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7-02-26 10:30
鄌郚总编

我和沈阳35中学高38班的不解之缘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27 18:57
鄌郚总编
  我和沈阳35中学高38班的不解之缘
  张舒放
  我的中学教育是在沈阳35中学完成的,本应是1967年夏季高中毕业,哪知遇上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一直拖到1968年10月份,毛泽东一声令下,沈阳六届初、高中(66、67、68)学生35万人统统下乡。这就是所谓的“老三届”。
  沈阳35中学坐落在大东区小津桥的附近,这儿过去称作“老虎庙”,其实学校附近即没有什么”桥“,也没有什么”庙“,当时最明显的地理坐标则是:35中学在大东电影院后边。
  35中学始建于1954年,当时唯一的一栋三层大楼完全是以”苏联图纸“所建。那时的建筑质量确实优良无比,为了保温高高的阁楼红瓦底下竟存有将近一米厚的锯末。大楼后边是一排平房,这儿有食堂、维修车间等设施,大楼前边是操场,操场的东边是一排平房,这排平房也是苏式建筑,中间带走廊,这儿是教职工宿舍和住校学生的宿舍。大楼的西边则是校门口。
  这所学校是一所全日制的带帽学校,所谓的”带帽“就是不但有初中部,而且还有高中部。1964年之前这所学校初中部有18个班,高中部则有6个班。从1965年开始,又增加了十多个”夜中“班。
  那时候还没执行强制义务教育,凡是没有达到初中入学考试成绩的孩子,年龄还小正规初中进不了,怎么办?于是就诞生了这个”夜中学“。当正规初中孩子放学后,夜中的孩子就到指定的学校上课,一般情况下,晚上9时上课结束回家。当时夜中的老师多是未考取大学的高三毕业生,这些老师在行政上都属所在的学校管理。(以后都转为国家教师)
  我初中是在53班,高中则是43班,以后成了44班。之所以由43变为44,这儿也有一段插曲:
  1964年以后毛泽东对教育作了若干批示,沈阳市为了响应毛的指示,于是决定将在城里的34中搬迁至新城子区的马岗镇,同时决定将35中的一个高中班一同迁往。学校采取了自愿报名的方式,于是43、44这两个班余下的学生就组建了新的44班,我就是其中一员。
  魏国忠、李志强、宋勇猛、温东平,这四位大哥都是高38班的学生,而且都住校,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好多事对我影响深刻,至今难忘。是这四个人将我带进了38班,使我和38班结下了不解之缘。
  温东平大哥的父亲是我父亲的老上级,当时他们都在沈阳高级炮兵学校工作,由于这层关系,我和温大哥较近乎也就在情理之中。当时的初中生不上晚自习,而高中生是要到学校上晚自习,于是我最早是随温大哥到他们班级,也就是38班去上晚自习。一来二往,我和38班的这些大哥哥大姐姐自然也就熟悉了。
  1964年我参加中考时戴的就是宋勇猛大哥借给我的大罗马手表,魏国忠时常在学习上对我进行帮助,李志强大哥爱唱歌,什么”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哎呀,妈妈“、”蓝蓝的天空银河里“……这些俄罗斯、印尼、朝鲜歌曲,我都是跟李大哥学的。东平大哥学习一般般,但是为人却像其父——老实厚道。
  1965年高38班高考,着实给35中带来了无比的辉煌和骄傲。该年38班崔庆礼大哥考取了北京大学、孙仁佳考取了清华大学,魏国忠考取了第四军医大学、宋勇猛考取了东北工学院、佘大苓考取了沈阳医学院……超过一半还多的同学考入高校,这在那个年代是相当不得了的。
  李志强大哥由于老父亲是”右派“,政审不过关而无缘大学梦。但是就其才华来说,李大哥绝对是绰绰有余的。昨天我看了1994年时35中校庆时38班制作的视频;同天又和李大哥加了微信好友,发现他的微信称之为”老车“,听到视频中”三套车“歌曲中那婉转低沉的曲调,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手持萧管,在35中操场月光下吹奏低沉乐曲的李大哥。
  从他们上大学开始,我就与崔大哥、孙大哥、魏大哥经常通信,相互勉励,我和他们的友谊已达半个世纪。遗憾的是魏大哥由于种种原因过早的去世,每当想起他,我真为他惋惜。
  明天也就是2015年8月25日,38班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又要在沈阳欢聚一堂了,祝他们欢喜快乐,祝他们晚年幸福安康!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