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5-01-19 06:26
鄌郚总编

耄耋老人赵守诚巧编儿歌教晚辈

        
  
  人物档案:赵守诚,1937年生于昌乐县昌乐镇〔今县经济开发区(宝城街道)〕北三里村,1955年毕业于益都师范前师部,1959年冬调入昌乐二中(时住高崖)教初中语文,1982年借调昌乐县史志办公室参与修志,1986年正式调入,历任编辑、副编审、副主任,《昌乐县志》副主编,1997年退休,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昌乐传媒网讯(记者 杨宁 任鹏)一本稿纸铺在面前,拿起手中的笔,坐在桌前一写就是数小时,这是赵守诚退休后的生活常态。
  今年七十多岁的赵守诚,因为热爱写作,自1957年开始在《中国少年报》上发表儿童文学作品,近60年来,一直钟情于文学创作,勤奋笔耕不辍。 1997年从县史志办退休以后,他不仅有数百篇文学作品见诸中央、省、市级报刊、杂志,而且一直尽心尽力考证、弘扬昌乐历史,宣传昌乐优势,至今已出版《山里的孩子》《笑话故事集》《营邱新绿》《昌乐民间传说》四本个人专着。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写作的兴趣不仅充实了赵守诚的退休生活,还让他在一篇篇作品,一个个获奖证书中获得成就感。
  走进儿歌的世界不是偶然
  1955年,刚从益都(今青州)师范毕业的赵守诚,被分配到小学从事教育工作,后调到昌乐二中教语文,一教就是27年。赵守诚的语文教学在当时全县有名,虽然他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他善学、会教,博学多识,教高中生都是绰绰有余。他对课文讲解精辟透彻,活灵活现。讲文言文是他的拿手好戏,文言虚词以及各种文言句式、用法他都讲得深入浅出,头头是道。讲笑话、故事是他日常教学的辅助手段,他在观察生活、捕捉素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走上了儿童文学创作道路。
  1957年,赵守诚的处女座《口罩》在《中国少年报》发表,渐渐地,一些有分量的作品开始散见于省、市多家报刊杂志。其中,他所写的教作文的心得体会,及两篇学生作文,1973年夏天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别播出两个星期。小说《新芽》在《大众日报》1987年儿童节期间刊发,当时能在省级报纸发表长篇作品在全县引起了不小轰动。
  看着自己精心创作的文字变成了报刊上的铅字,赵守诚很高兴,但同时也很害怕被别人认为“不务正业”。
  上世纪90年代初,儿童文学写作没有形成气候,常常会被人认为是“瞎折腾”。别人不理解的冷言冷语和校领导的不支持态度并没有让赵守诚变得心灰意冷,他总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忘坚持业余练笔。《中国地方志通讯》《大众日报》《农村大众》《联合日报》《山东文学》《老干部之家》《潍坊日报》等数家报刊杂志陆续刊登了他的许多作品。看到了文章发表引起的文化效应,身边人们的态度也逐渐从不理解变得理解和支持起来。几十年来,在赵守诚身边,越来越多真挚的鼓励话语在他心里激起了波澜,也成了他在创作道路上大踏步前行的“催化剂”。
  在教学过程中,赵守诚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儿歌的需求度也越来越高,然而传统的儿歌数量远不能满足社会所需,让孩子们学习、传唱的新儿歌数量非常少,到儿童书店也寻找不到新儿歌,家长们教孩子还是《小老鼠上灯台》《两只老虎》《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 ……那些很老的儿歌,于是他决心创作一批融入现代生活元素、孩子们喜欢的新儿歌。
  生活点滴激发创作灵感
  “我喜欢写儿歌,而且儿歌的内容都力求贴近生活、儿童、家庭、社会,形式上尽量通俗易懂、易唱易记,方便家长、教师教唱,特别注重传统教育,传递正能量。我的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一部教育儿童的好教材……” 赵守诚说。
  回顾近60年来的创作,赵守诚始终把生活和创作融合在了一起。31年的教学生涯,让他非常了解孩子们的心态和特点,因而他创作的儿歌琅琅上口,富有美感,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感,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老一辈的优良传统,融入一些传统的道德因素,以浅显易诵的形式,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潜心于儿歌世界的赵守诚,觉得生活中处处都是诗。走路的时候,他都在思考儿歌创作;看到公交车上有人喧哗,他想着写首乘车文明的儿歌;看到孩子挑食、什么事情都依赖父母,他就想着写首儿歌,教育孩子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甚至到菜市场买菜看到韭菜、绿扁豆,他也琢磨着写儿歌的事情……因此,他创作的很多融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儿歌、儿童相声、小说,都非常受小读者的欢迎。
  “‘字字心血铸凝,句句重写真情,篇篇富有童趣,旨在美化心灵。’这是我自己制定的儿童文学写作标准。”赵守诚说, “因为儿童期正处于汲取各种知识的阶段,健康的儿歌、童谣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我希望孩子们在唱儿歌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又能学习人生的道理,传承老一辈的革命传统,促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除此之外,为了弘扬历史文化,拓宽学生知识领域,他还自编一套对联教材,在昌乐二中、潍坊奎文实验中学等学校教授对联课,至今已连讲了数届。
  笔耕不辍佳作不断
  “退休后,几乎每天都在家写作,有时候一写就是几个小时。别人是活到老学到老,可我还要写到老。”退休后的赵守诚对写作近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他虽然年事已高,但思想活跃、紧跟时代,坚持阅读报刊资料,雄心不减,青春常在。他不但大量阅读,而且勤于笔耕,作品不断累积,到现今已有数百篇作品见诸于中央、省、市各类报纸刊物上,并数次获奖,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果实,也为提升昌乐知名度作出了积极贡献。
  赵守诚的创作不拘一格,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都有涉及。笑话、相声段子等也时常创作。但是赵守诚说,一生中写得最多的还是儿童文学,他认为,爱孩子、教育好孩子就是爱祖国,因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
  2014年,赵守诚的 《新儿歌》问世。这本儿歌集共有儿歌一百九十八首,分温馨家庭、和谐社会、季节时令、动物精灵、植物风韵、工具效能、谜语猜一猜七个部分。仔细研读,我们会发现书中的大量作品是赵守诚人生经验与智慧的结晶,包含了对社会方方面面的深刻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包含了他对儿童文学创作的热爱,可以形象有趣地帮助儿童认识自然界与社会生活,启迪儿童的心智与情感。《喜鹊窝》《小燕子》《孔雀与母鸡》《小蝌蚪》、《小金鱼》等给孩子展现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小动物世界;《芸豆蔓》《大冬瓜》《方瓜花》等写出的是我们身边的植物天地;《贴春联》《放鞭炮》《二月二》《端午粽》等传达的是季节时令知识;《包水饺》《小推车》《大扫除》《上楼梯》等描绘的是温馨家庭的珍贵点滴;《公交车》《逛公园》等反映的是社会和谐风气。除此之外,像《好爷爷》《好老师》《妈妈夸我真能干》等传达的是中国人的孝道,让儿童在儿歌的吟唱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孝道影响。
  赵守诚说,作品能被更多人认可,也就更有写作的动力。这本新儿歌出版以后,他“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着对新儿歌的创作和研究。同时,他第五部作品《营丘新韵》的出版也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