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26 14:45
鄌郚总编

历史上重要的茶书

  
  唐·陆羽《茶经》:世界的第一部茶书是陆羽的《茶经》。我们可以说,专门为茶而著书的人,是从陆羽开始;也是从陆羽开始,茶事才得以流传世间。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秀疵,自称桑荣翁,又号竟陵子,唐复州竟陵人。在唐上元初(公元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吴县),开始闭门著书,有时一人走到野外,"育诗声木,徘徊不得意或渐哭而归。"他特别喜好茶,著《茶经》一书,于是天下尚茶成风,后世遂尊之为"茶神
  现今所存的《茶经》一共分为三卷十节。卷上:一之源,谈茶的起源,茶的性状、名称和品质;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三之造,论述茶叶的种类和和采制方法;卷中:四之器,列煮茶、饮茶的器皿。卷下: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之饮,谈泡菜的风俗;七之事,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力,指那些茶具、茶器可以省略;十之图,教人用绢写茶经悬挂。
  《茶经》有系统总结自古至唐朝的茶叶生产经验,很详细的搜集历代的茶叶史料,并认真的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结果,成为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直至在今天,其内容还是值得学习与借鉴的。
  唐·张又新《煎茶水记》:《煎茶水记》一书,是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时,张又新所作。张又新,唐陆泽人,字孔昭,元和进土。他是工部侍郎张宪的儿子,又为当年阴险的宰相李逢吉的手下,是所谓"八关十六子"的才子型人物,宦游狡诈的官场,留下一个不好的声名,官做到尚书省左司郎中而止。
  《煎茶水记》原称为《水经》(据《太平广记》卷三九九),但又怕和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相混,所以改成《煎茶水记》。这本书的内容系根据唐陆羽《茶经》"五之煮"这一部分略加发挥,而著重水品。他采取各论的方式加以展开,先批评刘伯温将各地适于煮茶的名水分为七等:"扬子江南灵之水第一,无锡惠山寺之石泉水第二,苏州虎丘寺之石泉水第三,丹阳观音寺之石泉水第四,扬州大明寺之石泉水第五,吴服江之水第六,淮水为最下第七。"并力主陆羽的一煮茶之水,用山水者上等,用江水者,井水者下等。一不够考究,于是张又新将各地的茶水扩大为二十种,重新品评为"庆山康王谷之水兼第一、无锡惠山泉水第二,蕲州兰溪之石下水第三、峡州扇子山下方桥之潭水第六,扬子江之南灵水第七,洪州西山之西东瀑布水第八,唐州桐柏县之淮之源第九,庆山龙池山之顾水第十,丹阳观音寺水批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游之中零水第十三,贵州王虚洞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关西之洛水第十五,吴淞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之千丈瀑布第十七,郴州之加图泉水第十八,桐庆之严厉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综观《煎茶水记》之论,北宋欧阳修在《大明水记》中曾大加批评;认为《煎茶水记》是不正确的,又批评他将各地的茶水也按一、二、三而分成等级,是一种错误的举动。
  唐·苏庆十六汤品:《十六汤品》一书,为唐朝苏庆所折,仅一卷。
  苏庆的传记不明。书中内容是因陆羽《茶经》五之煮,将茶水煮沸的情况分为"第一沸(鱼目),第二沸(涌泉连珠)、第三沸(腾波鼓浪)",所以也分为十六汤品,认为决定茶味的,就在场之增减。
  苏庆说:"所谓十六汤品,根据开水滚沸的情况,可分为三品;由于灌注开水的缓急,也分三品;由于沸汤器的种类不同,可分五品,一共是十六品。"苏庆对这"十六品"各给予一个美称;"第一品得一汤,第二品婴汤,第三品百寿汤,第四品中汤,第五品肠脉汤,第六品大壮汤,第七品宝贵汤,第八品秀碧汤,第九品压一汤,第十品缠口汤,第十一品减价汤,第十二品法律汤,第十三品一面汤,第十四品宵人汤,第十五品贼汤,第十六吕大魔汤。
  《十六汤品》与《煎茶水记》在唐、宋时颇为流行;到元、明时,由于淘汰固型茶,水与汤既失它的神秘性,也就没有任何的价值了。
  宋·蔡襄《茶录》:宋朝的茶书,首先要推及蔡襄于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所著的《茶录》。他是福建仙游人,看到陆羽的《茶经》上没有记载福建的建安茶,心里非常感慨,于是写了一本《茶录》。
  蔡襄,福建仙游人,字君谟,在十九岁时考中进士,是仁宗、英宗朝代的第一流政治家;特别在书法方面,他和苏轼、黄庭坚、米芾并列为四大家一。累官知柬院,出知开封府,压知福州、泉州、杭州。
  《茶录》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茶,谈及茶的颜色、香味、味道、贮藏方法、灸制陈茶的方法、研法、筛法、汤之增减,茶盏的温法、点法等;下篇论茶器谈及有关茶焙、茶笼、砧、椎(打台和槌)、茶钤(即茶挟)、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等。
  在《茶录》一书里,除强调茶的色、香味,还弥补陆羽"花经"许多不足的地方;同时,到宋朝时,饮茶不仅普及化,甚至在追求品茗的艺术境界了。
  宋·赵佶《大观茶论》:以土生土长在建安茶区的黄儒来说,《品茶要录》的确使该地的茶及宋朝的茶饮给予审慎的阐扬及评论。
  明·钱椿年《制茶新谱》:从元朝到明朝,饮茶的方法有很大的转变,固型茶逐渐没落,继之而起的,是流行喝末或以茶叶冲泡,通称散型茶。所以,《制茶新谱》也就应运而生。
  《制茶新谱》是明钱椿年于明孝宗弘治间(公元1488年-1505年)所编著的。
  这一本书主要根据陆羽《茶经》、蔡襄《茶录》两本书,期间夹杂一些其他的著作,并没有新的内容;但在"制茶诸法"项下,提供不少的新的见解和主张,侧重在末茶和叶茶的制法。如"烹茶时,先用热汤洗茶叶,去除其茶叶的麈垢、冷气,然后烹之。"是相当现代化的说法。
  明·田艺蘅《煮泉小品》:《煮泉小品》是一本论茶水的书,为田艺蘅所著。
  田艺蘅,明钱塘人。这个人博学善文,并且多闻好奇;性情豪放、嗜酒、好任侠。曾担任过微州刺史,辞官后隐居在家,耽于赋诗,有《田子艺集》等著作。
  《煮泉小品》一书的内容,分为源泉、石流、清寒、甘香、宜茶、灵水、江水、井水《大观茶论》可称得上是宋朝的第二部茶书,可与《茶录》并列;它是赵佶(宋徽宗)是宋朝第八代皇帝,在位二十五年。后为金人所俘,死在东北,北宋亡。但是徽宗是中国历代皇帝中优秀的文人之一,不论绘画、书法,都是第一流的名手。"大观"是徽宗的年号,在大观初年,徽宗著《茶论》,后人于是名为《大观茶论》。
  本书的内容,包括茶树的种植方法、采茶的时期、采茶的方法、蒸茶的方法、榨茶的方法、制茶的方法、鉴别茶品的方法等;大致上以陆羽的《茶经》为立论基础,进而根据宋朝的变革而详加讨论。有关茶器,大体上与蔡襄的《茶录》所言相同。但到本书为止,才首次出现竹制的茶筅(洗刷锅的洗帚),在某些方面起着划时期的变化,因此对于点法方面和茶的品名有详细的叙述。
  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宋·赵汝大砺《北苑茶录》、《宣和北苑贡茶录》一书,是北宋熊蕃所写。
  熊蕃,住在北宋著名的茶叶产地北苑(福建省建瓯县)附近的建阳人,字茂叔;他是个长于作诗的文人,筑室颜名曰"独善",学者号、绪谈等十目,专论茶水的品质。内容相当渊博,又广泛搜集以往的诸家议论,如陆羽、张又新、刘伯温、苏庆等的意见,能取长去短,又适用于散型茶,所以能风行一时。
  明·许次抒《茶疏》:《茶疏》作者许次纾,明钱塘人,字然明。他好学多问,嗜茶成癖;并于饮茶之间,吟诗育词,颇为自乐,特别喜好旅游,见识很广。
  本书中分为产茶、今古制法、采摘、介中制法、收藏等章;收藏一章又分为三十六项目。产茶这一项,完全据弃前代的文献,而专门陈述当时的事;今古制法这一项,则批评宋朝时代的团茶,反对茶叶混入香料以图抬高茶价,以致丧失茶的真味;采摘这一项,对于几种被人喜好的茶书里所没有的,都有详细的记述。
  可见,《茶疏》不但是明代茶书中最好的一本,而且也可说是超出历来的一本茶书。
  明·屠隆《茶事赋》:"茶事"为屠隆所著《考般余事》中的一章,该书流传很广。  屠隆字长卿,又名纬真,号赤水、支光居士;生于浙江邓县,故自称东海人。性格放任,擅诗文,好宴游,风流有名。他不但发行文房清玩,对这禅佛也有深刻修养;有特殊文人气质,文章为独善先生。这一书名上的"宣和"两个字,是宋徽宗的年号,和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加在一起,表示这本书的著作时期。
  由于陆羽《茶经》八之出,没有提及北苑产茶,所以特写此书,专门叙述茶事。书中把北宋在北苑而盛产茶叶的帝室御料茶园的历史,以及制茶的概略、进贡的经过,加以扼要的说明,并附绘图。
  这本《宣和北苑贡茶录》问世不久,因茶事益兴,业务范围扩大,被人发现为"所述欠详".于是在淳熙丙午(公元1186年),由担任过福建转运使主管账司的赵汝砺,搜集补充资料,折述《北苑茶录》一书,做为《宣和北苑贡茶录》的补遗。
  宋·黄儒《品茶要录》:《品茶要录》为宋黄儒所著。黄儒,字道辅,宋建安人。
  黄儒认为:有议论茶事者会著文讨论采制的得失、茶器之宜否、斗茶时的汤火,并将茶事书于绢绸之上,流传广远;却没有提到欣赏鉴别的标准。于是黄儒细究摘采制造时的得失,分为十说道出其中缺点,总名之为《品茶要录》。其十说为:一、采造过时;二、白合盗叶(茶芽形状似鹰爪,而有两片小叶子合抱生长的就是"白合";新条之叶换而生而且色白的,称为"盗叶";三、入杂;四、蒸不熟;五、过熟;六、焦釜;七、压黄;八、洁膏;九、伤焙;十、辨容源沙溪。
  高明洗练,所以世人非常爱好他的作品。
  本书内容分为茶品、采茶、日晒茶、焙茶、藏茶、诸花茶、择水、养水、洗茶、侯汤、注汤、择器、条器、协盏、择薪、择果、茶效、人品、茶具等章,细腻小品,读来如冰水人心,清凉解渴。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茶酒人生
回复 引用 顶端