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5-04-24 18:34
鄌郚总编

结构----亦称章法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21 21:10
鄌郚总编
    结构----亦称章法
    从宏观上架构整体诗文的方法,就叫结构,亦称章法。
    (一)起承转合的定义什么叫起承转合?
    所谓起承转合,我国最权威的工具书《辞海》是这样解释的:起承转合是“诗文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立论;‘合'是结束全文。
    (二)起承转合的源流
    从现存文献看,作为诗学问题的起承转合之说,最早见于元人诗法,具体说就是杨载《诗法家数》与傅若金《诗法正论》。杨载《诗法家数》于“律诗要法”一段首列起承转合四字,并以“破题”、“颔联”、“颈联”、“结句”与之对应,
    范德机说,作诗成法有起承转合四字:以绝句言之,首句为起,次句为承,三句为转,结句为合;以律诗言之,首联为起,颔联为承,颈联为转,尾联为合。
    (三)起承转合的方法
    1.起所谓‘起',就是“起头”,也可称之为“开头”或“开端”。
    1写景:比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叙事:比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3、舒情:比如:李白的《对镜》“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议论:比如: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5、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6、追忆:比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7、发问:比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8、发问:比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承所谓‘承',就是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沈德潜《说诗晬语》曰:“(承句)贵匀称,承上斗峭而来,宜缓脉赴之;” 承者,以协调托续起句为要务。起之于斗峭,则承之以和缓;起之于纡缓,则承之以昂扬;起之于激扬,则承之以下抑。
    承句的几种方法:
    ⑴缓承:
    李群玉《题王侍御宅》:门向沧江碧嶂开,地多鸥鹭少尘埃。绿阴十里滩声里,闲去王家看竹来
    ⑵扬承:
    例如,王维《凉州词》:凉州城外少行人,百尺峰头望虏尘。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
    ⑶抑承:例如,王昌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昏黄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⑷正起正承:
    例如,王昌龄《卢溪别人》: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行道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⑸ 正起反承:
    例如,李益《汴河曲》: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⑹ 反起正承:
    例如,元稹《西归》: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⑺反起反承:
    例如, 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3.转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
    古人所说的诗词之妙,“妙在衬跌”,(刘熙载《艺概》)“词须愈转愈深,一转一深,一深一妙。”(刘熙载《艺概》),“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温柔敦厚,诗教也,陡然一惊,正是词中妙境。”(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我们都可看作是对古典诗歌内部结构中“转”的作用的诠释。
    所谓‘转'就是转折、转换,由情转到景,由景转到情,由彼转到此,由此转到彼,由事转到理,由理转到事,由物转到人,由人转到物,
    ⑴进一层转法所谓进一层转法,是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唯仍须与起承关合,以免有突如其来之病。例如, 刘方平 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⑵退一步转法所谓退一步转法,即就题目本意退一步叙说。 开车的人要掉头的时候,往往需要倒车,倒车的目的,还是为了前进。后退一步天地宽,退一步转法,是为了更好的表现主题,给自己留出更大的创作空间。例如, 杜牧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试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⑶反转法所谓反转之法,即从题目之正面意义,转为反面之意。 刘禹锡 竹枝词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⑷扩转法所谓扩转法,即从题目之本意,扩大范围之转法。这个也是很常用的。扩转法更注重于视野的转变和拓展。 杜牧 过华清池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转句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要把前面诗句的意境进一步拓宽,要为后面的诗句做铺垫。
    ⑵转句的重要性很明显,“须转得有精神,有变化”
    ⑶不能与起句、承句相并列,必须与前面有区别。
    ⑷要要求出新,眼界要宽,不能局限于前面的句子。
    4.合 所谓合,又叫结句或落句。
    所谓‘合'就是结尾,结束全文。结尾往往是诗文的精华之所在,是作者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重要环节。
    一类是点题作结,如韩偓《己凉》: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另一类是由题外作结。这种结,由诗题宕开、引伸、外延,但不应离题范围过远,仍要与题意相合。此种结,较之点题结更为含蓄。
    《吉林雾凇》: 玉树婆娑映彩桥,阶霜渚雪日方高。严冬犹有春潮涌,一夜江声上柳条。
    几种常见的结句方法:
    1)以景托情。沈义父《乐府指迷》云:“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情最好。”说明了以景作结,产生的余韵较长。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直抒胸臆。直吐情感,多用于豪放慷慨之作。如谭嗣同《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3)置问猜想。以问达意、以猜传情,情感欲吐不吐,表达情感婉曲,引人遐思。 先说置问,诗中运用设问、反问、问而不答、有问有答、答非所问等例子很多。如茜桃《呈寇公》: 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再说猜想。作者的创作已经是猜测了,又要引导读者去猜测。 这类型的结,往往用上“想是、料是、料得、疑是、可能、猜作、或可”等猜测、不肯定的字眼。如罗隐《赠云英》: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4)宕出远神。就是常说的“宕开一笔”,以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如张藉《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抒情作结,反语作结、劝慰作结、警策作结、引理作结、悬念作结!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