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19 14:04
鄌郚总编

城市潍坊的成长轨迹

  城市潍坊的成长轨迹
  2017年9月3日 总第300期 (B1-B8)
  1948年4月,中共华东局中央决定以潍县城、坊子等地及其附近区域设立潍坊特别市。这是历史上潍坊政区成为建制市的开始。潍坊,是取潍县城和坊子两地名称的第一个字组合而成的新的城市名称。历史上的城市潍坊,可能形成于隋初(581年起),在形成之初,仅仅是一座面积大致在1.2平方千米左右的传统城池。去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原则同意《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通知》要求到2020年,潍坊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92.5平方千米以内。作者试图以历史记载为依据,结合个人所见,梳理城市潍坊自诞生以来1400多年间的成长轨迹,与读者共享。
  -
  建成区一城多地潍坊含义有不同
  无论是历史上的潍坊特别市、潍坊市(地级和县级),还是现在的地专级潍坊市,都可简称潍坊。因而,广义的潍坊包括现在和历史上潍坊市(潍坊特别市)的全部辖区。但在狭义上,作为地理实体名称的潍坊,与历史上的潍坊特别市、潍坊市和现在的潍坊市,含义是不一样的。
  -
  潍县与坊子各取一字 “潍坊”之名由此诞生
  潍坊以及潍坊特别市、潍坊市的名称,其来源是一致的,都是取潍县城和坊子⑴两地名称的第一个字组合而成。广义的潍坊与狭义的潍坊在含义上的区别,从1948年4月潍坊特别市设立时就开始了。以潍坊与坊子为例进行阐述就显得很直观。
  作为政区实体,潍坊特别市设立时的坊子市区,以及后来由坊子市区、潍坊市第四区、坊子街道办事处、坊子人民公社、再恢复为坊子街道办事处,直到1983年组建了潍坊市坊子区,政区实体坊子一直都是潍坊特别市、潍坊市的组成部分。⑵而作为城市地理实体名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潍坊却不包括坊子。这是因为潍坊成为新的城市名称时,坊子离原潍县城市部分约15公里,两地各自的城市建成区互不相连。坊子无论是从规模上、分量上还是从城市发展水平上都无法与原潍县城市部分匹敌。因此,在城市地理实体含义上,潍坊是原潍县城市部分的新名称,而坊子还是坊子。
  从实际情况看也是如此。长期以来,人们在习惯上一直认同以潍县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建成区是潍坊,却不认同坊子城市建成区也是潍坊。比如,潍坊特别市设立后的几十年间,人们说“到潍坊”就肯定不是“到坊子”。
  因为在行政区划上,自潍坊特别市成立起,坊子的城市部分就是潍坊市区的组成部分。故潍坊的部分城市服务功能延伸到坊子的时间很早。
  1956年,潍坊汽车运输分公司配置客车2部,作为市内公共汽车,运行于火车站至昌潍专区第一人民医院,1959年移交潍坊市运输公司管理,后成立隶属于该公司汽车一队的公共汽车班,⑶这条线路即今潍坊1路公交车的前身。
  1966年,潍坊市运输公司将公共汽车班与市三轮车合作社合并,建立公共汽车队时,2路公共汽车(即今潍坊2路公交车的前身)就已经在运营了。⑷起初,2路公共汽车标注的路线是“潍坊—坊子”,大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才改为“火车站—坊子”。这是作者当年亲眼所见。这说明,潍坊设市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里,即使在潍坊市内,潍坊与坊子也是可以并列的两个地名。
  1996年,坊子区在潍坊市领导机关新建驻地正南方的胶济铁路以南地带开发建设坊子新区,拉开了与潍坊对接的态势。随着城市的发展,潍坊城市部分逐渐与坊子新区以及坊子旧区(潍坊特别市设立时的坊子城市部分)基本整体相连,坊子在城市形态上逐渐成为城市地理实体潍坊的一部分后,潍坊在城市地理实体含义上才包括坊子。作为城市地理实体名称,“潍坊”才名副其实了。
  由此可见,狭义的潍坊只是特指与当今的潍坊市领导机关驻地、历史上的潍坊特别市、潍坊市领导机关驻地,历史上曾经设在潍坊的地方官署相毗连的、现代或传统的城市建成区部分。
  -
  昌潍为省直接领导 解放初为一大政区
  解放初期,昌潍为山东省直属的地域之一,其领导机关是山东省领导机关的派出机构。1950年,昌潍领导机关迁入潍坊并以潍坊为驻地。同时,潍坊市与昌潍合并后成立新昌潍,并撤销潍坊市建制。由于昌潍行政机关的名称先为山东省昌潍区行政专员公署,后改称山东省昌潍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最后改称山东省人民政府昌潍区专员公署。⑸总也离不开“专员”一词,故在历史上及当时的习惯上,昌潍区又称为昌潍专区。但“昌潍专区”只是山东省在昌潍地域范围内,行使行政及其它相关职能时的简称或俗称。中共山东省委在昌潍设置的领导机关,名称是中共山东省昌潍地方工作委员会,⑹则简称昌潍地委,与昌潍专区的名称是并列的。
  1951年,潍坊市重新设立,行政级别降格为县级,隶属于山东省昌潍地委、昌潍专区。⑺昌潍地委、昌潍专区与潍坊市领导机关同住潍坊的格局自此开始。潍坊既是昌潍的首府,又是潍坊市领导机关驻地。
  1967年,昌潍专区更名为昌潍地区。1981年,昌潍地区更名为潍坊地区,⑻与潍坊市之间的隶属关系没变。
  1983年,撤销潍坊地区建制,组建山东省辖地专级潍坊市。原潍坊地区领导机关组建为新的潍坊市领导机关。原潍坊市领导机关组建为潍坊市潍城区领导机关。⑼这样,作为政区实体,昌潍专区以及与之有前后继承关系的昌潍地区、潍坊地区都成为历史名称。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无论是最初的昌潍专区,还是后来的昌潍地区,都仅仅是政区名称。虽然他们都简称昌潍,但昌潍从来不是地理实体名称,这是因为从来没有出现过“昌潍”这个地理实体。当时,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只能是找昌潍,到潍坊,而不能到昌潍,因为没有昌潍这个地方。
  -
  潍县领导机关定址寒亭 后来成为历史地名
  潍县既是北伐战争胜利后的政区实体潍县⑽的简称,广义上包括潍县所辖全部区域;潍县又是狭义上作为潍坊前身的城市地理实体名称,包括潍县城及东关、西关、南关、北关、东北关、西南关等关厢及其附近毗连地带。这是潍坊特别市设立前的状况。
  自明⑾洪武九年(1376年)由潍州降格为潍县⑿,潍县地方官署一直以潍县城为驻地。1948年4月24日,人民解放军攻入潍县城,中共潍坊特别市委、潍坊特别市民主政府机关组成人员当夜进驻潍县城接管城市。⒀解放后,潍县领导机关没有再以潍县城为驻地。
  于是,顺理成章,狭义上的潍县便改称潍坊,后来,广义上的潍县甚至全称和简称都称潍县,⒁而狭义上的城市地理实体潍县便不复存在了。1948年,潍县领导机关以望留(今潍坊市潍城区望留街道办事处驻地)为驻地,1953年潍县领导机关将驻地定址在寒亭(今潍坊市寒亭区领导机关驻地)。⒂
  因为狭义上的潍县已不复存在,此后,正式出版的各类国内地图和地图册上,原潍县城城址处的标注改为“潍坊市”或“潍坊”,原潍县寒亭镇镇址处的标注则改为“潍县(寒亭)”字样。就连设在潍县的长途汽车站,名称都是寒亭汽车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潍坊通往潍县的长途班车标注的路线是“潍坊—寒亭”。开通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潍坊5路公交车(时称“公共汽车”),起初标注的路线也是“潍坊—寒亭”,大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才改为“火车站—寒亭”。这些都是作者当年亲眼所见,现在都已经成为可供回忆的地方历史文化素材,佐证着随着潍坊设市,狭义上的潍县已不复存在的事实。
  因而在那时,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只能是找潍县城,到潍坊;找潍县,到寒亭,或者直接寻找隶属于潍县的某个区、乡、村(1958年以前),隶属于潍县的某个公社、大队(1958年以后)。
  1983年,撤销潍坊地区建制、组建山东省辖地专级潍坊市的同时,也撤销潍县⒃。潍县成为历史地名。
  -
  “一地两名”现象 潍坊持续数十年
  地理实体名称即俗称的地名。狭义的潍县改称潍坊后,由于历史惯性,作为地名,在相同的区域内,同一个地方,潍坊“一地两名”并存的状况曾延续了几十年的时间。
  潍坊设市后,山东公路局潍县汽车站于1949年改称潍坊汽车站。⒄而潍县火车站名称则继续沿用。于是,一种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坐长途汽车可以到潍坊,而坐火车却只能到潍县,两个地名指的却是同一个地方。
  1960年,潍县火车站更名为潍坊火车站,⒅潍坊“一地两名”的状况才正式结束。但人们习惯上继续称狭义的潍坊为潍县的状况仍然存在。
  1983年潍坊市组建为山东省辖地专级市以后,随着潍坊城市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和城市权重的不断增加,潍坊“一地两名”的现象才得以基本消失。但直到现在,人们仍然亲切地、非正式地称潍坊这座城市为“老潍县”,数不胜数的食宿、专营店以及地方特产的招牌和品名仍然习惯冠以“老潍县”、“潍县”字样,如“老潍县朝天锅”、“潍县和乐”、“潍县萝卜”等等。
  -
  狭义的潍坊 称城市潍坊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地理学上的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就是说,在地理学意义上,城市本身是一个地理实体,这个地理实体就是特指城市的中心建成区。同时,城市又是一个地理实体的集合体。这个地理实体集合体是由城市中心建成区内的官署驻地、居民区、工业区和商业区,以及与城市生活和发展密切相关的房屋、道路、河流湖泊、工业企业、商业卖场、医院、学校、广场、公园等地理实体为基本要素来构成的。
  如前所述,狭义的潍坊特指与当今的潍坊市领导机关驻地、历史上的潍坊特别市、潍坊市领导机关驻地、历史上曾经设在潍坊的地方官署毗连的,现代或传统的城市建成区部分。狭义的潍坊与作为城市的潍坊,在实体地理意义上的含义是完全相同的。为了规避与广义的潍坊可能产生的歧义,作者将狭义的潍坊称为城市潍坊。
  -
  ◎相关链接
  城市建成区
  城市建成区,简称“建成区”,指建制市行政区域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城市建成区范围的划定,要考虑自然地形、地貌、基层行政单位的管理界线等因素,以及城市各项用地的完整性,并尽可能与人口统计的地域范围相一致。
  城市建成区并不是指建成房屋的城市区域,而是指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完备、具备了城市居住条件的区域。而在历史上,传统的城市建成区可以理解为传统城池及其附近,建成传统的街巷里坊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在单核心城市和一城多地城市有不同的反映。在单核心城市,建成区是一个实际开发建设起来的集中连片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以及分散的若干个已经成片开发建设起来,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对一城多地城市来说,建成区就由几处连片开发建设起来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所组成。
  潍坊设市以后,城市建成区的构成一直维持一城多地的格局。没有与城市潍坊相连的建成区都各自拥有相对独立的地名。如以前的坊子、寒亭,现在的滨海、峡山等。
  资料来源与注释
  ⑴潍坊特别市设立时的地理实体坊子,原址位于今坊子区坊城街道驻地一带——作者注。
  ⑵可参阅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潍城区志》,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第82-83页。
  ⑶可参阅潍坊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潍坊市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1152页。
  ⑷⑸可参阅着述同上,第794页。
  ⑹同上,第1025页。
  ⑺可参阅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潍城区志》,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第35页。
  ⑻⑼可参阅着述同上,第46页,第53页。
  ⑽参见本版图片《民国时期的潍县县政府大门》。
  ⑾明即我国历史上的明皇朝政权,存续时间为1368年至1644年。可参阅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第1387页。
  ⑿可参阅《潍县志稿·卷六·疆域·沿革》,潍县和记印刷局,1941年,第10页。
  ⒀可参阅中共潍坊市委党史委《潍坊市的接管和改造》,内部资料,1995年,第2页。
  ⒁参见本版图片《潍坊市寒亭区设立前的潍县人民政府大门》。
  ⒂可参阅潍坊市寒亭区地名志编纂委员会编《寒亭区地名志》,内部资料,1989 年,第6页。
  ⒃可参阅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潍城区志》,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第55页。
  ⒄⒅可参阅着述同上,第33页,第339页。
  -
  自然成长千余年 拥有一城与六关
  -
  潍县东关南魏家巷旧貌,原址位于今奎文区东风东街以北的四平路路东。
  -
  ◤潍县西南关今貌,位于今潍城区柳树行子爱国路口。
  -
  潍县东北关旗杆过道旧貌,原址位于今潍城区福寿西街以南的和平路路东。
  -
  潍县西关今貌,位置为今潍城区永安路以东的东风西街。
  -
  潍县北关今貌,位置为今潍城区东大街。
  -
  众所周知,今天的城市潍坊,是以潍县城为发源地逐步拓展、演化而来的。潍县城为一座传统城池,面积大致在1.2平方千米的样子。历史上的城市潍坊,可能在形成之初,就是一座这么大的传统城池。到潍坊设市前,城市潍坊为狭义上的潍县,已经是一座建成区面积大约有3.6平方千米左右的城市。⑴建成区拓展为传统城池形成之初的三倍,大致用了一千四百多年的时间。
  -
  隋初期的下密县城 或是后来的潍县城
  对比不同时期出版的城市地图,可以发现,潍坊设市前的潍县城,城址大致在今潍坊市潍城区胜利西街—月河路—东大街—和平路—胜利西街围成的街区内。
  潍县城城址处最早在什么时候开始建有城池?作者见到的古旧地方志书中都有潍县土城建于汉代⑵的记载。其根据,一种记载是,汉代的平寿县城就建在后来的潍县城城址⑶。但又有记载说,平寿县城城址位于后来的潍县城西南约15千米处的平寿吴家庄⑷(今潍城区望留街道平寿村)。这座城,为后魏⑸皇兴三年(469年)设立、北齐⑹天保七年(556年)撤销的平寿县的县城所在地。⑺
  这就是说,至少自后魏皇兴三年(469年)起,平寿县城就已经不在后来的潍县城城址处了。再有记载说,1931年秋,山东古迹研究会派员来潍县调查古迹,在西关西北(今潍城区东风西街—友爱路—西园街—怡园路—东风西街一带)发现汉代板筑痕迹,以及从汉代到隋代⑻的瓦瓷碎片等实物。这里是民间传说中的旧西关阁原址处。有人据此推测说,潍县地方志书中记载的、建于汉代的土城可能就在此处。⑼
  综合这些在不少地方显得互相矛盾的记载,可以发现潍县地方志书中汉代的平寿县城就建在后来的潍县城城址处的说法,目前仍缺乏事实依据来支撑。后魏皇兴三年平寿县城择地另建后,按照我国古代多地惯例,原来的平寿县城都会予以废弃。因而,即使平寿县城就建在后来的潍县城城址处的记载有了定论,汉代的平寿县城与后来的潍县城之间,也会有数百年的隔断,两者是承前启后、不间断地演变关系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故后来的潍县城似不应该看作是一座汉代城池。
  隋开皇初年(581年起),下密县城就在后来的潍县城城址处。⑽此后,尽管先后设在隋初的这处下密县城的地方官署,名称、级别以及存废、更替纷繁复杂,但该处城址一直驻有县级或县级以上的地方官署,也未见遭到废弃的记载,直至设立潍坊特别市。故隋初的这处下密县城可能就是后来的潍县城,可能是当今城市潍坊的发源地。
  明、清⑾以来有确切记载的几百年间,潍县城一直是名门望族和达官士绅集中居住的地方。而名门望族则多由位高爵显的官吏、实力雄厚的士绅世代延续形成。另外,潍县城周边农村家道富裕殷实的地主、创业成功的工商业者一般都以到潍县城内购地建房为自己的追求,条件成熟便成为潍县城里人。
  -
  潍州北海州县同城 都在隋代下密城内
  在我国古代,传统城池如果作为固定的州城或县城并延续下来,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以城池为中心,在城池周围不同的方位形成新的居民点。这些居民点的形成原因基本上都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内建筑密度越来越大,已经没有空闲的土地来安置居民和传统工商业项目。于是,建设用地就只好在城外附近解决了。
  形成这类居民点一般遵循的规律是:沿城门外的官道大路两旁向外建设、拓展,然后逐步形成新的传统意义上的建成区。这类建成区史称关厢,位于城乡接合部,作为城池的发展和延伸部分。在历史上,多数关厢呈现出半城半乡的特点。但也有发展较快较好的关厢,甚至仿照主城的样子修墙、设门,市容市貌堪比主城。
  城市潍坊也遵循了这样的规律。因而,城市潍坊历史上最早的传统建成区拓展活动,也表现为以最初出现的那座城为中心,在该城周围不同的方位形成新的居民点。在城市潍坊历史上,对这类建成区拓展活动所产生的成果,最早的记载见诸元代。
  元代,⑿潍州、北海县两级地方官署,设在城市潍坊历史上在隋初出现的下密县城城址处,⒀为州县同城格局。因而当时这座城既是州城,也是县城,称潍州(北海)城。元至元五年(1268年)春夏之交,在潍州(北海)城一带,大雨一连下了一个多月都没有停止。暴涨的白狼河(今白浪河)水将六十多年前建造在潍州(北海)东门外的一七孔石桥冲得无影无踪。河水相隔,滞留的外地客商十分焦急,潍州(北海)城外这座石桥的对岸、东面的东郭一带则变得一片寂静。⒁
  这是目前发现的、对潍州(北海)东郭这一地名的最早记载。这个记载显示出,潍州(北海)东郭一带符合潍州(北海)城东门外官道大路两旁的位置和景象特征。远古时期,较大的、有城墙环绕的城市叫做城郭。能称为城郭的传统城市一般用城墙把城市分割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核心的部分为内城,简称城;外围的部分为外城,简称郭。潍州(北海)东郭的地名意义就是潍州(北海)城的东外城。当然,当时潍州(北海)城与潍州(北海)东郭隔河相望,并由一座石桥彼此相连,在形态上并不是一体。潍州(北海)东郭的名称可能只是一种借用。但既然已经被称为东郭,这一带的官道两旁自然已经有人定居,甚至已经形成新的街巷里坊了。
  分析这个记载,最初的潍州(北海)东郭大致位于今潍坊市亚星桥以东的奎文区东风东街一带。
  -
  潍州城演变为潍县城 周边建设有六处关厢
  明洪武九年(1376年),潍州降格为潍县,与这个调整相对应,元代的潍州(北海)城的名称演变为潍县城。到潍坊特别市设立前,潍县城周围地带的传统城市建成区拓展活动不断推进,先后衍生六处关厢。以潍县城为原点坐标,这六处关厢按照各自的方位分别称东关、西关、南关、北关、东北关、西南关。⒂
  明代及以后的潍县东关源于元代始有记载的潍州(北海)东郭。元代末年,诸城人王伯刚为躲避战乱,从诸城县迁居潍州东郭,并生了四个儿子:王元、王亨、王利、王贞。后来,只有王亨在这一带定居下来。⒃其后裔在明、清时期也一直世居在这一带,自称东郭王氏,并有《东郭王氏族谱》传世。而本地人则俗称该族王氏为“东关大街王”或“东关王”。这便昭示着,潍州(北海)东郭与潍县东关表示的是相同的地域,潍州(北海)东郭是潍县东关早先的名称。
  -
  六处关厢所处位置
  到潍坊特别市设立前,潍县城周围六处关厢⒄已有建成区的基本情况是:
  ◆东关
  东关大致位于今奎文区奎文门街—四平路—胜利东街—白浪河—福音小区北沿—工福街—游麟路—苇湾小区东沿—东风东街—潍州路—后门街—南苑小区东沿—奎文门街范围内,建成区面积约为1.2平方千米,大约形成于元代。为城市潍坊历史上形成时间最早、建成区面积最大的关厢。东关一带长期是工商业者集中居住和从业的地方,因而工商业户是东关居民的主体。东关一带的民居中,青砖青瓦的小家碧玉式居所很多,也间杂有不少土屋草房。近、现代兴起的许多工厂、作坊、商号、店铺分布在东关。
  ◆西关
  大致位于今潍城区中和小区南沿—永安路—永安小区北沿—月河路—中和小区南沿范围内,建成区面积约为0.17平方千米,明代始有记载。西关居民多数务农,以经营菜园种植蔬菜为主,还有一些手工业者,如铜匠、木匠、油漆匠、扎彩匠、泥瓦匠(当地称为“窑匠”)等靠手艺谋生的居民。
  ◆南关
  大致位于今潍城区胶济铁路—向阳路—胜利西街—青年路—胶济铁路围成的街区内,建成区面积约为0.36平方千米,明代始有记载。南关居民除了部分自耕农外,大多以火车站为依托从事运输业以及在附近众多的工商业实体中打工。潍县火车站和商埠区都设在南关。近、现代兴起的一些工厂、作坊、商号、店铺以及外国资本开设的一些洋行分布在南关。
  ◆北关
  大致位于今潍城区东大街中段和西段两侧呈东西向带状分布,建成区面积约为0.13平方千米,明代始有记载⒅。北关居民除少数商业户外,主体是自己拥有少量土地的自耕农,其中不少是以自产自销为生的菜农,还有一些贫民靠肩挑贸易、从事小手工业、下苦力维持生计。
  ◆东北关
  大致位于今潍城区胜利西街—和平路—东大街东段—长胜小区西沿—北宫东小区东沿—北宫西街—白浪河—胜利西街范围内,建成区面积约为0.42平方千米,形成时间不详。潍县大集的不少场所设在东北关,居民中除了少数几家园艺户以外,从事农业的人家不多,自耕农更少,依托潍县大集从事肩挑贸易的的贫民是主体。
  ◆西南关
  西南关大致位于今潍城区党家湾小区南沿—爱国路—五道庙小区南沿—五道庙小区西沿—胜利西街—党家湾小区东沿—党家湾小区南沿一带,建成区面积约为0.1平方千米,明代始有记载⒆。西南关居民的主体是贫农和城市贫民,住房几乎都是矮屋茅庐。
  -
  资料来源与注释
  (1)可参阅宋朝桢主编《潍县乡土志》,潍县: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扉页无标题潍县城区图。还可参阅常之英主编《潍县志稿卷八·营缮志》,潍县:和记印刷局,1941年,扉页《潍县城坞图》。两处面积数字均系作者按照《潍县乡土志》无标题潍县城区图所标比例尺,对比《潍县城坞图》相关标注推算出的大致结果。
  (2)汉代即我国历史上的汉皇朝政权时代,存续时间为公元前202至公元220年。可参阅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第885页。
  (3)可参阅常之英主编《潍县志稿·卷六·疆域志》,潍县:和记印刷局,1941年,第3页。
  (4)可参阅着述同上,《卷七·疆域志》,第6页。
  (5)后魏,又称北魏、拓跋魏、元魏,即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魏皇朝政权,存续时间为386至534年。可参阅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第332页。
  (6)北齐又称后齐、高齐,即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齐皇朝割据政权,存续时间为550-577年。可参阅着述同上,第331页。
  (7)可参阅常之英主编《潍县志稿·卷六·疆域志》,潍县:和记印刷局,1941年,第5页。
  (8)隋代即我国历史上的隋皇朝政权时代,存续时间为581至618年。可参阅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第439页。
  (9)可参阅常之英主编《潍县志稿·卷七·疆域志》,潍县:和记印刷局,1941年,第6页。
  (10)可参阅常之英主编《潍县志稿·卷六·疆域志》,潍县:和记印刷局,1941年,第6页。
  (11)清即我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女真族(后称满族)建立的的清皇朝政权,为我国历史上最后的皇朝政权,存续时间为1636至1911年。可参阅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第956页。
  (12)元即我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元皇朝政权,存续时间为1206年至1368年。可参阅着述同上,第652页。
  (13)可参阅常之英主编《潍县志稿·卷六·疆域志》,潍县:和记印刷局,1941年,第9页。
  (14)可参阅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潍城区志》,济南:齐鲁书社,1993 年,第858页。
  (15)可参阅刘秉信、王剑华《潍县西关史话》,政协潍城区学宣文史委员会《潍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潍坊:内部资料,2000年,第164页。
  (16)可参阅常之英主编《潍县志稿·卷十二·民社志》,潍县:和记印刷局,1941年,第2页。
  (17)可参阅宋朝桢主编《潍县乡土志》,潍县: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扉页无标题潍县城区图。还可参阅常之英主编《潍县志稿卷八·营缮志》,潍县:和记印刷局,1941年,扉页《潍县城坞图》。潍坊特别市设立前潍县东关、西关、南关、北关、东北关、西南关六处关厢的面积和建成区外沿范围,均系作者按照《潍县乡土志》扉页中的无标题潍县城区图所标比例尺,对比《潍县城坞图》进行推算,并对照城市潍坊2017年的实际地理状况得出的结果。
  (18)潍县西关、南关、北关有记载的时间可参阅丁永恩《老潍县的关阁及围墙》,《潍坊晚报·人文潍坊》,2015年12月27日,B7版。
  (19)可参阅萧桂兰、王荣宽、裴宝杰《潍县西南关史话》,政协潍城区文史委员会《潍城文史资料第八辑》,潍坊:内部资料,1992年,第166页。
  -
  卅五载风雨兼程城市东扩初成形
  -
  从1948年设立潍坊特别市到1983年组建为地专级潍坊市,35年的时间里,城市潍坊的拓展活动以潍坊市城关、东关、南关三个行政单元原有的建成区为基础逐步展开。1983年,城市潍坊的面积大致拓展到23.6平方千米的样子。其中白浪河以东的建成区约为12.7平方千米,超过了河西。⑴城市东扩的情形与态势已经初露端倪。
  -
  35年城市拓展 以四个单元展开
  自1948年4月到1951年1月间,潍坊政区设置调整比较频繁。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先后经历了潍坊特别市、山东省辖地级潍坊市和潍坊市与昌潍地委暨昌潍专区合二为一等三个阶段,时间都很短暂。在此期间,城市潍坊的新一轮建成区拓展已经拉开了帷幕,并初见成效。
  1951年1月,重新设立潍坊市,⑵潍坊市行政级别为县级,隶属于昌潍地委暨昌潍专区。昌潍地委暨昌潍专区,以及后来的昌潍地区、潍坊地区领导机关与潍坊市领导机关同住城市潍坊,但隶属关系保持不变的格局自此开始,并一直延续至1983年10月潍坊市组建为山东省辖地专级市为止。在此期间,城市潍坊的建成区拓展活动是以建设地方现代工业城市为主题而展开的。
  潍坊特别市(1948年4月至1949年6月)、山东省辖地级潍坊市(1949年6月至1950年5月)和山东省昌潍地委暨昌潍专区、昌潍地区、潍坊地区所辖的潍坊市(1951年1月至1983年10月)存续期间,⑶潍坊市以下城市部分的行政单元名称先后称市区(1948年4月至1949年6月)、区(1949年6月至1956年6月)、街道办事处(1956年6月至1958年9月)、人民公社(城市人民公社,1958年9月至1980年11月)、街道办事处(1980年11月至1983年10月),⑷其中的区、街道办事处、人民公社(城市人民公社)都是潍坊市领导机关的派出机构。尽管它们的名称和所辖区域上都曾有过变更和短暂的分合调整,但绝大部分时间里,潍坊市以下、城市部分的政区划分基本保持了4个单元的设置格局。即:城关(以原潍县城为主体)、东关、南关、坊子。因而,在这个时期35年多的时间里,潍坊市城市建成区的拓展活动也都是以这4个单元的原有建成区为基础分阶段逐步展开的。而且,由于这个时期城乡差别很大,不管怎样拓展,这4个单元都保持了所辖区域全部都是非农业人口区域的格局。而城市潍坊的拓展活动则以城关、东关、南关的原有建成区为基础逐步展开。
  -
  城市潍坊拓展活动 南关最先城关最后
  这个时期,城市潍坊拓展活动的起始时间南关为先(1948年)、⑸东关随后(1952年),⑹最后是城关(1972年)。⑺
  1958年10月,《潍坊市城市建设规划》出台,确定城市的性质是以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为主,同时发展电力、燃料、化工及消费生产的综合工业城市。《规划》是由国家建设部综合考察设计院会同山东省工程局制定的,为城市潍坊历史上的第一个城市规划。⑻
  1960年9月,《潍坊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出台,基本内容与《潍坊市城市建设规划》大同小异。⑼
  1978年,潍坊市在上述两个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性质以动力机械、轻纺、电子工业为主。1980年12月,山东省政府原则同意并批复了这个规划。这个规划下达后,又相继制定了20多个详细规划,要求在专项工程建设、安排用地、扩建开辟道路、小区、确定规模较大公共建筑、调整迁出污染严重企业、制定城市管理法规等方面都以这个规划为依据,让规划的法律地位、权威性和可操作性都得到了体现。⑽此后,城市潍坊的拓展活动逐步走上按照规划分步实施的轨道。
  在之后35年多的时间里,城市潍坊的面积由大约3.6平方千米拓展至23.6平方千米左右,大致扩大约5.6倍。其中,南关建成区拓展的起始时间最早且面积大约扩大13.5倍,拓展速度居首位;东关建成区次之,大约扩大9.6倍;而城关建成区拓展的起始时间最晚且面积仅扩大约22%,拓展速度最慢。⑾南关建成区拓展时间最早、速度最快的原因主要是区位原因。这里靠近胶济铁路潍县站(1960年改称潍坊站),发展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健全城市相关功能比其它地域便利得多,因而具备优先、快速拓展城市建成区的地利条件。
  到了潍坊市组建为山东省辖地专级市前的1983年,潍坊市南关、东关地域内,1948年4月以前的老建成区,是市民居住、商业服务集中的区域。潍坊市城关则是市民居住、商业服务集中的中心区域和潍坊市领导机关所在地。
  南关、东关地域内1948年4月以后的新建城市区域则各有特色。
  南关胶济铁路以南为设市以后开发建设最早、仓储业集中分布的区域。该区域,本地俗称铁路南,非正式地名,大致即今潍城区目前正在拆迁、改造中的潍坊火车站站南广场一带。
  1948年秋,潍坊特别市在铁路南一带兴建南大营粮库,⑿标志着铁路南区域的城市建设拉开帷幕。此后,相关商业公司在铁路南一带陆续设立仓储单位,兴建仓储场所。大致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起,相关仓储单位开始逐渐在各自仓储场所的周围或附近兴建职工集体宿舍。
  1983年,潍坊地区及潍坊市所属的煤炭、石油、外贸、轻工、化肥、食品等商业公司在铁路南一带,都建有仓库、货场、冷库等仓储设施。铁路南一带已经演化为仓储与市民居住混杂的城市建成区,商业零售网点和其它市民生活服务设施逐渐出现。但因为与城市繁华地带之间有胶济铁路相隔,铁路南一带虽然是诸多城市功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繁华。
  东关东南部新建区域,先后是昌潍地委暨昌潍专区、昌潍地区、潍坊地区领导机关及相关职能部门分布集中的区域,本地俗称该区域为专区(1967年以前)、地区(1967年以后),大致即今奎文区民生东街—潍州路—行政街—四平路—奎文门街—潍州路—院校街—虞河路—南乐道街—鸢飞路—民生东街一带。
  东关东北部、南关西部和西北部新建区域则是各类工业企业集中分布的区域,本地分别俗称东工地、西工地。
  东工地大致即今奎文区中学街—潍州路—福寿东街—游麟路—工福街—四平路—玉清东街—文化路—北宫东街—鸢飞路—中学街一带。1983年,东工地一带的大中型企业主要有潍坊发动机厂、昌潍拖拉机厂、潍坊化工厂、毛纺织厂、昌潍建筑公司等。
  西工地大致即今潍城区胶济铁路—高家东路—胜利西街—清平路—福寿西街—友爱路—东风西街—永安路—胜利西街—安顺路—春鸢路—胶济铁路一带。1983年,西工地一带的大中型企业主要有潍坊第二毛纺织厂、钢厂、拖拉机厂等。⒀
  从这一时期城市潍坊拓展建成区活动的结果看,1983年10月潍坊市组建为山东省辖地专级市时,位于白浪河以东的东关建成区面积最大,约为12.7平方千米,比位于白浪河以西的南关建成区和城关建成区面积的总和还多1.8平方千米。这样,在城市潍坊的地理演变历史上,白浪河东岸建成区的面积便首次超过西岸。这说明,这一时期城市潍坊建成区拓展活动的重点转移到了白浪河东岸,不再把以白浪河以西的原潍县城为中心向周围地带拓展作为重点了。
  -
  东关交通便利没限制 城市潍坊东扩为首选
  从地理方面分析,这一时期城市潍坊建成区扩张重点东移是不可避免的。
  城市潍坊的北扩即城关建成区以原潍县城为中心向北拓展。北扩受到的地理限制最大。因为这一时期,原潍县城的北面已经远离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地域,其区位相对于其它地域来说,地处偏僻,开发成本最大。这也是这一时期,城关建成区拓展起始时间最晚且扩张速度最慢的原因。
  这一时期南关建成区的拓展速度最快,而南关建成区拓展活动主要体现的是城市潍坊向南、向西扩张。城市潍坊首先向南扩张有其特殊原因,其目的和结果都是主动接受胶济铁路潍县站(1960年前)、潍坊站(1960年后)的辐射。这是有限度的。扩张面积越大、距离火车站越远,接受辐射、发展相关产业的成本也就越高。城市潍坊向西扩张同样是有限度的。这是因为胶济铁路在城市原有建成区附近的走向是东南西北走向。而作为平原城市,城市潍坊历史上形成的街巷体系以东西、南北走向为主。建成区扩张后形成的新的城市道路体系无论从与原有街巷体系衔接还是从充分利用土地的角度来考虑,都要继续维持和延续以东西、南北走向为主的城市道路体系。因而,限于当时的物力和财力水平,城市潍坊西扩到一定程度,必然因为胶济铁路的走向问题而缓慢下来。到1983年10月潍坊市组建为山东省辖地专级市时,受到上述地理条件的限制,城市潍坊南扩和西扩的适宜空间已经所剩不多了。
  于是,城市潍坊拓展的适宜空间就只有东扩了。因为东关有四通八达的干线公路,交通十分便利且没有明显的地理限制因素,这一时期城市潍坊的东扩即东关建成区的扩张活动是以原潍县东关为中心先后向南、东、北三个方向扩展的。到1983年10月潍坊市组建为山东省辖地专级市时,位于白浪河东的东关建成区的面积,反而超过了位于白浪河西的南关和城关建成区面积的总和。
  到1983年10月潍坊市组建为省辖地专级市时,城市潍坊的面积大致拓展到23.6平方千米的样子,其建成区外沿大致位于今奎文区的光明街—潍州路—胶济铁路—白浪河—潍城区的高家街—春鸢路—仓南街—马良冢子村东沿—胶济铁路—高家东路—胜利西街—南三里村东沿—东风西街—清平路—安顺路—西园街—永安路—北宫西街—北门大街—北宫北街—河口路—奎文区的卧龙东街—虞河路—玉清东街—新华路—东风东街—虞河路—南乐道街—鸢飞路—光明街一带。⒁
  -
  ◎相关链接
  1983年以前, 城市潍坊地理范围演变
  按照目前可发现的记载,元代以前,历史上的城市潍坊即下密县城、潍州(下密)城、北海县城、潍州(北海)城城址处的传统建成区。
  潍坊特别市设立前,历史上的城市潍坊即狭义的潍县,包括潍县城及其周边关厢东关、西关、南关、北关、东北关、西南关以及附近毗连地带的建成区。
  潍坊市组建为地专级市前,即1983年10月以前,城市潍坊即潍坊市城关、东关、南关的城市建成区。
  -
  资料来源与注释
  (1)可参阅潍坊市潍城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潍城区地名志》,潍坊:内部资料,第196、197页间的《潍坊市地图(1982年)》。两处面积数字系作者按照该图的实际标注和所标比例尺,推算出的大致结果。
  (2)可参阅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潍城区志》,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第35页。
  (3)可参阅着述同上,第31-55页。
  (4)(5)同上,第82-83页,第383页。
  (6)(7)同上,第37页,第48页。
  (8)潍城区政协学宣文史委员会《潍城史话(潍城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辑)》,2005年,第21页。
  (9)可参阅着述同上。
  (10)同上,第25—26页。
  (11)可参阅宋朝桢主编《潍县乡土志》,潍县: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扉页无标题潍县城区图;可参阅常之英主编《潍县志稿卷八·营缮志》,潍县:和记印刷局,1941年,扉页《潍县城坞图》;还可参阅潍坊市潍城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潍城区地名志》,潍坊:内部资料,第196、197页间的《潍坊市地图(1982年)》。这几处面积数字以及前后对比数字,系作者通过分析这些相关地图的实际标注和所标比例尺,通过图上测量、推算,得出的大致结果。
  (12)可参阅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潍城区志》,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第383页。
  (13)铁路南、专区(地区)、东工地、西工地等地域的相关情况,系作者梳理、回忆自己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所见所闻,并对照城市潍坊2017年的实际地理状况,得到的大致结果。
  (14)可参阅潍坊市潍城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潍城区地名志》,潍坊:内部资料,第196、197页间的《潍坊市地图(1982年)》。1983年城市潍坊外沿的大致范围,系作者按照该图的实际标注,并对照城市潍坊2017年的实际地理状况,得到的大致结果。
  -
  跨入半岛中心城市行列
  1983年10月,潍坊地区撤销建制,组建地专级潍坊市。原潍坊地区领导机关组建为新的潍坊市领导机关。同时,撤销潍坊市(县级)和潍县建制。原潍坊市和潍县所辖区域组建为潍城、寒亭、坊子3个区(县级),隶属于新的潍坊市。从那时起,潍坊市从政区机构设置上形成了较大城市的构架。城市性质也由当时的地方中小城市逐步成长为目前的山东半岛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
  城市潍坊建设活动 遵循规划分步实施
  1984年7月,潍坊市对1978年的《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订,并于1986年9月完成法定程序报山东省政府备案。这个规划确定城市以轻纺、电子、机械工业为主,其他工业协调发展。实施期限为1985至2000年,近期为1985至1990年;远期为1991至2000年。城市布局以潍城为中心,坊子、寒亭、二十里堡等地为卫星镇。⑴
  1993年,潍坊市提出 “大、中、小”城市发展思路:中心城区部分按照大城市的规模进行规划建设,力争5年内让潍城和寒亭的城市建成区在形态上整体相连,10年内潍城与坊子的城市建成区在形态上整体相连,把潍坊建设成为集山东半岛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科技文化中心、资金融通中心和旅游胜地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城市。⑵
  1995年,《潍坊市城市远景规划》出台,是由潍坊市与同济大学合作完成编制的。这个规划的实施年限为2050年,包括到2000年的近期规划和到2010年的中期规划。远景规划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性质和城市规模、城市规划区、城市建设用地布局、重大交通设施规划、重大市政设施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7部分。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融工、贸、运于一体,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大城市。⑶
  2006年,在1995年版《潍坊市城市远景规划》的基础上,《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完成修编。这个规划的实施年限近期为2006至2010年,远期为2011至2020年,规划远景展望到2050年前后。⑷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功能定位为以海洋化工、动力机械、纺织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高级职业技术教育为特色的文化教育产业基地;具有国际影响的世界风筝文化传播交流中心;半岛地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联系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交通枢纽。⑸
  这个时期城市潍坊的建设活动遵循了按照城市规划、分步实施的做法,并逐步做到了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先行建设城市道路体系以及与城市经济社会活动、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配套基础设施,后形成新的城市建成区的步骤。
  -
  资料来源与注释
  (1)可参阅潍坊市人民政府《潍坊市城市远景规划图集》,1995年,前言。
  (2)可参阅着述同上,第1页。
  (3)同上,前言。
  (4)(5)可参阅潍坊市人民政府《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006年,第1页,第21页。
  (6)城市潍坊与寒亭的城市建成区、坊子的城市建成区的大致对接时间,系作者通过一直关注城市潍坊扩张进展状况、不断实地观察得到的结果。
  (7)2017年城市潍坊的外沿范围,系作者根据《潍坊城区》(原载于潍坊市国土资源局主编《潍坊市地图集》,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11年,第10—11页)的实际标注,并对照城市潍坊2017年的实际地理状况,得出的大致结果。
  (8)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国家测绘科技发展中心专题地图研究所、北京丹青创意广告公司编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图集》,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1998年,第176页。
  (9)孙先政主编《奎文历史文化通览》,济南,济南出版社,2016年,第30页。
  -
  寒亭坊子亦拓展 与城市潍坊对接
  在这期间,城市潍坊的拓展活动便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以既有建成区为中心向相关方向拓展。同时,坊子区、寒亭区原有的城市建成区也按照规划要求向相关方向拓展,并与城市潍坊逐渐在城市形态上基本实现对接。
  大致在2000年,沿高新区北海路和高新区、寒亭区的通亭街一线两侧,高新区城市建成区的东北沿与寒亭区城市建成区的西南沿基本实现了松散的对接。2006年以后,高新区城市建成区的北沿与寒亭区城市建成区的南沿,沿济青高速公路两侧向着“无缝隙对接”努力。
  大致在2003年,沿坊子区潍州南路和奎文区潍州路一线两侧,坊子老城的西北沿与奎文区城市建成区的南沿基本实现了松散的对接。沿坊子区和奎文区北海路一线两侧,坊子新区的西北沿与奎文区城市建成区的东南沿基本实现了松散的对接。2006年以后,坊子老城的北沿与坊子新区以及奎文区城市建成区的南沿、坊子新区的西沿与奎文区城市建成区东南沿之间也逐步实现了松散的对接。这样,目前的城市潍坊便由奎文区、潍城区、高新区、寒亭区(含潍坊经济开发区)和坊子区的城市建成区组成。⑹
  2017年,城市潍坊的外沿大致位于坊子区的八马路(新)—潍州南路—坊子区、奎文区、潍城区的南外环路(潍胶公路)—西外环路—胶济铁路—杏乐路—玉清西街—西外环路—寒亭区的西外环路—禹王北街—东外环路—高新区的济青高速公路—健康东街—高新二路—宝通街—坊子区的潍县南路—长宁街—北海路—八马路(新)一带。⑺
  -
  ◎相关链接
  1983年以后, 城市潍坊地理范围变化
  1983年10月,潍坊市组建为地专级市时,城市潍坊即潍城区的城市建成区。
  1991年,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设立。1992年,潍坊高新区紧邻潍城区城市建成区的东沿开始了拓展活动,⑻因而自诞生之日起,高新区的建成区就是城市潍坊的组成部分。
  1994年,奎文区由潍城区析出设立。⑼潍城区白浪河以东的城市建成区划归奎文区,城市潍坊便由奎文区、潍城区和高新区的建成区组成。
  2000年与寒亭对接后,城市潍坊由奎文区、潍城区、高新区和寒亭区的建成区组成。
  2003年与坊子对接后,城市潍坊由奎文区、潍城区、高新区、寒亭区和坊子区的建成区组成。
  本期图片由王瑞甫提供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