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7-07-20 19:39
鄌郚总编

催妆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31 15:03
鄌郚总编
  催妆,旧时婚礼的一种仪节,由结婚六礼之一请期演变而来,其礼较为隆重。临近婚期,男家以嫁衣脂粉为新娘添妆,另置备酒果两席,致送女家。先派女宾二人为先客,至黄昏,新郎亲赴女家敦促,新娘经多方催促,才肯理妆。又故意拖延时间,才上轿随新郎至男家。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记载:“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迎妇。夫家领百余人或十数人,随其奢俭,挟车俱呼:‘新妇子,催出来!’至新妇登车乃止。”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嫁娶篇》记宋时风俗:“……至迎娶日,儿家以车子或花檐子发迎客,引至女家门,女家管待迎客,与之彩缎,作乐催妆上车。檐从人未肯起,炒咬利市,谓之起檐了,与了然后行。迎客先回至儿家门,从人及儿家人乞觅利市钱物花红等,谓之栏门。”
  明吕坤《四礼疑》卷三记述催妆之俗也说:“催妆,告亲迎也。……此可代请期之礼,近世用果酒二席,大红衣裳一套,脂粉一包,巾栉二面,先亲迎一日早,女宾二人以车往,先回,薄暮婿往。”由此看来,催妆就等于亲迎的信号,此礼一行,婚礼进行的第一步便算开始了。从“先亲迎一日早”可知,当晚新郎必逗留于女家,经多方催促,新娘才肯理妆,延到翌晨才登舆随新郎与归。到了近世,不论新郎是否行亲迎之礼,男家仪仗彩轿来到女家门前时,女家都必猩猩作态,诸多延宕踟踌,几经催促,新娘才盛妆上轿,这是催妆的另一变形。
  催妆之俗在中古时代曾异军突起,既与请期脱节,又与六礼不相统属,且失催妆的意义。如《古今图书集成·礼仪典》三十五卷引《清波杂志》记当时之俗说:“顷岁儿女合卺之夕,婿登高座赋诗催妆为常礼,后皆略去。”催妆本是催促新娘理妆出阁之谓,应行于亲迎之前或亲迎之时;而“合卺”是为新婚夫妇举行交杯酒的仪式,将催妆置于合卺之后,就失去了催妆的意义,不知宋人为何有此转变。推考起来,可知自汉唐以后,文人雅士曾多以新婚为大好诗料,相率于却扇之夕,赋催妆诗以咏其事,但还未有新郎自己登高作赋之先例。
  唐徐安期催妆诗:“传闻烛下调红粉,明镜台前别作春。不须面上浑妆却,留着双眉待画人。”陆畅催妆诗:“云安公主贵,出嫁王侯家。天母亲调粉,日兄怜赐花。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卢储催妆诗:“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妆头。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
  从这三首诗中可以看出:第一首催妆,是在新娘于归之后,坐于花烛之下,明镜之前,重匀粉面之际,后两首则是在新娘出阁的前夕,或在上花轿之前。可见此俗并不一致,且在唐时就出现了。尤其是赋催妆诗的人,均为文人墨客而非新郎本人。到宋初才演变为“合卺之夕,婿登高座赋诗”之俗。从此可证明催妆既无定制,亦非古礼,也许是汉唐以降新兴的风尚。
  催妆之俗,常见于古代小说中。
  冯梦龙《情史》卷三《章文焕》:“文焕得诗,随即择期入赘。合卺之夕,时雍欲试生才,使口占催妆诗。生吟二绝云:“红摇花烛二更过,妆就风流体态多。织女莫教郎待久,速乘鹤驾渡银河。”“笙歌鼎沸满华堂,深院佳人尚晏妆。懒得早乘云驭降,张郎久待杜兰香。”
  《宛如约》第十六回赵宛子成婚时写道:“过不了一日,早是王抚台先差人来报知,一面为赵小姐料理家中,一面差官迎接司空到衙歇息,又一面着阴阳官择了吉日良时。先一日送晏小姐到赵府中与二位小姐催妆,又令李公子同着傧相临期承值。到了这日,司空约乌纱绛服,打着翰林执事,李吏部与晏尚书及王抚台
并合城官员,各用执事员役送亲。一路上鼓乐喧阗,流星爆竹。”从这部小说中,可知清代的催妆之俗,又依古代,即在亲迎之前进行。(来源:中国风俗辞典)
回复 引用 顶端
位置: » 竹影大观园 » 婚嫁习俗 » 催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