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12-09 15:15
鄌郚总编

赵延民丨我的良师益友

  我的良师益友
  赵延民
  对于书的喜欢,始于物质匮乏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
  一本小人书,和院子里的小伙伴们头挨着头看来看去;一本《少年文艺》,和班里的同学轮着借阅;一张《故事报》,缝隙里的每一个广告都不放过;一本小仲马的《茶花女》,如获至宝贪婪地阅读。每到昼短夜长的冬节,也是农村停电特别频繁的时候。点着煤油灯,趴在被窝里,如饥似渴地看书,每一个字都不放过,心情随着故事人物的悲喜而变化,忘记了冬夜的寒冷。故事情节栩栩如生展现在脑海里,仿佛置身其中,凭思绪联想,任心灵放飞,仿佛自己就是书中的角色。
  对于书的喜欢,源自书籍对我精神的陪伴。看书,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养成了习惯,由喜欢变成了热爱。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悄悄把家里每周给我的生活费千方百计地节省出来,到昌乐新华书店购买喜欢的书。《封神演义》就是用当时的3元“巨款”购买的。1988年上中学的时候,每周在校六天,生活费是15元,依靠节约我实现了买书的愿望。最快乐的事就是每周三、五下午的自习课,和同学偷偷溜到校门外的书店里,用最快的速度浏览书架上的新书,用最便宜的价格买走,然后和同学再悄悄地返回教室阅读。记得有个同学买了本《古体诗解读》,我很是喜欢,但等着借阅的同学排起了长队。没办法,我硬是熬了两个通宵,用钢笔抄了下来。当年挑灯夜战的情景时常浮上心头,历历在目,沉浸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情感里,陶醉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境里,励志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家国情怀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藏书越来越多,现在大约有800多册。
  空闲时间,我不光去昌乐农贸城淘书,还四处淘寻作者的签名本。营丘镇的季明文老师出版的长篇抗日小说《崇山烽火》,我很早就听说过,但一直不知道作者住址。经多方打听,才知道季老师是阿陀人。一个周末,我开车直接去了阿陀,向附近村民询问季老师在哪里住。一位大叔对我说,他和季老师家离得很近,对方现在居住潍坊,跟着孩子一起生活。我问大叔有没有季老师的联系电话,大叔找出一个电话号给我,让我拨打试试。我立即记下,拔打过去,语音提示对方停机。我心里凉了一大半:潍坊这么大,怎么去找到季老师呢?我去了阿陀村,联系村文书赵炳忠,他说帮我问问,打听着了告诉我。我怀着失落的心情回来了。回家后,我苦思冥索,心头一阵惊喜——我以前一位同事在营丘上班,何不请她帮忙呢?我立即发去微信,请她帮着打听一下,对方爽快地答应了。这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几天后,她把电话号码发了过来,我立即拨打,是季老师本人接的电话。我向他说明了情况,又互相加了微信。季老师把他在潍坊的地址发给我,让我有空可以去找他。一个周日,我前往拜访,季老师在小区大门口接着我。虽然没见过面,一听口音就知道是昌乐话,很快熟悉起来,聊了不少工作、生活中的事情。随后,他把一本《崇山烽火》签名盖章后送给我,还捎带了另一本作品。回家后,我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立即被文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后来,我还写了一首诗发给他,抄记如下:
  崇山烽火绕梦牵,多方打听通信联。巧缘奎文帛方聚,季老教导记心间。
  书,是我精神的食粮。我利用业余时间,读了一本本中外书籍、名人传记,养成了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的习惯。从简单地喜欢看书,到深深地爱上读书,直到现在的业余爱好淘书藏书。从小学到中学,从毕业到参加工作,从年轻到中年,书籍一直是我的良师益友。它不断地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赋予我力量,让我充满热情,去思考人生,去感受人间生活的喜怒哀乐;它给予我心灵莫大的慰籍,每当我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坎坷挫折的时候,我就用文字来抚慰我的心情。《平凡的世界》中有一句经典的话勉励着我,“在这平凡的世界,在朴素的大地,我们要做迎春的花朵……”
  书,散发着淡淡的墨香,沾染的香气飘在生命的天空里。
  书,是治愈人生悲苦的良药,每本书中所叙述的道理,从心灵发出声音,激励我去前行。
  书,是我灵魂的良师益友,它陪伴着我走过岁月的风雨,不离不弃。我看书的习惯,体现于工作和生活中。我时常宣传好人好事,宣扬真善美,用文字表达出来,取得了不少收获。
  平常,我喜欢分享阅读心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向文学界的老师们请教,进一步提高了阅读和写作兴趣。
  书,丰润了我的内心世界,告诉我做人的道理。
  书,是有思想的、有温度的、有情感的。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