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5-04-24 10:45
鄌郚总编

诗之造句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23 22:48
鄌郚总编
  诗之造句
  前面我们从声韵开始,讲过平仄,讲押韵,讲炼字等等。所有这些都和我们今天要讲的“造句”有关联,这样说吧,我们从一开始的所学都是为写作诗词做准备的,要写或者说是创作,都离不开组织字句,所以造句(当然也包括造意造境)就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是基本要求。平时我们说起诗之造句,多数只侧重于“句型”而言了,什么“上三下二型”,“上三下四型”等等一类持技术性的说法。
  我们只知道诗好象应该讲究这些,可是我们会疑问,诗,为什么要讲究句型呢?它重要吗?其实,所谓的句型一说,是属于“句法”的范畴之内的。一般的语法里讲究的多为主-谓-宾,定-状-补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如何合理地、合乎阅读习惯地、容易理解地、准确地组成句子以表达自己的意思。
  学习语言,你是先学传给读写汉字,再学会怎样去组成了词或词组。语法的意义在于让你如何把词组合串联起来成为句子。诗之句法,道理是一样的。不要拘泥于那些所谓的几上几下的形式,起码不要教条地去弄这样的句式,这很容易把我们搞糊涂的。我们先把句法的概念和应用原理理解了,那么,我们自己就会编排出几上几下的的句型了。编排出几和几的组合其实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根据句法的运用原则,编排出合乎整体的、精彩通顺的句子,这才是关键。
  首先,我们知道诗是文学的精粹,是文学中的文学。所以,诗的语言离不开基础的语法常识,但是又有自己独立的特点。诗之句法,来源于基本的汉语语法,所以二者没有矛盾。用基本语法都说不过去的违背语文常识的句子,不要强自解释这是诗的语言,诗自有诗的法度,不是你自己想当然说了算的。所谓诗语也是受众也能看懂和理解的句型,你用自造的只是自己能懂的那不是诗语,是废话!
  我们在讲炼字的时候说过,“炼字”是多炼虚字,也就是所谓的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等等等等。当然虚字包含的不止是这些。寻常炼字主要是在针对动词、形容词、副词这几类词性的字。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其他的词性的字是被我们省略掉的,或者说被我们隐藏掉了。省略或隐藏不必要的词和字,就是诗有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重要的特点。通俗点说,这叫精练。字句精练,是诗的主要特点之一。省略了的字,不等于不存在,它不在字面上,而在字意中。
  比如我们看一下子美的这句诗:
  桃花细逐杨花落,
  黄鸟时兼白鸟飞。(《曲江对酒》)。
  这里的意象选的是桃花、杨花,以及黄鸟和白鸟,怎么形容他们互动的场景才好?用白话来形容得说一大堆,当然什么词(性)都得上来了。但是,我们看老杜只用了几个动词逐、落、兼、飞,就干净利索地完成了描写,“细”是形容词这里有副词的作用,“时”是名词在这里也起副词的作用。其实我们再去多阅读一下唐诗就会发现,古诗中所用的虚字就是以动、形、副为主的。其他的如助词、叹词、连词等等基本属于被忽略的,因为精练的文字组合是不需要那么多罗嗦的。
  所谓句法就是词的有效组合,是一种对口语的提炼和精致化,也叫句法结构。汉语语法是我们诗学句法的基础,这里不再做一般语法知识普及。我们要在它的基础上讲我们近体诗的语法特点。近体诗的句法是什么特点呢?我们先从句间关系说起。我们都知道诗的组成结构,一般是两句为一个段落的。在律诗而言,我们称之为联,如“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那么,在每联的上下句之间就要有所关系及关联了。上下句之间的关联是必须有的,它们可以形成各种关系,比如连续式的,问答式的,呼应式的,倒装式的等等。下面就这几个情况简单介绍一下:
  一,连续式句法。
  我们在讲对仗的时候说过一种“流水对”,就是上下句的意思,都分别不是完整的,需要连续用上下句共同来表达才可以的。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再比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再再比如“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这样的上下句连续表达的,或递进的的形式,我们称之为“连续式”句法。又叫“十字句”(五言)或“十四字句”(七言)
  二,问答式句法。
  就是以疑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念。上句问后下句答,或者上句先立一“意象”,下句再就此发问。我们建议在七绝的转句,采用疑问句、否定句或否定之否定这类的句子,以使其转句突兀而吸引人。其实,也暗合了这样的句法。比如我们都熟悉的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看这后两句,就是一问一答。这样的句型,其实是很刺激人的。可引起读者注意。这个“问”有没有答案,或者答非所问,其实都不重要了,没别的目的,就是想吸引起读者注意。
  这里强调一下,我们把“否定句”的句式也划到这类句法当中。其实所谓的否定就是一种“答”,至于问不问,谁来问,也不重要了。还有“否定之否定”的句式也同样划归这一类句法当中。所谓问答,不单纯的就是一问一答,问而不答,不问而答,答非所问,尽属其间。说到这,想说明一下,上面的“连续式句法”和这个“问答式句法”,一般都适合用在律诗的起联或尾联,或者用在绝句的前两句或着后两句,但是尽量别重复用,那就显得单调了。
  三,呼应式句法。
  所谓呼应,就是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是比衬,对比,或者其他的有明显内在联系的。比如我们前面举的例子“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就属于这种句法。“桃花、杨花”和“黄鸟、白鸟”有什么关系吗?当然有,看老杜的原诗是:
  【曲江对酒】--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这是它的颔联,其实他这联还属于“自对格”,写的是花落无声息,鸟鸣有色香。色、香、声、形样样俱全,桃花红杨花白,陪上黄鸟和白鸟,上下翻飞,上下句的结合才构成了一幅完美的景色。上下句各自独立而互相呼应。通过这个颔联,我们也知道了“呼应式句法”的意思,
  再举几个例子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
  这种呼应式的句法,多数用在律诗的中二联处。所谓呼应者,和对仗的意思也差不多,用在需要对仗的颔联和颈联,正合适。这样一说,起联尾联适合用什么样的句子,中间两联适合用什么样的句子,绝句的句子适合什么样的(我可以单独另讲),我们至少有个大致的概念了吧?不是绝对的,只是一般的适用,算是推荐使用吧。其实还有一些其他的类型,比如“倒插式句法”(倒装式),比较特殊,这里不一一做介绍了。
  下面,我想说说句型的问题:
  近体诗的句型一般会分为以下几种,
  五言的有:
  “上一下四型”“上二下三型”“上三下二型”“上四下一型”,
  七言的有:
  “上一下六型”“上二下五句型”“上三下四句型”“上四下三型”“上五下二型”“一三三句型”“一四二句型”“二二三句型”“二四一句型”“三一三句型”,凡此种种。
  这么一罗列,看着发蒙不?其实我们根本不需要去记住这些。这无非就是几个数字的来回组合而已。把个五言或七言的句子,给打零散了,来回拼积木。有的“老师”啊,只教有多少种句型,而不告诉你他为什么这么划分,其实是在愚教,我们就跟着愚学。或者,如果教的就是这种死记硬背的,亦或教者也不清楚为什么这么分。其实定义也简单,说白了就是根据近体诗平仄分布的规律而来的,我们当时提到了一个《平仄谱》,其原则的第一条就是:“每句中的字,以两字或三字为一组,平仄相间”。
  所谓的句型,就是根据这个而来的。以两字或三字为一组,那么,两个“两字”合用就是“四”,把“三”还可以拆成“一”和“二”,如此这般,来回组合。这么详细的分类,其实意义不大的。比如杜甫的一联诗“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按正规的句型分类,可以算做“上五下二型”,也就是分成“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但是,我可以不可以把它看成“四/一/二型”呢?试一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我还可以把它变成“二/二/一/二型”,如“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前面所讲的“五二结构”其实就是我们中学学过的语法结构,它和诗的结构不是完全等同的。
  那么句型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我以为应该从下面几点去理解:
  一,声韵特点。
  古典诗词,可吟可诵可歌可唱。其实吟诵的要点也是要把握其平仄的节奏和节点。也就是“以两字或三字为一组,平仄相间”,还比如这联“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我们读来就应该读成“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如果真的吟成“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那么前五个字不间歇的连读读,实在是不美了,也不符合吟诵之法则。
  二,词组特点。
  前面说了,句子的结构是由词或词组组成的,那么把这组合的每个单元自然划分,就可以了,因为一个单元基本是一个意思要素。比如“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王维)这句,我们可以自然地分成上二下三句型“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再比如“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根据词组的意思,我们也很容易把它看成“上四下三型”。如“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
  三,句型错落。
  句型的划分不难理解,也好划分。重要的是,要适应上面两条的特点。同时,避免雷同。形成对仗关系的上下句(本联内),句型一定要一致,出句是四三型,那么对句也一定要四三型。但是,上联如果是四三型,下联就尽量避开这种句型(邻联间)。
  句型的变化其实是近体诗灵活度体现的重要特点。句型的意思,其实性质是节奏度的把握,你反来复去的总是那个节奏,多单调啊。
  句子写的再美,读来也感觉不舒服,常常你还找不出不舒服在什么地方,其实就是句型惹的祸。更何况,形式上看,近体诗每句的字数一样,平仄又是限制的,押韵也是限制的,对仗的缺点也有呆板的一面,你再不在句型上找点变化的突破口,那不使自己的诗成为榆木疙瘩了吗?没有了美,更感觉无趣了。
  其实,我们写诗讲究句法(包括句型),重要的不在起“法”字上,而在于其变化规律上。前提是尊重基本的汉语语法规则,修炼的是凝练精致的功夫。寻常闲时,我们要多看些《诗话》之类的书,比如,《四溟诗话》《麓堂诗话》《後山詩話》等等,其实很有帮助的。
  作为后七子领袖的王世贞在《艺苑卮言?卷一》中说到:“篇法有起有束,有放有敛,有唤有应,大抵一开则一阖,一扬则一抑,一象则一意,无偏用者。句法有直下者,有倒插者,倒插最难,非老杜不能也。字法有虚有实,有沉有响,虚响易工,沉实难至。”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