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5-01-16 15:33
鄌郚总编

悄然领悟

  刘福新

  读书,能为我开辟一个精神牧场。书读得多了,就能在心灵的牧场中四处漫游,陶然自乐,若有所思。
  当我的目光滑过怦然心动的段落,当我探幽索微的思维触角缓缓钻进稠密的词语,当我恍然有悟或朦胧迷惘着某个铅印的黑字,我的兴趣更高涨了。那只言片语的悟,那撞击出心灵火花的惊,那连绵遐想纷至沓来的奇,都会让自己僵硬呆板的思维方式疏松灵动。模糊凌乱的感觉之后,我悄然领悟,并向着智性阅读兴冲冲而行。
  就说前一阵子读二十四史中的《梁书》吧,好多正确的言论却往往出自对方之口。梁武帝萧衍统驭下的梁朝那么多弊端,不是让东魏军司(即军师)所撰的《檄文》一一说中了吗?“主荒于上,臣蔽于下”;“获一人而失一国,见黄雀而忘深阱。”既指出了梁国的腐败,又指出了收纳东魏叛臣侯景,是将来的危险,到后来都被历史印证了。而王僧辩与陈霸先会师的誓词中,虽慷慨激昂,却多与历史不符,说萧衍“灵圣聪明,光宅天下,劬劳兆庶,亭育万民。”这些过誉的言论谁能信之?当然了,当朝的臣评论当朝的君,难矣哉!
  在悄然领悟里,会对历史上的是是非非进行和谐的整合,一个既独立又能生长的思辩能力和想象能力悄然形成着。
  前几年,对某报纸的文学版面“青未了”一词,一直迷惑不解。近翻杜甫游览泰山写的〈望岳〉诗,由隐约迷茫而豁然开朗。很多人认定“青未了”是“满眼青绿色,望之而不尽。”可是,杜甫写诗及登山是在“穷秋”时分,“穷秋”无疑是“秋暮”了。既是“穷秋”,大地草木黄落,山野植被枯萎,田地里的庄稼大都收割完毕。以此论之,用“满眼青翠”解释“青未了”,岂不是风马牛,岂不是隔靴搔痒!如果解释为“虽然已到暮秋,但树叶黄落之余,尚有残叶缀枝;山坡上犹有松柏,田地里尚有菜蔬,特别是潮湿的沟滩、朝阳的谷地,还郁郁葱葱着呢。看来,我杜甫登泰山,来得也还是时候,青翠颜色还没有完全消逝。”这样的解释,还算合理吧?这样一来,恐怕这家报纸的栏目名称就有了异议。不过,我无意与他人作对。
  我在意的是:一本本的书向我走来,我热情拥抱着它。在拥抱中,情感在饱蕴,思想在升腾,一股欲罢不能的冲动在心中萦绕,最终化为一阵热流直透笔尖,稿纸上便有了一行行文字……而这些,都是书给予的,都是在悄然领悟里进行的。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