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01 10:47
鄌郚总编

秀才习气

  秀才习气  古之秀才,除潜心经史、教授生徒外,大多不闻外务,洁身自好。他们勤奋治学,潜心著述;清廉孤傲,蔑视权贵,是不卑不亢,富有骨气的志诚君子。在《论语》中,孔丘称许颜渊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史载,庄周家贫,曾住陋巷。打过草鞋,并向监河侯借过粮。楚威王闻其贤,以千金礼聘为相,然辞谢不就,只求适己任性,以快其意。
  后世秀才,除少数趋炎附势,谋取富贵者外,大多类此。《明史·儒林二·陈茂烈》述,陈茂烈为官清廉,后以母老故辞归乡里,“治畦汲水,身自操作”,拒绝官府馈赠。同上书,《张后觉传》附载:赵维新家贫如洗,以至“并日而食”。然不妄取非分之财,“尝筑垣得金一箧,工人持之去,维新不问。”身处人欲横流、骄奢成风的浊世,能如此卓然而立,不染纤尘,减为可贵。王艮弟子林春,“日以朱墨笔识臧否自考,动有绳检,尺寸小逾。”
  明清小说《玉支机》中的长孙肖有其才,深为赋闲乡居的礼部侍郎管灰所契重。管灰惜才情切,欲代为周旋,令其冒籍应考,长孙肖以“冒籍涉于欺,不足取重”拒绝,被许为“才美过人” 的志诚君子。管女彤秀亦谓:“以世情论之,未免可笑。若在名教中求人,则殊可敬。”并极力赞赏其“不诡不随、无欺无伪,真无忝君子矣。”
  《生绡剪》第十一回的老儒曹亮,“受徒艺业”,甚为清贫,但他却拒绝了儿子借贷经商的建议,声称:“我们做穷秀才的,财丰们见了就如眼中钉一般。走上他家门,就要量头估脚的。……所以,我宁甘闭户安贫,胡乱度日,省得看人嘴脸。”此种做法,未免失之迂阔,但却“迂”得可爱。这正是旧时代文人维护自身尊严常用之举。正所谓“君子自成君子品”,“丈夫有骨不能柔”。在当时看来,“贫乃士之常,不足挂齿,”而道义上的贫乏,才是令人唾弃的。“俗夫何必笑书囊”。第十二回中的夏王佐,同情寒士,远避权门,乐于助人而不图报。穷书生虞修士,“食不充肠,衣不蔽体,东家借盐,西家乞酱”,夫妇共守半问破房,常得夏玉佐接济,而伯母查氏却对他常常嘲骂谩侮。虞生一旦进士及第,查氏一反常态,携重礼前来祝贺,而夏玉佐却托言外出,避而不见。作品称赞他是“真正君子,不慕富贵,专悯贫穷”。
  《平山冷燕》中的平如衡,“从来不轻身登富贵之堂”,尽管贫困潦倒,“决不图贵家铺啜”。声称“宁可孤生独死,若贪图富贵,与这些纨袴交结,岂不令文人之品扫地。”直斥“富贵中人,没个真才,不是倚父兄权势,便借孔方兄之力向前。”
  此外《玉娇梨》中的白玄,少年书生苏友白,《醒世姻缘传》中的邢宸,《金瓶梅》中的曾御史,等等,都具有刚正之气。他们“遇则仕,不遇则隐”,由此可见当时秀才习气之一斑。(来源:中国风俗辞典)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民俗大观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