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6-12-23 13:52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黄泉店村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8 20:34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黄泉店村
  黄泉店村位于临朐县城东南27公里,辛寨镇政府驻地东南6公里处。东(营)红(花埠)公路从村南穿过。东与沂山镇郝赵铺隔河相望,西与柞家庄子毗邻,西北与唐立店子接壤。坐落在黑山西岭之下,西高东低,村后有后河,村前为南河,两河在村东交汇后称东河。
  明初,史、晋两姓立村。原村在今址北黄泥沟头,名黄泉店,后移于今址。清雍正年间(1723~1735),马姓自张陆店子迁入。后陆续有苏姓自柳行沟迁入,李姓自李家沟迁入,朱姓由大峪张家庄子村迁入,张姓由昌乐县白塔镇卧铺村迁来,吴姓自裴家河、刘姓由沂山镇坨峪村迁此。
  村名来历另有两种说法。一说以前叫黄桑店,村南有块地叫五亩地,地北土坎上有一株桑树,叶子为黄色,此桑树正好与村子南门相对,所以起名叫黄桑店。另说村当年住着两户人家,一家姓黄,一家姓蒋,所以起名黄蒋店,至于这两家的来历和年代都无法考证。据老人说,村中原有一块石碑记载叫“黄蒋店”,这块石碑在20世纪60年代村里砌水井时被砌入井中,碑文无人记录下来。
  明至清宣统二年(1910)属临朐县仁寿乡大峪社;宣统二年至1929年属蒋峪区大峪社;1930年属第七区大峪乡;1945年属蒋峪区大峪乡;1952年属第八(蒋峪)区唐立乡;1956年属蒋峪区唐立乡;1958年2月撤区并乡,属常庄乡;同年9月,属辛寨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乡(镇),属辛寨镇。
  全村有马、苏、张、李、朱、刘、吴7姓,110户,445人,苏、马两姓占全村人口的70%,其他姓氏占30%。均为汉族。
  全村耕地面积580亩,以棕壤和棕壤性土为主,50%为沙土地,30%为黄土地,20%沙子地。共计10大片,俗称大山顶、小山顶、羊家顶、大南岭、东南岭、西岭、大东岭、大南河、家东、五块沟子地等,村域地形南北长、东西窄。
  原以种粮食作物为主,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地瓜等。经济作物以黄烟、花生为主,曾经种过几年桑树,现在较少种植。
  1963年冬,村南的蚕场沟和李孟伍台子建成5亩左右苹果园,并成立林业专业队进行管理。开始村民不相信载苹果能成功,几年后吃到自己的苹果,才口服心服。1977年,曾经引种茶叶,因气候原因,没有成功。
  现经济物作物以花生为主,面积150亩,亦有少量药材、果园。
  规模较大的养鸭户4户,养蛋鸡1户,养猪6户,年户均收入3万元至4万元。
  1998年,在村南建砖厂,现已关停。
  1976年,村购买1台临朐拖拉机厂生产的25型拖拉机,农忙时耕地打麦场,农闲时跑运输,每年给村集体增加收入近万元。现全村有汽车10辆、农用三轮23辆,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10台。
  1980年3月,全村通电。国家实行家电下乡补贴以来,家用电器入户率迅速增长,彩电达到100%,电冰箱80%,洗衣机60%,家家户户安装电话、有线电视。
  村民吃水原以村中1眼6米左右深的大口井,后各户在自己院内打小水井抽水。2010年,村民吃上县自来水公司的自来水。
  1983年,开始新村规划,家家都盖起砖瓦房,建起四合院。
  2005年,抓住村村通柏油路政策,采取上级补助一块、集体拿一块、群众捐一块等方式,筹资10万元,水泥硬化村内两条大街,总面积1800平方米。
  20世纪70年代,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以改土治岭为重点,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全村60%的土地整成大寨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上级统一安排下,同其他村共同投资修水库、挖水渠,花费不少人力、物力,但收效甚微,没根本解决缺水问题。20世纪60年代,村里流传“唐立店子满了湾,黄泉店上哭老天,大峪下峪正好混,柞家庄子吃干饭”的顺口流,说的是涝了不打粮,旱了更不打粮。进入90年代,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在村南河打出4眼15米的水井,每口井可供3千瓦的水泵抽水,村南所有粮田的灌溉问题解决。2000年,又投资12万元在村后挖大口井,10米深,可灌溉村西、村东、村北500米以内所有农田。从此,实现每人1亩水浇田。
  随着集体收入的增加,村更加重视民生问题,每年年底村集体给70周岁以上的村民发放30元生活补助金,和一些生活用品,年底给老党员每人发放补助金60元。
  1962年,设卫生室,卫生员1人。1972年,设农村合作医疗室,卫生员2 人。2007年卫生室撤销,并入唐立店子新型合作医疗室,全村100%的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1958年,设小学,教师1名。1972年至1979年,教师3名,以后改为1名,直至1997年撤并于唐立店子小学。
  供稿 苏会书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2楼] 发表于:2018-12-19 19:47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黄泉店村
  黄泉店村位于临朐县城东南27公里,辛寨镇政府驻地东南6公里处。东(营)红(花埠)公路从村南穿过。东与沂山镇郝赵铺隔河相望,西与柞家庄子毗邻,西北与唐立店子接壤。坐落在黑山西岭之下,西高东低,村后有后河,村前为南河,两河在村东交汇后称东河。
  明初,史、晋两姓立村。原村在今址北黄泥沟头,名黄泉店,后移于今址。清雍正年间(1723~1735),马姓自张陆店子迁入。后陆续有苏姓自柳行沟迁入,李姓自李家沟迁入,朱姓由大峪张家庄子村迁入,张姓由昌乐县白塔镇卧铺村迁来,吴姓自裴家河、刘姓由沂山镇坨峪村迁此。
  村名来历另有两种说法。一说以前叫黄桑店,村南有块地叫五亩地,地北土坎上有一株桑树,叶子为黄色,此桑树正好与村子南门相对,所以起名叫黄桑店。另说村当年住着两户人家,一家姓黄,一家姓蒋,所以起名黄蒋店,至于这两家的来历和年代都无法考证。据老人说,村中原有一块石碑记载叫“黄蒋店”,这块石碑在20世纪60年代村里砌水井时被砌入井中,碑文无人记录下来。
  明至清宣统二年(1910)属临朐县仁寿乡大峪社;宣统二年至1929年属蒋峪区大峪社;1930年属第七区大峪乡;1945年属蒋峪区大峪乡;1952年属第八(蒋峪)区唐立乡;1956年属蒋峪区唐立乡;1958年2月撤区并乡,属常庄乡;同年9月,属辛寨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乡(镇),属辛寨镇。
  全村有马、苏、张、李、朱、刘、吴7姓,110户,445人,苏、马两姓占全村人口的70%,其他姓氏占30%。均为汉族。
  全村耕地面积580亩,以棕壤和棕壤性土为主,50%为沙土地,30%为黄土地,20%沙子地。共计10大片,俗称大山顶、小山顶、羊家顶、大南岭、东南岭、西岭、大东岭、大南河、家东、五块沟子地等,村域地形南北长、东西窄。
  原以种粮食作物为主,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地瓜等。经济作物以黄烟、花生为主,曾经种过几年桑树,现在较少种植。
  1963年冬,村南的蚕场沟和李孟伍台子建成5亩左右苹果园,并成立林业专业队进行管理。开始村民不相信载苹果能成功,几年后吃到自己的苹果,才口服心服。1977年,曾经引种茶叶,因气候原因,没有成功。
  现经济物作物以花生为主,面积150亩,亦有少量药材、果园。
  规模较大的养鸭户4户,养蛋鸡1户,养猪6户,年户均收入3万元至4万元。
  1998年,在村南建砖厂,现已关停。
  1976年,村购买1台临朐拖拉机厂生产的25型拖拉机,农忙时耕地打麦场,农闲时跑运输,每年给村集体增加收入近万元。现全村有汽车10辆、农用三轮23辆,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10台。
  1980年3月,全村通电。国家实行家电下乡补贴以来,家用电器入户率迅速增长,彩电达到100%,电冰箱80%,洗衣机60%,家家户户安装电话、有线电视。
  村民吃水原以村中1眼6米左右深的大口井,后各户在自己院内打小水井抽水。2010年,村民吃上县自来水公司的自来水。
  1983年,开始新村规划,家家都盖起砖瓦房,建起四合院。
  2005年,抓住村村通柏油路政策,采取上级补助一块、集体拿一块、群众捐一块等方式,筹资10万元,水泥硬化村内两条大街,总面积1800平方米。
  20世纪70年代,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以改土治岭为重点,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全村60%的土地整成大寨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上级统一安排下,同其他村共同投资修水库、挖水渠,花费不少人力、物力,但收效甚微,没根本解决缺水问题。20世纪60年代,村里流传“唐立店子满了湾,黄泉店上哭老天,大峪下峪正好混,柞家庄子吃干饭”的顺口流,说的是涝了不打粮,旱了更不打粮。进入90年代,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在村南河打出4眼15米的水井,每口井可供3千瓦的水泵抽水,村南所有粮田的灌溉问题解决。2000年,又投资12万元在村后挖大口井,10米深,可灌溉村西、村东、村北500米以内所有农田。从此,实现每人1亩水浇田。
  随着集体收入的增加,村更加重视民生问题,每年年底村集体给70周岁以上的村民发放30元生活补助金,和一些生活用品,年底给老党员每人发放补助金60元。
  1962年,设卫生室,卫生员1人。1972年,设农村合作医疗室,卫生员2 人。2007年卫生室撤销,并入唐立店子新型合作医疗室,全村100%的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1958年,设小学,教师1名。1972年至1979年,教师3名,以后改为1名,直至1997年撤并于唐立店子小学。
  供稿 苏会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