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6-12-23 13:36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蒋峪镇刘家营村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8 20:08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蒋峪镇刘家营村
  刘家营村位于临朐县城东南32公里,沂山镇政府驻地东北10公里处。北临汶河,与大亓村和昌乐县洛村隔河而居,东靠砚蒲河,与昌乐县建新村隔河相望,南与杨家庄子村接壤,西与左家庄子村相连,汶河与砚蒲河在村东交汇,聚落西高东低,呈长方形,蒋(峪)蒲(沟)公路南北穿村而过,交通便利。
  明洪武年间,李姓立村,取名李家营。永乐年间,刘姓自今河北省枣强县迁入,人丁兴盛,遂改称今名。现有刘、杨、牛、赵、张、王、吴、袁、李、史、石、林、高、孙、宋、尹、曹、冯、夏、任20姓,全村共650户,2168人,均为汉族,以刘姓人口居多,占总人口的60%以上,杨、牛姓次之,分别占20%和15%。有5户信奉基督教。
  明至清宣统二年(1910)属临朐县仁寿乡佛山社;宣统二年至1929年属蒋峪区佛山社;1930年属第七区伏右乡;1944年6月,属中共领导的大关区;1952年属第十区(大关)杨家庄乡;1958年2月,撤区并乡,属蒲沟乡,是年9月属大关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乡(镇),属蒲沟乡;1993年,属大关镇;2007年9月,大关镇与蒋峪镇合并成立沂山镇,属之。
  现有耕地3352亩,平地、岭地、洼地各占三分之一,土壤为棕壤和潮棕壤土。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谷子,经济作物主要是花生。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注重发展西瓜、黄烟等经济作物,年种植西瓜200多亩,收入60余万元;种植黄烟740亩,收入300多万元。2000、2001年,由村委统一规划,建起果品大棚40多亩,主要种植凯特杏和金太阳杏,亩收入1.2万元。
  家庭养殖以传统畜禽猪、牛、羊、鸡、鸭为主,有较大规模养猪户26家,养鸭户6家,养鹅户7家,户均年收入3万余元。2003年,临朐梅峰奶业公司建成投产,公司占地100亩,存养奶牛1200头,日产鲜奶8吨。2004年,中德合资企业春冠食品有限公司落户该村,公司占地120亩,主要从事鹅肥肝加工,带动当地养殖业发展,成为农业龙头企业。
  商业、服务业有百货门市7家,肉食点2家,饭店2家,镶牙馆、医药零售店各1家,面粉加工业户2家,水泥预件厂1家,建筑队2支,有货运汽车22辆,轿车、面包车6辆,拖拉机、手扶拖拉机560台,收割机4台。另有外出务工人员800余人,主要从事维修、建筑、餐饮、装修等劳务。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450元。
  1992年设集市,每月农历二、七逢集。
  村曾荣获潍坊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县“十佳红旗村”、“县级文明村”、县“经济发展先进村”等多项荣誉称号。2007年,村党支部书记刘佃成被县政府授予县劳动模范称号,系临朐县第十五届人大代表。
  1969年,在县和公社驻村工作组的带领下,村成立青年突击队,奋战一冬春,开凿北河至西岭隧道400多米,引汶河水至西岭,再利用扬水站提水,使 500多亩粮田得到灌溉。1996年,沂山水库中干渠建成开灌,又在西岭修支渠2000多米,取代以前的扬水站,浇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提高。
  2009年,由潍坊市烟草公司扶持,打大口井1眼,建电力提灌设施1处,风力提灌设施2处、容水800立方米水囤8个,山岭地农作物用水得以解决。
  1983年通电,户户用上电灯。现有变压器4台,总容量400千伏安,电视机已普及到户,80%的农户用上电冰箱和洗衣机,部分农户还用上空调。
  1984年开始新村规划建设,1994年基本完成。2006年,县扶贫包村工作组建设局帮扶资金20万元,村里投资50万元,硬化东西大街1条,南北大街2条,总长2000米,并安装路灯38盏,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更加方便。
  1917年设私塾,由李文卿任塾师。1937年改办小学, 1947年因形势恶化,学校停办。1948年学校复课。1965年,大关公社利用兴教寺大殿办起农技中学,有教师3人,学生30人,1968年,农技中学撤销后,又在村西新建1处学校,并开始招收初中学生,学生高峰期,有小学10个班,初中6个班,教师30人,学生650人。1976年,初中戴帽设高中班,1979年,高中班停办。1994年,联中合并到蒲沟初中。2007年,投资50多万元,在村南新建1处联办小学,学校占地7亩,有校舍24间,教师14人,生源来自刘家营、刘家庄子、杨家庄子、曹家官庄、林家官庄5村,在校学生130人。
  1966年设卫生室。1970年实行农村合作医疗,有赤脚医生2人。现有卫生室1处,医师1人。医师杨明亮,对面神经麻痹症有独特见解和治疗,2000年,其论文《十二例面神经麻痹临床分析》,在中国南宁、越南河内学术交流会上交流,现为中国民间医药研究会委员,系临朐县第五、六届政协委员。
  该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明清两朝,村里考中贡生、庠生、监生等30多人,其中:拔贡刘生儒,曾任黄县教谕。拔贡刘圯,曾任山西川陵县正堂。刘弼明,曾任礼部儒士。刘弼亨,曾任南京参将(正三品武官)。拔贡刘韫瑞,曾任峄县教谕,亚圣碑文即此人撰并书。庠生李文卿为清末侯选教谕,书文俱佳,长于楷书,1914年重修兴教寺和1940年东镇庙寝殿重修,碑文皆为其撰并书。
  1949年建国后至2012年,全村考出大专以上学生187人.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村有数十人参军参战。刘斗辰(1905~1939),字升云,原系国民党蒋峪区中队队长。1938年春,日军入侵临朐,刘奋起抗战。3月24日,他率区中队30多人参加共产党在夏家台子组织的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人民抗敌自卫军。4月,这支部队与益都的抗日武装会合,组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十支队,刘任支队副司令员,在原益都县七区、八区一带开展游击战,袭击日伪据点、破坏日伪交通。5月底,十支队并入临淄三大队,刘斗辰任副大队长。7月,三大队改编为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第十团,刘任副团长兼三营营长。他率领部队转战于益都、临淄、寿光等地,打击日军,受到人民的拥护。1939年初,刘斗辰率领十团三营活动于益都县阳河一带,为了粉碎日军“扫荡”,连续行军作战20多天。2月26日,在益都县杨家营陷入日军重围,率队突围时英勇牺牲。《中共临朐地方史》第一卷有传略。
  抗日战争期间,地下党员牛占元,以挑货郎担子作掩护,奔走于临朐、沂水一带,为八路军和中共党组织搜集、传送情报。1962年在家乡病逝。
  村有革命烈士12人:刘树明、刘会清,杨成德、刘海洋、林方山、刘玉清、刘树营、刘长胜、刘津清、刘斗辰、石万胜、牛启德。
  20世纪20年代,村人为防土匪劫掠,绕村建起围墙,墙高2.5米,底宽1.2米,顶宽0.5米,由三合土(石灰、沙子、土)夯实而成,围墙设东、西、南、北四门,墙外挖有壕沟,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口增多,村庄扩建,围墙已荡然无存。
  该村历史悠久,风景秀丽,古有八景诗一首:
  一湾碧池抱村流,峻岭参差瑞气收。
  荷放东湾连汶水,树环西寺胜瀛洲。
  宝山雨霁云添翠,石嘴小凉月挂钩。
  亚圣停居碑尚在,当年曾到凤凰头。
  现多处景点仍存。村西1.5公里处有明代寺院1座,名兴教寺,即八景诗中西寺。据考证,它是县内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明代佛教寺庙,距今已有600余年。
  兴教寺有大雄宝殿3间,西厢房2间,宝殿青砖小瓦,脊檐飞鸟走兽,殿内雕梁画柱,金碧辉煌。正中供奉着如来佛像,两边有十八罗汉塑像,如来佛慈眉善目,十八罗汉形态各异,威风凛凛,栩栩如生。寺内,赑屃驮碑,岿然而立;两头石狮威武而卧。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庙会期间,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云集于此,载歌载舞,小地摊上叫卖声不绝于耳,场面十分热闹。
  兴教寺东、南、西三面环岭,九条沟壑似九龙飞舞直下,形成九龙戏珠之状,故称为九龙沟。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村人牛启胜应募赴欧洲支援协约国作战,1919年返回故里。
  村有国槐3株,其中最大1株高14米,胸径1.4米,冠幅12米,树龄600年。
  该村为孟子葬鲁反(返)齐止栖之处。据清康熙《临朐县志》载“孟母冢在穆陵关南30余里,为鲁地。关北为齐地,赢离关稍偏东北30里,乃反齐止宿之处。”清道光十二年(1832),在村东立有亚圣碑,碑高1.10米,宽0.52米,厚0.16米,现存村委办公室院内。
  供稿 刘佃成 刘泉清 杨道明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