒贬不一,泾渭分明。章贞为清代顺治年间寿光的最后一任知县,与安致远为同一时代人,故《青社遗闻》记载不会有误,记载应真实可信。康熙《寿光县志》却又以“居官清慎,以慈惠为尚,而尤崇爱文士,豈弟君子也”之辞歌颂,实是不妥之举。没有依据事实真相,违背了志书“不虚美,不隐恶”(汉班固语),据实直书的原则。县志所载,可能因为隐恶扬善,符合《春秋》“善善欲长之义”吧?
  考核仓颉遗址,安致远编著的康熙《寿光县志》记载:“仓颉墓南有祠,明洪武中,知县翟唐建。”根据明代嘉靖《青州府志》载文:“仓颉庙在城西。弘治十六年,知县翟唐建。”两部志书,记述有别。“洪武”为明代初年号,计31年,为公元1368至1398年。“弘治十六年”为1503年,年代相差一百多年。且同为知县翟唐建。是《寿光县志》记载准确还是《青州府志》记载准确?查网络对翟唐记载:“翟唐,字尧佐,长垣人。弘治十二年进士,由寿光知县召为御史。宁波知府。”“编修、侍读学士、礼部右侍郎等职。后以吏部右侍郎入值文渊阁参予内阁事.。”年代与《青州府志》相同。由此而推,康熙《寿光县志》对翟唐修筑仓颉墓年代记载有误。
  安致远在第20卷首编文曰:“兹据邑乘之所纪载,父老之所传闻,其或以仁惠称,或以廉干著,凡有功德于民者,概笔之简编,以为后来者范焉。若夫握符佩绶而务以矫据武健为尚,以姿睢于民,虽一时有赫赫声,去后而民不思焉!亦不能传之久远矣!”此段跋文末节,之与贪赃枉法的章贞,可谓恰如其分。
  安致远逝世时,“远近荐绅大夫及博士弟子,以至廛井农贾,闻之靡不伤悼,走而吊哭者属路不绝”
  
  【散文】
  荷塘情
  刘正齐(青州)
  孩子们放暑假不用我接送也有些时日,身体是闲下来了,但心里却总觉着该干点什么,而朋友们却不时地谈到荷花,哪儿的荷花开得茂盛;哪儿的荷花开得艳丽;哪儿的荷花大片大片的,且品种多,让人流连忘返。但这能比得上我亲手安装景观灯的荷花池塘吗?于是便骑上车子去了我工作过且经常路过的荷花池塘。
  这儿实则是青州古城东门外的护城河。随着时代的变迁,朝代的更替,护城河便失去了它原有的功效,也由于环境的需要,于是人们便将其改造成了现在的荷花池塘一一荷花湾。它有三五十米宽,长却有近千米,中间虽有道路将其分割,但有的水段仍是过长,人们便用青石搭成水坝将其分开,形成高低不同的两片水域。并在荷塘边修建了多个凉亭,在荷塘上修建了多处几经曲折的木桥,以供人们观赏通行之便。四周种了许多树,大多是杨柳和一些不知名的景观树, 蓊蓊郁郁的,荷塘的边上还建了几处平台,可能是供人们休闲活动之用,周圈在靠近荷塘的树林中用青砖铺设了一条小路,并装了许多的路灯和草坪景观灯。景观射灯将不同颜色的光柱打在树冠上,就着朦胧的灯火,很是梦幻。
  清晨,塘边的空地上晨练的人们随处可见,跳舞的,打太极的,练剑的,在林荫道上昂首挺胸急走的,也有缓缓散步的。而我却更喜欢寻个没人的地方静处,沉静自己,让疲倦的心得到释然,听自然的声音,观大片荷叶被风吹起的波浪。
  一个人就这么静静的坐着,什么也可以想,什么也可以不想,自由自在,一些想做的事,想说的话,都可以不理,享受独处的美妙。就这么一直的坐着,让因生活奔波忙碌而浮躁不安的自己,在这儿得到片刻的安宁与沉淀,享受生命里最本真的恬静、乐趣。
  入望是田田的荷叶,它高高的,密密的,肩挨着肩,看不到水面,充满了整个池塘。而莲花像亭亭的少女,站立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开着淡粉色的透着清香的花儿,也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晨曦的薄雾笼罩着整个荷塘,说荷叶荷花被牛乳浸了也不为过,它们上面凝聚和滚动着颗颗露珠,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伴着清晨秋虫歌唱的声音,飘送到每一个角落。而叶子与花儿也不停的摆动,一道道碧波的痕迹不断地扩散到远处。虽看不清塘里的水,但蛙声和隐于树上的蝉鸣,却不绝于耳。它们卖力的合唱着、喧闹着。但这不属于我,我有的只是静心的观望、凝思,享受荷风的静谧、清凉。
  荷塘的四周层层叠叠,高高低低都是树,其碧绿的杨柳悬垂在水中,钓着荷塘,微风吹过不停地摆动。那些不知名的景观树,也开着深色的浅色的花,淡雅的香气不停地输送着,也有一蓬蓬的开着红黄花的灌木,在晨光和薄雾的映衬下,朦朦胧胧,在林荫中晨练的人们,似处于仙境之中。
  忽又想起人们咏荷真善美的诗句来。记得周敦颐在名篇《爱莲说》中写道: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 青涟而不妖",具有“花中君子”的美誉,从这儿也看的出诗人们对莲花坚韧不拔,洁身自好高贵品质的赞许。另外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也表明了荷花具有天然之美。
  又观荷花的清廉、吉祥,古人们以荷花、海棠、飞燕构成一幅“河(荷)清海晏(燕)图”来喻为天下太平。佛教的八宝吉祥物,以荷花为首,南海观世音菩萨就以莲花为座。 唐代著名诗人王勃曾写道“牵花恰并蒂,折藕爱连丝",生动描绘出了纯洁美好的爱情象征。而诗经《国风、陈风、泽陂》中说: “彼泽之陂 ,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将莲花比作美女,许久未见,伤心不已。更有“春天折梅赠远,秋日采莲怀人”的传说。可见荷对古今影响之大。
  然我们这里的荷花,多以粉色为主,白色的极少,或是没有,但无论怎样,荷花池塘所独有的韵味、静谧,诗一般的浪漫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想荷花有荷花的宿命,莲藕有莲藕的因果。世间万物各自有着各自的境遇,也有着各自的归宿。人为万物之灵,自然有着各自的信仰和夙愿,也有着各自的使命……思想良久,猛一抬头,太阳已然升起,阳光照在树上,照在荷塘里,晶莹的露珠熠熠闪光。阳光穿过叠障的树叶,形成点点的光斑,洒在大地及人们身上,不断地晃动,催人产生梦幻般的无限遐想,而我早已溶入在了荷塘的美境之中,心也随着满塘的荷叶翩翩起舞,荡漾开去……2021年8月12日于抱朴斋
  
  【会员风采】
  隋顺令:
  一份报纸伴“夕阳” 他与日报情谊长
  杨晓涵(《寿光日报》社记者)
  时间是历史的雕塑家,它镌刻着奋斗的年轮,勾勒出变迁的轨迹。1993年8月8日,寿光撤县设市。此后,寿光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代又一代寿光人一路耕耘、一路向前,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作为有幸见证、参与寿光发展,并享受发展红利的寿光百姓来说,这样的经历是终生难忘的。
  “我爱好收藏,这些年来,走过祖国的大好河山,踏遍寿光的大街小巷,收藏的东西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我最珍爱的藏品还是《寿光日报》。”近日,记者来到65岁的日报读者隋顺令家中,听他讲述他与寿光日报的故事。“我看咱日报可是有年头了啊,从30年前的第一期就开始看。我就觉得咱的报纸内容丰富、可读性强,每天不看就觉得少点什么。要是一大早有事出门,等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它。”才坐下,隋顺令就打开了“话匣子”。记者注意到,老人阅读过的报纸,都整齐地叠放在卧室书柜内。他小心翼翼的从书柜中取出了珍藏的报纸,泛黄的纸张上满是岁月的痕迹,油墨的气味让人拥有“历史的回味”。
  “通过订阅《寿光日报》,我能够及时了解党的政策方针、国内外时事新闻,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发生在寿光的本地新闻和百姓故事。”隋顺令告诉记者,《寿光日报》是他了解寿光本地资讯的第一手媒介,因为日报刊登的都是寿光百姓的身边事,是百姓关心的大小事。“《寿光日报》忠诚记录、全力传播了寿光的每一个重大事件、重要节点。30年前,寿光撤县设市,千年古邑以全新姿态投身改革开放的澎湃浪潮,以最鲜活的发展实践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书写了无数壮丽诗篇。三十年来,经济社会的蝶变腾飞,驱动着新闻事业发展跨越向前,《寿光日报》也用一批批新闻精品,讲述了我们三十年发展的巨大成就。”隋顺令说,自己从“乡下人”转为“城里人”,也是得益于寿光城乡发展带来的成果,城市经济实力强了,乡村振兴提速了,老百姓也跟着富起来了。这种富裕,既有衣食住行等物资生活的富裕,也有读报、健身等精神生活的富足。
  为了便于保存,隋顺令经常将《寿光日报》刊载的知识类文章、经典文献、重要新闻等剪摘下来,到目前为止,已收集各类资料20余本。“至今我还珍藏着两张《寿光报》创刊号,还有《寿光日报》出版的所有特刊、贺岁刊及《足迹》12期。它们都是我的宝贝。”
  隋顺令翻开一本摘录本,边翻边向记者介绍其中的内容。每个摘录本的第一页,都有他手写的目录,工整地记录了内容简介。“我对报纸的专栏情有独钟。看,这是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华诞之际,《寿光日报》推出的大型专栏《吾国吾家 60年·国内》,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年度最具影响力的事件。这些资料连接起来,就是一部活的新中国历史,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
  “弥水版是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展示自我的平台,也是我最喜欢看的版面。”在隋顺令的摘录本上,有一部分是他摘录的个人作品和投稿前的手稿。手稿上一遍遍的修改痕迹,是他对文章、对文字负责任的体现。“报纸创刊之初,还叫《寿光报》,都是黑白版面,墨香浓郁,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回忆。”楹联、地名、生活趣事,都是他感兴趣的内容。1994年9月,《有趣的征婚联》一文,是他在日报上发布的第一篇文章,从此,便与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
  “《寿光日报》是我亲密挚爱的良师益友。在我的记忆中,自创刊以来,它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提高采写、编辑、印刷、发行质量,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隋顺令说,希望“寿光人自己的报纸”将来越办越好,品质更上一层楼!
  注:杨晓涵,《寿光日报》记者,青州人。
  
  《巨洋水》杂志编委会
  主    管:山东盛世花开科技传媒有限公司
  主    办:巨洋文化学会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弥水学会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