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6-12-21 19:07
鄌郚总编

李桂华:来吧,带你畅游“绿色博物馆”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1-10 14:20
鄌郚总编
  来吧,带你畅游“绿色博物馆”
  作者:李桂华
  前言
  山东省寿光市是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也是农圣贾思勰的故乡。在这座以绿色为基调的城市建设一座蔬菜博物馆,是情理之中的事,也是水到渠成之事。2010年第十一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召开之际,中国寿光蔬菜博物馆正式落成,并向游客开放。这是一座中国独有的绿色博物馆,也是令寿光人民骄傲的博物馆。就让我们沿着时间的长河,走进这座绿色博物馆,与千年的历史元素在这里一一相遇,一一品读。
  中国寿光蔬菜博物馆由六大板块构成。
  沿国际会展中心的农展馆西门,下六级台阶,迎面金碧辉煌的“菜”字立柱,告诉我们进入了博物馆的第一板块:序厅。这里的“擎天支柱”造等元素,突出整座蔬菜博物馆的核心理念和主题。
  过序厅,一段泥墙浮雕着撕开外皮的萝卜,萝卜上刻着博物馆的序言:“天地同寿,日月同光,菜生千古,流韵沧桑……”对面就是博物馆第二板块:古代历史区。从史前文明到宋元明清及近代文明,一条以山体洞穴为构架模式的历史隧道,用场景复制和文物遗存展示等手段,见证了寿光蔬菜生产源远流长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异彩纷呈的各类蔬菜标本、种子、仿真模型、图片、文字资料等,迎纳我们来到第三板块“蔬菜大观区”,这里主要展示栽培食用蔬菜、观赏蔬菜及野生蔬菜的种类和品种。
  第四板块为“科技创新区”,通过“我的家园”沧桑历史与科技宫殿对比,揭示科技创新与蔬菜发展的关系。展区内运用大型投影、雾屏电视等手段,增加现代视觉效果。
  第五板块的展会文化区,以展示历届菜博会的文化元素为主体,反映展会盛况、民间艺术、社会文化遗产等内容。
  “民以食为天”,第六板块的蔬菜与饮食区重点反映蔬菜饮食文化、蔬菜与人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等内容。
  中国寿光蔬菜博物馆的创意和凝聚的深厚文化让人震撼。“这是一个立足寿光、包容许多公共资源和历史文化的博物馆。”筹建办公室负责人说,“身处其中,寿光三千年文化让人感动,确切讲,这是一座寿光的‘骄傲之馆’!”
  序厅:7000年蔬菜文化的“生命密码”
  拾阶而下,两侧护栏雕刻着金色菜叶,引领我们步入这个金碧辉煌的生命殿堂。灯光依次打开,蔬菜博物馆的序厅瞬间生动起来。序厅是整座蔬菜博物馆的总纲,由金色“菜柱”、“菜之魂”大型壁画、千叶顶、前言等几部分组成。
  进入序厅,首先看到的就是无数个“菜”字印章组成的金柱造型,“菜柱”立于一个金色的菜筐内,上抵千叶穹顶,顶天立地,寓意蔬菜作为寿光的支柱产业,其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视线沿“菜柱”向上,一片片造型逼真的菜叶,层层叠叠,相互依托,构成“千叶穹顶”的浮雕效果,与金色“菜柱”造型相呼应,表达着寿光蔬菜产业根深叶茂的意境。
  序厅正面,就是88平方米的锻铜壁画“菜之魂”。凉凉的光泽,映衬着壁画的深沉。
  “菜之魂”共分三大篇章,分别为“混沌初开”、“历史的天空”和“大地生辉”,其中“混沌初开”位于整幅壁画的中心,向两侧对衬延伸出“历史的天空”和“大地生辉”。
  两片阴阳菜叶,位于“混沌初开”的正中位置,上悬太阳鸟图案,标志着蔬菜生命就从这里起源;横穿菜叶的“天书”,似字非字,那弯曲的线条,像流淌几千年的血脉,像涌泉下的小溪,像智慧的汗水浇灌千古文明;左一“籽”字,右一“芽”字,九头神鸟携籽,阳光雨露育芽,神农训教,古代农耕文明启蒙。
  历史的天空,时阴时晴,但总在风雨中前行。“历史的天空”这一篇章,包含纪国古城、《齐民要术》、王高塔等历史古迹,囊括农具、生活用具、流通工具等进化标志,演绎了寿光蔬菜的发展历史。
  从远古到现代,蔬菜根植于大地,大地因蔬菜而生机无限。“大地生辉”篇章,包括冬暖式蔬菜大棚、蔬菜的多种流通模式,蔬菜博览会等,反映了寿光现代农业的不凡成就。
  “菜之魂”大型壁画由1000多个历史元素构成,是整个蔬菜博物馆的主题创意,蕴含了“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
  进入蔬菜博物馆的前言区,被巨大的萝卜造型吸引。脚踏黄土地,头顶茅草丛,这只萝卜被撕开一块皮,上书“前言”二字,而横穿萝卜的泥色卷轴,则雕刻着整篇中国寿光蔬菜博物馆的前言。
  这篇前言,是寿光农耕文化的浓缩史,是古文明与现代文明交融的容器,精神十足,感情深厚,气势非凡:
  “天地同寿,日月同光,菜生千古,流韵沧桑。中国是世界上栽培植物主要起源中心之一,蔬菜种质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农耕文化辉煌。寿光,以‘闾丘乞寿’而得名,以平田息壤而灵光,是重要的蔬菜源生地、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辟沃野,开洪荒,远古先民择此而集居,百余处古文化遗址是地发祥,夏之斟灌国,周之纪国,汉之淄川国均在此垦田置业、建都立邦,一代农圣贾思勰撰农学巨著《齐民要术》,彪炳中外,千古流芳,彰显着寿光文明千年底蕴,见证着蔬菜生产源远流长。蔬菜种植与发展,与民族文化一脉相承,应天时而旺发,经盛世而丽靓。崭新时代,改革开放。寿光人承先贤之启导,扬新政之神威,集科技之力量,首创冬暖式蔬菜大棚新技术,并迅速推向全国各地,使亿万农民致富有路,菜篮四季丰盈城乡。进入21世纪,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打造出闻名遐迩的寿光蔬菜金字品牌,释放出超越绿色的张力和能量。悠久的人文历史,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农业资源,孕育发展了独具特色的蔬菜产业与文化。再现历史,存护经典,耀见未来,是我们创办蔬菜博物馆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蔬菜之乡的一份责任、一份荣光!”
  回转身,两个执戟的“菜俑”分立两侧,护卫着历史的洞窟,等待我们进入蔬菜博物馆古代历史区。
  从“茹毛饮血”到“园圃耕作”
  古代历史区之“史前与新石器、夏商、西周时期”
  洪荒混沌,人类在恐惧与抗争中直立、前行;茹毛饮血,我们的祖先手握石器,开始了向大自然的索取;青铜农具下,诞生了蔬菜园圃,甲骨则刻下了耕作文明的足迹。新石器时代至西周时期,在寿光这片土地上,同样演化着一段段先人们关于蔬菜、关于生存、关于文明的历史。
  披黑色铠甲的一对“菜俑”,手执的长戟不是锋利的武器,其顶端的苦瓜造型,就像“菜俑”手执一把历史的钥匙,为我们开启幽幽的石窟之门。
  ★石棒刺土 下种栽养
  再次踏阶而下,周身立时被石壁包围。仰视,两侧石壁挤压中,深邃的夜空,繁星点点。
  “史前与新石器时代”,这是古代历史区的第一个展厅。赤裸上身的原始人居展厅正中心,腰围树皮,嘴衔绿叶,身体前倾,像冲锋陷阵的战士,而他的进攻对象不是敌人,只是林间的动物和植物们。
  原始人站立的底座,用树皮制成,呈树穴状,分三级,每个树穴里放置一块植物化石。这些因不可预知的自然地理因素而形成的植物化石,距今1.4亿年至1亿年,整齐的叶片、枝条,清晰生动,像昨夜搁置屋外的柴草,忽然遭遇了早到的冷霜。1亿年前的真切情景,仓促间,隔着这层玻璃,在这里重现了。
  两幅反映新石器时代生产生活的大型壁画占据展厅两侧。一侧是“斫木为耜,由采而植”,表示人类定居后,逐步认识了一些无毒、风味好、易繁殖的野菜,用石器刺土下种,随着石器农具的完善,逐步在水土适宜地区开垦农田,从事种植,近而驯化为蔬菜栽培;另一侧“田地妙境,己族集居”,反映了作为东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7000多年前的寿光先民繁衍生息场景。
  另据考古发现的大量文物证明,寿光的蔬菜栽培从7000多年前开始。展厅内的实物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寿光境内的边线王、呙宋台、火山埠等大量遗址,出土了石斧、石刀、石锛等生产工具,罐、镂孔豆、黑陶高柄杯等生活用具。这一时期,人们开始种植芥菜、大豆、葫芦等蔬菜品种。
  ★青铜为具 园圃作业
  一道青铜门告诉我们,脚步即将迈入的是“夏商西周时期”。
  从石器工具到青铜工具,这是器物材质的变化,而就农业生产言,却是真正农耕文明的源起。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曾说,玉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审美思想的载体,是从物质向精神演化的产物。进入夏朝,从石器到青铜,这种生产工具的递进,恰恰承载着人类思想的进化,是农耕作为一种文化的新起点。
  “青铜甲骨吟唱王者雄风,场围园圃点缀农家生活。”这句话,足可让我们想象夏商西周时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场景。据史料记载和文物证实,自公元前21世纪始,黄河流域首先跨入了文明的门槛,种植蔬菜瓜果的园圃业已从大田作业中分化出来。
  环视“夏商西周”展厅,“折柳樊圃图”和“纪国古城遗址”两处复原模型,成为视线的焦点。
  田野里,零星放置着茅草垛,旁边是一块块开垦种植的菜园,折柳为樊,菜叶青青,我们从“折柳樊圃图”读出了一派充满生机的田园风光。据古籍《夏小正》记载,“囿有见韭”、“囿有见杏”,“囿”即园。甲骨文中已出现“圃”字,《诗经》中也有“九月筑场围,十月纳禾稼”和“折柳樊圃”的记载,反映该时期逐渐有了专门栽培蔬菜的菜圃。其中涉及到的蔬食植物50多种,已经开始栽培的品种有近10种。
  这一时期寿光的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状况,从复原的“纪国古城”可见一斑。纪国始封于殷商,再封于春秋,与齐国共存380多年,其繁荣兴旺程度可与当时的京都相媲美,其蔬菜种植业已有一定规模。
  一件件出土文物,也倾诉着寿光的历史故事。“制盐盔形器”,似石盔,深沉厚重,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也许就是这其中的某一天,寿光一个叫高家庄的地方,人们用这件盔形器,制作海盐。这不是想象,是事实。寿光是中国海盐生产起源中心,双王城盐业遗址群入选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被第九届世界盐业大会认定为世界海盐生产发祥地。据文物证实,寿光海盐生产至商周已非常兴盛,从业人员众多,拉动了蔬菜生产供应。盐的应用,调出了菜肴的美味,促进了蔬菜的腌渍加工和储存。
  城市之郊 提篮卖菜
  古代历史区之“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眼中还残余着青铜器的凉意,脚步却迈进春秋战国,手触到秦汉遗迹。
  高大的木马车,载着几盘石磨,正驰向历史的某处;齐刀币,青铜编钟,釉陶仓,农耕画像石……秦砖汉瓦构筑的长城脚下,与这些远方来的物件视线相接,仿佛敲开时光隧道,瞬间回到诸侯争雄、秦皇汉武的时代。
  秦始皇确在寿光“筑台观海”?
  蔬菜博物馆筹建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在民间搜集整理历史遗存时,发现一批秦始皇在寿光“筑台观海”的有利物证,“或许这些文物为寿光确证了这一历史故事。”
  据资料记载,秦始皇在位时东巡三次,最早始于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史记》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方舆纪要》对始皇东巡筑台观海也有记录。据传,秦始皇东巡返回咸阳,途经寿光时,见境内五谷丰茂,菜蔬鲜碧,北部海岸平缓,渔歌晚唱,便在今营里镇的黑冢子村附近安营扎寨,筹粮备菜,筑台望海,并举行了祭海活动。而赵守祥先生《寿光的文化特质》一文也推断,秦始皇三次东巡,从行进路线看,寿光沃野平畴,属黄河流域冲积平原,应该是其必经之地,“而且实际的古台址说明了这是历史事实”。“古台址”即现今黑冢子村附近的观海台。
  一套青铜编钟,静静躲在玻璃后面,满身锈迹诉说着千年前那个被我们想象和猜疑的故事。可我们读不懂它。这套编钟断代为“秦汉”,大家洼临海工业园出土。2006年,大家洼临海工业园施工中,于距地表8-9米处的地层出土,同时出土的青铜器数以百计,包括编钟(每套5个规格)、铜圭、铜壁、铜爵等。山东省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有关专家鉴定时,均称“第一次见到”,属国内罕见,属非实用器物,是用于大型祭祀活动或随葬的冥器。这就为史载秦始皇、汉武帝东巡路经寿光,并举行祭海活动提供了有力证明。
  一块块出土灰砖,也似在证明着什么。2009年10月20日,潍坊市、寿光市博物馆有关专家,在营里镇黑冢子前村地下4米处,挖出灰砖数块,经鉴定为秦始皇望海台建筑遗物。
  观海台仍在,汉武帝躬耕遗址——台头镇巨淀湖仍在,我们当然期待:这不是传说,这是真正的历史。
  进入提篮叫卖时代
  保存完好的提水辘轳,制作精巧的手摇水车,坚硬的铁镢等铁制农具,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农业设施日益完善的时代。农业生产因此走向精耕细作。二十四节气形成。水利灌溉、中耕施肥技术的应用,使蔬菜园圃业发展较快。
  私有田出现,城市兴起,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各自有了专门的从业人员。这就直接促成蔬菜商品性生产的出现:为满足人们对蔬菜的需要,城郊专门种植蔬菜的菜圃日趋发达,人们把种出的蔬菜拿到城市,卖给无法自给的手工业者们。上世纪80年代,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诞生寿光,是否就是千年前那个提篮叫卖的情结再现?
  据史料记载,当时已出现原始保护地栽培、软化栽培和假植栽培。蔬菜种类也逐步增多,当时食用的蔬菜至少有40多种,经人工栽培或保护的有十五六种。一个特殊的历史事件,也带来了蔬菜品种的增多: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其后,大蒜、芫荽、黄瓜、甜瓜等蔬菜开始传入中国。
  这一时期,寿光各行各业都非常发达,特别是冶铁、冶铜、煮盐三项手工业占有重要地位,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大增,有“东秦壮县”的美誉。
  汉武躬耕 倡树农风
  一块汉代农耕画像石,长方形,斜放在玻璃窗内,简洁的画面,讲述着一个温馨的故事:东汉时期,一个晴朗暖和的中午,纪国某一块农田里,中年男子正在操持作物,中年女子手提瓦罐,赶来给男子送饭。一块方石,两个人物,见证了纪国农耕的一个时代。
  其实,劳作是辛苦的,即使在汉代重农政策之下,百姓的付出无人可代。也许,这就是汉武帝躬耕巨淀湖的动因。
  展厅内一幅“汉武躬耕图”的壁画,向我们描述当年故事:公元前89年(汉武帝征和四年),汉武帝刘彻东巡至寿光巨淀湖畔,正逢春耕之时,见此处水清草萌,牛耕遍野,粮田菜地棋布,又听说是已故丞相公孙弘的故里,便更衣进田,亲自扶犁与民同耕,此事《汉书》有载,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展厅内陈列的古车、汉磨、汉砖、画像石均为当地发掘收藏的珍贵文物,见证着当时农事民生的富庶繁荣。
  农学巨著为证:寿光就是“农耕文化源头”
  古代历史区之“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一个时代,可以用某一件物品来标志,如原始人手中的磨制石器,诞生了“新石器时代”这个名词。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某个地域,也是如此。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寿光这块土地上,因为贾思勰和他的著作《齐民要术》,诞生了“中国农耕文化源头”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与上世纪90年代寿光所获“中国蔬菜之乡”的美誉,一脉相承。
  沿“《齐民要术》之廊”走过
  这是一个令人叫好的创意:一条用书籍铺成的走道,一面用书籍砌成的墙壁,“书道”与“书墙”相接,告诉我们《齐民要术》诞生和传承,在1400多年的时间里从未间断。
  清代版本的《齐民要术》,线装,纸页泛黄,就书本身已具有相当的文物价值;中文版的、英文版的、日文版的……各时期、各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版本的《齐民要术》,以及与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相关的书籍,有些已可称为典籍。
  “收集书的过程,是被感动的过程。”博物馆筹建人员告诉我们,《齐民要术》诞生在寿光,这部伟大的农学作品,无论古今,都是寿光人的骄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樊志民,曾在寿光《齐民要术》研讨会上说过,“在座的有寿光、山东的朋友,你们不要把《齐民要术》看成是寿光和山东的,在座的也有全国各地的朋友,你们也不要把《齐民要术》看成是中国的,它是世界的。”世人皆知的评价:《齐民要术》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业百科全书。
  据研究显示,《齐民要术》成书于公元533年至公元544年之间,全书共分10卷、92篇,系统总结了14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成就,其中对30多种蔬菜作了详细记述,还包括水产业、畜牧业、园艺业、食品加工业等,并对庄园经济的运作模式进行记载。同时,《齐民要术》“食为政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及“顺天时,量地利”等先进的重农思想,一直为后世推崇。
  《齐民要术》一书最初只在民间传承,后传抄刊印版本20余种,唐代传入日本,19世纪末传入欧洲。英国学者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就参阅过这部“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并援引了有关事例作为他的著名学说——“进化论”的佐证。
  带领试验冬暖式大棚的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曾说,小时候看到祖父在冬天用草苫盖韭菜,他感到奇怪,不知是从哪里学到的,祖父告诉他,这是寿光古代一个先人留下的方法。这位先人就是贾思勰,这种方法就是《齐民要术》中所载。而据研究,贾思勰写作《齐民要术》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把自己搜集和亲自耕作的经验传授给老家的后代。
  “贾氏研究”的来来往往
  2008年4月26日,八集电视记录片《齐民要术》在寿光开机。当红色幔布掀开,露出黑色的摄像机镜头,在场的人使劲鼓掌。
  至今记忆犹新,亲手掀去幔布的两人,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根蟠,他当场对记者说,“寿光人做这件事,天经地义,也是时代所趋。”另一位是寿光市原人大副主任、《齐民要术》研究会会长王焕新先生,他站在摄像机旁,表情沉情,可他内心一定激动不已。
  从无到有,从寿光《齐民要术》研究会到中国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研究会,从寿光到世界,现代的寿光人和《齐民要术》为伴,就是走过了这样一条路。贾思勰理论研讨会,海峡两岸与《齐民要术》研究会,纪录片《齐民要术》开拍……寿光人用行动告诉世界:我们没有忘记“农圣”,农圣文化源头在寿光。
  让我们把思绪收回,重新瞩目这座展厅:彩绘穹顶鲜艳夺目,彰显着民族大整合时代的特征,穹顶之下,铸铜的贾思勰塑像格外高大,他手握书卷,静观天象,筹划农耕,他的身后,就是那条“书道”,直通“书墙”。
  关于“贾思勰是哪里人”,曾有过无数争论,但最终事实告诉人们:贾思勰是寿光人。不仅如此,经过研究,人们逐步明确了另一个事实:曾经官居高位的贾思伯、贾思同,都是寿光人,而且与贾思勰是同族兄弟。“贾氏研究”终于结束了“籍地之争”。
  寿光近年的实物发掘也铁定了这一论断。1973年,文物部门对位于李二村附近的一座古墓进行抢救性挖掘,出土的两块墓志铭,一块是墓主人贾思伯,一块是其夫人刘静怜。1995年11月,我市对附近的贾思同墓进行了发掘。如果到蔬菜博物馆参观,游客可看到贾思伯及夫人刘静怜的墓志铭资料展示。
  寿光蔬菜陪伴唐王东征
  几乎寿光大地上的每一个历史传说,都能找到落地的理由。
  展厅内一幅“唐军征菜图”,说明寿光蔬菜供给唐东征军的情景。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唐东征高丽,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因寿光北有沿海渔盐之利,南有粮菜丰盈之便,逐成为其东征时的大后方。古时羊口称“塘头营”,传说就是唐军经过之地,“铁央台”、“十八支炉”等遗迹,今天仍然存在。
  “唐军征菜图”也告诉我们另一个事实:经过魏晋南北朝的积累发展,此时的寿光,蔬菜种植业继承和发扬《齐民要术》的技术经验,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据记载,整套耘土保墒、靠接复壮等精耕细作技术,泡制、腌制等完备的储存加工食用方法……在这一时期都广泛应用。
  据记载,这一时期蔬菜种植业有两个突出成就,一是食用菌的栽培,二是地热的利用。《四时篡要》中说,“种菌子:取烂构木及叶,于地埋之,常以泔浇令湿,两三日即生。”地热利用,在《新唐书》中有记载,王建的《宫词》也写道:“……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寿光地热资源丰富,古八大景之一就有“温泉”,附近果园、菜园常引泉浇灌蔬菜瓜果。
  青花瓷碗育"土魂"
  宋元明清时期
  宋元明清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封建社会从鼎盛走向没落的最后时期,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特点。这种特殊历史阶段,也孕育了寿光独特的蔬菜文化和社会风情。
  展厅全貌:恰似“四合院”
  木窗格式的两扇门,告诉我们进入了宋元明清展厅。两个石质柱础(古代木式立柱的底座),分列门旁的窗格里,守护着展厅内的一切。一套完整的民国宋宪章所编《寿光县志》,摆放在展厅入口处,向我们讲述着那些过往的故事。设计人员说,这个展厅体现了明清时期普通民居——四合院风格。
  让我们沿历史的足迹,慢慢品味宋元明清时期的精华所在。从左手边开始,木质橱柜里摆放着一件元代四系瓶,好像哪个心急的农妇慌乱间遗留在这里。紧挨四系瓶的,是展厅的一个大型主题雕像——《拉不完的菜》:黄土地上,高头大马,古老的木马车,赶车老人把鞭子举起,车上的吊瓜、南瓜堆里,露出半蹲在瓜身上、俏皮可爱的娃娃。“人类从远古走来,蔬菜便伴随着我们,在这块神奇的沃土上,菜一茬又一茬,摘不完,背不完,拉也拉不完。”
  视线滑过辽代三彩盘、清代石砚,定格在两幅连环画上。连环画讲述了两个“寿光名菜”的故事,一个故事叫“寿光大葱‘八叶齐’”:明宣德五年,为安抚百姓发展,巡抚曹弘奉君命巡查农情,深秋时来到寿光境内,见大葱连阡,高与腰齐,菜农告诉他,“每株大葱八个大叶,长势整齐,高三尺有余,故名‘八叶齐’。”另一个故事叫“贡品韭菜‘独根红’”:寿光韭菜在《齐民要术》已有记载,至清乾隆年间,乾隆沿大运河南巡,路经寿光,听说寿光韭菜“寒腊冰雪便已登盘,甘脆鲜碧,远压梁肉”,便到寿光城西的九巷、文家一带,果然如书中记载,当地官吏还精心准备了“韭菜宴”,乾隆赐名“独根红”,成为贡韭。
  看完连环画,等待我们的是一组主题蜡像——“菜爷爷、菜奶奶”。两位老人端坐桌旁,菜爷爷手握酒杯,菜奶奶手执木筷,桌上摆有鸡蛋炒西红柿等12盘家常菜,仿真做成。两侧的博物格内,放置着瓷碗等日常用品,完全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居家生活图。工作人员说,“用菜爷爷、菜奶奶来代表我们蔬菜之乡的祖先,是我们心中的至尊。”
  让我们沿展厅继续观赏。与“菜爷爷、菜奶奶”相邻的,是一组7份清代地契,包括宣统三年、光绪十四年、道光、同治等,年代不一,由上口镇张存义先生捐赠,紧连的展柜里还有5份全国收集来的地契、货币、公债等,其中包括寿光李家官庄卷烟厂生产的“力生牌香烟”,寿光裕民银行于民国三十年发行的5角、50元纸币。
  展厅的右手边同样有吸引人眼球的实物。清洁小麦所用的扇车,升,斗,清代的小杆秤,有的秤砣小如一颗跳棋的棋子,非常精妙。一辆轿车,不知是当年哪户人家的坐具,铁皮包着的车轮仍显圆润,仿佛有人坐上去,仍可以立即前行。最显眼的,就是这架翻车了,又叫龙骨水车,木质,摆在展厅右侧正中,长长的身体,像龙一般。背后的图片上,两个妇女脚踩提水的,就是这样的一架水车。水车两侧,摆放着清代青花茶叶罐、清代水枪、清代珐琅瓷碗等实物,展示着当时的生活场景。
  下面,让我们走近展厅正中间的青花瓷碗,探寻其中的奥秘。这只青花瓷碗直径4米,内藏360行,而这些行当,都与土地有关,所以被命名为“土魂”。700多个泥塑的人物形象,推车的,卖菜的,浇水的,看瓜的,形象展示了寿光人民在土地上劳作、收获的场景。
  蔬菜种出特色,种出国门
  蔬菜产业发展中,种子永远是决定性的因素。宋元时期,新增加了莴笋、丝瓜、香芋、胡萝卜等栽培品种。明清时期,大批蔬菜则从海外引入,如番茄、辣椒、南瓜、甘蓝、洋葱等,同时培育出很多变种,特别是大白菜(结球)的培育成功,成为一项重大成就。如今,作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寿光,又在为国产种子而努力,2008年已培育出国产甜瓜种子,2009年国产辣椒种子也亮出身份。
  据记载,这一时期,蔬菜培育技术也有很大进步,风障阳畦、冷床育苗等相继运用。
  自发实行区域种植,也是这一时期蔬菜产业的一大特征。寿光初步形成了韭菜、辣椒、西瓜、大葱、大白菜等生产基地。清康熙《寿光县志》记载,当时蔬菜已达40多个品种,并产生了一批种植大户。民国《寿光县志》载:寿光韭黄,以“东乡西丹河、阁上,西乡九巷、岳家铺产最富,远潍销售者多。”大葱,“由尧站输出者甚伙”。蔓菁,“阳河东八户庄等种者连阡……”
  到民国时期,寿光蔬菜规模经营的品种,已陆续大宗销往外地、出口国外,创汇农业开始萌芽。民国《寿光县志》载:寿光辣椒,“跃龙河、西阳河东种者以亩计,由青州车站运高丽仁川销售,利颇厚。”辣菜,“其根用盐浸透作咸品颇佳,侯镇一带种者多,腌制后运往上海销售,大宗出品也。”
  蔬菜大观区:人间流翠 菜蔬飘香
  从手执木棒、石器采摘渔猎,到蔬菜园圃业起源、发展,到商品性的蔬菜生产出现,到“一村一品”特色种植、蔬菜出口……7000多年来,寿光蔬菜产业与中国蔬菜产业的发展一样,走过了漫长的进化史,走到今天。中国寿光蔬菜博物馆专辟一个板块,介绍蔬菜种子、蔬菜实物标本等,并通过“绿叶美女菜神”等主题雕塑景观,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土壤、阳光、水,是蔬菜和万物生长之源。
  ★蔬菜王国”看奇景
  宋元明清展厅是古代历史区的最后一个展厅,木窗格式的展柜被绿色大门挡住,大门上“蔬菜大观”几个大字,告诉我们即将进入蔬菜大观区。
  来到琳琅满目的蔬菜大观区,我们看到的都是原生态的蔬菜标本造型,以及野菜标本、蔬菜种子、调料、干果等。在这个“大观园”里,游客可以尽情浏览蔬菜品类,品味文化内涵,了解食用价值,感受蔬菜精品。
  相比古代历史区各展厅,蔬菜大观区的面积较大,色调现代、明亮,整个区域里设置了七个主要景点:橱窗内各类造型的蔬菜标本;名为“雨露滋润禾苗壮”的绿叶美女菜神群雕;转动南瓜造型的“万物生长靠太阳”;配有童声解说的蔬菜种子立柱;大型壁画“丰收图”,并配有蔬菜特色乡镇电子地图触摸屏;九根蔬菜标本大型立柱“九柱生辉”;“我的田野——沧桑岁月”老照片组合。
  在蔬菜大观区参观,除了惊叹,还有一种舒服的视觉感受。设计人员说,“整个展厅的布置,就是要体现出蔬菜之美”。蔬菜之美,如果不是菜乡人,恐怕没有这种设计理念。
  蔬菜的确是美的。走进大观区,迎面就是透明的展区简介板,背景是十根长长的蛇瓜标本,垂直着,分装在十个扁长型的玻璃瓶里,灯光打在它们身上,柔和中透着美丽,寓意“十全十美”。
  蔬菜之美,还浓缩在一个个玻璃瓶中的蔬菜标本里。晶莹的圆形瓶内,亮黄的南瓜、浅绿的洋葱、翠绿的豆角……瓜类的,果类的,菜类的,静静地享受光照。放置蔬菜标本的柜子下面,还有一层玻璃箱体,里面装的是寿光田野里采集来的黄土。这些装在瓶中的蔬菜标本,环放在整个展厅的周边,让人步步可见,时刻赞叹。
  展区中心的大型景点,一是九根蔬菜标本立柱,一是六位美女菜神群雕像。蔬菜标本立柱三根一组,共三组,分装着南瓜、莲藕、胡萝卜、芋头、大姜等蔬菜,透明的高大立柱,仿佛支撑着这座蔬菜大观园。美女菜神群雕呈环形,六位菜神面向游客,分执芹菜、辣椒、油菜等,服饰与手中的蔬菜搭配,绿色调为主,体现蔬菜仙子的神韵。
  ★一路翠绿 一路奇迹
  蔬菜大观区的最里面,布置了一个野菜标本展示区,包括曲曲菜、苦菜、芝麻梅、刺儿菜、蓬子菜、扁蓄芽等寿光本地野菜,共100多种。而据资料记载,在人类最早开始的蔬菜栽培中,不少品种就是从野菜的移栽开始的。
  中国蔬菜栽培、引种的历史,确实值得大书特书。仅在中国寿光蔬菜博物馆内部,从史前及新石器时代,一路走来,到蔬菜大观区,仿佛切身感受到了7000多年蔬菜发展的演化。
  据记载,夏商周时期,从《诗经》等史书中,已见荇菜、车前草、韭等蔬菜,其中可能只有韭等人工栽培;春秋战国时期,引种成功的蔬菜有10余种,如大豆、莲藕、葱等,有些处于半栽培状态;秦汉时期,栽培蔬菜增至20多种,芥菜、紫苏等大面积菜圃种植,张骞通西域后,从近东等传入我国大蒜、黄瓜、甜瓜等品种;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齐民要术》记述的栽培蔬菜有32种,此时期前后由东南亚传入我国的蔬菜有茄子、丝瓜等,其中茄子是唐代从越南、泰国传入,菠菜也在唐代传入;宋元明清时期,传入的蔬菜较多,如宋代传入的莴苣,明清传入的菜豆、西葫芦、南瓜、佛手瓜等20多种。
  到了现代,蔬菜传播交流速度加大,渠道增多,20世纪以来,结球莴苣、青花菜、西芹、蛇瓜、硬皮甜瓜、甜椒等品种传入。目前,我国栽培的蔬菜达110多种,同一种类又有许多变种和若干栽培品种,发现并利用的野菜有400至500种,其中常见的有100余种。
  按照中国蔬菜园艺学者的分类法,将蔬菜分为根菜类、叶菜类、茄果类、水生蔬菜类、食用菌类、芽菜类等15大类,这些类别,在今天的寿光基本都能见到。
  改革开放以来的寿光,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到菜农积极性的提高;从蔬菜品种的广泛引进,到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推广,特别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明;从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到标准化、信息化、国际化经营模式,始终引领着蔬菜生产的发展方向,罗贯了国内外最先进的新技术和新品种,成为名副其实的“蔬菜王国”。
  绿色作证 大地为鉴
  站在创新与发展区的科技宫殿入口处,翻开当年决策建冬暖式蔬菜大棚的会议记录本,抚摸第一次建棚用的罗盘、锔子,看着躺在玻璃瓶里的国产种子……那些酝酿绿色的日子,就慢慢浮上来。走进创新与发展区,再次回首昨日绿色,见证今日辉煌。
  ★现代蔬菜产业这样“长大”
  一滴乳汁,哺育襁褓中的幼苗,这幅名为《哺育》的浮雕造型,寓意寿光人民培育蔬菜就像喂养自己的婴儿一样,百般呵护。经过《哺育》浮雕,我们进入创新与发展区。
  整个展区切块清晰,主题明确。中心景点就是不锈钢大棚造型“科技宫殿”,主要展示冬暖式大棚的诞生,寿光蔬菜高科技,城市建设新成就,王乐义、王伯祥等功勋人物事迹等。展区的东南面和西南面,布置着两个观察窗,东南观察窗内是老旧农具、生活用具展示区,西南观察窗内是反映蔬菜储存、加工劳作场景的泥塑造型景观,再现历史面貌。
  与科技宫殿相对的,是“我的家园——老家印象”图片展示墙,展示墙前面的走廊正中,悬挂着一台雾屏投影仪,播放短片《脚步》。这个展区的尽头展柜,陈列的是第一次建设冬暖式蔬菜大棚时的用具。
  让我们走进科技宫殿,解读这座“绿色之城”。一间低矮的泥墙土屋,贴着大红窗花,像上世纪80年代的民居,这是科技宫殿的入口。宫殿两侧分别有两个展柜,东侧展柜,一个摆放着宣传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的书籍、荣誉证书等,一个摆放着甜瓜、辣椒等在寿光培育成功的国产种子及鉴定证书;西侧展柜,一个摆放着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召开建棚会议时的笔记本、寿光农民技术员证书、外传蔬菜技术人员的聘书等,一个摆放着反映蔬菜市场流通的绿色通道证书、电子拍卖槌、大哥大等物品。宫殿中间立柱上,通过图片展示了王乐义和王伯祥两位蔬菜功勋人物的事迹。宫殿正面墙上,刻着寿光的“千村名”和“百家姓”,被密密麻麻的地名和姓氏“包围”着的大型背投屏幕上,将播放城市形象宣传片《菜乡新韵》。墙边一溜儿摆放着一座座镏金的高楼大厦模型,这是新寿光的城市名片。整座宫殿设计了透明地面,地下一层放置着不同发展时期的蔬菜大棚模型。宫殿的顶部,纵向划分区域,用彩色图片展示先进的蔬菜种植和栽培模式。
  一座绿色、科技宫殿,浓缩了寿光现代蔬菜产业从发端到发展壮大的全过程。
  ★为绿色奉献的“功勋人物”
  2010年初,在冬暖式蔬菜大棚创建二十年纪念表彰大会上,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当选“功勋人物”。今天,当我们走进蔬菜博物馆的这座科技宫殿,看到展柜里建棚会议上的笔记、图片上那些蹲在三元朱村埠岭上的建棚带头人、农民亲笔画下的大棚方位图、外出传艺的农民技术员们的聘书……我们就想起他们,为绿色奉献的人。
  2009年12月31日,作为全国重大典型,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报告团成员将其事迹归结为带领寿光人民打响了“三大战役”,其中一大战役就是:发展蔬菜产业化,引发了全国的“绿色革命”。
  1986年至1991年,王伯祥任寿光县委书记五年半,在这期间,他怀着“让老百姓富起来”的朴素情感,担着风险决策建设冬暖式蔬菜大棚,并在全县推广,使老百姓迅速鼓起腰包;从他任寿光县委副书记开始,就冲破计划经济的坚冰,大胆尝试市场化之路,筹建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大修县乡村三级道路,服务蔬菜生产和流通。他使最初的九巷蔬菜小市场,变成了占地600多亩的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拉动了蔬菜及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而王乐义的担当和创造,更让我们看到了寿光农民、寿光基层干部的奉献和责任。1989年8月13日,一排排玉米倒下,他带领三元朱村人建设“冬天不烧煤”的大棚;1989年12月24日,第一批鲜嫩的黄瓜上市……三元朱村的成功来之不易。接下来的选择也不易:县领导要求大棚技术向全县推广,国家领导人要求向全国推广,王乐义要做“大地之子”,跑遍寿光亲授技术,跑遍大江南北亲授技术,并派出数千名技术员援助全国各地。
  王乐义还积极探索蔬菜无公害生产,1992年试种成功并在寿光推广。2008年4月,“乐义”牌黄瓜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他是绿色旗手,引领的不仅是寿光蔬菜产业的方向,还有全国蔬菜产业的方向。目前,他正在全国推行“乐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项目,将在全国部分城市的城郊建设100个基地,达到标准后,其产品统一使用“乐义”商标。
  他们的责任和担当,诞生了中国蔬菜产业史上一次真正意义的革命,树起了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遥想“把阳光变财富”的日子
  寿光现代蔬菜产业发展,两条主线明晰:一条是蔬菜生产,一条是蔬菜流通。
  关于蔬菜生产,让我们记住这些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日子:
  1995年4月6日,在人民大会堂首批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大会上,寿光荣获“中国蔬菜之乡”的美誉;
  1999年,占地1万亩的“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建成使用,成为研发应用、推广普及蔬菜前沿高新技术的摇篮;
  2001年,寿光召开发展无公害蔬菜万人动员大会,明确提出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
  2006年,成立中国农业大学寿光蔬菜研究院,并建起寿光蔬菜育种与示范工作站,实施蔬菜“芯片”工程……
  寿光的蔬菜市场流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1994年12月1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寿光市无公害蔬菜进京直供直销座谈会,1995年5月16日“寿光至北京”绿色通道正式开通;
  1999年,“寿光至哈尔滨”绿色通道开通,后与“海南至北京”、“海南至上海”通道连接,随后空中通道、海上通道、网上交易通道相继开通;
  2003年5月22日,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实现电子拍卖,敲响中国蔬菜电子拍卖交易第一锤,2004年启用蔬菜“一卡通”全程信息化交易系统;
  2009年11月5日,“中国?寿光农产品物流园”盛装开业,进一步打造成中国最权威的蔬菜标准和蔬菜价格形成中心,最大的蔬菜物流配送中心、集散中心和现代化信息交易中心,真正走上高价值竞争、高效率流通的国际化道路。
  蔬菜文化 璀璨明珠
  蔬菜文化伴随蔬菜生产而生,并不断发展完善。寿光作为“中国蔬菜之乡”,有几千年蔬菜生产的经验,有《齐民要术》的文化涵养,有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的文化提升,中国寿光蔬菜博物馆的第五、第六板块,展示的就是蔬菜文化的魅力,包括展会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
  ★展会文化:十年精彩呈现
  走进蔬菜博物馆的第五板块,视觉中心就是这座“鼎立”造型,解读着一年一度的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汇四海商贾名贤,集五洲科技文化,人流如海,商机无限,高层关注,盛况空前。“鼎立”造型的一侧,用图片墙、文字资料等形式,反映了历届菜博会的概况和内涵。
  设计人员告诉我们,图片墙被分割为多个相框,每个相框内存放多张照片,可通过电动卷轴装置自动翻看图片。这种巧妙设计,增加了展览的信息量。展厅内还设置了一个感应式的空中电子翻书,可以欣赏历届菜博会展厅内的蔬菜艺术造型画面,以及寿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等内容。
  拾阶踏“鼎”,尽览“鼎”上风景:正中心一圆球造型,各色灯光打在上面,映衬着历届菜博会的宣传图片,还配备了声频解说。设计人员说,“鼎”上安装了消声器,解说的声音只有“鼎”上的人能听到,“鼎”下的人听不到,减少了展厅内的声音干扰。
  游览展会文化,能令人回忆起十届菜博会的无数精彩瞬间。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五大农业展会之一,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已连续成功举办十届。菜博会年年有新主题,届届有新景象,出现了闭幕难闭馆的火爆场面,参展参会人员近几届都超过百万人次。
  菜博会已从单纯的蔬菜展会,发展到农业盛会、科技盛会、文化盛会、商业盛会、旅游盛会。菜博会的成功举办,为寿光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寿光连年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行列,2009年列第26位。
  ★民俗文化:各地风情大观
  在蔬菜博物馆的第五板块内,还通过实物、图片等形式,展示了包括寿光在内的各地民俗风情。
  这些展示分布在“鼎立”造型周边的橱窗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精美的清代“云肩”,镶在墙上,远望去,像一朵天空中的五彩云,设计人员介绍,这种“云肩”是女孩子围在颈部的装饰品。“云肩”的下方,摆放着帽花、帽盒,各式绣花鞋,有的小巧迷人,有的绣工细致,看着这些已经远离现实生活的用品,一种怜惜的感觉涌上来。
  一场茶壶们的“聚会”,热热闹闹开始了。每一把茶壶上,都有一个蔬菜造型,或干脆就是一种蔬菜的样式,它们凑在一起,不能不说是一种神奇。压轴的,是对龙凤茶壶,长长的壶身,弯弯曲曲,相对而视。
  这两块木版年画的印板上,雕刻的是农耕时的场景;文房四宝的展柜里,老镇纸、老砚台、铜墨盒子、老笔架……一应俱全,像某朝代书生的书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小学生使用的石板、木尺、三角板、算术计算器,让人记起那些搬着石板写作业的傍晚。
  还有各种票证,密密麻麻,排了几个展柜,布票、粮票、油票、老烟标;“红灯”牌等各式各样的老收音机;大小不一的花鼓;锁呐、三弦、皮锣等老式乐器;民国时期的照相机;老式放映机、美国贝尔电话机、各式老手表、唱片机、老款打字机;马鞍、煤油灯、红缨枪、油布伞、墨线盒、刨子;天津“泥人张”的市井行当,斗鸡的、喝茶的、剃头的、卖菜的……形形色色的物品,还原了上世纪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这些老式物品的上方,用一幅幅老照片,表现了寿光的草编、制陶等老手艺。
  展厅还有一个别出心裁的设计,就是通过光感应地面,出现一个互动的“踢南瓜”游戏,游客可以踢一踢,试一试,找到开心轻松的感觉。
  这是蔬菜产业与文化艺术的完美融合,这些文化元素构成的画面,一幅幅令人回味,震撼人心,是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精萃的集中展示,意义不凡。
  ★饮食文化:秀色可餐
  蔬菜博物馆的第六板块,名为“蔬菜与饮食文化”。香樟木门的上方,一块“民以食为天”的横匾,告诉我们,即将进入一个饮食天地。
  最吸引人的,就是展区正中的“齐民大宴”,一桌象形石组成的菜肴,共113盘,四喜丸子、五花肉……虽然是石头,但像极了各自代表的菜肴,人的胃口不觉大开。与齐民大宴呼应的,是固定在展区顶部的144盘菜肴模型,装在盘中,十分逼真。
  寿光饮食文化源于民间乡土,秉承《齐民要术》,融入鲁风齐韵,地方特色浓郁。国有八大菜系,寿光有“齐民大宴”。“齐民大宴”是根据《齐民要术》记载创制的一整套宴饮菜点,共200多款,内容有“齐民小吃”、“齐民素宴”、“齐民大宴全席”等多个系列。反映了寿光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庄园饮食风貌,是历史美食的再现。
  展厅的另一个焦点,就是正对入口处的“笔形灶台”,灶台上方贴灶王爷的画像,两侧是一副对联,表现了“煎、炒、熘、爆、烹、煮、蒸、焖、炖、熬、烩、涮”等中国饮食中运作的制作方法。灶台上摆放着玉石制作的两盘饺子,青花碗、盘等器物,灶台的烟囱最特别,是一根笔帽形状,代表记录饮食文化。展厅周围,放置着食盒、餐具等日常生活用品。
  “五谷为养,五菜为充”。饮食是人类的第一需要,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饮食质量有了极大的飞跃,而且形成了特有的饮食观念,使其升华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寿光蔬菜:走向未来
  步出“蔬菜与饮食文化区”的大门,一面图片墙出现在眼前,这是“未来墙”。一株芝麻正在开花,寓意寿光蔬菜产业“芝麻开花节节高”;绿色的、黄色的、紫色的旗帜上,写着各种不同蔬菜的名字,迎风招展中,寿光蔬菜产业不断壮大;一只幼儿的小手,握着绿色彩笔,落在一张白纸上,开始描绘寿光蔬菜产业新的未来。一幅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蓝图,正在所有寿光人面前徐徐展开。
  中国寿光蔬菜博物馆是一个厅厅令人惊叹、步步让人称奇的地方。一篇文章的解读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那么请您一定去蔬菜博物馆看一看,把寿光乃至中国的蔬菜文化精华收纳于心。
  作 者:李桂华
  单 位:寿光日报社
  地 址:寿光市东升路中南城市金典
  B3号楼1单元702室
  邮 编:262700
  电 话:18663697128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