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5-04-24 15:32
鄌郚总编

词的章法---写词怎样开头?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5-04-24 15:35
鄌郚总编

词的章法---写词怎样结尾?

    词的章法[三]:结尾
    词的章法的‘开头’、‘过片’已经讲过了,今天讲词的‘结尾’。
    一首词结尾是很要紧的,它往往是点睛之笔。
    尾句要能收住全文,又能发人深思,留有
    余味,所以词人们非常重视它,在句法上、音律上特别下功夫。
    一首词大约有几种结尾的情况和方法:
    (1)“词意俱尽”,点明主题。
    “所谓词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词穷理尽者也。”
    如刘克庄的《玉楼春》(戏林推)全首八句,前六句是:
    “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
    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
    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
    若单看前六句,似乎只是在写忘了国家安危而沉浸于青楼酒肆的文人生活,没有多大意
    义。
    然而,作者在词的结尾突然推出了:
    “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两句,
    深刻犀利,使人猛醒,前面六句也有了着落。
    作者用尾句点明主题,告诉人们不要沉醉于颓废的生活而忘记了统一祖国的大业
    (2)“意尽词不尽”,余味无穷尽。
    “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
    有的词也是在结尾处点明主旨,但写得不这样外露。他们用形象说话,显得感情更深更细。
    例如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全首都在以杨花比离人,写得非常细腻缠绵,处处写花,但始终未出“离人”二字,
    直到结尾,说到被风雨击落的杨花化成了尘土,溶八了流水以后,才笔锋一转,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点破了题旨,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3)“词尽意不尽”,耐人寻味。
    “非遗意也,辞中已仿佛可见矣。”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更加含蕴沉郁。作者始而痛惋人民的苦难,继而表白统一祖国的急切希望,最后却说“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暮色笼罩中的大江虽然正使我苦闷,深山中却传来阵阵“不如归去”的鸟鸣。
    解这首词的人,都说这结尾是消极低沉的,是作者孤独苦闷心情的流露。
    其实其中还有积极的一面。他虽然感到国势垂危如日薄西山(江晚)不免惆帐,但时刻不忘收复旧土,重返故园
    那深山中传出的“不如归去”的呼声,就代表着作者和去国离家的人民的共同心情。
    (4)“词意俱不尽”,余意更深邃。
    “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
    贺铸《横塘路》用问答方式结尾:
    横塘路: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台花榭,琐窗朱户。
    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
    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个结尾把失意人的愁思比作烟草、风絮、梅雨,非常形象地加深了主题,很耐人寻味。
    这结尾之处,一贯为古人所称颂,概括起来,有四:
    其一是用具体生动的景物来表现抽象、无迹可寻和难以琢磨的细致情感。本是言情,
    却借景抒情。而此景又是极其多样化而又鲜明。此愁又简直是充塞天地,无所不在。
    第二,这些比喻都不抄袭前人。它新奇,富有创造力。兴中有比,意味深长。
    其三,本词言愁,连设三喻,而这三景,形象步步进展,步步丰满,却又是一整幅春景。
    其四,这三句本是虚景实写,目的在于用作比喻,但又确实是横塘一带春末的景物。写得亦景亦情,亦虚亦实,亦比亦兴,融为一体。
    韦应物的《调笑令》(河汉)结尾:
    “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
    与开头“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紧相呼应。
    上面讲的是词的结尾的四个方面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下柳永的‘雨霖铃’:
    请大家打开这个音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oIsZVbX0PE/?fr=rec1
    这个音频3分钟;
    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ceMtLsJ4K4/?fr=rec1视频3,10分钟。
    我们一起欣赏,轻松一下哈。
    大家打开听吧,没毒的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格律:
    平平0仄(韵),仄平平仄,仄仄平仄(韵)
    平平000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0仄,仄平0平仄(韵)
    仄仄0,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韵)
    0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0平仄00仄,0仄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0平仄(韵)
    仄仄仄,0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大家先看一下,
    这首词是柳永写离情别绪、羁旅行役的代表作,可能是柳永失意离开京都告别妓女时写的。
    柳永的词大都是在“偎红倚翠”生活中“浅斟低唱”的产物。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
    当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倚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这是一首送别词。在柳永以前,抒写离愁别绪的词非常多。
    但因为柳永是一个长期浪迹江湖的游子,对生活有着独特的体验,因而他写一对恋人的离别,就不同于传统的送别词那种红楼深院、春花秋月的狭小境界,而表现出一种烟波浩荡、楚天开阔的气象。
    词的上片写送别时的情景和临别时恋恋不舍的情绪。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
    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住。)
    括号内的是译文
    开头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
    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这里所写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词人的感情,而又同时为下片“冷落清秋节”的概括先伏一笔。“骤雨初歇”四个字意味着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对临别时矛盾复杂心情的描写;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
    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
    括号内的是译文(下同)
    “都门帐饮”,是指在京都的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
    从这句看,这首词很可能是作者离开汴京南去,跟恋人话别时所写。依恋不舍却又不得不分离,因而也没有了心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这两句描写握手告别时的情状,感情深挚,出语凄苦。临别之际,一对恋人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可是手拉着手,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正因为气结声阻,就更能见出内心的悲伤。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
    “多情自古伤离别”。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意谓自古以来多情者都会因离别伤心。“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
    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
    这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
    江淹在《别赋》中说: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
    加码,创造出新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
    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
    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
    离别时是千言万语说不出,离别后是千种风情无处说,这就在眼前与将来、现实
    与推想的对比中,把真挚深沉的情爱和凄苦难言的相思,表现得更加充分,在感情发展的高潮中收束全词。
    柳永是一个浪漫词人,一个江湖词人,也是一个与词共着生命的专业词人。
    他一生混迹于乐工歌妓间,这些人都跟当时主要供歌唱的词有着血缘关系,这种生
    活决定了他以毕生精力来写词。
    郑振铎先生生说他“除词外没有著作,除词外没有爱好,除词外没有学问”这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但确能概括初他作为一个专注于词的创作的词人的基本特点。
    这是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上不同于前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离乡背井,长期浪迹江湖,体尝到了生活中的种种苦况;
    又因此常常不得不与所恋的人离别,故所作多怨苦凄悲之辞
    《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今天就讲到这里了,谢谢大家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