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黄村旧事考
【作者】刘其安 【来源】沂南氏族文化研究中心
(今山东省)昌乐经济开发区,是我刘氏家族世代居住之地,今已高楼林立,公路纵横。五洲四海之宾朋商贾云集此地,投资创业,观光旅游,崭新亮丽之工业新区迅速崛起。政府运作之功,旧貌新颜之变,列祖列宗,如泉下有知,孰不颔首而称庆。因古营陵八景之一“黄村黍熟”即在此地,极富文化底蕴,是故颇值一记。黄村位于开发区龙角村稍偏东,彰显北海的刘氏祖茔,则在其东北,当年占地六十余亩。故园旧事,亦关家国,遂生考辨之意久矣。适值二零零三年冬因续修家谱,每觉我谱牒之弥足珍贵;又因于乡镇采编县志资料,得窥数先祖之伟绩丰功;继而翻阅金史、元史等诸多资料,数易其稿,遂成此文。曾于山东氏族文化研究中心网站发布,人气指数不断上升。文学评论家、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党组书记刘锡诚先生,武汉科技大学教授、世界刘氏联合会理事长刘业辉先生,曲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新生先生,广东军事学院教官刘广乐先生,沂南民政局刘玉平先生以及江苏、诸城等地一些刘姓族亲,均来电来函表示关注和支持,在此一并致谢。谨以此文为研究者作参考之用,并可传示刘氏族众,不忘先祖遗风,继往开来,建设家园更美好。
诗曰:
水重源头木重本,燕子尚觅旧家门。瓜瓞绵绵我族众,叶茂岂知根更深。岁时族中每问祖,秀实先世本蜀人。三国唐宋籍沧州,节度使公原仕金。改判益都卒于官,袭职同知朝散君。故园杳茫何处是,我家座落凤山阴。龙之有角帝倚臣,同知五子卓不群。一带龙埠高高起,世勋六代出黄村。
昌乐城北古来无山,只有二埠。一曰京埠,一曰龙埠。龙埠蜿蜒隆起,以四图庄为龙尾由南向北至后石埠为龙头。龙头而北,宋、金、元、明、清之际有黄村在焉。故址在今小龙角村稍偏东。黄村刘氏望族即在此发祥。自“壬辰年金灭之后”(1232年),二世祖朝散大夫河中府同知信公,“避乱踰河挈家而来”,卜居于此。元至元十九年(1283年)七月四日,三世祖用公将先祖考之灵柩及昆仲移葬黄村之原,是为占地六十四亩的刘氏祖茔。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从刘信卜居黄村,到刘用移葬先祖考之灵柩及昆仲,中间已相隔51年。因黄村刘氏于元代出达官显贵二十余人,为累世簪缨之世勋巨族,故刘氏茔地以规模之大、气势之宏、钦赐祭葬之多而显赫青齐。
金、元时黄村隶属益都路北海县,在“密州之西境”。《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当时青州一带虽刚刚历经金、元间的战乱,但在至元年间仍然保持着良好的经济状况:“路冲当水驿,市早集商船。鹅鸭皆成队,鱼虾不费钱。”至少反映了商业和养殖业的发达。而位于胶东半岛的登州虽“擅利鱼盐”,然“土田狭窄,瘠卤半之”,农业落后;莱州“男通鱼盐之利,女习缉纺之业”,但“其地瘠薄,负海舄卤,蚕谷少而人民寡”。同样由于自然环境原因,农业落后,人口稀少。故黄村之卜居,也显现出刘氏先祖睿智的目光。黄村南对首阳山,东依邢家河,沃野广陌,河湾密布,自然也是传统经济繁荣之地。至今黄村一带仍有昌乐县“北大仓”之称。当黍谷豆麦黄熟之时,稼禾遍野,一派丰收景象。考黄村向无黄姓居住,故村名之由来,“黄”字似取嘉禾黄熟之意也。“黄村黍熟”为古营陵八景之一,明代昌乐县令于子仁与清代昌乐县令贺基昌等人都曾有诗写《黄村黍熟》。于诗曰:
秋风田野说嘉禾,十里丰穰九里歌。暮雨人家蒸酿熟,日晴宫府运输多。紫荆门下眠黄犬,桑绕园林晒绿蓑。向晚一声何处笛,牛羊群队下山坡。
贺诗曰:
十里平畴广陌连,挥锄负耒事悠然。隔林窈窕辛夷坞,遶岸参差好畴田。百亩中分思靖节,一樽清引忆青莲。每因俭岁恒忧稼,从此频书大有年。
当地传说元末明初,有南蛮子看好刘氏祖茔乃钟灵毓秀之宝地,遂千方百计想掘破风水。孰料地脉白日掘开而夜间自合。后白天挖之不舍,夜以铁锹插其上,地脉有血汩汩流出,终为斩绝。所以明以后黄村刘氏达官闻人鲜见,而方圆数十里凡粜籴之粮场,斗官(类今之持秤磅于市为人称量粮食者)皆刘姓。今天看来,对此首先应知道这样的常识:在中国历史上,每当一个新王朝兴起之时,为削弱旧王朝的社会基础,建立起自己牢固的统治,总是要对前朝勋臣世族进行一次大扫荡。元亡明兴之时,也同样如此。传说中那么巨大的工程,不是几个南蛮子就能办得到的。如果传说的开沟掘壑有真实性的话,那也只能是一种政府行为。或许是出于便利交通的需要,或许是同样相信风水之说的明朝政权有意肃清异己,打击前朝残余势力……不管是为什么,至今还隐约可辨的自于留村通往龙角的一条大沟就这么开出来了。由于它恰好穿过刘氏祖茔所在的一带土埠,对于有着相信风水的传统的刘氏族众来说,这不是尖刀捅在心窝子上么?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南方人,当时的昌乐县令于子仁是南方(湖北黄冈)人……这样的联想也极容易引发失意的刘氏宗族的抵触情绪。于是“南蛮子”破风水的说法就自然产生了。所谓开挖的沟壑夜间自合一事,想来必是刘氏族人的讹传。你想,明政府白天在他们的祖茔附近动土,他们会无动于衷吗?所以,夜间偷偷去填合沟壑的不是那些刘氏族众是谁?当明政府下令日夜开挖的时候,刘氏族人们也就只有无可奈何。但神话却是因此创造出来了。我还记得小时候这条大沟是通往昌乐县城的必经之地,实际上以前极有可能是一条重要的官道。
元朝末年,由于战乱四起及瘟疫流行,社会动荡不安,“巨姓右族,不死沟壑,则奔窜散处”。“往年大姓家,存者无八九”(李继本《一山文集》)。况且,金元两朝又是被贬称为“胡虏”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的朱明王朝,对金、元时期的世勋芑族,当然会更加岐视和严厉打击。在这样恶劣的政治环境下,处于“去元未远”的明初时期,黄村刘氏族人只有四散奔逃,故有“宗分三支”之事载于家谱。
另据于留刘氏(吾族自五世祖,因战乱宗分三支:曰于留、曰邢姚、曰边下)家传,因清代仕途重出身家世,体仁阁大学士、清官“刘罗锅”刘墉(一说刘统勋。窃以为更有道理,民间刘墉声名比其父更著,疑易讹传。因刘统勋于乾隆时期开始撰修族谱,名叫《东武刘氏族谱》;且多次负责黄河、运河的治理工程。)曾来于留寻根问祖,俗云寻“靴子厚”。当时于留刘氏长者指之曰:“吾于留刘氏虽世称望族 ,然显官闻人皆在元,公莫如西访杨河刘氏问之,其有祖乃明朝之阁老,靴子新而且厚也。”刘遂往杨河。后大清征用民工治海河(或运河、黄河),于留店有数人不堪忍受劳役之苦,遂往投刘府。刘墉闻于留刘氏到,自然免不了一番厚待。又令府中取出一对金丝灯笼,上书其堂号曰“清爱堂”三字。曰:“持之可保平安归也。”民工回,藏灯笼于于留刘氏祠堂,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尚在。后“文革”开始,二灯笼不知所归。考此事于族谱,于留刘氏三世祖刘用因仕元而居密州多年,信公长子刘润等刘氏族裔其时亦徙居密州而失考。刘墉又密州人也。刘墉来于留寻根问祖似有一定道理。看过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人都知道,刘墉的家乡在诸城(今山东高密县注沟乡逄戈庄村)。据刘墉家乡逄戈庄《东武刘氏族谱》所载由刘统勋撰的《东武刘氏族谱凡例》记载说:“吾家自前明弘治年间,始祖讳福公,自江南砀山县迁山东诸城县。至二世恒公,家谱遭兵烬,中间世次莫考,帮列恒公为二世。”在清代以前,诸城刘氏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普通刘氏宗族,这个家族当时基本上没有产生过什么比较优秀的人物,因而在中国正史上找不到他们的足迹。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家族太普通、太微小了,以至于到清朝时期,刘墉族人连他们的远祖来源于哪里,都已记不起来了。依据成书于清代后期的《东武刘氏族谱》记载,我们只大略地知道,诸城东武刘氏约形成于明朝,以刘福为本支开基始祖。第2世刘恒时,由于战乱兵灾,刘家族谱被烧毁。从此,族人对诸城以上刘氏家族的情况就不得而知。在“家谱遭兵烬,中间世次莫考”的情况下,黄村刘氏这样的望族,应该是极易引起这位寻根心切的宰相注目的。尤其是黄村又距离刘墉家乡不远,更兼刘墉有姑母家是昌乐尧沟北郭村(在黄村西约十公里),故刘墉(刘统勋)来此寻根问祖就成为可能。
应该注意的另一点是,乾隆称帝继位后,刘统勋曾随大学士稽曾筠到浙江学习治理海塘工程,学有所成后又多次负责黄河、运河的治理工程,所以,这一点又与于留民工修黄河往投刘府的传说相吻合,想来合乎情理,当非杜撰。
诸城刘氏在乾隆时期由第8世孙宰相刘统勋开始撰修族谱,名《东武刘氏族谱》,共3卷。到今天,诸城刘氏已传到始祖刘福的第十五六代,按一般谱牒学25年为一世推算,诸城刘氏的历史不过在400年左右,而黄村刘氏已繁衍了约856年左右(信公生于1174年,再上溯秀实公25年,可知约自1149年至今)。
关于黄村刘氏祖茔,族人有心者抄下碑文十数篇流传至今,让来者得以遥见昔年盛况。《刘氏先茔碑记》系祖茔较早的碑记。它由元代卫辉路知事徐登撰文。徐登与刘氏三世祖刘用“交属既深”,又有“姻眷之义”。看来徐氏与先祖应是儿女亲家,但其人其事未得其祥。单从官至卫辉路(今河南)知事看来,亦非等闲之辈。今天看《刘氏先茔碑记》,文笔甚佳,可知徐登不愧当时大家名流。北海儒学教谕古斟刘□书丹,丹书作者姓名残缺一字,所以不传。原因已不可考,疑是时有妒嫉者所为。益都儒学正古纪赵有忠篆额。《刘氏先茔碑记》记录了刘氏先世及一家六代的情况。“泝其先世系出于蜀,已称名族。历三国至唐宋以来,隶籍沧州。郡治之西南,有地曰马明镇,祖茔在焉,年代久远。”查《金史》,马明镇属沧州南皮县。时南皮仅此一镇。有《南皮刘氏族谱》今存北京图书馆。后来有欲对族情溯源穷流者当记之矣。刘氏一世祖“秀实,金季仕沧州节度使,改令益都府总判,以疾终。”二世祖“信,领兵徙直隶。山东俶扰不遑,率家人避居汴京。初袭父职,后官至朝散大夫,遥授河中府同知。壬辰年金灭之后,复至益都访父总判之茔。因于密州之西境为村居焉。淡于仕进,雅尚玄教,尤喜与羽人游。乐善好施,惟日不足。”可以知道,在金元之间的战乱岁月中,秀实公因病死于任上。其子信公率兵逃往直隶(今河北),随着金元混战愈演愈烈,又率家人避居汴京。在汴京,得到日薄西山、濒临灭亡的金朝赐封,“初袭父职,后官至朝散大夫,遥授河中府同知。” 河中府当时可能已为蒙古所占,可知信公这个同知之衔是空头的,并没能实际赴任,仅是遥授而已。而刘信卜居黄村,实是避乱、隐居,从“淡于仕进,雅尚玄教,尤喜与羽人游。乐善好施,惟日不足。”这些语句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因为作为一个金朝的遗老,又到了58岁的老龄(信公生于金大定乙未(1174年),卒于元宪宗辛亥(1251年),卜居黄村在壬辰年(1232年),淡于仕进在情理之中。雅尚玄教反映出他其时的消极遁世思想。但这位重振家室的朝散君却始终没有忘记延师教子。“壬辰北渡,访判府君茔,因家益都。时兵余,遗民流离道路。得衣冠之士数人,馆于家,俾子孙徙之学”。信公在战乱的年月里,曾收留了一些有学问的知识分子。这些人就成为教诲刘家子弟的私塾先生。可见刘家后来能够六代簪缨,和朝散君的重教课子是分不开的。刘氏先茔碑立于大元至元二十四年岁次丁亥十月二十日,文末署有“敕授将仕郎胶莱莒密盐司副使孙男刘用立石”一十九字。刘用为刘氏三世祖,行五,官至礼部侍郎、中顺大夫。其事详见于昌乐县志和刘氏家谱。《刘氏先茔碑记》亦为研究当地金元间的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刘氏先茔碑记》正文如下:
尝读螽斯振振,宜及子孙,瓜瓞绵绵,追述亶父。古之人穷源溯本,往往因物以起兴。盖祖有功、宗有德积累而来,勋业斯著。故源之深者流必长,本之厚者枝必茂。稽物理与人事而同也。今之有如此者则于刘公见之矣。公讳用,字行之,泝其先世系出于蜀,已称名族。历三国至唐宋以来,隶籍沧州。郡治之西南,有地曰马明镇,祖茔在焉,年代久远。曾祖讳秀实,金季仕沧州节度使,改令益都府总判,以疾终。父讳信,领兵徙直隶。山东俶扰不遑,率家人避居汴京。初袭父职,后官至朝散大夫,遥授河中府同知。壬辰年金灭之后,复至益都访父总判之茔。因于密州之西境为村居焉。淡于仕进,雅尚玄教,尤喜与羽人游。乐善好施,惟日不足。辛亥年终于正寝,享年七十有七。妣钱氏,享年八十而终,有子五人,公乃同知公第五子也。长兄润,益都将军千户,年六十一而终。二兄泉,将军万户府镇抚,年四十八而终;三兄泽,监昌乐酒税,授怀远将军,年七十六而终;四兄成,滕峄两州诸军奥鲁长官,年六十六而终。公宽仁明敏,饱读儒书。初,由宣课所令更议事提控案牍;中统元年,任山东行省议事;越明年,改授益都淄莱等路大都督总管府议事;寻迁历廉访知事;至元元年,充运司照磨官;二年,就外知事;不逾月,改济南、益都、淄莱三路奥鲁诸军知事;三年,升山东东路都转运使司经历;又明年,监益都路管课提举,次监提举淄莱等路课程事。迁擢之途惟由功取。盖以政有真绩诸路见之而然也。七年,改授密州盐司副使。密近海鄙,朝夕戒严。正南北构兵之时也,必为万全之地,民始有讬。公于利弊每抗言之。先以未完平事讼,官府文按岗陵繁冗,公到任,以德化其和睦矣!一日,公部领弓兵亲行信阳等场,遇侦于途。曰南人犯我廷阙,众皆仓皇。公曰:食禄报国吾之分也!又何惧为!遂率众退敌,民得以安。迨其离任时,官吏耆老攀援卧辙,填塞巷陌,相与泣送数里之遥。闻者咸叹息且感泣,数行下也。公之去密州,于今改授万户府,五州丁壮府治耆老等数百人悉皆保留。继而御史台按察司、转运使司咸相保举。后除东平盐司经历,以疾不果。行十五年,委充催办益都等路监课官,其间有出巡盐为名,被其戕害者尤多,公密察之,乃上言曰:于今既设官盐,又设巡盐,人员于民未便。尽请汰除。上司纳其言而革去之,民到如今受其赐。十七年,使胶莱莒密之州盐司副使,公涖任中,述其周急为多禄秩之,入悉奉其父兄,未尝自私。暇则与名师益友以讲论经史为娱,娶牟氏,即潍州大昌牟公之后,子男四人:曰世通,胶州仓使;曰世英,危山广利冶副使;曰世杰,业儒,由学使荐补益都总管府知事;曰平,未仕。四人俱公子。兄七人,曰明,管军镇抚;曰崇,早故;曰渊,滕州税使;曰旺,务昌乐税所总管;曰兴,隐居不仕;曰清,管军千户;曰兴,鱼盐提领。孙二十二人,曾孙五人,长孙曰源,现授忠显校尉季阳翼总把,余不可枚举,凡数十人皆成名家。公而于孝友,出自天然,方於北海清惠乡之黄村,择得吉地葬其乃祖乃父及昆仲焉。时十九年七月四日也。公有过人之德兼有过人之才,孝于事亲而尽恂恂之欢;信于待友而尽切切之义;能远彰祖宗之德以增阀阅之辉。故曰源远流长、本厚枝茂,此之谓矣。犹惧先世之功业岁月变迁渐以就泯,悉欲刻石传于无穷,上则有光于先垄,下则垂训于将来,嘱仆仪纪其事。仆自愧闻见学术固翕浅,何足以榆杨品物论士大夫于不可比测也。乃与公交属既深,姻眷之义尤不可辞,遂明摭其实而论次之名。铭曰:
行之刘公,好是懿德。当世仪行,于斯可得。制行必公,忠而且直。著其丰操,卓荦奇特。尽孝于亲,始终竭力。移以作忠,亦无差忒。经画有方,克尽其职。公于理财,利民利国。德以于身,无反无侧。教诲式穀,有严有翼。嘉言懿行,可法可则。接人待物,恂恂其色。垂裕后昆,绵延不息。表公之行,永为程式。
刘氏祖茔另一重要碑记为《有元北海刘氏昭先之碑》,此碑由四世祖刘世杰立于泰定元年岁次甲子十月乙亥十有四日。刘世杰,号白眉,官至奉顺大夫中书省右司员外郎,后出任奉直大夫汝宁府知府、兼管本府驻军奥鲁劝农事。当时汝宁府(今河南汝南)有着良好的农田水利设施,“汝南旧有鸿郄大陂,西平有二十四陂,郡亦为饶。”商业也较发达,史称“汝、汴二郡多富商”,即说明汝宁府商业可与汴梁相比美。刘世杰能够出任汝宁知府,元朝庭的器重可见一斑。据《昭先碑》所载:“世杰端介有局量,遇事敢言,无所回挠……持法平允时正,利病知无不言,宰相深器重之……世杰扬历中外人无间言,方为朝廷柄用,遂赞宣徽”。仁宗时,浙西土豪沈明仁,创立白云宗,强占民田二万顷,纠集徒众十万人,蓄发娶妻,自有田宅,形成一个托名佛教的地主集团和邪教教团。于是中书省臣刘世杰奏参白云宗总摄沈明仁强夺民田二万顷,诳诱愚俗十万人,私赂近侍,妄受名爵,应下旨黜免,严汰僧徒,追还民田等语。仁宗一一准奏,并诏沈明仁奸恶不法,饬有司逮鞫从严,毋得庇纵,违者同罪。此延佑六年 (1319)十月事也。当时,刘世杰还将贪纵不法的泉州万户孙天有、福建运使朵儿别角绳之以法,当地百姓拍手称快。刘世杰还向丞相进言,丞相应当“上弼天子,下总百僚,行省不可置。”元朝当时著名的奸臣要束木伏法后,刘世杰认为其子黑驴也不宜担任江浙行省的左丞相,就上书要求裁罢。不久,刘世杰官拜监察御史。后历任西台都事、内台都事,擢授为右司员外郎。因其持法平允时正,利病知无不言,宰相深器重之,出为汝宁府知府,兼管本府诸军奥鲁劝农事。为《昭先碑》撰文的是集贤侍读学士、亚中大夫、国子祭酒蔡文渊。蔡文渊是山东东平人,泰定年间任御史,与当时济南人、著名散曲家、礼部尚书兼参中书省事张养浩同朝。《昭先碑》中蔡文渊言“予尝偕侯(刘世杰)拜命宪台,交分日深”。四世祖刘世杰历任风宪御史管勾、南台监察御史、西台都事、内台都事、中书省右司员外郎,蔡文渊曾经与之为同僚,并且有深厚的交情。蔡作为侍读学士、亚中大夫、国子祭酒,自是一代饱学大儒。其《蔡文渊赠中议大夫袭封衍圣公孔治神道碑记》尚存曲阜孔庙。这是蔡文渊为孔治写的墓道碑。孔治乃孔府北宗之主,元朝官至中议大夫。蒙古人灭宋后,原跟着宋廷南渡的孔府南宗也随之式微。元朝改认北宗族长袭衍圣公爵位。碑文记载了大德元年(1297)孔治进京朝见成宗皇帝时,大臣奏封孔治为衍圣公之事。同时,蔡文渊也是元朝《农桑辑要》序文的作者。《农桑辑要》是元代专管农桑,水利的中央机构“大司农”主持编写的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它作为一部由政府出面所修订的农书,其出现与元代的重农劝农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蒙古族进入中原以后,当时的一些蒙古族将领,提出将长城以内的新征服的地区的农田全部改为牧地,引起了一些不同的意见,最后采用了耶律楚材的建议,奖励这些地方的农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供纳赋税,这个办法果然取得了好的效果。元代统治者开始重视农业。至元元年(1264),元世祖即位,第二年便设置了专管农业的“劝农司”,后来又改为“司农司 ”,《农桑辑要》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由司农司主持编写的。蔡文渊能够为《农桑辑要》作序,其在当时的地位与影响可见一斑。《昭先碑》由元代奉议大夫监察御史杨喜篆额,由元代翰林待制奉议大夫兼国史院编修官张起岩书丹。杨喜其人具体事迹暂无考,但是既然官做到监察御史位子上了,大约也就相当于今天的中央组织部长了吧,是故亦属当时政要。张起岩,字梦臣,为元代状元,亦是颇具神话色彩的一代名臣。他于延祐乙卯年中进士,除同知登州事,特旨改集贤修撰,转国子博士,升国子监丞,进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迁中书右司员外郎,进左司郎中,兼经筵官,拜太子右赞善。改燕王府司马,拜礼部尚书。“至元乙酉三月乙亥,太史奏文昌星明,文运将兴。时世祖行幸上京,明日丙子,皇孙降生于儒州。是夜,起岩亦生。其后皇孙践祚,是为仁宗,始诏设科取士,及廷试,起岩遂为第一人,论者以为非偶然也。起岩博学有文,善篆、隶,有《华峰漫稿》、《华峰类稿》、《金陵集》各若干卷,藏于家。”其事迹详见于《元史·列传第六十九》。张起岩的法书墨宝至今遍见济南、曲阜、肥城、莱芜、崂山、泰山等齐鲁各地。潍坊浮烟山,有名胜曰麓台,为汉代公孙弘墓。台南矗立元代诗碑一座,上刻《麓台秋月》诗云:银河漾漾净天街,碧月辉辉照麓台。台上读书燕太子,清光依旧向人来。即为张起岩所作,为浮烟山平添了一道靓丽厚重的人文风景。
《昭先碑》正文如下:
知汝宁府事刘侯持前卫辉路知事徐登所述先世行实状请于予曰:世杰之先系出于蜀,族属蔓延四方,显官闻人历代相望,沧州郡治西南有镇曰马明,祖茔在焉。先考举曾大夫,大夫之丧卜地北海县清惠乡之黄村,以为新阡。而先考亦以从附,今松柏森列,旌纪阙如。世杰大惧先德弗白于世,无以塞为人子之责,将勒铭贞石图垂不朽,敢以属笔。予尝偕侯拜命宪台,交分日深,义不可辞。按侯之曾大父讳秀实,金季为沧州节度使,改判益都府,曾祖妣李氏。大父讳信,资倜傥乐赈施,属山东乱徙居汴京,官至朝散大夫,遥授同知河中府事。壬辰北渡,访判府君茔,因家益都。时兵余,遗民流离道路。得衣冠之士数人,馆于家,俾子孙徙之学,生平襟宇冲淡,雅尚玄教,尤喜与羽人游,乡里推敬,称为长者。卒年七十有七,祖妣钱氏,贤淑有闺范,享寿八十,有子五人,曰润,益都将军千户,娶薛氏,一子世兴,提领登州鱼盐。男孙四:温、良、珪、守约, 守约今为武备寺译史;曰泉,十路将军万户府镇抚,娶李氏,三子:明袭职,崇蚤世,兴未仕。男孙三:源、禄、汉,忠显校尉,季阳翼总把。曾孙仁,进义副尉管军百户。曰泽,盐昌乐税,娶徐氏,一子旺,莒州税副。男孙四,侃、顺、琛、义。琛博兴等处淘金管勾。曰成,滕峄州诸军奥鲁长官,娶赵氏,二子:渊,滕州税使;清,季阳翼千户,南征之役殁于战阵。男孙七:天佑、君锡、钦、聚、安、忠、霞。曰用,世杰之考,中顺君也。幼业儒,长习文法,所至有能声,由宣课所提控按牍议事,山东行省益都等路大都督府历廉访府转运司济南、益都、淄莱三路诸军奥鲁总管府知事,山东东路都转运使司经历,益都等路管课提举,改密州盐司副使。密邻边境,兵民错居,事號难集居。涖任,公勤严管,摧均衡,石商通而民赖其利。尝帅逻卒行信阳等场,猝遇贼寇,众逡巡退辞。君曰:“平居食禄,临难苟免,吾不为也”。经前力战却之。居民获安,议者多。其忠勇,终更而去。祖道填咽,吏民涕泣,攀送数里,不忍诀。调东平转运司经历,以疾不赴。再调胶莱莒密盐司副使。时调度方殷,仰给盐铁。君经画有方,岁抄会其所入,赢羡什佰而自奉清约。圭撮之私不及于家。公暇则延礼儒生集僚友讲论古今,刃绰有余裕。世论称之。享年六十有五,终于所居之正寝。以子贵,赠中顺大夫、礼部侍郎、上骑都尉,追封彭城郡伯。妣牟氏,出潍州望族,性庄严,治家勤俭,教诸子、课童仆咸有节序,享寿七十有七,追封彭城郡君。子四人,长世通,使胶州仓,娶戴氏,四子:荣、德、津、功。次世英,副危山广利冶使,故赠承务郎,娶冯氏,封恭人。二子:遂、进。遂,宣徽院都事。次即世杰,娶王氏,封彭城郡君,二子:如愚,如鲁,愚,西域亲军部指挥司照磨。次平,娶杨氏,二子俱幼。世杰端介有局量,遇事敢言,无所回挠。起身风宪御史台管勾,拜南台监察御史,劾司空白云宗摄沈明仁。泉州万户孙天有、福建运使朵儿别角要结权贵,贪纵不法,咸正其罪,中外称快。复抗言丞相,上弼天子,下总百僚,行省不可置。又,奸臣要束木已诛,其子黑驴为江丞相不可,宜并裁罢。寻朝拜监察御史,以言不行,辄投印还乡里。未几,改西台都事,复召为内台都事,擢授为右司员外郎。持法平允时正,利病知无不言,宰相深器重之。出为汝宁府知府,兼管本府诸军奥鲁劝农事。观刘氏簪缨世裔,朝散君遭时板荡,再造家室,戛戛乎维艰哉!中顺君负经纶之才徊翔下僚,郁而不发,然蓄之也深,其发也必宏;培之也厚,其达之也必茂。蕨后子孙蕃衍,或仕或隐,皆信厚雅饬,能守家法。世杰扬历中外人无间言,方为朝廷柄用,遂赞宣徽,复有才誉刘氏之庆,讵可际量,是宜为铭,铭曰:
茫茫真宰旋化机,祸兮有胎福有基。刘氏世德勤敷菑,阴功阳报影响随。蔼然望族名青齐,棣华韡韡凝春晖。清白传家有令规,籝金何如书与诗。汝侯卓荦号白眉,行可士范才吏师。豸冠绣衣风红司,豺狼胆落声四驰。嫁画兰省见施为,权衡法意咸适宜。丹诚报国无已时,回头风树深孝思。佳城雄峙潍水涯,穹龟文石蟠蛟螭。铭章深刻无愧词,永阅陵谷昭鉴垂。
泰定元年岁次甲子十月乙亥十有四日隇
奉直大夫汝宁府知府兼管本府诸军奥鲁劝农事孙男刘世杰 立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元至治二年(1265年),世杰祖尚留有《重修东岳庙行祠记》碑记传世,它记载了我五世祖刘源与诸亲修复东岳行祠的情形。东岳行祠在信公卜居之前早已有之,金末毁于兵火。信公几欲兴修未果。至元六年,三世祖“昌乐酒醋税务都监刘泽、滕峄诸军奥鲁长官刘成继承父志,肯构其基,翦荆榛,拾瓦砾,复建其庙。” 大德八年,袁州路(今江西萍乡、宜春一带)忠显校尉、管军总把、五世祖刘源以子(刘仁,六世祖)承替其职而还故里,与列叔祖刘渊、刘旺、刘世兴、刘侃等人重修东岳行祠。适四世祖刘世杰也“以官游中外,还居青社,因拜扫而到乡里,”就写下了这篇碑记。此碑复由张起岩篆额,可见刘世杰与张氏既为同僚,结交确非一般,因此张为刘家题记亦属顺理成章。全文如下:
北海县之西有乡曰清惠,里曰黄村。余之祖居于此有年矣。宅之东北,茔之西南,东岳行祠在其间。庙之创始,其详不可得而闻也。金末荐经劫火,皆煨烬之余。壬辰后,祖父朝散大夫河中府同知讳信,避乱踰河挈家而来,观斯遗址,几欲兴修,未能也。至元六年,伯父昌乐酒醋税务都监刘泽,滕峄诸军奥鲁长官刘成继承父志,肯构其基,翦荆榛,拾瓦砾,复建其庙。阶前手植二桧,至时厥后,岁月寝远,风雨催剥,栋梁腐坏,柱石欹斜,几至倾圮。迨乎大德八年,侄忠显校尉管军总把自袁州路以子承替其职而还故里,首观其庙将随湮微,归而谋于诸亲曰:夫庙宇崩毁,坐而视之,岂惟危不持、颠不扶,见义不为而勇无。所谓神无归依,人乏瞻仰。况此岁丰时稔,人乐安居,非托神佑,奚致然耶?其叔刘渊、刘旺、刘世兴暨弟刘侃辈皆允许,同心协力,选材命匠重修正殿四楹,始兴功于是年孟秋,不踰月而成,既而以沙泥圬镘其壁,召名工绘三圣像及侍神焉。裨一方之民行商过客,远而视之,檐榱翼然;近而观之,金碧灿然。从兹以始,春祈秋祷,四时祭祀,民之愿也;风调雨若,百谷丰登,神之惠也。余以官游中外,还居青社,因拜扫而到乡里,侄源洎诸亲佥曰:功既毕矣,宜记始末以示后人。余嘉其能有持危扶颠见义勇为之志,故不以不敏辞叙其事而录之。
奉顺大夫中书省右司员外郎刘世杰记
翰林待制奉议大夫兼国史编修官张起岩篆额
将仕佐郎西域亲军都指挥使司照磨刘如愚书丹
大元至治二年十月望日
忠显校尉季阳万户府翼管军总把刘源等立石
潍州石匠作头贺珍等刊
根据以上《先茔碑》、《昭先碑》及家谱记载,在此将刘氏自一世祖以后六代职爵情况列述如下:
刘秀实 金季沧州节度使,改令益都府总判
刘信 初袭父职, 后官至朝散大夫, 遥授河中府同知
刘润 益都将军千户
刘泉 十路将军万户府镇抚
刘泽 监昌乐酒稅
刘成 滕峄两州诸军奥鲁长官
刘用 由宣课所提控按牍议事,山东行省益都等路大都督府历廉访府转运司济南、益都、淄莱三路诸军奥鲁总管府知事,山东东路都转运使司经历,益都等路管课提举,改密州盐司副使。以子贵,赠中顺大夫、礼部侍郎、上骑都尉,追封彭城郡伯。
刘世兴 提领登州鱼盐
刘世通 胶州仓使
刘世英 危山广利冶副使副 故赠承务郎
刘世杰 业儒, 由学使荐补益都总管府知事 , 西台都事,复召为内台都事 、奉顺大夫中书省右司员外郎 ,汝宁府知府 兼管本府诸军奥鲁劝农事 封彭城郡君
刘守约 武备寺译史
刘明 十路将军万户府镇抚
刘崇 赐封忠显校尉
刘渊 滕州税使
刘旺 务昌乐税所总管 、莒州税副
刘清 季阳翼管军千户
刘兴 赐封忠显校尉
刘源 忠显校尉 季阳翼总把
刘如愚 西域亲军都指挥司照磨
刘仁 进义副尉管军百户,敦武校尉,龙兴翼管军千户
刘琛 博兴等处淘金管勾
刘君锡 荫生
刘津 明晋赠文林郎苑马司卿
刘遂 元宣徽院都事
刘彦明 明晋赠文林郎苑马司卿
黄村刘氏祖茔历经七百余年风风雨雨,当年数十通碑碣早已毁失殆尽。今惟余“下马碑”一方,于二00三年清明节刘氏族人出资一万八千元加以修护,吾于当时有文以记其事,文曰:
岁在壬午,序数寒秋。族人培谅公等共商修复三世祖中顺大夫礼部侍郎碑,诚善事也。盖因木之有本,水之有源。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根不深而求木之长,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孰不知其不可乎?
昔北海县之西,有埠曰龙埠,有乡曰清惠,里曰黄村。吾之祖居于此至今近八百年矣。先祖秀实公,原出于蜀隶籍沧州,金季仕沧州节度使,后改益都府总判。二世祖信公属山东乱徙居汴京,官至朝散大夫,遥授同知河中府事。壬辰年金灭之后,复至益都访父总判之茔。来此为村居焉。同知公有子五人:长曰润,益都将军千户,年六十一而终;次曰泉,将军万户府镇抚,年四十八而终;三曰泽,监昌乐酒税授怀远将军,年七十六而终;四曰成,滕峄两州诸军奥鲁长官,年六十六而终;五曰用,字行之,由宣课所令更提控按牍议事、山东行省益都等路大都督总管府议事、历廉访府转运司、济南益都淄莱三路诸军奥鲁总管府知事,升山东东路都转运使司经历、益都淄莱等路管课提举,改密州盐司副使、东平转运司使司经历催办、益都等路盐课官、胶莱莒密盐司副使,诰赠中顺大夫、礼部侍郎、上骑都尉,追封彭城郡伯,享年六十有五。元至元十九年七月四日,用公择得吉地葬其乃祖乃父及昆仲以为新阡,渐成刘氏祖茔。用公宽仁明敏,饱读儒书。其碑俗云下马碑,上镌“大元赠中顺大夫礼部侍郎刘公茔”一十四字,珠圆玉润,典雅秀丽,或以为同时代书法大家赵孟頫手书。有元一代,吾祖官居显位者二十余人,故祖茔规模之大、气势之宏、钦赐祭葬之多鲜见于齐鲁。六十四亩墓园,松柏森列,旌纪阙如,神道两侧翁仲肃立,豕羊雕刻精巧绝伦,更有响石两方扣之若钟,为世人啧啧称奇。惜世变时移,祖茔屡经毁失,面目全非,惟余下马碑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遗阡陌之间,为风雨所欺,能不哀而痛哉!
先茔已矣,陈迹难觅。好在盛世重文物,族人富良知,侍郎碑得受珍重。想吾族自五世祖因战乱宗分三支以至散居江南塞北、五湖四海,喜今朝我族之众,为民则知善其身,为官则知济天下,枝繁叶茂,瓜瓞绵绵。追古抚今,更觉贤祖高风之未敢忘也。是故爰笔撮要谨志此修碑事曰:
其本固之其源浚之,修护祖碑合族盛事。
消息既出响应四起,刘氏子孙各尽其力。
奔走相告少长咸集,函电相邀群贤毕至。
额手称庆慷慨捐资,聘工请匠镶且冠矣。
幸甚至哉泰来否极,终得其所侍郎之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