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4-11-18 23:46
鄌郚总编

寿光通俗史话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2-15 15:41
鄌郚总编
  寿光通俗史话
  作者:古斟·李永吉  2009/09/16
  自  序
  李子成、葛怀圣先生欲校点旧版县志,曾约我参与。因公务在身,恐难兼顾,未敢应约。然两先生时来交流,让我颇感旧志之晦涩难懂,遂不揣水平之高下,欲写生动易懂之史话。此念既生,查史志资料,搜奇闻趣事,正史以采信,野闻以增趣,粗枝大叶,连缀成文。若能助您从中了解寿光历史之一二,我心足矣。
  因水平有限,难免有误。请您不吝赐教。谢谢。
  目  录
  一、古老的寿光先民 ………………………………………………………………2
  二、夏朝斟灌国……………………………………………………………………10
  三、商代逄纪地……………………………………………………………………14
  四、周朝纪侯国……………………………………………………………………18
  五、秦朝望海台……………………………………………………………………25
  六、汉代公孙弘……………………………………………………………………26
  一、古老的寿光先民
  1
  开天辟地,以盘古为首功。其初,天地混沌一团,如同鸡蛋,里面有一个手拿斧头的巨人,名叫盘古。盘古在“鸡蛋”内,口不能张,眼不能开,倍感郁闷。一日,盘古挥动斧头,一阵乱砍,将这个“鸡蛋”打得粉碎;轻者,飘到高处,形成天空;浊者下沉,形成陆地;清者,流向低处,形成湖海。这就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就像孙悟空从石头缝里蹦出来一样,盘古开天辟地后不久,石头缝里蹦出一个女神,名叫女娲,她照自己的身形,捏土成人,形有差别,分为男女,日则同出同入,夜则同枕交欢,繁衍不息,遂有人群。这造人的首功,非女娲莫属了。
  以当今定论的考古发现而言,中国大地上的古老居民,最早的当属生活在云南的元谋人了,大约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其次是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年左右;再就是陕西的蓝田人,生活在距今50万年左右;然后是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发现的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3万年左右。
  我们寿光的古老居民能上推到什么时候呢?
  2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我们寿光尚未发现距今8000年以前的人类活动的遗迹。这是什么原因呢?那时,寿光尚是原始的滩涂湿地,滩内沟壑纵横,河湖成片,与海相连;陆上百草丰茂,林木成荫,野马奔腾,麋鹿竞逐,野牛抵角,飞鸟斗鸣。一句话概括出来,那就是:河湖海洋,鸟兽天堂。
  后来,丰富的肉资源和盐资源,招徕着探险的古老先民从内地来到这片湿地上,从此寿光境内开始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
  3
  我们寿光境内最早的人类遗迹,当属孙集街道的边线王(西)遗址。它属于距今8000年左右的北辛文化的组成部分。当此时,人类尚属原始的母系氏族社会,人们腰间围着简单粗糙的兽皮、麻衣,袒胸露乳;用黏土捏制成形,烧成罐、碗、盆、壶等以红色为主的陶器;使用打制而成的石刀石斧打猎、耕种,已形成了原始的农耕农业。现在想来,一群衣不蔽体、裸胸露乳的原始先民,在田间弯腰耕种,别成一景,会让你看得眼珠子提溜出来吧?
  4
  其次就是孙集街道三元王遗址、小杨家庄遗址、西侯家庄子(南)遗址、后胡营遗址等。其年代距今约6400年到5700年之间,属于大汶口文化的组成部分。
  当此时,人类逐步完成了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女子出嫁、男子当家逐步约定成俗;人们用骨针缝制鹿皮等制作衣服,逐步出现了制作骨针、骨锥等骨器的大型骨制作坊;打制石器逐渐消失,人们开始使用磨制的精致、锋利的石器;使用的陶器由红、灰、黑各色共存,逐步发展到盛行彩陶,继而又盛行黑陶,后期出现了刻在陶器上的刻划符号,这大概就是最早的文字雏形吧。这期间,最值得一提的是,出现了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蛋壳陶”,它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堪称一绝,如果你拥有有一件,参加竞拍发了财,包你吃穿不用愁,娶上媳妇,包上二奶。不过,你要做这个时期的人,还得过下边几个关:小时,趁你头骨软和,给你枕硬枕头,强制你的枕骨变得平平的,这就叫头骨人工变形;十二三岁之后,你就算是成年人了,那就得给你行“加冠礼”了——拔掉上边两侧门牙。你死之后,再给你陪葬两个猪头,堆上一堆蛤蜊皮,咱寿光挨着海,不缺这玩意!
  这个时期,我们寿光出了一个大人物,就是发明了煮海制盐、后来被史册称为盐宗的夙沙氏(也写作宿沙氏)。《中国盐政史》记载,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是中国乃至世界海盐生产的创始人。
  宿沙氏,是寿光沿渤海一带的宿沙部落的首领,臣属于发明了农业和医药、曾为中华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神农部落。一天,宿沙氏用陶罐提了半罐子海水,用来煮鱼吃,一只野猪从身边经过,宿沙氏撒腿去追赶野猪,等提着野猪回来,罐子中的海水已经煮干了,罐子底下出现一层白白的细末。宿沙尝了尝,咸咸的,遂命名为“盐”。宿沙用这点盐煮了野猪来吃,味道挺不错的,而且吃了加盐的食物后,不仅饭食顺口,而且人浑身有劲,于是他从中醒悟到了煮海为盐的道理,发明了古老的煮盐方法:架起装满海水的陶罐,用柴禾烘烧,水干盐出。
  附蛋壳陶高柄杯图
  5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距今4500年左右,寿光的文化发展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孙集街道的火山埠遗址、圣城街道的南胡村遗址、北关埠子顶遗址,等等,遍布寿光全境。
  此时正是东夷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冲突融合期。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炎氏部落沿渭河及黄河南岸向东入侵,黄氏部落沿黄河北岸向东北入侵,炎氏和黄氏在扩张过程中,相遇于阪泉(今河北涿鹿境内,一说今山西运城境内),双方展开了一场激战,史称“阪泉大战”,炎氏败北,依附于黄氏,炎、黄联军,继续东进,侵入我东夷领地。
  此时,我东夷部落的首领是蚩尤,他人身牛蹄,三个脑袋,六只胳膊,八条长腿,肚脐眼能看人,善使刀、斧、戈,史册称之为战神。他带领东夷兵团,联合了风伯、雨师和夸父部族,开展了一场了“侵略”与“反侵略”的声势浩大的战争,史称“涿鹿大战”。(涿鹿,今河北省涿县境内。)
  蚩尤首先遭遇炎氏,首战告捷,炎氏惨败;既而炎、黄联手,与蚩尤战于涿鹿。黄氏大将应龙能飞翔,善喷水,他一上阵就飞上空中,居高临下向我东夷兵团喷水,刹那间,汹涌波涛冲向我营。蚩尤赶紧命风伯、雨师上阵,两人一个刮起满天狂风,把应龙喷的水收集起来,反过来刮风下雨,把狂风暴雨向黄氏阵中打去。应龙会喷水,但不会收水,结果水淹七军,黄氏大败而归。不久,黄氏收拾残兵败将卷土重来,他一马当先,领兵冲入我东夷阵中。英雄蚩尤临危不惧,喷烟吐雾,把黄氏和他的军队团团罩住。黄氏军队辨不清方向,看不清敌人,困在烟雾中自相残杀。危急关头,黄氏猛抬头,看到了空中的北斗星,很快造出了了指南车,认定一个方向,才带领军队冲出了重围。
  重创之后的黄氏不甘收手,苦思冥想,创 “天一遁甲”阵,操练精熟;为壮声威,黄氏还到东海流波山上把叫声如雷的神兽“夔”捉来,用它的皮做鼓面;又派人将雷泽中的神兽“雷”捉来,用它身上一根最大的骨头当鼓槌。“雷” 槌敲“夔”皮,一敲震响五百里,三敲连震三千八百里。黄氏又召来自己的女儿、专会收云息雨的旱神女魃助战。准备停当,倾中原之兵再次卷土重来。
  两军对阵,黄氏下令擂起战鼓,我东夷兵团闻鼓丧胆,两股战栗,不能应战;英雄蚩尤赶紧和他的八十一个兄弟施起神威,直杀得山摇地动,日抖星坠,难解难分。黄氏见状,命大将应龙喷水,江河般的水流从上至下喷射而出,蚩尤没有防备,被冲了个人仰马翻。蚩尤急令风伯、雨师掀起狂风暴雨向黄氏阵中打去,只见地面上洪水暴涨,波浪滔天。这时,旱神女魃上阵,刹那间放射出滚滚的热浪,走到哪里,哪里就风停雨消,烈日当头。风伯和雨师无计可施,慌忙败走。我东夷兵团乱作一团,溃不成军,英雄蚩尤大败而逃。蚩尤以铁石为饭,在空中行走如走平地,黄氏怎么也捉不住他。追到冀州中部时,黄氏命人把夔皮鼓使劲擂响,蚩尤顿时魂丧魄散,终被黄氏捉住了。黄氏命人给蚩尤戴上枷栲,砍头示众。英雄蚩尤又以肚脐为眼,挥动矛戈继续战斗,终因力量悬殊,碎尸而死。当初锁住蚩尤的枷栲抛掷在荒山上,变成了一片枫树林。
  这正是:秋到枫叶红,滴滴英雄血。
  战神蚩尤像                       黄帝像                        炎帝像
  6
  写完蚩尤战炎黄,就得写一写我们中华文字的鼻祖、咱寿光的仓颉了。
  仓颉,黄氏史官。炎黄联军征服蚩尤之后,召东夷贤者参与政治管理,仓颉因为生来四只眼,凭着这异乎常人的相貌,被黄氏相中,出任了黄氏的史官。
  当时,人们还普遍采用“结绳记事”和“刻木记事”的方法来记录重大事件,大事打一个大结,小事打一个小结,或者在木头上刻上长短不一的杠子。问题是,时间一久,人们早就忘记这个绳结或者这个横杠儿记录的是什么事情了,这不等于忘记了历史吗?仓颉作为史官,应当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啊,以我的猜想,仓颉肯定受到了领导的严厉批评。
  仓颉在领导那里挨了批,窝了一肚子火,从领导窝棚里出来,一只不看事的乌龟正好从他面前经过,仓颉大踏步走上去,一脚踩了个稀巴烂,抬起大脚一看,他忽然停住了:被他踩烂的乌龟背上有挺规则的花纹!这些花纹可比自己划的那些横杠杠有意思多了啊!之后,他开始注意事物的各种痕迹和花纹,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文中的原话来说,就是“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终于发明了文字。
  仓颉墓原在寿光城,规模宏阔,中有启秘亭、仓颉双井和石室。石室内藏有仓颉所创的原始文字——鸟迹书。周朝时被人从石室中取出,无人能识,藏于纪侯国(寿光境内诸侯国)。齐灭纪侯国,此书归了齐国(今临淄境内)。秦灭齐国,宰相李斯得到“鸟迹书”,认出了八个字。西汉灭秦,书稿归了汉王朝,太傅叔孙通认出十三个字。后遂无下落矣。寿光仓颉墓等也在十年浩劫中尽毁,无处寻觅踪迹了。改革开放后,在寿光城建仓圣公园,公园一进门就是高大的文祖仓颉雕像。
  寿光方言中中的“稿儿”,是一个指代某种物品的全能代词。这种外地人根本不能听懂的方言,就来源于仓颉书稿。据说,当初在寿光发现了仓颉书稿之后,好多文化人都来寿光打探书稿的下落,想一睹书稿面貌。
  来者问:“你知道稿儿在什么地方吗?”
  当地人就回答说:“稿儿被人家取走了。”
  不知道内情的人就会回答说:“俺不知道你要找的是什么稿儿。”
  一来二去,“稿儿”就由原来的专指仓颉书稿,演变成了各种事物的代名词了。不知道“稿儿”的来历的外地人,还因此闹不少笑话呢。俺给你举个例子。
  改革开放之后,寿光人发明了蔬菜大棚,寿光一下子成为中国的菜篮子,吸引着天南海北的人来到寿光。据说,一群东北人经常来往于寿光和东北之间贩运蔬菜,其中一个人经常听到寿光人说“稿儿”这个词,可就是听不懂说的是啥东西,他很好奇,很想搞“稿儿”到底是个啥东西。一天,他住在房东家里,听到房东对他的小孩说:“你在家看好门,我出去借个稿儿去。”东北人听到了,悄悄跟在房东后边,一会儿,他看到房东手中拿着一个筛子回来了,他恍然大悟——原来寿光人天天挂在嘴头上的“稿儿”就是筛子呀。(一笑)
  这正是:寿光城存仓颉迹,文字皇古无人识。
  外人不知其中迷,误把稿儿当筛子。
  在本章结束之前,我想再补一笔。炎黄之后,中国迎来了尧舜禹时代。此三贤在咱寿光也留有遗迹:尧的儿子叫丹朱,不贤,尧传位给了舜,并把自己的儿子丹朱流放到了今寿光境内,寿光百姓感激尧的功绩,所以对他的儿子还是比较尊重的,就把他儿子居所旁边的一条小河起名叫“丹水”,也叫“丹河”;丹水西边的一条小河,取名“尧水”,也叫“尧河”。于是在《竹书纪年》中就有了“尧放丹朱于丹水”的记载。今尧河水已经枯竭,而丹河水依然流淌,只是少了许多清澈。
  舜老后把位子传给了禹,禹治水来到寿光,在寿光东北部斟灌村东边不远的一个地方(寿光东边,现属寒亭区),筑望海台以观水势。今高台依旧,登顶远望,顿兴怀古之意。
  禹传位给了他的儿子,夏朝开始,中国自此也开始长达数千年的“家天下”时代。下一章,让我们一起走进夏朝的寿光吧。
  文祖仓颉像
  二、 夏朝斟灌国
  1
  距今4100年左右,大禹年老了,按照“选贤与能”的禅让制度,佐禹治水有功的伯益(其故里在今寿光市古城街道古城村附近)成为接掌权力的培养对象。但大禹一死,禹的儿子启杀死伯益,继承了王位。夺权后的启,恐各部落首领不服,就在钧台(今河南禹州市今河南禹州市境内)设宴,召集部落首领参加,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遭到有扈氏的坚决抵制,于是,启调动军队征伐有扈氏,大战于甘,灭其族,政权得以巩固,从此中国第一个有史书记载的世袭王朝——夏朝开始了。
  夏朝历时500年,连大禹在内,共传了十四代、十七个王,分别是:1禹、2启、3太康、4仲康、5相、6少康、7予、8槐(芬)、9芒(荒)、10泄(世)、11不降、12扃(局、禺)、13廑(胤甲)、14孔甲、15皋(吴、皋苟)、16发(发惠)、17履癸(桀)。
  这十七王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太康失国”、“羿、浞之乱”、“少康中兴”几件大事,我们最为熟悉,且与我们寿光有着或少或多、甚至息息相关的联系。耐心听我细细道来。
  2
  启死之后,五子争权,最后太康继承王位;太康只顾饮酒游猎,不理政事,民怨沸腾。趁太康出游之机,东夷族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乘机起兵,夺取了夏的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境内),并且派兵阻止太康回国,在位两年的太康成为流亡之君,27年后死于外地。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太康失国”。太康失国,后羿立仲康为帝,实际上由后羿掌权。仲康试图夺回政权,反被后羿软禁,忧愤而死,他的儿子相投奔同姓诸侯国斟灌国。斟灌国,故城在咱寿光境内,今寿光城东北四十里、洛城街道斟灌村东南角尚存有古国城墙残段。
  后羿所在的有穷氏部落,就在今山东省德州市北部,离咱寿光近了吧?先听俺简单说一说后羿,然后再说离咱更近的。
  后羿,咱东夷部落的英雄,长得豹腹狼腰,有膂力,善射箭,天上同时出现十个太阳的时候,他发神箭射去九个,解百姓于火热之中,被拥戴为首领。
  后羿接掌夏王朝政权之后,并没有从太康失国中接受教训,以田猎为乐,不理朝政,而且刚愎自用,搞得鸡犬不宁、人人自危。其妻嫦娥,百般劝谏,都不见效,伤心之余,偷吃灵药,飞上月亮,做了月宫仙子,再不理人间烦恼了。
  此时,另一历史人物寒浞粉墨登场了。寒浞,又名寒漪,其祖伯明氏有功于黄帝朝,封于寒,叫寒国,也叫伯明国。其封地就在与我们寿光东边毗邻的寒亭区。如果你把“寒亭”二字理解为寒浞乘凉的亭子,倒也有点道理的。今寒亭境内有一条河,古往今来都叫寒浞河。
  寒浞自小奸猾,后来杀师劫财,踏入江湖,展转投奔后羿,做了后羿的义子。后羿荒淫,朝政尽委义子寒浞,寒浞趁机培植党羽,趁后羿酒醉将其杀死,自立为帝。继而想彻底铲除夏之苗裔,来个斩草除根,他打听到仲康的儿子相藏匿于夏的同姓诸侯国斟灌国,于是命令自己的儿子浇带兵进攻斟灌国,杀死相,进而攻破夏的另一个同姓封国——斟鄩国(今潍坊市坊子区境内)。帝相已死,斟灌、斟鄩被灭族,寒浞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帝相的妻子从斟灌的城墙洞里逃出,逃回了娘家有仍氏(今山东金乡),生下儿子少康,为寒氏的灭亡、夏朝的中兴埋下了根苗。
  3
  少康成人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决心报仇复夏。他来到斟灌故国,秘密召集斟灌、斟浔的散兵百姓,训练成军队。又秘密联络夏朝旧臣,夏朝旧臣伯靡等都来投效。羽翼已丰,少康向各诸候国发出讨逆檄文,诸候国纷纷起兵响应。少康元年,联军大败有穷国,活捉了寒浞,恢复了夏朝。是为“少康中兴”。
  少康依靠斟灌,恢复夏的统治,史有记载,地有遗迹。听我简单道来:
  (一) 史书记载:
  “帝相九年癸未,帝居于斟灌。”
  “二十七年辛丑,寒浞使其子浇帅师灭斟灌。”
  “少康元年壬午,伯靡自鬲帅斟灌、斟鄩之师以伐浞。”
  (二)历史遗迹:
  斟灌国故城遗址。附斟灌故城图,不再赘述。
  寒浞冢。少康杀寒浞,葬于斟灌城下,后人称为寒浞冢,文革时被夷为平地。
  禹王庙。少康二十年,他怀念斟灌的贡献,想重建斟灌国。但斟灌受到寒浞之子浇的血腥屠杀,斟灌氏尽数被杀,协助少康灭有穷国的战斗中,斟灌王亲也阵亡了,斟灌氏人无人留下,复国已无可能。少康帝只好下令在斟灌修禹王庙,祭祀大禹,并纪念斟灌。斟灌禹王庙历代修缮,文革时一朝被毁。
  夏朝历时400年,最后一位夏王桀内政不修、外患又起,终于亡国,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商朝又诞生了。下一章,我们就要走进商朝的寿光了。
  三、商代逄纪地
  1
  商代,咱寿光是大将逄公封地的一部分。逄公,名伯陵,河南开封逄泽人,被当今逄姓家族奉为开基始祖。商初,姚王据青州逄山作乱,商汤命逄伯陵率兵征讨,乱平,商汤封逄公于青州,史称逄国,领今青州、寿光、临朐等地。今临朐石门坊即当初逄公祀庙之地。商代末年,逄国被奄国(国都在今山东曲阜)灭掉。
  不过,也有人认为,纪国乃“商代旧国,周代重封”。纪国国都在咱寿光市纪台镇,如果商代就有了纪国,那么,咱寿光在商代就应是纪国领地,而且处于纪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区域了。
  2
  商代的青铜制造业发达,所以商代也叫“青铜器时代”。铜鼎是商周时代重要的国家礼器,成为贵族权利的象征,并因之形成了严格的用鼎制度,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成语“问鼎中原”就源于此。193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了着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30多公斤,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成为商代青铜器的重要代表器物。
  我们寿光也有众多的商代遗址,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据寿光原博物馆馆长贾效孔先生所着《寿光考古与文物》介绍,咱寿光市发现商代文化遗址或夹含商代文化遗存的古遗址共41处。着名的益都侯古遗址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1983年12月,在寿光市古城街道古城村益都侯故址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商代青铜器,共64件,其中19件铸有铭文。铭文上有“己”无“侯”,与周代纪国铜器铸有“己侯”二字有着明显的区别,似乎也印证着纪国乃“商代旧国”的说法是正确的。
  3
  咱寿光是商代重要的海盐生产基地,称得上“国之盐都”。
  从宿沙氏发明煮海制盐,到商朝建立,已历经千余年,制盐工艺已趋于成熟,在寿光境内形成了烧制煮盐器皿的陶窖群和提卤制盐的作坊群,为我市成为“商代盐都”奠定了基础。
  本世纪初,为配合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国家文物考古部门在我寿光境内南水北调工程经过区域展开了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工作,2003年,在我市双王城发现商代盐城遗址,后续发掘工作不断深人,终于揭开了商代制盐遗址的真实面目,其制艺之成熟,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好,令世人惊叹,不久,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做了相关报道,并被评为“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盐城,又名霜雪城,即现在的双王城,寿光县志记载凿凿。此次商代盐业遗址的发掘,破解了我国商周时代制盐工艺的流程。
  现就商代的煮盐流程简单地介绍一下:
  第一步,提卤。从井中提取卤水,经卤水沟进入坑池,在坑池内蒸发水分、提高卤度。第二步,提盐。提高卤度后的卤水进入盐灶内,被装入成百个摆放在一起的盔形器(煮盐陶器)内,下面点火烧烤,令水分蒸发形成晶盐。向盔形器内多次注入卤水,长时间烧烤,直到盔形器内满了盐。第三步,取盐。敲碎满盐后的盔形器,取出盐块。
  试想当年的情形:高高的盐堆如山丘,长长的盐堆如山岭,浩浩的运盐队伍把盐从这里运往内地,其景象也蔚为壮观也。
  4
  盐,是一种紧缺且必需的生活用品,在古代有“白金”之称,历朝历代由国家垄断,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正是因为国家的垄断和不菲的利润,历朝历代也不乏以身试法的贩私盐者。试举一二。
  看过《隋唐演义》的人都熟悉唐朝的开国功臣程咬金,他早年就曾因贩卖私盐被拘入狱。程咬金,今济南人,离咱寿光不远,说不定他当年贩卖的私盐也是咱寿光的盐呢。
  我们寿光境内也有贩盐的故事在流传,其中最着名的就是“刘阁老义弟贩私盐”的故事了:
  刘珝(1426—1490),明代寿光县阳河里人(建国后划归青州市朱良镇),明宪宗朱见深为太子时的老师,官至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入内阁参知政事,为相十余年,人称“刘阁老”。
  据传,刘阁老辞官返乡之后,有一天拿了马扎坐在路边乘凉,一个推独轮车的中年汉子从他身边经过,因是上坡路,中年汉子上坡有些吃力,就对刘阁老喊了一声:“大哥,帮忙拉一下车子吧?”刘阁老就帮他把车子拉上了坡。车子上了坡,两人坐在路边休息一下,刘阁老问那汉子推的是什么东西,那中年汉子说推的是盐,刘阁老说:“你贩卖私盐,不怕被官府捉拿吗?”那汉子说:“谁不害怕呀!家无田地,又无手艺,只能偷偷贩点私盐渡日,没办法的事情啊。”刘阁老说:“我活了这么多年,还没人叫我一声大哥呢,我就认你做个义弟,帮你一把吧。我给你写个条子,你藏好。你就专门到青州府衙门口吆喝卖盐,等到衙门里抓你时再拿出来,包准你发一笔财就是了。”
  中年汉子不认识刘阁老,也不认识字,不过倒也憨直可爱,他也是发财心切,当真就来到青州府衙门口高喊卖盐,衙门里的人一听有人竟然公然在衙门口贩卖私盐,哗啦啦都跑了出来,捉人的捉人,推车的推车,把汉子捉拿归案。青州知府呵斥他吃了豹子胆、竟敢在衙门口卖私盐,中年汉子也慌了神,赶忙说:“路边一老人认俺做兄弟,是他让俺来这里卖,还给我写了条子。”青州知府让他把条子递上来,打开一看,条子上写了几句话:
  “我是阳河刘阁老,
  认了个兄弟贩私盐。
  谁若没收他的盐,
  一两银子一两盐。”
  青州知府只好乖乖的称了银子,放了汉子。据说那中年汉子再次来到阳河找到刘阁老,想让“大哥”再写个条子,刘阁老哈哈一笑:“兄弟,贪心无足呀!上次的银子还不够你用的呀?不能再写了。”两人尽欢而散。
  到了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我先祖李逈做刑部侍郎时,上疏题请撤消朝廷派遣的盐大使,裁并官台盐场归寿光管理,寿光北部沿海地区的盐业规模空前扩大。
  寿光盐业,在此一股脑说完,后面不再赘述了。
  四、周朝纪侯国
  1
  商纣王失政,周武王在姜子牙等人的帮助下,伐纣建周。姜子牙的儿子姜汲同时领兵东征,进入我寿光境内,我寿光境内的纪国国君顺应民心,开城纳降,为周军东征计划的顺利实施铺平了道路,得到周武王的封赏,仍封为纪国国君,侯爵。从此,中国史册上开始有了纪国的文字记载。为了与商代纪国有所区别,我们不妨将周朝封侯后的纪国称之为“纪侯国”。
  商代纪国土地辽阔,东南到江苏赣榆(鄣邑),南到莒县(浮邑)、临朐县(郱邑),东到昌邑县(鄑邑),北到渤海湾;周军东征时,纪国开城纳降,又得以“裂土分茅”,所以,周代纪侯国的疆域更加辽阔,成为当时能够与齐国抗衡的的东部大国,“卧榻之地,岂容他人安枕”,此时的纪侯国成为了齐国的眼中钉、肉中刺,这为后来纪侯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2
  纪国国都在今寿光市南部纪台镇境内。周天子分封的纪侯国历28代、356年,分别是:(以下纪年都是公元前,为文字简洁,不再一一标注)
  1纪文侯(姜静) 1046-1026        2纪景侯996-1026
  3纪昭侯975-996                 4纪穆侯964-975
  5纪烈侯948-964                 6纪历侯942-948
  7纪灵侯930-942                 8纪怀侯903-930
  9纪愍侯899-903                 10纪悼侯897-899
  11纪成侯891-897                12纪康侯889-891
  13纪殇侯880-889                14纪炀侯880-865
  15纪献侯862-865                16纪泯侯859-862
  17纪厘侯859-848                18纪成侯847-838
  19纪襄侯837-828                20纪定侯827-822
  21纪闵侯821-800                22纪共侯799-791
  23纪懿侯790-764                24纪孝侯763-758
  25纪夷侯757-741                26纪厉侯740-708
  27纪武侯708-696                28纪哀侯696-690
  公元前691年,齐国入侵纪侯国,纪哀侯成为逃亡之君,纪侯国灭亡,领地归属齐国,改名剧邑,治所仍在今寿光境内的纪台镇纪台村附近。齐国灭掉纪侯国后,立纪哀侯的弟弟姜季为一城之主,作为齐国的附庸国,又历10代、167年。分别如下:
  1纪威侯(姜季)690-673           2纪宣侯674-672
  3纪幽侯671-626                4纪惠侯625-614
  5纪庄侯613-591                6纪平侯590-560
  7纪桓侯559-545                8纪庄侯544-541
  9纪僖侯540-529                10纪隐侯528-523
  纪侯国是我寿光境内疆域最广、实力最强、历时最久的诸侯国,所以一一列出其国君传序,请勿嫌繁赘。
  3
  “齐纪不睦”由来已久。周初,开国功臣姜子牙封于齐,是公爵国,地位高于纪侯国,建都营丘。营丘原属纪侯领地,一说在今昌乐县境内,一说在今寿光市境内,一说在今青州市境内,众说纷纭,待考。姜子牙受封之地包含了原纪国的部分领地,且建都于原纪国领地内,纪侯怎会甘心既得利益受损呢,这就为“齐纪不睦”埋下了祸根。
  第十四代纪侯国君纪炀侯在位时,齐国传至第五代国君齐哀公。齐哀公荒淫无道,纪炀侯上疏周天子,弹劾齐哀公,公元前876年,周夷王烹齐哀公,齐国记恨于纪侯国,更为后来齐国带兵消灭纪侯国留下了借口。
  纪侯知道种下了祸根,早晚要遭到报复,所以也积极寻求保护伞。公元前706年,第二十七代纪侯纪武侯在位,纪武侯想和鲁国结盟,鲁国惧怕纪鲁结盟,就会得罪于齐宋燕卫四国联盟,招致杀身之祸,所以没有同意。纪武侯此计不成,又转过头来,寻求周天子的庇护,他把女儿嫁给周天子周恒王,并在得到鲁国、郑国的信任后,出兵击败了齐宋燕卫四国联盟,取得了攻齐卫国的胜利。
  然而,此时已是东周时代,中国历史上已经出现了春秋争霸的局面,周天子虽在,但已经失去了控制各诸侯的实力。纪侯虽得到周天子的青睐,但周天子已无力保护纪侯国了。齐国灭纪复仇的时代终于来到了。
  4
  仅仅在纪武侯击败齐宋燕卫四国联盟之后的十几年内,励精图治后的齐国实力得到增强,而纪侯国在纪武侯去世之后,继任的纪哀侯缺乏治国才能,国力迅速衰微。
  公元前693年,齐襄公以复仇为借口,带兵攻打纪侯国,三年的灭纪大战拉开了序幕。仅用两年工夫,齐国首先攻下了郱邑(今临朐县),接着乘胜占领了郚邑(今安丘市),既而北下占领了鄑邑(今昌乐县)。此时的纪国只剩下纪都(今寿光)和毫无战斗力的浮来(今莒县),以及远在南部的附庸国鄣邑(今江苏赣榆)。
  公元前691年,齐国军队逼近纪侯国都纪台,连续几次攻毁纪侯国城墙,但一夜工夫,纪侯国城墙又修复如初,令齐襄公大惑不解的是:即使纪侯国男女老少齐动手,也难以在一夜之间修好如此宽厚的城墙呀!
  原来,这修复如初的城墙,只是纪哀侯使用的“障眼法”而已:他召集画师,使出浑身解数,在画布上画上城墙;城墙被攻破之后,趁敌人夜里看不到的时候,就把画好的城墙挂上去,然后躲在画布后边慢慢修复城墙。
  纪哀侯也知道他的“障眼法”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终究会被识破,于是他又心生一计——美人计。他把自己九个貌美的女儿叫到跟前,一番思想动员之后,派人乘乱送出城外,分别嫁给了齐国军队的九名将领,想以此瓦解敌人。
  然而,九个女儿刚出嫁不久,一名齐国大将对纪侯的一个女儿说:“城墙修复如神助,老岳父真是用兵如神啊!”纪侯的女儿对自己的夫婿毫无戒备之心,心中一阵好笑,说:“其实这只是个障眼法……”,一五一十说了实话。情况迅速报告到了齐襄公。
  齐襄公识破了纪侯的“障眼法”,知道纪侯已是黔驴技穷,支撑不住了,于是带领军队浩浩荡荡挺进纪都。纪侯深感大厦将倾,又深恨自己的女儿泄露国家机密,真是女大不中留、胳膊肘向外拐呀,于是,他暗中给九个女儿送信,希望国破人亡之前能父女再见一面。九个女儿到齐之后,纪哀侯掘了九个大土坑,命兵士将她们活埋在九个深坑之中,堆土成冢。这就是《寿光县志》中记载的九疑冢的来历,其遗址原在现孙集街道胡营村附近,今已不存。
  活埋了九个女儿之后,纪哀侯悄悄逃出了纪都,不知所终。其远在酅邑(今临淄安平境内)的弟弟姜季失去了内地的支援,又紧邻齐国边境,孤立无助,只好举城投降。至此,纪侯国灭亡,齐国在纪台设剧邑,由姜季主事,成一城之主,传十代。至战国时期,齐国取消其世袭,另派员管理,从此,纪侯国就从中国的史册上消失了。
  齐国取消姜季后代的世袭权力、另派员管理寿光的地方事务后,改称賹邑,治所从纪都纪台迁至今寿光市圣城街道益城村;不久又迁回纪台,重新改称剧邑,后来一直沿用到西汉初年。
  5
  我们寿光后来之所以称为“寿光”,源于战国时代“闾丘乞寿”的故事。
  闾丘,复姓,名邛,战国时代田齐剧邑(今寿光)人。
  姜齐政权衰微之后,齐国卿大夫互相兼并,最后齐国大夫田和放逐齐康公,建立政权,史称田齐。田齐政权传四代到了齐威王,他任用邹忌为相,田忌、孙膑为将,马陵道大败魏军,国势至此最为强盛。齐威王去世,传位于齐宣王。闾丘邛就生活在这个时代。
  闾丘邛少年得志,做了齐宣王的近臣。公元前306年,闾丘邛趁齐宣王打猎高兴之际,领家乡十三位高寿老人拜见齐宣王。齐宣王看到这些老人个个八十开外,耳不聋、眼不花,精神矍铄,很高兴地给他们分赐酒食,并说:“很高兴看到你们大老远来见我,我将免除你们的赋税。”十三位老人得到闾丘邛示意,并无谢恩的意思,齐宣王又接着说:“再免除你们的终身劳役。”闾丘邛及老人们仍不叩头谢恩,齐宣王不高兴了,说:“免粮、免劳役,还不满足呀?”
  闾丘邛领老人们跪下,说:“我们只求大王赐寿。”
  齐宣王说:“寿命在天,我怎能赐寿呀?”
  闾丘邛说:“大王内恤百姓,外御强敌,国家强盛,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恩赐百姓们长寿啊。”
  齐宣王听出了他们劝谏的深意,很是高兴,遂取“寿之光临”的意思,尊称他们为“寿光长者”。等老人们去世之后,他们居住的地方被叫做“寿光里”。今寿光市得名即源于此,不过,我地正式命名为“寿光”,那是一百多年后汉景帝时候的事情了,之后又多次改名,直到隋朝才基本固定下来。
  6
  战国时代,我们寿光出了一位大贤,被后来的宋徽宗追封寿光伯,他的名字叫公孙丑,在此略述一下。
  公孙丑,今寿光市圣城街道公孙庄人,过去有古碑为证,上有“公孙丑之墓”字样,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因战乱而遗失,多次寻找未果。
  《寿光县志》载,公孙丑,孟子的弟子,曾与万章等人着《孟子》一书。书中有《公孙丑·上》、《公孙丑·下》,共二十三章、六千多字,主要记述了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其中许多名言沿用至今。着名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是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记录于《公孙丑章句·下》。
  收尾:周朝历经800年,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封建王朝。传说当年周文王访贤访到姜子牙时,姜子牙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如何一同回西岐,让文王犯了愁:文王要他乘坐自己的轿子,他说轿子太颠坐不了;文王又提出让他骑马,他说马背太硌人;最后,他要文王驼他回去,文王求贤若渴,驼着他走了一段路,文王也是上了年纪的人,实在驼不动了,只好告饶,姜子牙说:“你驼我一百单八步,我死后保周八百年。”文王闻言后悔不已,说:“先生若早言,我舍命驼你到西岐!”
  姜子牙临终,对周武王说:“我死之后不要下葬,将我的棺材悬于净室之中,每有征伐,若久攻不下时,就将我头部朝向那里,我将助之。”后来,周室虽日渐衰微,仍历时八百载而亡。
  这正是:周朝八百载,纪侯五百年。
  春秋争霸时,齐强纪侯亡。
  7
  《寿光县志》记有古迹“臧台”。
  臧台的来历说法不一,但都与鲁大夫臧武仲有关。一种说法是,臧武仲葬于此,高冢即此臧台;另一种说法,此台是臧武仲点将台。今遗迹尚存,原属寿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划归青州,在青州市何官镇臧台村附近,属青州市重点保护古迹。
  臧武仲,名纥,春秋时人,矮小多智,号称“圣人”,孔子曾赞其智;任鲁国大夫,官司寇,掌管刑狱。鲁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臧武仲使用计谋帮助鲁国正卿季武子废除了长子季孙弥的继承权,因此得罪了季孙弥及其好友孟孙家族。孟孙氏向季武子诬告臧武仲阴谋叛乱,臧武仲于是暗中戒备,在出席孟孙氏葬礼时带上披甲武士以防不测,多疑的季武子至此信以为真,下令攻打臧武仲,臧武仲在护卫保护下,奋力冲突,逃出曲阜,由鲁奔齐,卒葬于此。
  因是古迹,略记于此。
  五、秦朝望海台
  1
  西周秦非子擅长驯马,公元前900年,被周孝王封于秦地(今陕西、甘肃一带);传五代至秦襄公,讨伐西戎、保护周平王东迁,封侯,自此秦国建立;传三十一代到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国力大盛;传三十七代至“千古一帝”秦王赢政,赢政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朝传二帝,历15年而亡。统一中国前的秦,史称“先秦”,统一后的秦,史称“秦朝”。
  秦朝时的寿光仍沿称剧邑,属齐郡,治所仍在今寿光市纪台镇纪台村。
  2
  秦始皇东巡,在寿光北部沿海(今羊口镇西黑村)筑望海台以祭海。因时间久远,周围坍塌,形似大冢,当地称之为“黑冢”。现在周围几个村庄也因之命名,如东黑村、西黑村、西黑前村等。
  清康熙年间,寿光县令严胤肇有《望海台》诗曰:
  高台望不见,秦地此登临。
  万乘旌旗动,三山波浪深。
  荒城余旧迹,少海洗雄心。
  怀古空惆怅,乾坤几陆沉。
  秦朝时间短暂,别无大事可记,在此一笔带过。
  六、汉朝公孙弘
  1
  短寿的秦朝传二帝,历15年,其灭亡之迅速,出乎意料,赵高、李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赵高喜欢胡亥,改秦始皇遗嘱,立胡亥、斩扶苏,指鹿为马;唯一有实力、能匡正的是宰相李斯,此时却也“软蛋”一个,同胡亥、赵高沆瀣一气。此三人不得善终,也算是老天长眼,恶有恶报了。
  秦朝灭亡,首功应推陈胜、吴广,可惜此二人未得半壁江山、已是志得意满,最终不能拥有天下。霸王项羽,只知衣锦还乡,夸耀乡梓,亦无大志;最后便宜了无赖刘邦,终有天下,建立西汉二百年基业。
  西汉传十二帝至平帝刘衎,外戚王莽专权,王莽毒杀平帝,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王莽代天子行政,过三年,王莽废孺子婴,自己称帝,建立新朝。西汉历214年(前206—公元8年)灭亡。
  王莽实行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地方豪强的抵制,既而遭受蝗灾、旱灾,饥荒四起,从而爆发了赤眉、绿林起义,起义军攻进长安,杀死王莽,新朝历时15年(公元9年—23年)灭亡。
  绿林军将领刘秀逐步夺取政权,建立东汉。东汉传12帝,历189年(公元32年—220年)灭亡,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三国鼎立的时代。
  正所谓:汉朝四百年,朝代几更迭。
  兴也百姓苦,亡也百姓苦。
  2
  写完时代大背景,然后说说咱寿光那点事。
  西汉高祖刘邦实行分封制,先是分封韩信等成为异姓王,接着又先后翦灭之,代之以“非刘氏不得封王”的分封制度,寿光境内封国纷然,试按年代先后一一列之。
  (1)葘川侯国:
  西汉传三帝至文帝,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封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刘贤为葘川王,治所在今寿光市境内纪台故城。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刘贤参与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叛乱平息后,刘贤被诛。
  “七国之乱”时,懿王刘志在济北坚守城池,拒绝七王邀请发兵支援的请求,刘贤被诛后,刘志接掌刘贤封地,成为新的葘川王,称“葘川懿王”。治所在今寿光境内。传七王,历163年:葘川懿王刘志—靖王刘建—顷王刘遗—思王刘终古—考王刘尚—孝王刘横—怀王刘交,刘交的儿子刘永被王莽除封。
  (2)寿光县:
  西汉传四帝至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汉景帝置青州刺史部北海郡寿光县,史书自此有了寿光县的名字,其治所在今洛城街道牟城村附近。
  (3)益都侯国:
  西汉传五帝至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封葘川懿王的儿子刘胡为益都敬侯,治所在今古城街道古城村,又名王胡城,意为王侯刘胡之城也。益都侯国传三世,历52年:敬侯刘胡—原侯刘广—刘嘉,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有人向朝廷告发刘嘉并不是刘广的亲生儿子,汉昭帝下诏免刘嘉侯爵,除国。
  (4)剧原侯国:
  元朔二年(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封葘川懿王的儿子刘错为剧原侯,治所在今寿光境内纪台村附近,传六世,历138年:剧原侯刘错—孝侯刘广昌—戴侯刘贵—质侯刘吉—节侯刘嚣—刘胜客,王莽新朝时免爵,除国。
  (5)平望侯国:
  元朔二年(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封葘川懿王的儿子刘赏为平望侯,治所今寿光市羊口镇东黑村附近。传六世,历138年:平望侯刘赏—原侯刘楚人—敬侯刘光—顷侯刘起—孝侯刘均—刘旦,王莽新朝时免爵,除国。
  (6)陆元侯国:
  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汉武帝封葘川靖王的儿子刘何为陆元侯,《汉王子侯表》中注治所在“寿光”,考陆地治所,即今城北于家寿光故城。传三世,历62年:陆元侯刘何—原侯刘贾—刘延寿。汉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刘延寿因罪免爵,除国。
  (7)乐望侯国:
  西汉传七帝至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汉宣帝封胶东戴王的儿子刘光为乐望侯,治所在今稻田镇王望村附近。传三世:乐望侯刘光—厘侯刘林—刘起,刘起时免爵除封。
  (8)饶县:治所在今洛城镇斟灌村附近。所置年代无考。
  (9)台乡县:治所在今杨家庄西北附近。所置年代无考。
  这正是:西汉寿光县,两千有余年。
  分封多侯国,北海立纷然。
  3
  王莽新朝时,西汉朝在寿光境内分封的刘氏封国被免除,改原寿光县为翼平亭,其治所仍在今洛城街道牟城村附近;改剧县(原剧原侯国地)为俞县,治所仍在纪台故城。
  4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之后,继续实行西汉的“郡国”(郡县与刘氏封国)并存的管理体系。当时分封于寿光境内的侯国如下:
  (1)寿光侯: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刘秀封更始帝刘玄的儿子刘鲤为寿光侯。治所无考。
  (2)北海王:
  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光武帝刘秀改封哥哥刘演的儿子、鲁王刘兴为北海王,建都剧县,治所在今
  (未完,待续)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