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4-12-26 20:44
鄌郚总编

咏雪诗词多名句(刘福新)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1-03 11:07
鄌郚总编
  咏雪诗词多名句(编辑推荐 )
  刘福新
  雪与日月星斗、风雨虹霓一样,是古往今来吟咏不尽的素材,中国文人墨客写出了不少寓意深远、脍炙人口的名句名篇。
  最早出现的咏雪诗,恐怕要数《诗经》中的那篇《北风》了。“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由于奴隶主贵族的暴虐,劳动人民不堪忍受,即使大雪纷飞、寒风刺骨,还是相约逃亡。雪烘托了诗的悲凉气氛。战国时代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涉江》篇里,围绕着被流放的窘境发出了许多哀叹:“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固将愁苦而终穷。”这是一个多么高大坚强的形象,他准备为自己的理想奋头到底,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伟哉,屈原!
  汉末蔡文姬有一首“感伤乱离,追怀悲愤”的名篇传世。“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只有被掳匈奴十二年又改嫁生子的女诗人才能写出这催人泪下的《悲愤诗》来。既恨乱世被掳又怨母子别离的复杂心绪,让人感到这“雪”冷入骨髓。
  南北朝时的江淹写了不少咏雪句子,如:南中气候暖,朱华凌白雪; “停舻望极浦,弭棹阻风雪”;“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宁知霜雪后,独见松竹心。”诗词评论家皆云江淹后半生因高官厚禄,才思渐退,谓之“江郎才尽”,但依笔者看来,他写“雪”却是愈来愈精,不可一概而论也。南北朝庾信在他的《昭君辞应召》里有“冰河牵马渡,雪路抱鞍行。胡风入骨冷,夜月照心明”的诗句。“冰河”、“雪路”、“胡风”、“夜月”,再加上凄凉哀怨的“胡笳声”,营造了一种苍茫激楚的北国气氛,在我们面前立时展现出一幅 “昭君出塞图”来。
  唐以来,文人墨客更以瑰丽的才思,写下了浩如烟海的咏雪诗篇。在大诗人李白笔下,“雪”大多成了比喻:“白波若卷雪,测石不容舠”;“黄云万里动声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卷雪”和“雪山”均喻指“白浪涌叠”。唐朝岑参描写边塞的诗最有特色,故被称为“边塞诗人”。“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上将拥旌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用雪烘托战场,感染力很强。最有代表性的是他那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用浪漫主义的笔触,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其新颖贴切。此诗写送别,“雪”在诗里反复出现,更显得苍凉悲壮。比岑参早些时的东方虬有首《春雪》,内有诗句“春雪满空来,融处似花开。”豪情与奇趣都比不上岑参的这两句。有人用“妙手回春”来品评岑参咏雪的千古名句,是很有道理的。印象中较深的还有柳宗元那首《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遭遇坎坷的柳宗元不就是那独钓的舠老翁吗?初看,物似失真;细研,诱人深思,不得不惊叹他妙得诗家之秘笈。在政治失意里,他表面淡泊,内心却一直等待时机,就像姜子牙当年钓于渭水一样。可惜的是,令他东山再起的奇迹并未出现,就像诗中所写,只钓了一江寒雪罢了。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也是咏雪高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阕《念奴娇》雄浑奔放,长于比喻。不难看出,雪是指“浪花飞溅”,是借鉴了李白和柳永的手法。三人写雪,异曲同工,但苏词更有气势。
  直接用“雪”字作题的要数毛泽东的《泌园春·雪》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把雪描述到极致,若非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谁能有此气魄!“须睛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倘不是功底深厚的诗词巨匠,谁又能把雪写得这么浪漫有趣。毛泽东一反雪的悲凉、愤懑、窘迫、怨恨,给了雪一个崭新的形象,这是雪的造化,这是雪从未有过的礼遇,因之《泌园春·雪》遂成了千古绝唱。
  【编者按】很惊喜能读到这么一篇好文,洋洋洒洒几千字,可算是古今文人墨客寄雪抒情的大汇总。咏雪,在不同文人的笔下,真有不同的风格,或豪放,或婉约。感谢作者能给大家这么一个学习的机会,推荐阅读:)---边缘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