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01 19:39
鄌郚总编

刺配

  刺配  旧时将罪犯面部,臂部或其它部位刺刻标记,发配至指定地点服役的刑罚称为“刺配”。《六部成语》刺字注解:“凡盗犯,凶犯,俱刺字于面,罪轻者,刺于臂上。”《五代会要》卷九:“议刑轻重”:“罪有可疑,法当宥,徒二年半,刺面配华州。”可知,五代时还有此刑罚。这种刑罚是古代黥刑的复活。《宋史·刑法志》:“(熙宁)三年,中书上刑名未安者五:…… 其三刺配之法二百余条。”元、明、清三代亦沿袭未改。凡应刺配者,或刺字于额部,或刺环形于耳后,三次犯罪则改刺面部。或于面上刺明发配地点,如《夷坚甲志》卷十七《永康倡女》:“刺面曰:‘配某处’”。所刺深度,根据发配地的远近不等,有四分、五分、七分几等。
  旧时的文笔匠是专门给犯人刺面的。《水浒传》第七回,林冲带刀误入“白虎堂”,被“断了二十脊杖,唤个文笔匠刺了面颊,量地方远近,该配沧州牢城。”在犯人身上刺字,一方面是对犯人的用刑,另一方面是怕犯人逃跑,刺字于面,容易追捕。武松为其兄报仇后,亦被“脊杖四十”,“脸上免不得刺了两行金印,迭配孟州牢城。”“血溅鸳鸯楼”后,他逃在张青处,由于追捕甚紧,无处出走。孙二娘说:“如今官司遍处都有文书,出三千贯信赏钱,画影图形,明写乡贯年甲、到处张挂,阿叔脸上,见今明明地两行金印,走到前路,须赖不过。”无计可施,只得把头发剪了,戴上“一串一百单八颗人顶骨数珠”,扮成行者逃往别处。(来源:中国风俗辞典)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民俗大观
回复 引用 顶端
位置: » 竹影大观园 » 人事习俗 » 刺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