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12 19:05
鄌郚史志总编

昌乐县文化活动

第二节   文化活动

       一、展览
       建国以来,共举办较大规模的展览30多次。其中大多数是配合政治运动和党的中心工作举办的。如:1952年举办“三反五反展览”和“婚姻法展览”;1954年举办“昌乐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展览”;1958年“大跃进”期间,举办“昌乐县展览馆”,内容包括工业、农业、阶级教育三方面,规模颇大;1963年举办“阶级教育展览”;1969年举办反映毛主席丰功伟绩的“红太阳展览”;1971年举办“一打三反展览”,这个展览部分内容,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使部分人员受到不应有的打击。1976年举办了“大寨之路展览”,使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模式化,加剧了收益分配中“大锅饭”的倾向,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此外逢节日还举办一些美术、书法、摄影展览。1976年后,随着群众文化活动的不断发展,这类展览几乎年年办几次。
       二、文艺会演调演
       县级会演调演   1951~1985年,全县农民、职工、学生会演20次,调演7次,平均每次演出节目23个。共评出节目一等奖130个,二等奖28个,三等奖44个;评出演员一等奖123个,二等奖45个,三等奖100个;评出创作一等奖45个,二等奖18个,三等奖10个。节目中有戏剧、舞蹈、音乐、曲艺等多种形式,自编自演节目占41%,好多优秀节目深受欢迎,如:1951年第三区朱刘乡的活报剧《李承晚》,1963年昌乐一中的舞蹈《春江花月夜》,1970年县粘土矿的表演唱《五好矿工人人夸》,1975年平柳的吕剧《年初二》,1978年平原的快板剧《马上去》,鄌郚的相声《从头说起》,县果品公司的民乐合奏《肩挑担儿上山来》,1980年朱刘的小话剧《灵活一点》,1981年南郝的小吕剧《三月三》,阿陀的茂腔《金钏记》,1985年的《养鸡状元》等。
       地区级会演   1953~1985年,昌乐县有46个节目参加了地区18次会演。其中获代表队荣誉奖、风格奖各一次,《一枝旧枪》获创作奖,《看比武》获演出奖,《二哈哈劝架》获创作奖。演出二等奖,昌乐镇东北村的二人转《双推磨》和青上铜矿的舞蹈《打打打》获演出一等奖。县文化馆的歌曲《老羊倌》获创作、演出一等奖。此外城关镇的民歌《妓女悲秋》和红河镇的吕剧《今秋月儿圆》获三等奖,县商业局的舞蹈《喜摘丰收棉》、朱刘小学的儿童木偶剧《玉米姐妹》和童话歌舞剧《迎七姐》曾被选为赴省会演节目。
       省级会演   1954~1978年,昌乐代表曾7次赴省会演,演出8个节目,其中二人转《双推磨》的演员邵丽莹、赵建秋分别获演员一等奖、二等奖,《大众日报》刊登了他们的剧照;曲艺老人刁宪丰创作并演唱的东路大鼓《功劳炮》获二等奖;朱刘小学的童话歌舞剧《迎七姐》获演出奖;民歌《妓女悲秋》的演唱者阎秀蓉、潘秀芬获演员三等奖;朱刘小学的儿童木偶剧《玉米姐妹》,获得好评,《大众日报》刊登了评论。
第三节   图书报刊

       一、图书发行
       昌乐新华书店建于1948年7月,近40年来,图书发行量不断增大。1949年发行53490册,营业额5609元;1958年发行110986册,营业额138631元,为1949年的24.7倍;1966年发行1453680册,营业额达178549元,比1958年增长28%;1978年发行1785079册,营业额达343235元,是1966年的2倍;1985年发行2881303册,营业额1309402元,为1978年的3.8倍,获潍坊市先进发行单位第二名,在全省也名列前茅。
       二、图书阅览
       1912年设立阅报所,开展图书、报纸借阅活动。1930年,建立民众教育馆,内设万有文库及各种丛书,藏书4813册。此后,又设立图书部巡回文库。1938年,日军入侵昌乐,民众教育馆解散,图书借阅停止。日本投降后,民众教育馆内设有图书组,藏书8000册,另设一间阅报室,内有报纸十几份。图书组有3人管理,并开始有手续的借阅活动。
       1951年7月,文化馆成立了图书组,设立图书室1个,由2人管理,常年开展借阅工作。设普通阅览室、儿童阅览室各1个。当时藏书8400册,普通阅览室订报纸15份,期刊50种;儿童阅览室订报纸5份,期刊10种。月读者500人次。
       1979年,成立县图书馆,在昌乐城新昌路西侧新建图书馆大楼,内设办公室、借书室、阅览室、文物展览室等。
       1980年4月对外开放。馆内总藏书为6万余册,各种报纸42份,刊物204种,每天阅读者达50人次。藏书中,有昌乐古代书籍578种,3330册。其中,有全国善本重点书目8种,有地区较有价值的馆藏善本书22种(此类书籍已列为特藏保管)。
       1982年3月,县儿童阅览室开放。室内设有阅览桌2张,报桌15张。订阅适合儿童阅读的报纸9种,刊物37种,连环画册、儿童文学读物等3000余册。
       1985年,昌乐县基层图书室发展到120处。其中,县直单位图书室12处,乡镇图书室9处,农村图书室68处,个人图书室2处(朱汉乡西古疃唐河海和尧沟镇东埠郭王金龙私人图书室)。全县总藏书量111845册。其中农村图书室藏书51845册。昌乐一中图书室是1948年建立的第一个基层图书室,现藏书5万册,居全县基层图书室藏书之首。
第四节   业务机构

       一、民众教育馆
       1912年(民国元年)设阅报所,开展图书、报纸的借阅业务。1930年改为民众教演馆,置万有文库及各种丛书,立图书部巡回文库,供民众阅览。1934年,于都昌镇.(今朱留镇都昌),设实验区,以实验民众教育。1938年,日军入侵,民众教育馆自行消亡。1942年在乡间重设,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入城里,至解放。馆内设图书组、阅报室,职员4人。
       二、文化馆、站
       1951年7月建,地址在西门里原民众教育馆,1952年冬搬至现法院职工宿舍区(昌乐镇卫生院东邻)。工作人员6名。1958年工作人员8人。1959年8月,馆址迁到老县城内大十字路口东,路北(现京剧团宿舍区)。1962年,馆址迁至工人俱乐部,同年秋,馆址迁回原处。1966年8月迁进现馆址办公。设有图书室、阅览室、排练室。1968年2月,文化馆、电影队、工人俱乐部、剧场、职工业余学校5个单位合并,成立“工农兵文化服务站”。1972年6月,文化馆恢复原制,工作人员增至10人,其中图书组2人,文艺组3人,创作组1人,美术组2人,正副馆长各1人。1976年12月,文化馆党支部建立。1979年10月,图书室划归图书馆。1980年6月附设美术服务部。1984年11月附设电视录像部、文化用品商店。1985年,工作人员增至19人,其中干部3人,行政组4人,美术组4人,文艺组6人,文化用品商店2人。
       1952年建立鄌郚公办文化站。1958年建立马宋公办文化站。同年,全县各公社都建立民办文化站(鄌郚、马宋转为民办),不久先后撤销。1975年,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各公社先后办文化站,并配齐站长。1981年到1983年初,红河、朱刘、崔家庄3处公社先后建立文化中心站(包括影剧院、图书室、业余剧团和备有35毫米放映机的电影队),初步形成了文化中心。
       三、图书馆
       解放前设在民众教育馆。1951年7月,文化馆成立图书组,设图书室、阅览室、儿童阅览室各1个。“文化大革命”期间关闭。1979年,昌乐县图书馆成立,馆址在新昌路西侧,北邻职工俱乐部,设办公室,图书室、阅览室、文物展览室。
       四、书店
       1948年7月,设在现城里小学以东,市场街西侧。有干部职工4人。1962年9月移新昌路北端东侧。1976年11月营业大楼落成,时干部职工32人(其中临时工14人)。1977年5月小办公楼落成。1983年,新建办公楼、仓库。设有党支部办公室、经理室,下设业务、财务、内部发行、横向联营4个股及县门市部、仓库。干部职工38人(其中书记、经理3人,临时工6人)。1969—1977年,在全县各公社先后设立分店1处。
       五、电影公司
       1957年2月,昌乐县电影放映队中队部成立,是县电影放映管理的专门机构。时辖3个电影分队。1968年2月,电影放映队中队部并入“工农兵文化服务站”。1972年6月,服务站撤销,电影放映中队部改建为昌乐县电影管理站,由站长、会计、业务员、修理员、宣传员8人组成。1982年8月,电影管理站改为电影公司。干部职工20人,设发行、放映管理、财会、行政、宣传5个组。是年底,全县放映单位38个。1985年底,公司干部职工39人(其中干部9人),设办公室、发行股、放管股、修理股、技监股、会计股。辖9个乡镇电影管理站,全县放映单位发展到96个。
       六、职工俱乐部
       原称工人俱乐部,1955年成立,隶属县总工会领导。设职员1人,负责人由县工会1名副主席兼任。1956年春,俱乐部在现新昌路西侧建成,开始活动。设有图书阅览室、游艺室、兰球场各1个,附设职工业余剧团1个。1958年10月“大跃进”,俱乐部被工厂占用,停止活动。1959年7月,配专职干部1人。1962年5月,俱乐部复被文化馆占用,同年9月迁走。“文化大革命”中,县总工会撤销后,俱乐部于1968年2月并入“昌乐县工农兵文化服务站”。1 972年6月,服务站解体,俱乐部恢复原制,改称“昌乐县工农兵俱乐部”。增设灯光兰球场。1979年恢复县工会后,改称“昌乐县职工俱乐部”。1984年10月,俱乐部大楼落成,设有游艺室、图书室、阅览室、电视录像室、排练室、乒乓球室、棋艺室、老干部活动室和职工业余学校,院内增设排球场。1985年,干部职员7人。
       七、京剧团
       1952年2月,县职业剧团以昌潍军分区京剧转业人员为主组成,名为“新昌京剧团”,演职员43人。1956年5月,改为公私合营单位,称“昌乐县人民京剧团”。1984年,演职员68人(其中临时工19人)。1985年12月撤销,人员由国家另行分配。
       八、转播放大站
       1958年3月,建立鄌郚转播放大站。1959年1月,建立北岩公社广播站,1959年12月,建立乔官转播放大站,同时其余11处公社均建立了广播站,从而初步形成了全县有线广播网。1960~1963年,因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全部停播。1965年高崖、朱刘、五图3公社分别建立转播放大站;1968年南郝、尧沟、城关3公社分别建立转播放大站;1969年阿陀、北岩、马宋3公社分别建立转播放大站;1970年朱汉、平柳、平原3公社分别建立转播放大站。至此,全县各公社普及了有线转播事业。
       九、文物管理所
       1951年7月县文化馆成立后,由1名干部专管文物。1979年10月,县图书馆成立后,文物移交图书馆管理,文物干部1人。1986年2月,昌乐县文物管理所成立,所址在新昌路南端西侧。设行政组、业务组、文物仓库、文物展览室。有正、副所长各1人,管理员3人,会计1人,保卫干事1人,临时工1人。
附:清代以来著作选

清   阎学尹著《南行日记》(十卷)、 《周礼俗说》、《观法十二种》
       黄方远著《诗集文稿》、《江南杂记》、《荷研随札》
       阎毓堂著《南圃诗草》
       刘维四著《丧礼辨证》、《葹圃文集》、《秋生诗集》
       赵临庄著《诗集行世》
       刘懋赏著《尚友篇》、《乡党篇析义》
       赵光临著《辉亭诗稿》
       阎廷献著《雪舫制义》
       陈汝庚著《藤花轩诗稿》
       阎廷倩著《遯圃制义》、《遯圃日志续》、《蘅斋闲记》、《遯圃存集》、《辛葊诗集》、《蘅斋时文》、《鸡肋甲子图》
       陈汝守著《柏园集》
       阎永禄著《学庸掳臆》
       黄   润著《集锦堂四书讲义》
       高   鐀著《春秋集解》、《杜律诗解》
       刘建勋著《拙斋诗稿》
       刘   树著《松月庐文集》、《松月庐制义》
       薛丕显著《文谟制义》
       李延龄著《白石花飞赋》、《诗经集解》
       高   銮著《学庸讲义》
       阎清澜著《镂冰诗集》、《偶山丛话》
       阎湘茞著《二十四孝诗》、《诗经便诗》、《理学吟草》、《金刚经浅解》、《古今诗文稿》
       阎溶源著《四书通义》、《音律字说》
       阎郁文著《监亭诗稿》
       孟昭烺著《明文集评》、《批点七家诗钞》、《制艺》
       王汝师著《制义》
       宋子延著《梅园诗稿》
       阎佩玉著《蝶轩诗稿》
       陈   植著《谋稼诗草》
       马   亮著《愚庵制义》
       刘振庭著《传经堂闲吟诗草》
       阎毓塾著《桐轩诗集》
       黄光第著《樗园诗集》
       刘振声著《易经脉旨》
       赵若轼著《昌乐诸水源流考》
       贺基昌纂修《昌乐县志》(康熙版)
       魏礼焯、黄方远、阎学海等合著《昌乐县志》(嘉庆版)
民国   陈星澜著《大学读本》
       刘汉东著《笔记》、《诗集》、《大事记》、《文集》
       陈映斗著《松圃随意诗草》、《闲游草客》
       赵文琴、王景韩、杨贵琛、戴师文、高晋祺合著《昌乐县续志》
       秦佩珩著《辽代货币新考》
       郄秋浦著《秋浦医案》、《妇科验方》建国后   秦佩珩著《明代经济述论丛初稿》、《明清社会经济史论稿》
       刘龙驹著《对齐民要术畜牧部分若干问题浅探》、《对齐民要术畜牧部分的几点浅见》
       耿予方译《水树格言》、《国王修身论》(藏族名著)、编著《藏族文学史》(与人合作)、《喜马拉雅之歌》、编译《佛经故事选》、《藏族民间故事选》、《藏族民歌选》杨奎信著《集体农庄和居民的税捐》、《美国农业生产效率》、《多种文字人口学词典》、《一个警察的遭遇》马文正著《卫生管理运筹学》(与人合作)
       刘清渭著《水浒传主旨评说》、《郭沫若的若水说考斠》、编《中国文学史》、《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与人合作)
       刘安泰著《从宏观历史角度看农民战争》
       刘乐一编《乔大壮印集》、作《蒲松龄》、《四门塔》、《灵岩》(电视教学片)
       李祥瑞编《电工学手册》(与人合作)
       邱勋著《微山湖上》、《大兰和小兰》、《飞吧!小燕子》、《山高水长》、《雀儿妈妈和它的孩子》、《三色园珠笔》、《NO!NO!NO!》、《街》。编著《大刀记》、《梅家姐妹》、《历史的眼睛》(三个电影文学剧本)
       刘锡诚著《小说创作漫评》、《小说与现实》、《小说一面观》、《作家的爱与知》、《原始艺术与民间文化》、编译《苏联民间文学论文集》、《马克思恩格斯收集的民歌》、《俄国作家论民间文学》、《高尔基与民间文学》、《苏联民间文艺四十年》。主编《中国当代文学评论丛书》(与人合作)
       刘安君主编《中学数学手册》
       刘志清主编《益都县概况》
       郭墨兰著《中日甲午战中清政府上层不存在和战两派吗?》、《毓贤与山东教案》、《济南惨案试论》
       唐纪著《琴结上的颤音》(散文集)、《简谱乐理与识谱法》、《我是小小音乐家》
       秦鹏著《蓬勃发展的半导体发光显示器件》
       肖云星著《她的代号白牡丹》、《天骄》、《碧空雄师》(与人合作,电影文学剧本)
       田恒枫著《论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高校德育概论》、《论年令差与年级差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不同影响》(与人合作)
       李观行著《黎明的河边》(京剧本)、《元宵迷》(茂腔剧本)
       张小忠著《借猪》(吕剧本),改编《屠夫状元》(吕剧本)
       王凤连(女)主编《细菌血清学检验》、编《英汉免疫学辞典》(与人合作),著《针灸治疗喉细菌痢疾的疗效观察及对机体免疫的影响》、《甘肃当归的抑菌作用及对机体免疫的影响》
       刘国良著《海上渔歌》、《柳笛》、《海河诗笺》、《科学之光》、《姥姥的生日》等诗集,著《大洋怪踪》
       赵长峰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科学社会主义概论》、《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概论》
       唐守真著《领导学知识》、《教师伦理学》(与人合作)、《论领导者形
象》、《“四性”是新时期干部素质的基本要求》
       郑学仁著《中国机械工程手册·通风机》、著《离心式通风机》(与人合作)、编《勤劳致富五十例》、《专业户顾问》、《从齐鲁大地上崛起》
       冯秀芹(女)著《对发展山东省啤酒大麦生产的建议》(与人合作)
       刘和海编《宪法常识问答》(与人合作)
       钟维邦编《中国玉米栽培》(与人合作)
       徐成功主编《杭州名产》画册、《上海经济区工业概貌·杭州卷》
       宋瑞玉著《中医控制论》、《工业自动化及数学模型》
       吴光照著《杀伤性淋巴细胞》
       王文松著《地质行业机电手册》、《地质行业计量技术手册》
       杨全国编《企业管理行为学》
       王继春著《中国革命史辞典》、《中国民主党派》、《威武雄壮的八年抗战》、《山东抗日民族战争史》
       许连富著《预成牙例全口托牙的快速操作》、《预成托牙制作经验小结》           赵淑梅(女)著《不同组分及不同浓度的猪转移因子(TF—P)对正常人淋转的影响》(与人合作)
       刘超著《论赵树理的创作》、《巴金论》、《论美的实践性》
       孙宝善著《中学化学基础》、《高中化学错例分析与思考》
       田志兰(女)著《关于污水中Cr(Ⅲ)的分析方法》
       冯克亮编《海洋污染调查暂行规范》(与人合作)
       陶光友编著《写作能力训练教程》、《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经验》(与人合作)
       张忠义编著《工程应用数学》(与人合作)
       郑琏编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概况》、《塔吉克族简史》、《新疆维吾尔族社会历史调查》、《腾飞的哈密绿洲》
       张光德著《肝性脑病》、《神经元的电活动》(电视教材)
       崔同道主编《计划与统计》(中专教材)
       刘旭初著《生物的进化》《土法孵鸡和技术革新》、《动物剥制标本制作法》、《鸡的生物学特性》
       张承周著《评肝论·治疗妇科病浅识》
       王景明编《简明化学实验手册》
       刘天鹏著《首阳山的后代》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