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择端绘《清明上河图》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河南省开封市在宋代称汴梁,是北宋的国都。北宋的鼎盛时期,汴梁城是一座商贾云集、店铺栉比、酒肆飘香、勾欄笙歌、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繁华都市。
  北宋靖康二年(1126年),金人攻陷京都汴梁,徽宗和钦宗两帝被俘。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建立南宋政权,其后迁都临安(今江苏杭州)。从此,汴梁这座繁华的都城日渐衰落,失去了它昔日的光辉。
  北宋的灭亡,是宋代皇室的悲哀,也是北宋臣民抹不去的伤痛。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是对故国都城昔日繁华景象的追忆梦游。而北宋画师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则成了昔日汴梁城繁华景象的最后真实写照。值得庆幸的是,这张出自宫廷画家张择端之手、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极高的历史画卷,虽经历了900多年历史沧桑,却基本上完好无损地流传到了今天,使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了北宋都城的昔日繁华。
  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原本并无画家本人的款印。“据图后明朝鉴赏家李东阳的题跋考证,该图前面应当还有一段,描写的是远郊的山,并且还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体的‘清明上河图’五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确认《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为张择端的根据,是画幅后面金人张著的一段跋文。此段跋文中记载:“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从文中透露的信息推断,此图是北宋翰林图画院画家张择端的作品。对张择端的身世及绘画创作活动史料记载甚少。北宋后期成书的《宣和画谱》上没有有关张择端的记载。有人推测《宣和画谱》没有收录张择端的原因,可能是他进入画院时间较晚,编著者来不及将其收编至书中。据传张择端还曾画有《金明池争标图》、《西湖春晓图》、《南屏晚钟图》等作品,可惜都已失传。《清明上河图》是其惟一的传世作品。对宋徽宗题写的《清明上河图》题目的含意,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说法不一。据书画鉴定家杨仁恺先生的梳理,有三种说法:(1)认为清明是指清明节气,此画描绘的是北宋时期人们在清明节时的活动,但后来有人发现画中有手摇蒲扇的,有卖西瓜的,有送炭进城的,似乎并不符合清明节的气候特点,而这些细节表现的应是初秋的气候特点。(2)认为清明是表现太平盛世,世事清明的意思,是宫廷画家为取悦皇帝而起的吉祥画题。这种说法一度颇为流行,也较为合理。(3)认为清明指的是地名,据考证,当年宋都汴梁城内外共分136坊,在东水门地区一个坊就叫清明坊。因此,这幅画事实上就是宣和年间汴京清明坊汴河两岸的写生图。这最后一种说法,是在新的考古证据发掘出来之后于近年由学者提出的,因此也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杨仁恺先生综合分析总结上述3种说法认为:这3种说法都是假设,在确切的证据被发现出来以前,即使说《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时期清明时节清明坊的景象,其目的是为了歌颂清平,也是有其可能性的。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用高度现实手法创作的绢本、淡着色长卷风俗画。画幅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全画采用散点式的透视构图方法,将汴梁都市生活的繁杂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生动细致地再现了北宋汴京升平时期的繁荣景象。打开此图,尤如走进了900多年前青楼画阁、柳陌花衢、八方争凑、万国咸通的北宋京城汴梁。
  全图共分三个大段落。首段描绘了京郊村野中奔往京城的脚夫、商旅、行人在晨雾中匆忙赶路的场景。画中疏林薄雾,茅舍掩映,草桥倚树,流水泊舟。赶着驮炭毛驴的脚夫,前后家丁簇拥前行的妇人,跨马骑驴的商贾,挑担背橐的小贩行旅,鱼贯行进在蜿蜒绕村通向京城的小路上。静谧而和谐的田园风光,结队呼应匆忙赶路的行人,一静一动的对比,顿使京郊生机盎然,烘托出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的意境氛围,为全画拉开了序幕。
  中段进入展示京城繁华景象的第一个高峰,表现汴河码头和横跨汴河的虹桥一带的热闹繁忙景象。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汴河码头是运往京城物资的集散地。靠近汴河码头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这座拱桥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这座桥应是当时京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因此画家选择了这个景点作为第一个重点表现的场景。从画面上可以看到,汴河码头附近粮船云集,两岸人烟稠密,茶馆、店铺连墙接壁,行人商贩熙熙攘攘,而汴河航道中满载货物的船只首尾相接,往来如梭。最为惊险热闹的场景出现在横跨汴河的虹桥周围。一只逆流而上的大船,正要谨慎小心地通过桥涵。大船上紧张忙碌的船夫们,有的呐喊开道指挥调度方向;有的忙着放倒桅杆以便大船通过桥涵;有的用竹篙插入河中稳住船位;有的用长竿钩住桥梁引船前行;有的用麻绳挽住船体以防意外。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大声吆喝着为大船指挥着方向。船里船外这紧张忙碌的情景,吸引了桥上的行人驻足观望,致使桥上交通拥塞。桥面上一骑马为官人引路前行的差役,与迎面为一乘轿子开道的仆人,因争道发生了争执……种种生动的细节描绘,真实地表现出虹桥这一水陆交通会合点的繁忙热闹景象。
  后段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描绘了京城一座城门两边的繁荣景象。城门左右彩楼高耸,店铺栉比,铺面阔绰,层楼叠出,门头盈街,招幌满市。商店、脚店、肉铺、药铺、茶坊、酒肆、庙宇、公廨应有尽有。用于运输货物的骆驼、牛马车、人力车、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街市上达官贵人乘坐的车轿,来往如织。步行于街的士绅、平民、商贩、僧侣,摩肩接踵,川流不息。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但这里描绘的只是京城汴梁一座城门两侧的景象,京城的中心地区应该是比这里更为豪华富丽的场景。但是,作者引导我们的视线沿护城河桥穿过城门,进入繁华的京城后,仅仅描绘了一处通向市中心的街道交叉口,画面就戛然而止了。有人认为是作者将要表现到最繁华的市中心时,有意搁笔,给人们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和艺术回味;有人认为这是一张未完成的长卷;也有人认为可能这幅名画在近千年的流传中,被人割裂分解了。事实究竟如何,只有期盼以后出现新的考古发现,才能见得分晓了。
  不管现存的《清明上河图》是否完整,就其现有状况来看,其场面之宏大,场景之复杂,艺术水平之高超,都是我国绘画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幅杰作。有人统计,在这幅五米多长的画卷里作者共画了550多个各色人物;五六十匹牛、马、骡、驴等牲畜;20多辆车、轿;20多艘大小船只;房屋、楼馆等建筑难以详计其数。可谓场面宏大,气势磅礴。从《清明上河图》的艺术表现手法看,它是一幅高度写实风格的风俗画。作者很好地把握了复杂多变的场景,使全画的构图和色调,既具节奏变化,又保持完整统一丰富和谐。在照顾到风俗画要求形象刻划细致详尽,能让大众市民看清、看懂的同时;兼顾了文人绘画注重用笔和意境营造的特点,使作品取得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作者以现实写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再现了北宋京城汴梁的真实生活场景。因此,《清明上河图》不仅具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同时它还有具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是人们研究考察北宋城市生活和风土人情的形象史料。
  正是由于《清明上河图》所具有的艺术成就和史料价值,使其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据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新先生《千年公案》一文讲,这件珍贵的历史
  画卷曾四出五进宫门,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最终才成为故宫博物院的藏品。
  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的画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北宋徽宗皇帝赵佶。宋徽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酷爱书画的皇帝,他非常珍爱此画,便亲笔用他独创的“瘦金体”书法,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嵌押上了他的双龙收藏章。因此,宋徽宗是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1126年11月金人攻陷汴梁,破城后烧杀掳掠,将京城洗劫一空,并将徽宗、钦宗、后妃、公主、宗室、大臣、能工巧匠等3000多人,以及所抢略的文物字画、古玩珍宝、图书档案等一并掳往北国。在这次劫难中《清明上河图》神秘地失落于民间。元朝建立后,《清明上河图》第二次进入宫廷。据传元代至正年间,宫中有个装裱匠,用临摹本把真本换出,后几经转折,《清明上河图》被元代寓居北京博雅丹青的杨准重价买下收藏。其后《清明上河图》的流传难以考证。明代《清明上河图》落入大奸臣严嵩的府中。严嵩、严世蕃父子案发被抄家后,《清明上河图》第三次被宫廷收藏。《清明上河图》第三次流出宫廷的经过也不甚清晰。据传,包括《清明上河图》在内的一批严府字画被查抄入宫后,隆庆帝并不喜欢这些玩艺。成国公朱希忠趁机奏请皇帝赐与他,隆庆皇帝指示估成高价,抵其俸禄。在这批画将要给朱希忠时,一个小太监得知《清明上河图》价值连城,便将画盗走,正要出宫,管事人来了,小太监急将画藏到阴沟里,恰遇当天下雨,一连三天,画已腐烂,不堪收拾。这个故事,明人詹景风收入他的《东图书览编》中。但据杨新先生分析,这则故事为后来盗藏《清明上河图》的冯保杜撰。冯保是隆庆、万历年间的秉笔太监,东厂首领,有权有势,出入皇宫。《清明上河图》后冯保写有题跋。如系皇帝赏赐,他在题跋中一定大书特书,但冯保只字未提,显然系盗窃到手,为了掩人耳目,他编造了以上离奇的故事。清代第一个收藏《清明上河图》的是陆费墀,接着此图被喜好书画、家藏颇丰的湖广总督毕沅收藏。嘉庆二年(1797年),毕沅死。嘉庆四年(1799年)毕家被抄,《清明上河图》第四次入宫廷。清廷收到这件国宝后,非常重视,将其收藏在紫禁城内延春阁中,并著录在《石渠宝笈三编》里。虽然经历1860年英法联军以及1900年八国联军两度入侵北京,洗劫宫室,这幅画居然逃过了劫难,均未受损。
  1911年辛亥革命后,溥仪(宣统)逊位,仍居宫中。1925年,他离宫之前,将宫中珍玩字画盗往天津,《清明上河图》亦在其中。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了伪满洲国,于是这幅名画又被带到长春,存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中。
  1945年,东北解放前夕,溥仪仓皇出逃,伪皇宫的大批珍贵之物便在这场动乱中流散到了民间,其中包括《清明上河图》。
  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长春。解放军干部张克威通过当地干部收集到伪满皇宫流散出去的珍贵字画十余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1947年,张克威调到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作,临行前他将这十余幅卷轴交给了当时开辟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林枫。《清明上河图》经林枫之手进了东北博物馆。1955年《清明上河图》拨交故宫博物馆。这是《清明上河图》第五次入紫禁城,不过不是昔日皇宫,而是人民的博物馆了。

创建时间:2009-3-16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徽图文社(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地址:山东省 昌乐县 唐吾镇 刘文安  ★ TEL:0536-6619338  手 机:15069612036 
为你服务:家庭理财 电脑维护、网站建设、打字复印印刷、广告 、CIS策划、商标设计、影视编辑  电子邮箱:wenan-2006@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

鲁ICP备09003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