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2-09-16 22:42
昌乐 刘文安

明万历《潍县志》

— 本帖被 admin 执行取消精华操作(2012-09-16) —
  展风土人情 绘社会百态
  潍县地方志书开山之作——明万历《潍县志》
  ◎刘督宽 陈瑞曾
  我国封建时代,朝廷把纂修地方志和纂修国史看得同样重要,古人认为“治天下以史为鉴,治地方以志为鉴”。解放前,潍县有五部志书,最早的是明万历《潍县志》。
  作为行政建制的潍县,其历史应从明洪武九年(1376)降潍州为潍县起始。此前,曾为北海郡、潍州等等,辖区或大或小,屡有变动,唯从定建制为潍县后,历经明、清两代及民国建立,至1948年潍县解放,其建制与辖区基本未变,这段历史有572年。一个地域发展变化的历史是连续的,而地方志书的记载,却是以建置区划为范围的。明万历以前的志书已漫灭无存,即使有,也未必就是潍县建制后的志书。因此,“万历志”的编纂,就成为潍县志书的“开山”之作。
  万历《潍县志》是民修而非官修
  明万历癸酉年,即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潍县以致仕还乡的名宦刘廷锡为主,编纂了万历版的《潍县志》10卷(以下简称万历志),成为潍县存世最早的地方志书,《潍县志稿?序》开篇即说“潍之有志,首创于明万历癸酉刘塔山先生”。
  刘廷锡,生卒年失记,字君荣,号塔山。嘉靖元年(1522)乡试中举后,任保定府推官,后擢户部主事,转本部员外,再转郎中,又出任两淮盐运使。居官清廉,为人所称。致仕归里,居县东南四十里塔山(今灵山)下,并取山名以为己号。
  担任“万历志”校正的,也是致仕还乡的名宦,一是胡邦佐,嘉靖举人,初任太原推官,后任南京刑部郎中,诏进朝例大夫,因生来手指就是四节而被乡人称为“四节先生”;二是王渐,嘉靖进士,曾任确山县令,以廉洁称选山西道监察御史,陕西按察司副使,为乡人所敬重。
  为“万历志”写序的是大名鼎鼎的刘应节(1517—1591年),嘉靖进士,文武兼备,曾总督蓟、辽、保定三地军务,先后任过南京工部、刑部,戎政(兵部)尚书。是当时潍县官阶最高,功业最卓着的高官显宦,今山海关长城上仍屹立着刘应节的高大塑像。
  地方志书一般都是地方主政者主持纂修,是谓“官修”,“万历志”怎么由民间私人创修呢?刘应节在万历志序言中特意指出,以前的志书“岁久漫灭”,而现在的地方主政者,把在此当官视作“如居传舍(旅店),轻典籍如土苴,于志之有无曾不一置齿頬”,即使偶尔提到,又“以授简无人”而推脱。幸亏有致仕回家的“乡先达大夫鹾使(盐运使)刘公(刘廷锡),家食有间,慨然以修辑为任”,以“良史之才”数月的辛劳,编成了这部志书,足可“传信诏来,与邦国史并传而无弊哉!”这绝非“狡猾敷衍”的庸官愚吏所能作为的。当时的县官不作为,刘廷锡挺身而出,为后世留下了这部珍贵的历史典籍,深得刘应节的赞赏。
  万历《潍县志》内容翔实
  刘廷锡编纂的明万历《潍县志》全书10卷,约三万字。内容包括:星野玄枵图、建制沿革、疆域;城池、街衢坊市集场、乡社、九隅、铺;物产有谷、果、蔬、木、药、羽、毛、鳞、介、虫、货等十一大类;学校、神祀、宫室、桥梁;公署、额设官吏、教谕、训导;户口、土贡、田赋、徭役、兵制、兵备屯田;名宦;人物;荐举、科目岁贡;烈女、祥异、寺观、冢墓等。
  从以上纲目可以看出,这部出自民间私人编修的县志,在体例上,与官修毫无二致,完全符合明成祖朱棣颁布的《纂修志书凡例》之规定。其中约用一万五千字,记录了那时潍县有关自然、经济和社会,包括乡社、学校、物产和田赋、徭役、兵制等事关国计民生的具体史料,做到了简繁有当。更可贵的是,又以一万一千多字的篇幅,记录了那时的城池、庙宇、宫殿等有形的、固化的物质文化遗产;还通过名宦、乡贤、人物、科贡等卷目,简要记录了上自周、秦、汉、唐下到国朝大明,历代与潍县有关的七十五位历史人物与他们的业绩。这是后人能见到的,潍县有史以来第一次系统纪录封建时代潍县历史文明的宝贵资料,包括潍县建制前的历史,建制后的自然地理、城乡面貌、建筑设施、文化教育、农商经济、行政管理、典章制度、民众负担、古今名人等,为后世修邑乘建立了楷模和基础;对后来史志的编纂和研究潍县历史文化,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在此,仅就其内容中的几个方面,作一简要介绍
  万历志记载了潍县土城的最早形象
  潍县有城约始于汉代,但那不是存在到解放时的潍县城,约在隋末唐初,县城始定位于白浪河西岸,千年多以来再未移址,至万历年代一直是土城,但其建筑形制和规模,直到“万历志”才有了确切记载。
  “万历志”在“城池”篇,记载了明正德七年(1512)莱州府推官刘信重修的潍县土城形象。“东南临水(指白l浪河),沙虚善崩,正德间再遭暴水,城不透者数尺。隆庆乙巳(1569)秋复大水,几损城厚之半,城不为沼者天幸也”。“城周围九里三十步,高二丈八尺,阔一丈五尺,有东、西、南、北四门用砖包,东曰朝阳,西曰迎恩,南曰安定,北曰望海。门有楼,濠阔一丈五尺,环绕四周”。从以上记叙可以了解到:潍县当时的土城与后来明崇祯十二年(1639)县令邢国玺改砌的石城,在位置、规模(周长、高度、厚度)、城门的命名上没有变化,砌为石城,只是为了大大强化城墙防战防水的功能。
  那时的潍县城关是什么样子?万历志说:“潍古郡,街衢相沿无改,巷以多岐难防盗窃,有堙塞者”。当时街上有牌坊,“城里十四座、东关一座”。有市二:“一在城内大十字口 ,一在东关大街十字口”:集市“在城内者七,在东关者七,在西关、南关各一。在乡者一十五”。
  另外,城关的行政区划有:“西关南隅、城西南隅、西北隅、东北隅、东南隅、东关南隅、东关北隅、东关南北隅、东南北隅。”那时的南关、北关,还不是主要关厢。
  当时城里、东关已有的“市”,指的是集中作买卖的场所,不是行政建制单位的“市”,也不是间隔定时的农贸集市。但是人们有理由相信,当年县城的那两个小小的“市”,正是孕育今天方圆上百平方公里的潍坊中心市区的摇篮。
  “万历志”中,对于东关的土围子(或坞)没有具体记载,但记载了当时东关已有了四隅、一市、七个集场,这说明,东关在建成“八阁围子墙”以前,已形成潍县的一处较大的关厢,在东关大街十字口,有了与城里大十字口规模、地位相当的商贸市场,还有与城里数量相当的“七个集市”,东关在人口聚集和商贸发展上已远远超过了潍城周边其他关厢。当时东关的七个集场,或许就设置在后来的米市街、估衣市街、南、北下河街、鱼店街一带吧。
  当时潍县城里同样设有七个集市,这说明当时城里的住户还没有遍布全城,人口也不是太多,所以,空余的地面可以设七个集市。可是,这些集市究竟设在什么地方,规模如何,我们后来人就无处猜度了。
  万历年间潍县的人口、税赋与兵役
  万历年间,潍县的人口数为:11917户;21769人。平均每户不到2人,的确少得可怜。从明洪武元年到万历元年(癸酉)200年间,经过了明初大量移民,后又有两次移民,但人口的增长并不快。城圈以内还住不满,有大量的空地设置七个集市,之所以如此,“万历志”没有记载,但元末明初改朝换代的频繁战争中,潍县人口已剩下不多却是事实,不然不会大量强制移民。潍县民间传说,那时全城只剩下了苟、陈两家。200年中人口增长得缓慢,也还与生产发展缓慢、税赋徭役过重,民生多艰有关,这一点,“万历志”透露了一些信息。
  “万历志”在记录税赋徭役之后,有一段“志氏曰”(编志者说的话):“潍之杂差繁重,前既列之矣(前面已经开列出来了)!及见坐佥(签署徭役的簿籍,“佥”通“签”),马驴头各项差役之数,比之邻邑独重且多焉。以是而知潍人之困,终不可苏(苏醒、缓解)矣!考之国志,里数与邻邑多相等,地之瘠薄与民之流散亦无以异,何站地(服役的地点)差役轻重多寡,不均之如是也!”
  记载了徭役数量之后,又查检了记录,比较了邻邑的情况,得出了“潍人之困终不可苏矣”的结果。
  为什么会这样呢?刘廷锡找出的原因是:“只缘弘德年间(明弘治、正德年间,约从1488年至1521年),有二三富室,资财雄于邻邑,从事商贾,贸迁有无,恃其赢金,服室僭侈(过分的奢侈炫耀),因得上(等)县之名。历年以来,县既贫而虚名犹存。又民俗相沿,业商贾者往往如故,然资货无多营取,锥刀之利,旋(不久)亦困于差役,丧(丧失)其有矣。况业商者无几,余皆耕耨农家,十室九空,驿传差役每见增加……良可悯也。”因二三富商过分炫耀,得了上县之虚名,赋税徭役比邻县又重又多;现已穷了,十室九空,而驿传差役只增不减,百姓困苦艰难,生产难以发展,人口怎会增加,真是令人悲悯哀叹。这都是因为当官者不体察详情,不关爱百姓,一味压榨搜刮造成的
  刘廷锡在这里最后说:既然原因如此,要使百姓心情转悲为喜,命运变坏为好,我深深地寄希望于父母官啊!
  当时实行的“兵制”,是三户出一个军卒,或保卫京师,或戍边檄,或隶(隶属)各处卫所,原额军数六千七百三十六名。这些青壮年人,常年撇家舍业在外当兵,病羸死亡,还要从在军籍的户中抽人补充,加重了地方人丁的负担。对此,“志氏曰”(刘廷锡说),古者寓兵于农,苏轼曾指出“养兵害农”。诸葛亮说,“兵贵精,不贵多”。而“今之兵,或占籍滥食,或闻金(兵器)丧魄者何限(难记其数)也!名曰貔貅百万,实则旗帜虚张,责以外捷(战胜)四夷,内壮中国,难矣!故振作以精惰,校阅以求精,司戎事者(管军事的官)当速图而预讲矣。”
  刘廷锡通过编写地方志,进一步了解到,当时的潍县,业商者已然不再富有,农村中“十室九空”,人丁不旺,农业劳力不足,生活艰难,是徭役兵役制度直接造成了人民不堪承受的负担。在志书中,他以自己的名义,有理有据地摆明了事实,找出了原因,态度鲜明地为民请命,向主政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和殷切的希望。他的胆识和骨气,他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十足地令人钦敬!这也是这部“万历志”的一大光辉亮点,在其他官修的志书中,是看不到这类精彩文字的。
  四百多年前编修的万历《潍县志》当年刊印了多少部,没有记载;因是民间私人所为,估计不会很多。因此,上世纪三十年代,潍县史志专家丁锡田先生四处搜求,只打听到北京图书馆有此典籍,遂写信请托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好友张政烺先生,利用节假日,到北京图书馆借出手抄了一部,而这一抄本后来也不知下落。潍城区编区志时,为作参考,曾派人到北京图书馆复印了一部,笔者所见到的就是此复印本。因其年代久远,存世又少,见到者不多,故在此作一简略介绍,潍县有志可据的历史,概源于此。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
admin [1楼] 发表于:2012-09-16 22:42
昌乐 刘文安
明万历《潍县志》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