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27 16:06
鄌郚总编

勿忘乡愁

  勿忘乡愁
  作者:钟凤娟
  记得有一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最好的”,文化艺术如此,民风民俗更是如此。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总是渗透着本土气息,孕育着浓浓的乡情和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
  民俗文化,始终在我们的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个春光明媚的周末,县传媒集团组织签约艺术家一行来到了五图庵上湖村,走进了庵上湖民俗文化馆。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这间不大的展馆,收集陈列着不同时代的物品:家居用品、农耕工具、服装饰品、运输、生活器具……真的是琳琅满目,完整保留了先辈们的生活痕迹,它们是昌乐民众多少年来所创造,所共享,所传承下来的,在普通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民俗文化产物。看到这些,大家有的都是感动,感慨,因为在众多游人中,除了几个随行的年轻工作人员外,大多为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中年人。在大家的记忆中,它们非但不陌生,反而很亲切。对某一件物品情有独钟地发表感慨,不是显摆自己知道的多,只是想分享那个年代的经历;拍下一张张照片,不单单是留念,而是勾起了某段往事,亦或是想留住那份记忆。
  走到农耕、运输展品前,大家都停住了脚步:双轮板车、旱地犁、豁子、耙、耧、木锨、木爬子、独轮推车、牛轭……一件件是那样地熟悉,浓郁的乡愁顿时涌上心头,大家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岁月,一幅幅耕种、收获的画面浮现在面前:两人一犁两头牛,扬起长鞭翻土造田,三人一车一头驴,牵拉提推,翻山越岭运肥拖粮草,挑起水桶田间播种插秧,挥动锄头地里除草,甩着镰刀割庄稼,撩起木叉翻晒谷子麦穗,拉着石滚子转着圈圈脱粮食,围着石磨推煎饼、磨豆糊,竹耙子背花蒌捡柴火,挎着筺子打猪草……太多的回忆,太多的感慨,那年那月那生活,苦中有乐,耐人寻味。
  古老的木风箱在灶台前吹了一生的风,唱了几个世纪的歌谣,终于熬到了退休,如今也被陈列在展馆里,成为历代人的回忆。油炉子点燃了历史的进步,古老的纺车记载着奶奶以及爷爷的父辈祖辈世世代代男耕女织的故事。氨水坛子,又一次引起大家的惊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氨水做化肥开始在农村推广,氨水坛子作为运输氨水器具村村必备,所以在我们童年的印记中少不了它的影子。
  一台老式缝纫机,让我的心潮再次掀起了波澜。上世纪五十年代,我的母亲和父亲带着一个绿色帆布箱、一台缝纫机从省城回到了父亲的老家,开始了白天下田,夜晚制衣、冬季教徒弟的生活。真的感谢那台缝纫机,在我们家最艰难困苦的岁月里,让母亲坚持下来,渡过难关,并把我们六兄妹拉扯成人。展馆角落里的一个提灯也引起了我的注意,乡亲们也叫他玻璃罩灯笼,在昌乐应该是女子出嫁时的一份嫁妆,因此也称为长命灯,象征夫妻白头偕老。清晰地记得30多年前的那个腊月,姐姐出嫁的前一天,我陪二姐步行20里地去柳山买了个提灯,在上面贴上喜字随姐姐一起嫁了出去。如今姑娘出嫁,娘家买灯的风俗依旧存在,只是被款式多样的台灯所代替。
  留声机记录了历史的久远,而不同款式的收音机,却带着我们再次走回童年。六七十年代,收音机可是农村唯一的电器,听评书、听广播、听电影,成为老老少少的最爱。秋季的夜晚,一堆堆如山的棒子在收音机的伴随下,被大人孩子剥开编织成一串串的金黄,挂满木桩和树叉。
  民俗饰品摆放在明亮的玻璃展柜里,是展馆里一道靓丽的色彩;鞋文化和刺绣艺术完美结合为绣花鞋,成为华夏民族独创的工艺品,美丽多样的绣花鞋,展现出了不同年代女子的俏丽风姿,又各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平底带穗的绣花鞋,绣着吉祥花纹,作为女子的嫁妆,有祝福新人相亲相爱、长相厮守,在花繁锦绣的美好生活中白头偕老之意。虎头鞋、虎头帽、虎头枕工艺繁琐,惟妙惟肖,就因为虎是百兽之王,是汉族民间普遍尊崇的吉祥物,昌乐人用自己的智慧以虎的形象做成儿童服饰,有祝福孩子虎头虎脑、长命百岁之意。别具一格的彩塑摇啦梆古朴夸张,粗狂豪放。泥猴、泥老虎也是我们潍坊的特色泥塑,细观泥塑老虎,它的色彩和图案类似戏曲中的脸谱,且声色并茂,让人们一下就联想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艺术——京剧。
  “庵上湖村倾情游,饮水思源话乡愁。”参观完民俗文化馆,大家百感交集,归结为一句话:太接地气了,每件展品都蕴含着一代人或几代人的情感和故事。民俗文化是历史的写照,它见证了社会的进步,见证了民族的发展,展现了昌乐民众各个时代的物质和精神风貌,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电子机械化遍及农村的今天,没人将它遗忘、抛弃,而是视其为瑰宝,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留住乡愁,再现农村记忆,迎合现代人的怀旧情结。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