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5-01-16 15:30
鄌郚总编

雪的情愫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1-03 14:22
鄌郚总编

雪的诱惑

  雪的诱惑
  刘福新
  中学时读《水浒传》林冲雪夜上梁山那一回,老师眯起眼睛讲那一大段施耐庵老先生关于“雪景的描写”,我的心也沉醉于其中了。你看:“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正下得紧,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座古庙……”“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这是写林冲被蓄意安排到大军草料场的情节。“提着枪只顾走,那雪越下得紧。”这是林冲在古庙结果了仇人以后急急出走的情景。但在我的印象中,总想象着林冲在漫天大雪中身着披风,肩一支系着酒葫芦的花枪夜行,似乎皴染的一幅大雪夜行图,别有一番意趣。
  后稍长,读了唐朝边塞诗人岑参不少描写雪的诗,譬如:“上将拥旌西出征,平阴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用雪烘托战场,感染力很强。最有代表性的是他那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了,其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用浪漫主义的笔触,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雪花飞舞,写尽了西北边塞雪景之美。而“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情真意切,给人以无边的遐想。当然了,有些以雪景为衬托的诗,是免不了让人格外加深情绪的,譬如汉末蔡文姬有一首“感伤乱离,追怀悲愤”的传世名篇,题目叫《悲愤诗》,里面有“处所多霜雪”的句子,由于恨乱世被掳,又怨母子别离,让人感到这“雪”冷入骨髓。南北朝时期的庾信,在他的《昭君辞应召》里,有“冰雪牵马渡,雪路抱鞍行”的句子,“雪”在一句里就出现了两次。本来在古诗中,是不提倡同一个字重复使用的,诗人显然是想以“雪”映衬自己的心绪。但我还是想,即便是用雪描画感伤的,亦同样有着对文人的吸引力。
  在我的印象里,古代还有两个写雪的高手。一个是柳宗元,他那首《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真写得精妙。遭遇坎坷的柳宗元不就是那独钓的老翁吗?初看,物似失真;细研,诱人深思,不得不惊叹他妙得诗家之秘笈。在政治失意里,他表面淡泊,内心里却一直等待时机,就像姜子牙当年钓于渭水一样。可惜的是,令他东山再起的奇迹并未出现,就像诗里写的,只钓了一江寒雪罢了。另一个是苏东坡,一阕《念奴娇》雄浑奔放:“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最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的词其实不是写真雪,而是比喻,“雪”是指的“浪花飞溅”,是借鉴了李白、柳永的手法。他与李白、柳永异曲同工,但苏轼的词更有气势。
  今人写雪要数毛泽东了,一阕《沁园春·雪》,一反雪的悲凉、愤懑、窘迫和怨恨,给了雪一个崭新的形象,是雪从未有过的礼遇,因之,《沁园春·雪》遂成了千古绝唱。
  我多次去过江南,遗憾的是从未观赏过江南的雪。但南宋词人吕本中却把江南的雪写得极其玲珑。他那首有名的《踏莎行》写道“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叫古今文人称道不已。这些江南才子踏雪访梅词令表现出的高雅情致,醉倒了许多后人。就连伟大作家曹雪芹在《红楼梦》四十九回中也情不自禁地借贾宝玉行迹书写了一段访梅情节:“顺着山脚刚转过身去,已闻一股寒香拂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正是在这样的启发下,我写的长篇历史小说里写了不少南国的雪,当然,从历史记载里得知,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相对偏冷的周期,建康(今南京)的大雪还是有着历史根据的。因为从梁朝第二代皇帝萧纲在做太子时所写的诗里,就可以看到很多写雪的诗句。其中《寒夕》诗句云“雪花无有蒂,冰镜不安台”。当然了,他处在侯景进攻台城(建康皇宫)的危险日子里,主要还是埋怨台城外面的亲王们不能积极勤王的。但不管怎么说,那时南方的雪是很大的,冬天是很冷的。
  我没到过东北,但我却对东北的雪有着浓浓的遐想,“文革”时期大红大紫的八块“革命样板戏”之一的《智取威虎山》,里面有少剑波的一段唱词最为贴切:“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望飞雪,漫天舞,巍巍群山披银装,好一派北国风光。”东北雪原的壮丽充满了诗情画意。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东北的雪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小人书(连环画),杨靖宇、赵一曼在雪地里与日寇英勇顽强地战斗以及在雪地里被杀害的情节,迄今仍印在脑海中,让我除了对雪的敬仰之外,又搀入了对雪的埋怨情绪。是的,如果没有雪,东北的人民军队就不能同敌人巧妙周旋,可是在大雪封山的极其艰苦的环境里,抗日联军的粮食却成了最大的问题。杨靖宇壮烈牺牲后,敌人不是从他的肚子里发现,没有一点儿粮食嘛!
  西北我更没去过,但对雪的最初感受也是由于一部电影带给我的。《冰山上的来客》让我看到了西北的雪,那个在放哨时被大雪围困的战士就活活冻死在哨位上……
  但有时我也想,文人笔下,西北的雪太富丽,东北的雪太丰厚,江南的雪太雕琢。北京的雪呢?我忽然想起李白《北风行》中“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句子,不管这是真实中的夸张还是夸张中寻求真实,只可惜我听在北京上学的弟子们说那儿从未下过一场象样的雪。这当然是天气逐渐变暖的缘故。就如我住的山东省昌乐这个小小的县城,近些年来的雪越来越少了,偶尔下场雪,就那么敷敷衍衍地飘下稀疏的几片雪花来,总觉得不过瘾。我从那些细小的雪花里怎么也看不出它有六个瓣。从前人的描述里早就知道雪花是有六个瓣的,我还从前几年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寄来的一本书中得到了更准确的佐证,因为那本散文集的名字就叫《飞花六出》,是由香港六个女作家合著的,真得佩服她们超群的想象力,因为处在暖和的香港,她们见识雪的机会更稀少,但她们却起了这么个神采飞扬的书名。
  处在北半球土地上的外国人,当然离不了与雪打交道。中学时代,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直把雪当做了大背景,雪地里作战拼杀,雪地里运送木柴给城里人取暖,尤其是主人公保尔在一个火车站雪地上与早年的情人冬妮亚猝遇的情节,对我的印象太深了,拂之不去,却之再来。为什么?就因为那里面有一种令我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绪,以致于这种淡淡的忧伤不时地影响着我的写作,让我的文章也染上了雪景般忧伤,真是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但越是不可思议的忧伤,雪景反而更加诱惑着我,也许这就是某些作家所说的“热爱歧途”吧?
  还有位德国著名作家叫台奥多尔·冯塔纳,他写了一部《艾菲·布里斯特》的长篇小说,这篇小说写婚外情极为含蓄,但却在雪景的映衬下,让读者愈感神秘。比如写女主人公艾菲与一个军官克拉姆巴斯的私通,就是在通过一片树林的雪橇上进行的,那厚厚的雪,促成了出行的工具——雪橇,那雪橇和树林雪景又成了做爱的特殊道具,令人不禁生出一种扑朔迷离的意象。
  雪花啊雪花,你这大自然的使者,你给了各种肤色的人多少浪漫,你经历过多少世事沧桑,你目睹过多少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你目睹过多少血与火的创伤,你观察过多少波谲云诡的岁月,你经历了多少翻天覆地的巨变!如今还是秋天,我又想念冬天的雪了。我想象着:纷纷扬扬的雪花落着、落着,落在我们这块蓄满希望的土地上。而为了你的降临,我会赶紧为你打开门窗,望着一片雪白的世界,我的心里定然掀起一股股感情的激荡,皆因你对我的诱惑太大太强了。呵呵,我在等待着……
  完稿于2006年9月17日深夜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2楼] 发表于:2019-01-03 14:26
鄌郚总编

雪的情愫

  雪  的  情  愫
  文辛
  快到“大雪”节气了,我们这个北方的小县城还没见到雪的影子,心里想雪都快想疯了!
  中学时读《水浒传》林冲雪夜上梁山那一回,老师眯起眼睛讲那一大段施耐庵老先生关于“雪景的描写”,我的心也沉醉于其中了。你看:“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正下得紧,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座古庙……”“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这是写林冲被蓄意安排到大军草料场的情节。“提着枪只顾走,那雪越下得紧。”这是林冲在古庙结果了仇人以后急急出走的情景。但在我的印象中,总想象着林冲在漫天大雪中身着披风,肩一支系着酒葫芦的花枪夜行,似乎皴染的一幅大雪夜行图,别有一番意趣。
  后稍长,读了唐朝边塞诗人岑参不少描写雪的诗,譬如:“上将拥旌西出征,平阴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用雪烘托战场,感染力很强。最有代表性的是他那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了,其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用浪漫主义的笔触,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雪花飞舞,写尽了西北边塞雪景之美。而“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情真意切,给人以无边的遐想。当然了,有些以雪景为衬托的诗,是免不了让人格外加深情绪的,譬如汉末蔡文姬有一首“感伤乱离,追怀悲愤”的传世名篇,题目叫《悲愤诗》,里面有“处所多霜雪”的句子,由于恨乱世被掳,又怨母子别离,让人感到这“雪”冷入骨髓。南北朝时期的庾信,在他的《昭君辞应召》里,有“冰雪牵马渡,雪路抱鞍行”的句子,“雪”在一句里就出现了两次。本来在古诗中,是不提倡同一个字重复使用的,诗人显然是想以“雪”映衬自己的心绪。但我还是想,即便是用雪描画感伤的,亦同样有着对文人的吸引力。
  在我的印象里,古代还有两个写雪的高手。一个是柳宗元,他那首《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真写得精妙。遭遇坎坷的柳宗元不就是那独钓的老翁吗?初看,物似失真;细研,诱人深思,不得不惊叹他妙得诗家之秘笈。在政治失意里,他表面淡泊,内心里却一直等待时机,就像姜子牙当年钓于渭水一样。可惜的是,令他东山再起的奇迹并未出现,就像诗里写的,只钓了一江寒雪罢了。另一个是苏东坡,一阕《念奴娇》雄浑奔放:“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最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的词其实不是写真雪,而是比喻,“雪”是指的“浪花飞溅”,是借鉴了李白、柳永的手法。他与李白、柳永异曲同工,但苏轼的词更有气势。
  我多次去过江南,遗憾的是从未观赏过江南的雪。但南宋词人吕本中却把江南的雪写得极其玲珑。他那首有名的《踏莎行》写道“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叫古今文人称道不已。这些江南才子踏雪访梅词令表现出的高雅情致,醉倒了许多后人。就连伟大作家曹雪芹在《红楼梦》四十九回中也情不自禁地借贾宝玉行迹书写了一段访梅情节:“顺着山脚刚转过身去,已闻一股寒香拂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正是在这样的启发下,我写的长篇历史小说里写了不少南国的雪,当然,从历史记载里得知,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相对偏冷的周期,建康(今南京)的大雪还是有着历史根据的。因为从梁朝第二代皇帝萧纲在做太子时所写的诗里,就可以看到很多写雪的诗句。其中《寒夕》诗句云“雪花无有蒂,冰镜不安台”。当然了,他处在侯景进攻台城(建康皇宫)的危险日子里,主要还是埋怨台城外面的亲王们不能积极勤王的。但不管怎么说,那时南方的雪是很大的,冬天是很冷的。
  我没到过东北,但我却对东北的雪有着浓浓的遐想,“文革”时期大红大紫的八块“革命样板戏”之一的《智取威虎山》,里面有少剑波的一段唱词最为贴切:“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望飞雪,漫天舞,巍巍群山披银装,好一派北国风光。”东北雪原的壮丽充满了诗情画意。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东北的雪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小人书(连环画),杨靖宇、赵一曼在雪地里与日寇英勇顽强地战斗以及在雪地里被杀害的情节,迄今仍印在脑海中,让我除了对雪的敬仰之外,又搀入了对雪的埋怨情绪。是的,如果没有雪,东北的人民军队就不能同敌人巧妙周旋,可是在大雪封山的极其艰苦的环境里,抗日联军的粮食却成了最大的问题。杨靖宇壮烈牺牲后,敌人不是从他的肚子里发现,没有一点儿粮食嘛!
  西北我更没去过,但对雪的最初感受也是由于一部电影带给我的。《冰山上的来客》让我看到了西北的雪,那个在放哨时被大雪围困的战士就活活冻死在哨位上……
  但有时我也想,文人笔下,西北的雪太富丽,东北的雪太丰厚,江南的雪太雕琢。北京的雪呢?我忽然想起李白《北风行》中“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句子,不管这是真实中的夸张还是夸张中寻求真实,只可惜我听在北京上学的弟子们说那儿从未下过一场象样的雪。这当然是天气逐渐变暖的缘故。就如我住的山东省昌乐这个小小的县城,近些年来的雪越来越少了,偶尔下场雪,就那么敷敷衍衍地飘下稀疏的几片雪花来,总觉得不过瘾。我从那些细小的雪花里怎么也看不出它有六个瓣。从前人的描述里早就知道雪花是有六个瓣的,我还从前几年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寄来的一本书中得到了更准确的佐证,因为那本散文集的名字就叫《飞花六出》,是由香港六个女作家合著的,真得佩服她们超群的想象力,因为处在暖和的香港,她们见识雪的机会更稀少,但她们却起了这么个神采飞扬的书名。
  处在北半球土地上的外国人,当然离不了与雪打交道。中学时代,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直把雪当做了大背景,雪地里作战拼杀,雪地里运送木柴给城里人取暖,尤其是主人公保尔在一个火车站雪地上与早年的情人冬妮亚猝遇的情节,对我的印象太深了,拂之不去,却之再来。为什么?就因为那里面有一种令我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绪,以致于这种淡淡的忧伤不时地影响着我的写作,让我的文章也染上了雪景般忧伤,真是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但越是不可思议的忧伤,雪景反而更加诱惑着我,也许这就是某些作家所说的“热爱歧途”吧?
  还有位德国著名作家叫台奥多尔·冯塔纳,他写了一部《艾菲·布里斯特》的长篇小说,这篇小说写婚外情极为含蓄,但却在雪景的映衬下,让读者愈感神秘。比如写女主人公艾菲与一个军官克拉姆巴斯的私通,就是在通过一片树林的雪橇上进行的,那厚厚的雪,促成了出行的工具——雪橇,那雪橇和树林雪景又成了做爱的特殊道具,令人不禁生出一种扑朔迷离的意象。
  雪花啊雪花,你这大自然的使者,你给了各种肤色的人多少浪漫,你经历过多少世事沧桑,你目睹过多少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你目睹过多少血与火的创伤,你观察过多少波谲云诡的岁月,你经历了多少翻天覆地的巨变!如今还是秋天,我又想念冬天的雪了。我想象着:纷纷扬扬的雪花落着、落着,落在我们这块蓄满希望的土地上。而为了你的降临,我会赶紧为你打开门窗,望着一片雪白的世界,我的心里定然掀起一股股感情的激荡,皆因你对我的诱惑太大太强了。呵呵,我在等待着……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