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7-07-20 19:36
鄌郚总编

亲迎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31 15:01
鄌郚总编
  亲迎,古代结婚六礼之第六礼,为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亲迎有迎亲和等亲两种方式:迎亲须用双顶轿,新郎乘一顶,另选全福小男孩乘一顶压轿,往女家迎娶;等亲须用单顶轿,新郎于家门外迎候。迎娶队伍行次各有惯制,一般为开道引导前进,继之为:仪队、新郎坐轿、新娘花轿,最后为媒人小轿。从女家起车轿时,向新郎献四喜汤、茶等。返回男家后,即行系列仪式,如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卺礼、入洞房等,每种仪式都有数种形式,其中大都为祝吉驱邪,表现出禁忌迷信色彩。
  “六礼”的完备记述见于《礼记》《仪礼》,但其发端却远在西周初年,其时《诗经·大雅·大明》已载有“文定厥祥,亲迎于渭”的传说。当然,“亲迎”礼并不等于“六礼”,“六礼”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的过程。
  隋唐后,皇太子开始亲迎,官僚富商阶层中“六礼”亦盛行起来。《宋史·礼志》规定宋朝礼制,“士庶人婚礼,并问名于纳采,并请期于纳征。”《明史·礼志》中说:“问名、纳吉不行已久,止仿《家礼》,纳采、纳币、亲迎等礼行之。”
  古时婚礼以昏为期,因此亲迎必在黄昏以后,甚至深夜进行,故《释名》给婚姻下定义说:“婚,昏时成礼也;姻,女因媒也。”郑玄注《仪礼》曰:“用昕,使也。用昏,婿也。遣使行玄纁吉礼,必用昕时,亲迎必用昏时。”但为何一定要在昏时成礼,却没有解释。民俗学者归纳世界各种族的殊风异俗,所得的结论为:“以昏为期者”,是初民时代掠夺婚姻的遗风。此观点颇有一定理由。
  古时结婚,不仅在黑夜,而且一切迎送人等,亦全部穿黑色礼服。《仪礼》叙述亲迎之礼说:“主人爵弁,纁裳缁袍,从者必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纁、缁、玄、墨都是黑色的意思,与近世婚礼尚红,或披白纱恰好相反。由于时间空间不同,自不能一概而论了。不过近代迎亲,除有少数迷信的人以“暮夜为良辰”者外,而大多数人都是在日间举行,但在仪仗行列之中,仍然有掌彩灯或举大灯笼的人列队在前引导,这或许是沿古礼黑夜亲迎的遗迹。
  亲迎之俗常见于古代小说中。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中写道:“到了初二侵晨,尤辰便到颜家相帮,安排亲迎礼物,及上门各项赏赐,都封得停停当当。其钱青所用,及儒巾圆领丝绦皂靴,并皆齐备。又分派各船食用,大船二只,一只坐新人,一只媒人共新郎同坐;中船四只,散载众人;小船四只,一者护送,二者以备杂差。十余只船,筛锣掌号,一齐开出湖去。一路流星炮涨,好不兴头。正是门阑多喜气,女婿近乘龙。船到西山,已是下午。约莫离高家半里停泊。尤辰先到高家报信,一面安排亲迎礼物,及新人乘坐百花彩轿,灯笼火把,共有数百。钱青打扮整齐,另有青绢暖轿,四抬四绰,笙箫鼓乐,径望高家而来。”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之九《莽儿郎惊散新莺燕,㑇梅香认合玉蟾蜍》:“须臾,堂前鼓乐齐鸣,新郎冠带上门,亲自迎娶,新人上轿。冯老孺人也上轿,送到金家,与金员外会了亲。吃了喜酒,送入洞房,两下成其夫妇。恩情美满,自不必说。”
  冯梦龙《情史》卷十二《连理树》:“贾夫妇知粹未婚,乃遣人报守愚求终好。守愚欣跃从之。六礼既备,亲迎有期。花烛之夕,粹与蓬莱相见,不啻若仙降也,因各赋诗以志喜。时至正十九年已亥二月八日也。”
  《赛红丝》第十三回:“过不多日,两下通了信,金知县来娶亲,但是裴松做主管待。一边是知县亲迎,一边是给事出嫁,在城卿官,俱来赞襄,十分热闹。”
  蒲松龄《聊斋志异·封三娘》亦述及此俗,“有某绅为子求婚,恐不谐,浼邑宰作伐。时某方居权要,范公心畏之,以问十一娘,十一娘不乐。母诘之,默默不言,但有涕泪,使人潜告夫人,非孟生不嫁。公闻,益怒,竟许某绅家。且疑十一娘有私意于生,遂涓吉速成礼。十一娘忿不食,日惟耽卧,至亲迎之前夕,忽起,揽镜自妆。夫人窃喜。俄侍女奔白:‘小姐自缢死!’举家惊涕,痛悔无所复及。”
  古时尚有一种亲迎同车的礼节。最早见于《诗经·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明李昌祺《剪灯余话·鸾鸾传》记述了这一亲迎之礼:书生柳颖丧偶,将孀妇赵鸾鸾娶为续弦,“御轮之夕,鸾乃私语于颖曰:‘妾虽孀妇,然尚处子……”御轮就是当新娘坐进车子后,新郎绕着车子转上三匝,然后同车而行。(来源:中国风俗辞典)
回复 引用 顶端
位置: » 竹影大观园 » 婚嫁习俗 » 亲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