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24 21:03
鄌郚总编

章丘铁匠


    章丘市是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 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和著名女词人 李清照的故乡。章丘市位于山东省中部,西邻济南市历城区,东连淄博市,南交 泰安、莱芜市,东北与邹平县接壤,西北隔黄河与济阳县相望。 早在 8000 多年前,境内即有人类繁衍生息。商代,东、北部为蒲姑国。商末, 西部为潭国,都城今龙山镇城子崖。春秋时期,先后为潭国和齐国诸侯封地 秦, 属济北郡。西汉,属青州部济南郡(治东平陵城)。汉景帝四年(前 153 年), 置县称阳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 年), 取县北山章丘为名。 1979 年 1 月, 属济南市。 在众多金属中,铁的出现和应用较晚。据现有出土文物测定,大约在商代铁才被 发现,而对它的使用直到西周尚不普遍。从考古中得知,山东约在春秋(前七七 二至前四七六年)初期,开始使用铁质农具。铁质农具的兴起和使用,带动了矿 石采掘的迅猛发展,促成了铸(如农具犁、铧等)、锻(如锄、镰等)行业的产 生。铁用于农业生产是一场家具革命,使古代农业生产起了质的变化,是农业发 展史上一次有意义的飞跃。 相对于青铜, 人们对铁的认识要晚得多, 加之熔点高, 冶炼制作技术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其产品也因质地粗糙而被称为“恶金”,它的 使用价值也远比美金(青铜)为低。齐桓公时,国相管仲(?——前六四五年) 曾说过:“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锄类农具)、斤(斧)和 (相当于板镢一类的农具)试诸让(壤)土”(《国语、齐语》)。铁在古代的
    另一使命是作为货币流通各国。近人考证:春秋战国时各国对功臣大将的赏赐动 辄千金(据《史记索隐》一金亦称一溢(同镒),一溢等于二十两),国事活动 经费动辄金万斤,如齐威王与大臣田忌赛马,赌注千金;韩国暴聂政尸悬赏千金 购识之者;秦王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造谣中伤)公子(信陵君魏无 忌)于魏王;齐国大臣田婴“私家富累万金”,就连沦为附庸的卫国的一个小小 的蒲(地名)守,一次即能效(行贿)金三百斤,请求秦国带兵大将樗里疾退兵。 上面提到的金千斤、金万斤,都是指这种名金实铁的“恶金”。尽管铁质农具能 改善耕作,提高产量,加速农业发展,但由于它可以充当货币流通,刻薄成性的 奴隶主决不肯弃眼前小利,毁货币(铁)制农具,以减轻对农奴血汗的榨取,这 就是为什么铁质农具出现在春秋初年, 而我国真正进入铁器时代却是几百年后的 战国的真正原因。 汉武帝时,有鉴于铁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下令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在 全国设铁官四十八处,山东占了四分之一即十二处。这十二处铁官中,在章丘县 境内的有东平陵(今龙山镇汉平陵城遗址),与章丘县接壤的有历城(今济南)、 嬴(今莱芜市西北)、千乘(今高青县)、奉高(今泰安)四处。从以上布局中 不难看出东平陵不但是郡驻地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是国家一级行政区——郡的铁 冶中心。 这时的章丘铁匠在工艺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后汉书韩棱传》 据 “肃 宗赐诸尚书剑,惟此三人,特以宝剑,自署其名曰韩棱(人名),楚(产地), 龙渊(剑名);郅寿(人名),蜀(产地),汉文(剑名);陈宠(人名),济 南(产地),椎成(剑名)。”(另说“椎成”是“锻打”的意思,《汉官仪》 “椎成”即作“锻打”)。“济南椎成”意谓济南锻打的剑。可见章丘铁匠制作 的宝剑,在一千九百年前就已经是国家级的名产品,成为皇帝赏赐公卿重臣的特 殊礼物。宝剑具有韧性,技术要求较高,锻造时,必须是在铸铁(即生铁)的基 础上使之柔软,这样才能收到刚柔相济,得心应手之效。柔化生铁无疑是一次冶 炼技术突破,今知欧洲人用炒钢法冶炼熟铁的技术在十八世纪中叶才出现,可见 章丘铁冶当时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另据近年陆续出土的钢剑测定证明,我国 在战国时即已掌握渗碳制钢法,这比外国要早二千年。我要历史上这些辉煌成就 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都渗透着章丘铁匠的智慧和汗水。 铁在长期内是国家控管的特种物资,实行官卖,严禁民间私营,这对削弱地 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无疑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措施。国家长 期垄断铁的经营,获利丰厚,成为国家的重要财源,这不能不引起地主豪强的眼 红。和平时期,官绅勾结,里通外联,盗采盗卖;战乱时期,绅匪勾结,独霸一 方,坐地分赃。据《魏书?辛子馥传》“长白山接连三齐,多有盗贼。子馥受命 使检覆,因辨山谷要害,宜立戌之所。又诸州豪右多在山鼓铸,奸党多往依之, 得密造兵仗“。 这段文字充分证明历史上地方势力派在争夺对铁的控制中达到了 不择手段的地步,同时也客观地告诉人们,长白山自古就以铁冶驰名,现在长白 山周围村庄仍以铁匠众多名闻全县,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唐时铁器章丘最盛 《山东通志》 ( 卷四十一) ”。 冶山和山下的唐冶村 (因
    区划调整,已划入历城),即因唐朝时曾在该地开采矿石冶铁而得名。《山东通 志》“章丘冶山,唐时冶铁于此”。由此可见章丘铁匠始于春秋,盛于西汉而大 盛于唐,历二千七百多年而不衰,可算源远流长,是值得引以自豪的。 旧社会“士农工商”名义上四民并列,但如循名责实却大相径庭。如铁工 (匠)属于四民中的第三民,按当时排列顺序在商之前,事实大缪不然。那时铁 匠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不但为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大人先生们所鄙视, 而且也被那些多财善贾的富商巨贾所瞧不起。在作为一县信史的官修志书中,自 明弘治五年(公元一四九二年)章丘县第一部县志——《弘治?陆志》算起,至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诞生, 四百五十多年中, 凡七修县志一修乡土志 (入民国在“七 七”事变前曾两修县志,因未及刊行稿本即散佚尚不包括在内),对最能代表章 丘一县特色的铁匠,竟然只字未提。更有甚者,连生于斯长于斯的历代文人中, 不论是位至八座的高官显宦、困顿场屋的不第文人、啸傲山水的遁世隐者,还是 什么吟风弄日的斗方名士, 在他们的传世之作中, 也找不到有关铁工的片言只语。 其歧视之深,偏见之大,于此可见。 历史上的铁作是与军工分不开的,随着社会发展,旧式刀矛已为新式快枪取 代,章丘铁匠手工制作的快枪,据有关资料得知:它始于一九二八年沂水县青旗 会(因不堪土匪骚扰,群众自发组织的民间自卫武装)总教师张恒远来章丘聘请 名铁匠刘干臣去其老家东营庄(今属沂南县)兵工厂(即铁匠炉)督造大刀、铁 矛、 快枪等武器。 心灵手巧的章丘铁匠, 在一没有图纸二没有机械设备的情况下, 奇迹般地造出了可以和兵工厂产品媲美的新式快枪。此后,分散在和地的章丘铁 匠,在造快枪的基础上,又造出了机关枪、迫击炮,为民族解放战争做出了自己 的贡献。 章丘铁匠最早为我军制造武器见于记载的是抗战初期,邹平县抗日游击队 “特务营”(由我地下党员以国民党第十专区专员梁建章的名义拉起来的队伍) 军需主任卓贡西,通过关系从章丘聘请铁匠技师,于一九三七年九月用轨道钢自 己造枪,个把月的时间就造出了一百六十支长枪和四十五支马步枪。 相当一段时间,章丘铁匠的精华几乎全部投入武器生产,成为职业军工,把 本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铁作,人为地割裂开来。处在逆境中的能工巧匠,继续发 扬扎根农村的历史传统,克服重重困难,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地创制出了徘徊镰 刀,埠村“双葫芦”菜刀等颇享盛名的民用产品。流落异乡的章丘铁匠,也能充 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创制出一省或全国闻名的名牌产品如号称北方“刃具之 最”历经二百年不衰的青州刘家“大三”剪刀,其创始人刘恒清原籍即章丘。刘 家世代相传以打制小农具为生,迁青州后才改为专造剪刀。由于在技术上精益求 精, 逐渐赢得用户的信任, 闯出了“大三 (标记, 亦即现代的商标) 剪刀不用挑” 的口碑。 另如以品类繁多、音质纯正、音量宏大而享誉全国的周村铜锣,是二百多年 前一位流落在周村的章丘籍柴姓小炉匠(俗称“锔破”的,属铁匠的分支)创造 的。两个世纪以来,以月锣(小炉匠用)、染锣(染布工用)、糖锣(卖糖者用)、
    馃子锣(卖油条用)、“报君知”(盲人用的俗称“当当”)、油牌子(卖油用) 等门类齐全,音域不同的铜响乐器,特别是虎音锣,它可以打出横音,音质浑厚 圆润,宛如虎啸。用于京剧舞台烘托气氛效果更好。所以在三十年代一度出现了 京剧舞台上竞用周村锣的热潮,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李万春、黄桂秋、奚 啸伯、杨宝森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到周村演出无不购买周村锣,可谓“周村锣 声天下闻”了。 章丘铁匠生活风俗地域分布广,遍及长江以北所有省市,具有浓郁独特的风格色 彩,历代延续,反映出了别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章丘铁匠是章丘人民一定时期社 会生活的写照, 其风俗习惯的形成对民众会产生一种有形无形的影响力量。 同时, 这一民俗在沉淀着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印记,记录着铁匠在“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旧社会,其地位卑贱的史实,对人们了解过去,研究历史是很有 价值的。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能工巧匠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