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2-10-01 13:28
昌乐 刘文安

乔官的来历

— 本帖被 admin 从 营丘镇 移动到本区(2012-11-17) —
  齐灵公姜环十三年(公元前569年),齐灵公派大将军晏弱率军侵取莱州,占领营丘,灭了莱国。之后,晏弱在其地修筑了庞大的军事基地,命名为东阳城,故址在今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乔官镇以东一带。
  据昌乐县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齐威王的大臣以滑稽和能言善辩闻名的历史人物淳于髡就在此执政。淳于髡与孟子所处时代相同,但由于两人观点不一,遇到一块儿经常争吵,有“孟子见了淳于髡,不气半死也气昏”之说。淳于髡死后就葬在火山群中的“夫子山”上。
  青龙山原名叫黄山,这一带散布着七个叫“淳于”的村庄,分别是孟家淳于、庞家淳于、赵家淳于、丁家淳于、尹家淳于、秦家淳于、杨家淳于。七个村庄都与淳于髡这一历史名人有关。
  淳于髡是战国时期齐国大夫,与孟子是同代人。司马迁作《史记》,在《滑稽列传》里说此人是齐国招赘的女婿,个子矮短,说话巧妙,善辩论,屡屡出使诸侯国,从未有辱使命。后来,淳于髡把七个贤惠美丽的女儿嫁给了七个姓氏的女婿,在他的暮年,领着七个女婿离开当时的齐都临淄,来到当时称为杞地的昌乐黄山(即青龙山)脚下分别安家落户。淳于髡死后,他的七个女婿将自己的姓氏加上岳父的“淳于”复姓,称呼自己的村庄,一直沿用至今。
  据《昌乐县续志·山川志》载:“乔山耸立千仞,秀拔异常,上有仙人路。即县城对案之文笔峰也。山西坡有石孔,秋出红水。孔下有石崖如鼻,故山下有村日仰望鼻。”历史上深受广大黎民百姓拥戴的清朝道光年间于允中进士,就是乔山脚下李家河人。
  乔官有距今1800万年,国内罕见,保存完好的远古火山群,再现了当年火山喷发的壮观场面,党和国家领导人宋平、钱伟长、姜春云、宋健、杨成武等都曾慕名前来观光,并留下墨迹。
  1985年9月,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昌乐古火山口奇观,称此火山口为国内罕见。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乔官镇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
admin [1楼] 发表于:2012-10-01 13:29
昌乐 刘文安
  昌乐县北岩镇东南部的乔山之东三华里处有个村庄,宋朝已经立村,李氏土著,行政属北岩镇,位于镇境东部,曾用名李家河,1986年昌乐县地名统一整顿时改名为北李家河。
  北李家河出的这位进士叫于允中,字传一,号乔东。据昌乐县志载:“少英敏,过目辄咸诵,庠后读书程符山,每作一艺,传诵四方,诸名宿莫不为之击节”。于允中在清朝嘉庆丁卯年举于乡,道光辛未(公元1839年)中进士。进士及第后,在京都授户部主事之职。不久到直隶(今河北省)深泽县任知县。深泽县地薄民贫,幸亏于允中访察民情制定有效策略、勤奋治理,更加上免除苛捐杂税,民间无不感奋、人心俱归。于允中“三年政声大著”,深受黎民百姓爱戴。后来,于允中又到湖南宜阳任知县数载,也是政绩卓著。尔后,告老还乡。自写诗句云“两袖清风犹故我”。途中,“行李萧然,惟一书童相随”。
  归乡后,吟咏自适,著有《乔东诗集》与古文词等,藏于家。在乡居期间,一为他的文才,二为他的名声,四乡邻里常有请他去写祝寿辞或书写碑文者,颇受尊重。卒于家,享年七十八。
  1942年,张天佐部的国民党团长赵仲诺命令民工在该村筑围墙、建碉堡、挖壕沟,致使村前的两处红土堆因河流改道冲刷殆尽,一片翠绿的柏树荡然无存。民工们在村西挖壕沟时,竟然挖出了两块同样大小、形象相似的石头,它们的“脚”长大约有50公分,筒高40公分,筒粗有20公分,表面上附着一层黄橙橙的细沙土,极像一双靴子,人们称为“石靴”。
  昌乐县城有个教育前辈,退休前曾任昌乐一中dang委书记,富有才学,叫于观辰,是北李家河于进士的后人。据他介绍,北李家河一条50米的胡同最前端,有一高大门楼,门上方挂有一幅长2米宽80公分的匾额,蓝底金字,刻有欧阳体的四个大字——“进士及第”。四个字自右向左排列。上款题有“钦赐”,下款题有“道光十九年五月谷旦”。道光十九年即以上说的辛未年——公元1839年。
  在大门的旁边,有两尊青石做的旗杆垛子,呈正方形,每边皆长1·3米,每边皆厚35公分,中间厚40多公分,并有一直径圆孔,用以插置旗杆。垛子上面是斜坡形,刻有图案,向四边延伸。在垛子下面用青砖垒有与垛子四边等长的砖座,高约一米。因为风雨侵蚀,青砖早已班驳陆离、残缺不全。为了安全,后人将石垛子平放于地面,现尚存。
  在旗杆垛子的两侧,有两棵古槐,西边一颗围足三米,树中间已空洞,但每年不断长出新枝;东边的一棵围长2米有余,如今仍然枝叶茂盛。
  另据于观辰先生回忆,他家曾有写着“回避”、“肃静”的木牌四扇,厚3公分,高1·8米,上部呈长方形,高约80公分,宽约60公分,两面皆为红底金字。下部一米是扛杆,赭红色,扁形,宽约12——13公分,厚约3——4公分。最为可贵的是一幅彩屏。这幅彩屏高约3米,宽约50公分,有10折,中间有活页连接。下面有20公分高的支脚,再上有80公分高的木版,镂刻着百寿图中的篆体寿字。主体部分,一面是宣纸屏面,画着唐朝名将郭子仪做寿图。画面正中郭子仪正襟危坐,达官贵人们有的骑马、有的坐轿,从四面八方汇聚而至。画面的周边处,画着山川树木、农田野草、下田农夫、童叟行人,各种人物栩栩如生,色彩搭配得当,艺术造诣很高。屏的另一面用红缎装裱,写有8公分见方的正楷金字,虽经百余年,仍然金光闪闪、熠熠生辉。每到年节,于观辰的祖父小心翼翼地拿出来,供亲朋好友观瞻。这么一幅珍贵文物,于进士的后人保存了一百多年,在1966年的“文革”中,连同“回避”、“肃静”四扇木牌等都被当作“四旧”付之一炬。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